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千年,
相隔千年宛如初见。
2019年1月
,
礼成家国的山东博物馆亮相《国家宝藏》,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
闪耀舞台,尽展齐鲁风采
。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于1972年出土于银雀山汉墓,一号墓共整理出竹简4942枚,分长短两种,长简占绝大部分,简长27.6、宽0.5-0.9、厚0.1-0.2厘米,其长度相当于汉尺的一尺二寸;短简长约18、宽0.5厘米,相当于汉尺八寸;另外发现少量木牍,长约23厘米,相当于汉尺一尺,所谓“尺牍”。
二号墓整理出竹简32枚,简长69、宽1、厚0.2厘米,长度相当于汉尺3尺。
银雀山汉墓简牍包括四类书,第一类是兵书,第二类是论政论兵之书,第三类是数术书,其余归入其它类。
其中兵书数量最大,也最重要,尤其是《孙子兵法》与失传近两千年的《孙膑兵法》同墓出土,结束了关于孙子其人其书的千古论争,意义重大。
旒冕,
是古代王公戴的一种礼帽,
在山东博物馆就藏有一件珍贵的九旒冕,
这是迄今唯一一件保存完好的
明初亲王冕冠实物,
出土于明朝第一代鲁王朱檀墓。
冕的顶部有“綖板”,綖板前圆后方,綖板上面涂着黑漆,以示庄重。板前后系垂旒,前后共垂9道旒。每道旒上计有9颗,每道上9颗五彩玉珠,共用珠162颗。
作为亲王的冕冠,九旒冕在各个部位彰显着与普通冕冠与众不同的特点,体现着古代贵族对于自身极高的行为约束:綎板,前圆后方,代表着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前后垂下的旒和左右垂下的充耳,则代表着帝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郑燮《双松图轴》
清代著名画家郑燮的代表作之一,1954年入藏山东博物馆。
此画纸本设墨,画心纵201厘米,横101厘米。郑燮(公元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以号行世。江苏兴化人。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以擅画兰、竹、石闻名。《双松图轴》是郑燮在乾隆二十三年送给好友肃翁的作品。
画中双松苍劲挺拔,树旁是几杆细竹及怪石、兰花。竹子清瘦,孤直,墨色水灵,浓淡有致。构图上,松、竹、兰、石和题诗错落分明,相互映衬。松、竹、兰花、怪石组成的画面,别具一番自然情趣。画作中的题诗也充分反映了郑燮对于好友肃翁质朴的情谊。这件作品书、画俱佳,保存完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如果将五千年中华文明
比作一幅璀璨夺目的画卷
,
那么甲骨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之上的文字,记录了商代晚期王室占卜的相关内容。
山东博物馆共藏5425片甲骨,有1000多片一级品,大部分为罗振玉旧藏,其中有4片为特级品。
其中一片有“鬼”字,“鬼”即鬼方(匈奴)。据说“鬼方”甲骨全国仅三片,大陆只此一片,另两片在台湾。一片甲骨上有“鎷”字。带“金”的字在甲骨文中非常罕见,此片是《甲骨文合集》中唯一一片带金字旁文字的甲骨。
另一片正面有一“虹”字,此字上边的两道弧当是龙身,下端当是龙头,作二龙吸水,古人认为龙出吸水即天晴。郭沫若先生认为该骨面刻辞“盖一代典礼习尚如是也”,其前后均未见,极其罕也。
蛋壳黑陶杯
山东地区发现的蛋壳黑陶高柄杯完整器很少,除国家博物馆征调和山东大学所藏外,多数珍藏于山东博物馆,成为山东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件蛋壳黑陶高柄杯,1960年潍坊姚官庄遗址出土。整器为两部分套合,杯身作宽沿,直壁圜底,下承圆筒状且两端外侈的杯柄,上饰平行凹弦纹数周。该器以轮制而成,器壁薄如蛋壳,表面乌黑光亮。是山东新石器时代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也是典型龙山文化的重要标志。
东平汉墓壁画
汉画像石
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旷世瑰宝,
是汉代人以石为地,以刀代笔雕刻
在墓室、祠堂、门阙等建筑物上的
石刻艺术品
。
而汉代墓室壁画则是汉画像石中的精品,
行走在“汉代画像艺术展”展厅中,
东平汉代墓室壁画
往往最能吸引观众目光
。
东平彩画是山东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艺术水平最高的汉代壁画,填补了山东地区汉代壁画墓的空白,对于汉代丧葬制度、民间生活习俗、中国绘画史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 ,
你见过几件呢?
来源:文旅山东
编排:赵晓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