石斌.jpg

个人简介

石斌,男,出生于196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国际政治教授;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曾在哈佛大学、华盛顿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等学术机构从事学术交流与研究工作。学术兼职有:中华美国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政治学会常务理事、《南大亚太评论》主编、《外交评论》《国际观察》《当代美国研究》编委、《国际安全研究》通讯评审等。主要研究领域:美国政治与外交、国际关系理论与思想史、国际安全与战略研究等。主要讲授“国际关系理论”、“当代国际政治”、“美国政治与外交”、“国际安全研究”、“新型安全问题研究”等本硕博课程。

主要论著译著

《大国战略与世界秩序》(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

《国际关系的历史场景与思想映像》(三联书店2013)

《保罗·尼采:核时代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缔造者》(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清除人民党”:1953年美英对伊朗的准军事行动》(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

《杜勒斯与美国对苏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美国对外战略的设计者》(丛书10卷,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2017)

《美国海外干涉行动系列研究》(丛书30册,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

《亚洲新未来》(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国际关系理论名著选读》(合作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

《开放的国际社会: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英国学派》(合作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世界格局与中国安全环境》(合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从“中间地带”到世界多极化》(合著,人民出版社2003)

《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参撰,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

《构建和平:缔造欧洲解决方案(1945-1963)》(马克·崔切伯格著,商务印书馆2021)

《格劳秀斯与国际关系》(赫德利·布尔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1865-1913)》(拉菲伯著,新华出版社2004)

《埃德蒙·伯克读本》(合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武力与治国方略》(克雷格与乔治著,合译,商务印书馆2004)

主要论文

· “新时代中国国际秩序观:认知、政策取向与实现路径”,《国际问题研究》 2021 年第 2 期。

·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思想根源”,《国际政治研究》 2021 年第 1 期。

· “思想、制度、工具——美国国家安全体系的一个分析框架:”,《国际安全研究》 2021 年第 2 期( 2.4 万字)。

· “国际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实践意义”,《史学月刊》 2021 年第 1 期。

· “自由国际主义”的迷思与世界秩序的危机”《史学集刊》 2020 年第 4 期。

· “叙利亚危机与美土关系的疏离”,《国际问题研究》 2020 年第 5 期(与宫小飞合作)。

· “大国构建战略稳定关系的基本历史经验”,《中国信息安全》 2019 年第 8 期。

· “再思国际思想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外交评论》 2019 年第 6 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0 年第 3 期转载】

· “核时代的美国安全观念与战略传统:对两个经典文本的重新解读”,《史学月刊》 2018 年第 9 期( 3.4 万字)。【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 2019 年第 8 期转载】

· “中美战略关系与亚太安全秩序——基本历史经验对于未来的启示”,《南大亚太评论》第 1 辑,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年版( 4 万余字)。

· “东北亚安全合作:问题与策略”,《东亚问题研究》 2016 年第 1 期。

· “Sino-US Strategic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in East Asia”, in David Arase, ed., China’s Rise and Changing Order in East Asia , Palgrave Macmillan, 2017.

· “中美在东亚的战略共识与分歧”,载《亚洲新未来》,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尼克松政府对以色列核计划的反应”,《史学月刊》 2015 年第 5 期。

· “The Difficulties of Common Securit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 Vol.1, No.1 (Summer 2015), pp.77-101.

· “美国黩武主义探源”,《外交评论》 2014 年第 4 期( 3 万字)【转载: 1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 2014 11 期; 2 、许嘉、陈志瑞主编:《取舍:美国战略调整与霸权护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年】

· “美国‘黩武主义’及其制约因素”《世界经济调研》(内刊) 2014 9 25 日第 38 期。

· “‘人的安全’与国家安全——国际政治视角的伦理论辩与政策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4 年第 2 期( 2.5 万字)。【《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 2014 年第 4 期全文转载】

· “‘雄蜂’的阴影——美国无人机作战对当代战争伦理的挑战”,《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3 年第 8 期(合作)。【《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4 年第 2 期转载】

· “论巴西国会对国家外交决策的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13 年第 6 期(与王锐合作)

· “共同安全的困境——论当代国际安全的文化价值基础”,《国际安全研究》 2013 年第 1 期( 2 万字)。

· 1953 年美英对伊朗的‘准军事行动’及其相关问题——基于新史料的重新探讨”,《外交评论》 2012 年第 2 期( 2.3 万字)

· “秩序转型、分配正义与新兴大国的历史责任”,《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0 12 期( 3 万余字)。【《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政治》 2011 年第 3 期全文转载】

· “有效制裁与‘正义制裁’:论国际经济制裁的政治动因与伦理维度”,《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0 年第 8 期( 2.3 万字)。【《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 2011 04 期全文转载】

· 基督教现实主义国际伦理思想浅析”,《外交评论》 2010 年第 6 期(与许巧巧合作)【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 2011 06 期全文转载】

· “核时代的政治与伦理:哲学家的诘问与政治家的答辩”,《外交评论》 2009 年第 1 期。

· “权力、权威、责任——马克斯·韦伯国际关系思想浅析”,《外交评论》 2008 年第 6 期(与姚自强合作)。【《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政治》 2009 年第 3 期全文转载】

· “美国‘新孤立主义’的神话”,《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8 年第 1 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政治》 2008 年第 5 期全文转载】

· “现代战略的维度:《武力与治国方略》的研究路径及其启示”,《博览群书》 2007 年第 7 期(合作)。

· “现代战略的多维结构与整体性质”,《国际政治研究》 2007 年第 4 期。

· “重建‘世界之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国际政治研究》 2007 年第 3 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思路》 2007 年第 6 期转载;牛军主编:《中国对外政策分析》】

· “沃尔泽的正义战争论述评——兼论美国学术理论界有关海外军事干涉的思想分野”,《美国研究》 2007 年第 3 期(与张书元合作)

· “错觉与战争的起因——兼论太平洋战争爆发中的错觉因素”,《国际政治研究》 2007 年第 1 期(与何晨青合作)。

· “国际关系研究‘中国化’问题的论争—— 一项学术史视角的回顾与总结”,王逸舟主编:《中国国际关系研究( 1990-2006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2 万余字)

· “思想史视野与国际关系的历史和理论”,《史学月刊》 2005 年第 6 期。

· “相互依赖、国际制度、全球治理:基欧汉的世界政治思想”,《国际政治研究》 2005 年第 4 期( 2.4 万字)。

· “探索国际问题研究的融通之道”,《欧洲研究》 2005 年第 3 期。

· “英国学派国际关系理论概观”,《历史教学问题》 2005 年第 2 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政治》 2005 年第 7 期全文转载】

·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政府关于核报复战略的内部争论”,《史学月刊》 2004 年第 11 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 2005 年第 3 期全文转载】

· “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式探索’的几个基本问题”,《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4 年第 5 期( 1.5 万字)。

· “权力、秩序、正义——英国学派国际关系理论的伦理取向”,《欧洲研究》 2004 年第 5 期( 2.1 万字)。

· “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式探索发微:研究方法、问题意识和价值取向”,梁守德等编:《伊拉克战争后的国际政治走势—— 2003 年国际政治高层论坛文集》,军事谊文出版社 2004 年版。

· “从强制外交到多边协调——析美国对朝核问题的政策”,《国际观察》 2004 年第 2 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 国际政治》 2004 年第 8 期全文转载】

· “国际关系伦理学:基本概念、当代论题与理论分野”,《国外社会科学》 2003 年第 2 期。【转载:《国外社会科学前沿: 2003 》转载,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2004 年版】;《思想文库•当代西方思潮丛书》之《交汇与融合:跨学科篇》(黄长、黄育馥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

· “波匈事件与美国对苏东“演变”战略的定型”,《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3 年第 2 期。

· “毛泽东关于世界多极化的思想及其战略意义”,《中共党史研究》 2003 年第 3 期。

· “‘非道德’政治论的道德诉求:现实主义国际关系伦理思想浅析”,《欧洲》 2002 年第 1 期。

· “试析美国政府对恐怖主义的定义”,《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2 年第 4 期。

· “全球化、民族国家与国家间正义——国际关系伦理学的一个分析框架”,《社会主义研究》 2002 年第 6 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政治》 2003 年第 5 期全文转载】

· 1953 年东德事件与美国对苏东“演变”战略的起源”,《史学月刊》 2002 年第 12 期。

· “杜勒斯与艾森豪威尔政府关于‘大规模报复战略’的内部争论”,《国际关系评论》 2001 年,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 “略论杜勒斯对苏战略的早期思想背景”,《史学月刊》 2000 年第 6 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 2001 年第 4 期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 2001 年第 1 期转载】

· “美国冷战史学的变迁与杜勒斯研究”,《美国研究》, 2000 年第 2

· “杜勒斯与美国对 1958-1959 年柏林危机的反应”,《国际论坛》 2000 年第 6 期。

· “康德国际关系思想刍议”,《史学月刊》, 1999 年第 2 期。

· “美国国家安全新战略中的东亚:历史根源与现实背景”,《国际论坛》 1999 年第 3 期。

· “‘援蒋集团’与美国对华政策( 1945-1950 )”,《江苏文史研究》, 1999 年第 3 期。

· “名不正则言不顺:台湾当局十年“务实外交”剖析”,《江海学刊》 1999 年综合理论版。

· “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看法”,《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9 年教学研究特刊。

· “对国际关系的一种女性主义诠释:评《国际关系中的社会性别》”,《美国研究》 1998 年第 4 期。

· “美国与二十一世纪世界政治的根本问题”,《战略与管理》, 1997 年第 3 期(与时殷弘合作, 1.7 万字)。

· “顾维钧与联合国制宪会议”,《江苏文史研究》, 1997 年第 3 期。

· “展望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与世界:邓小平国际关系思想学习笔记”,《社会主义研究》 1997 年第 1 期。

· “民族主义、石油危机与美国对伊朗的政策”,《美国研究》, 1996 年第 4 期。【 America: History and Life 收录】。

报刊访谈与评论

· 访谈:张宪文、石斌:“用人性目光看待历史与未来”,《经济导报》(香港),2015年1月4日。

· 访谈:“国际问题研究需要知识关切——访南京大学石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8月18日。

· 访谈:“从音乐视角透视世界政治——访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石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6 2 14

· 访谈:“音乐:理解国际关系的新视角”(石斌、陈玉聃、冯绍雷),《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6 2 17 906 期。

· 访谈:“中美博弈:大国间的‘误读’?”,《长城月报》2010年9月15日总第10期。

· “美国扩张主义的根源——《美国人对机会的寻求》简评”,《光明日报》,2004/8/5。

· “美国‘黩武主义’难以主宰世界”,《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0月20日第658期。

· “倡导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新丝路精神’,《社会科学报》(第1437期)2014年11月27日第6版。

· “历史必然性与人类自我选择——对冷战及冷战史研究的一点思考”,《史学评论网》2004年5月。

· “理性的民族与健全的记忆”《广东劳动报》1999年6月7日。

· “克林顿也有‘主义’了”,《广东劳动报》1999年7月29日。

· “中美关系合作大局不变,要有战略远见与耐心”,《光明网》2015年9月28日。

科研项目

主持数十项研究课题,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社科基地项目、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社科重大项目,以及中央网信办、外交部、教育部等部委项目。

学术获奖

第八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9)

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8)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2006)

第五届南京大学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一等奖(2006)

电子信箱: shibinaaa@aliyun.com

教师接待日时间:周五下午15:00-17:30

地点:政府管理学院四楼教师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