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活到清朝时期的宋应星,该不该有辫子?

今年的中秋小长假前夕,我国本土疫情又现多点散发、多地频发、局部反弹的态势。为了不给国家添麻烦,就取消了原定的探亲游和周边游,决定待在家里再把央视《典籍里的中国》刷一遍。

在《典籍里的中国》第二期里,依旧延续了一部典籍、一个人物、一个核心思想、一个文化故事的讲述方式,将镜头聚焦了中国首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开工开物》,采用“穿越时空”的叙事模式,呈现《开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辉煌而又伟大的一生。特别是在节目最后,更是设计了宋应星和袁隆平古今两位“谷神”跨越时空的握手,引燃了众多观众的泪点。在节目弹幕里,无数网友用满怀深情的文字表达了对古今两位农业科学家的感激和追思。

配图:视频截图

不过,也有一些网友留言说,宋应星作为忠于大明的抗清义士,为什么在《典籍里的中国》里,反而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呢?这样的剧情安排,真的合适吗?

今天,我们就借着搜狐号的“历史上的科技明星”主题活动,一起来聊聊宋应星这位明末清初伟大的科学家和清朝时期的辫子吧!

配图:忘川风华录手游

宋应星和他的《天工开物》

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南昌奉新北乡(今宋埠乡)人。在当地,宋姓是大姓,宋应星的曾祖父宋景曾先后担任南京吏、工、兵三部尚书,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等,他为官清正廉明,对宋家的后代有很深的影响。宋应星的父亲宋国霖自幼丧父,在母亲和叔父的抚养下,年纪不大就被补为生员,但一直没有出来做官。所以,到了宋应星出生的时候,家族日益没落,并且母亲出身农民,所以,宋应星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农业生产和农民,为他以后创作《天工开物》奠定了基础。

公元1615年,宋应星和兄长宋应昇前往省城南昌参加乙卯科的乡试,并考取了第三名举人,而宋应昇则名列第六名。同年秋天,宋应星兄弟二人又前往北京参加第二年举行的丙辰科的会试,但是并没有中举。接下来的几年中,宋应星和兄长宋应昇多次参加会试,但是都未中举,于是,他就断绝了由科举步入仕途的想法,回到家乡服侍年迈的老母亲。

宋应昇后来被吏部选为了浙江桐乡县令,就把母亲接到了浙江。宋应星得以出任袁州府分宜县教谕(官办教师)。宋应星在这段时间里,有了大量的空闲时间,他的主要作品大多数都是在这段时间里写成的,其中就有流传百年的《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全书共有三卷十八篇,所载叙的内容涉猎广泛,按照“ 贵五谷而贱金玉 ”的原则,将与食衣有关的农业置于首位,然后是工业,而珠玉则被放到最后,由此可见作者重视农业和工业,注重实学的思想得到了深刻体现。

央视在《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中安排宋应星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跨越三百多年的时空握手,这跟我国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强国政策是息息相关的。

宋应星不该有辫子吗?

宋应星前大半生都生活在明朝。清朝入关后,宋应星不愿意为清廷效力,就回到了家乡。此时,已经升职为广州知府的兄长宋应昇也不想在清朝继续为官,便也回到了家乡。他们兄弟以及其他江西志士都将希望寄托在了南明政权上,但是,南明政权就是一泡臭狗屎,除了奸臣当道,就是杀戮异己。不久,随着清兵的南下,南明政权就灰飞烟灭了。宋应星的兄长宋应昇以死明志,服毒殉国。宋应星埋葬了兄长以后,就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他的生活是在贫困和悲愤之中度过的。

宋应星大约去世于康熙五年,即公元1666年,享年80岁。此时,距离清朝入关已经过去了22年,那么,宋应星有没有留着辫子呢?

清廷统一全国后,根据满洲旧例,要求汉人必须按照满族人的习惯剃发,作为归顺的标志。说白了,就是让汉人把头型换成满族人的发式。中原汉人深受《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影响,认为身体头发是父母赐予,应该爱惜使之不受损伤。所以,剃发令颁布后,就受到了汉人的强烈反对。

孔子六十二代孙,陕西河西道孔闻謤文笔极好,引经据典,还把老祖宗孔子和颜子、曾子、孟子共同搬出来,请求停止剃发令。但多尔衮完全没把他当回事,还把孔闻謤痛斥了一番,说,要不是看在孔子的面子上,我早就把你剐了,姑且念你是圣人的后裔免去一死,回家养老去吧。

配图:网络(宋应星纪念馆)

孔闻謤凭着孔子这块金字招牌可以逃脱一死,可是那些无权无势力的平民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当时,有一个叫陈名夏的名士只是发了一句牢骚:留发复衣冠,天下即可太平,就被清廷江门抄斩;还有一个叫丁泉的平民,就是因为剃发的时候没有达到清廷的标准,竟然作为重大政治事件逐级上报到了皇帝那里,最终被就地处决。

明末清初名士黄宗羲是强硬的反清复明派,南明政权覆灭后,追随鲁王组织“世忠营”抵抗清军南下,奉命向日本救援无果后,从日本回来后就剃了头发。黄宗羲剃发后就归隐了山林,一心于学术著作和讲学,坚决拒绝与清廷合作,誓不出来为清廷效力。

忘川风华录手游中,宋应星的艺术形象

还有顾炎武,虽然他写下了“一旦持剪刀,剪我半头秃。华人髡为夷,苟活不如死”的诗句,但是,他还是痛痛快快把头发剃了。所以,我们看黄宗羲、顾炎武的画像,脑袋上都戴着头巾,恐怕就是因为脑袋被剃光的原因。

宋应星在清朝生活了22年,虽然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但毕竟没有与世隔绝,他又怎么能够躲过剃发令呢?要知道,在这二十多年里,他还多次被清廷邀请出来做官,试问,如果他还留着明朝的发式,能逃过清廷的律法吗?

真正让我觉得《典籍里的中国》不符合历史的,而是宋应星辫子的样式。从清兵入关到嘉庆五年前后这一百五十多年里,男子的发型一直就是把头顶四周的头发全部剃光,留下面积只有一枚铜钱大小的一小撮头发,在脑袋后面梳成一根又细小长的小辫子。这根小辫子以穿过铜钱中间的方孔才算合格,看上去像是一根老鼠尾巴。所以,被称为“金钱鼠尾式”。

配图:网络(清朝发型的演变过程)

自嘉庆朝开始,剃头的面积越来越小,保留的辫子越编越粗,由“鼠尾”演变为了“猪尾”;到了清朝末年,超过2/3的头发都被保留下来了,形成了“阴阳头一半瓢”,由“猪尾”又演变为了“牛尾”,这就是现在清宫戏中最常见的发型。

很显然,在《典籍里的中国》中,宋应星拖着的那条长长的辫子并不是康熙年间的发型,这一点,电视编导真的该去补补历史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转载自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