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科大学(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位于 广东省 广州市 ,是一所以医学为优势和特色的广州市属重点高校,国家“ 双一流 ”建设高校、 为教育部“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试点高校、国家“ 特色重点学科项目 ”建设高校、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实施高校、 广东省高水平大学 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广东省本科教育国际化办学改革试点单位、承担 中国政府奖学金 来华留学生培养任务院校、 中俄医科大学联盟 成员高校,是具有研究生推免资格的学校。 [1-2]
学校于1958年6月经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批准设立,原名广州医学院。1970年12月,更名为广州市医科学校。1973年6月,恢复 广州医学院 名称。201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
截至2023年2月,学校共有番禺、越秀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7.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8.65万平方米;下设25个教学机构、27个研究机构、14所附属医院,开设本科招生专业22个;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有在编教职员工8587人(其中校本部990人);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1.4万余人。
  • 广州医学院
1951年,广州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医士学校创建。
1953年,广州市第一、二、三、四医士学校合并组建广州医士学校。
1958年6月,经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批准设立,广州医士学校升格为 广州医学院
1970年12月,广州医学院改建广州医科学校。
1972年,广州医科学校升格为(复校)广州医学院。
1973年10月29日,广州市委决定将市第四人民医院作为广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1979年6月10日,广州市编制委员会发出通知,同意在广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新医科基础上成立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
1984年9月21日,教育部批准学校内科学(呼吸)、药理学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5年9月4日,首批呼吸内科、药理学硕士研究生正式开学。
2001年1月2日,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批准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内科学(呼吸系病)成为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2003年7月18日,教育部批准广州医学院内科学(呼吸系病)为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获准设立临床医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4年,羊城铁路医院并入广州医学院。
2005年,广州护士学校、广州卫生学校并入广州医学院。
2006年11月21日,经广州市政府正式批准立项,广州医学院将在番禺建立新校区。
2007年4月2日,广州医学院呼吸疾病实验室被科技部正式批准纳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名单,成为广东地方高校第一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0年2月至8月,学校先后获得招收外国来华留学生资格和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 同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
2011年3月22日,学校临床医学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等3个学科成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后又批准学校护理学科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年底,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2012年,经教育部和卫生部批准,入选首批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改革试点高校。
  • 广州医科大学
2013年4月,广州医学院通过教育部验收,教育部发文,正式批准 广州医学院 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5月,广州医科大学金域检验学院成立。同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对接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来华留学生的高等院校进行的专项检查与评估。
2014年1月,学校成为承担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培养任务院校。7月,学校正式加入 中俄医科大学联盟 [11-12]
2015年1月,学校加入广州大学城高校联盟。5月11日,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广州医科大学联合生命科学学院在广州举行揭牌仪式。 5月27日,广东省教育厅审议通过《广州医科大学章程》,核准发布。
2018年11月,入选广东省新一轮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中的“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

广州医科大学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2月,学校下设25个教学机构、27个研究机构、14所附属医院,开设本科招生专业22个,学科专业覆盖医学、理学、管理学、工学、法学5个学科门类。
机构设置
类别
名称
教学机构
广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研究生工作部)
广州医科大学基础学院
广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广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
广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
广州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
广州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学院
广州医科大学第六临床学院
广州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
广州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广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广州医科大学南山学院
广州医科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广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州医科大学外语部
广州医科大学体育部
广州医科大学精神卫生学院
广州医科大学儿科学院
广州医科大学市一临床学院
-
直属附属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十二人民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惠州医院
非直属附属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一人民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省妇儿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深圳沙井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武警医院
本科专业
序号
专业名称
1
临床医学
2
基础医学
3
麻醉学
4
医学影像学
5
口腔医学
6
儿科学
7
精神医学
8
生物医学工程
9
生物技术
10
临床药学
11
药学
12
预防医学
13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
14
中西医临床医学
15
医学检验技术
16
护理学
17
应用心理学
18
公共事业管理
19
法学
20
康复治疗学
21
康复作业治疗
22
康复物理治疗 截至2023年2月,学校有在编教职员工8587人(其中校本部990人),包括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一批优秀教师;博士研究生导师68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339人;有专业技术人员7834人,其中正高级808人、副高级1520人、博士1237人、硕士2175人。校本部在编教职工921人,其中专任教师519人;校本部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340人)占65.51%,高级职称者(282人)占54.34%,45岁以下者(369人)占71.1%;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特聘)1人,院士(含特聘及外籍)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名,国家杰青3名,教育部国家级人才4名,海外高端人才1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全国优秀教师4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8名,广东省珠江学者15名,广东省教学名师3名;博士研究生导师68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339人。
教学名师一览
类别
名单
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国家级教学名师
全国优秀教师
罗健东 、陈敦金、 王家骥 、李杨彬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钟南山 、梁希若、黄济群、 蒋义国
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广东省“珠江学者”讲座教授
邹明辉
广东省“珠江学者”青年学者
蒋丽丽
广东省教学名师
资料来源: [19-20]
优秀教学团队一览
级别
名称
国家级
内科学教学团队
---
广东省级
医学检验教学团队
药理学教学团队
外科学教学团队
预防医学教学团队
医学形态实验学教学团队
护理学专业教学团队
广州市级优秀教学团队
预防医学教学团队
护理学专业教学团队
外科学教学团队
卫生毒理学教学团队
内科学教学团队
全科医学概论教学团队
资料来源: [21-25] 备注:广州市级优秀教学团队资料不全,故列举部分

广州医科大学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2月,学校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7个。建有国家级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首批现代产业学院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建有国家级、省级精品类课程104门,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3门。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临床医学、药学 、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临床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学、护理学
国家特色建设专业: 临床医学、医学检验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 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中西医临床医学 、儿科学、公共事业管理
广东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护理学 [27-28]
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临床医学(呼吸病学)、基础医学(免疫学)
广东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预防医学、药学、公共事业管理、口腔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临床医学 [24-25]
广东省名牌专业: 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
广东省重点专业: 临床医学
广东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科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护理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临床技能实验中心、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心、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30-31]
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基于校企协同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应用型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麻醉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应用型本科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开放性多样式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广州市名牌专业: 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护理学
广州市特色专业: 医学影像学、护理学、预防医学、药学、公共事业管理
精品课程
类别
课程名称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空气历险记-呼吸的奥秘
---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内科学
---
广东省精品课程
医学伦理学
诊断学
预防医学
全科医学概论
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外科学
中医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
护理学基础
影像诊断学
社会心理学
生物统计学
医学心理学
妇产科学
护理学导论
临床检验基础
广东省精品视频公开课
远离呼吸系统疾病
空气历险记-呼吸的奥秘
医学伦理学
走出心病的迷宫
医患关系及其伦理难题
胸外科基础与临床
急救--“救”在身边
国际妇产科手术并发症解剖学实践
牙体牙髓病学
--
资料来源: [33-35]
  • 教学成果
截至2023年2月,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
教学成果
时间
获奖项目
获奖类别
2009年
创建防治结合型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0年
创建防治结合型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
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广州医科大学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2月,学校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含1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6个。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2个市(厅)级重点学科;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免疫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微生物学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临床医学
  • 学位授予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护理学、公共管理学
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 临床医学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学、应用心理
  • 重点学科
重点学科
类别
学科名称
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
内科学(呼吸系病)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
中西医结合临床
---
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
临床医学
---
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
全科医学
---
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卫生毒理学
药理学
---
广东省“十二五”医学重点学科
卫生毒理学
神经病学
重症医学
胸外科学
妇产科学
---
第三轮市属普通高校重点学科A级
内科学(心血管病与心血管药理)
妇产科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
第三轮市属普通高校重点学科B级
外科学
临床病理与病理生理学
卫生毒理与流行病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全科医学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
广州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急诊医学科
口腔正畸学
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临床医学(呼吸病学)
基础医学(免疫学)
资料来源: [39-42]

广州医科大学 科研机构

截至2023年2月,学校拥有1个国家医学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培育基地、32个市(厅)级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科研平台
平台名称
牵头单位
立项部门
立项年份
附属第一医院
国家科技部
2007
附属第一医院
国家科技部
2013
附属第一医院
国家卫生健康委
2020
省部级科研平台
平台名称
牵头单位
立项部门
立项年份
神经致病基因和离子通道病重点实验室
附属第二医院
国家教育部
2008
胸腔疾病药物临床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
药学院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2021
呼吸疾病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附属第一医院
教育部办公厅
2020
粤港澳呼吸系统传染病联合实验室
附属第一医院
广东省科技厅
2019
附属第一医院
广东省科技厅
1993
广东省骨科矫形技术与植入材料重点实验室
附属第一医院
广东省科技厅
2007
附属第二医院
广东省科技厅
2008
附属第一医院
广东省科技厅
2010
广东省产科重大疾病重点实验室
附属第三医院
广东省科技厅
2011
广东省生殖医学重点实验室
附属第三医院
广东省科技厅
2012
广东省过敏反应与免疫重点实验室
附属第二医院
广东省科技厅
2014
广东省分子靶标与临床药理学重点实验室
药学院
广东省科技厅
2017
广东省蛋白质修饰与降解重点实验室
基础医学院
广东省科技厅
2019
广东省呼吸医学工程实验室
附属第一医院
广东省发改委
2011
广东省呼吸医学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附属第一医院
广东省科技厅
2010
广东省临床药物分析测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药学院
广东省科技厅
2017
广东省母胎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附属第三医院
广东省科技厅
2018
广东省口腔组织修复与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附属口腔医院
广东省科技厅
2021
厅局级科研平台
平台名称
牵头单位
立项部门
立项年份
广东省高校神经科学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附属第二医院
广东省教育厅
2005
广东省高校生殖与遗传重点实验室
附属第三医院
广东省教育厅
2011
广东省高校蛋白质修饰与降解重点实验室
基础医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2016
广东省高校分子临床药理学重点实验室
药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2016
广东省血管疾病重点实验室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教育厅
2017
广东省高校环境致癌重点实验室
公共卫生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2017
广东省普通高校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附属第三医院
广东省教育厅
2018
细胞稳态与癌症研究实验室
附属肿瘤医院
广东省教育厅
2019
纳米免疫调控肿瘤微环境重点实验室
附属第二医院
广东省教育厅
2019
广东高校生物靶向诊治与康复重点实验室
附属第五医院
广东省教育厅
2021
粤港澳母胎医学高校联合实验室
附属第三医院
广东省教育厅
2021
呼吸疾病防治协同创新中心
附属第一医院
广东省教育厅
2014
产科重大疾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
附属第三医院
广东省教育厅
2014
广东省泌尿外科重点实验室
附属第一医院
广东省卫生厅
2012
广东省神经科学疾病研究实验室
附属第二医院
广东省卫生厅
2012
产科重大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附属第三医院
广东省卫生厅
2012
环境致癌重点实验室
公共卫生学院
广东省卫生厅
2012
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附属第一医院
广州市科信局
1993
神经科学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附属第二医院
广州市科信局
2005
广州市生殖与遗传研究重点实验室
附属第三医院
广州市科信局
2005
广州市生物毒素研究重点实验室
药学院
广州市科信局
2005
广州市心血管重疾病重点实验室
附属第二医院
广州市科信局
2006
广州市化学致癌研究重点实验室
公共卫生学院
广州市科信局
2006
广州市泌尿外科重点实验室
附属第一医院
广州市科信局
2007
广州市骨科矫形技术与植入材料重点实验室
附属第一医院
广州市科信局
2007
广州市过敏反应与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
附属第二医院
广州市科信局
2011
广州市恶性肿瘤治疗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
附属肿瘤医院
广州市科信局
2014
广州市分子临床药理学重点实验室
药学院
广州市科创委
2016
广州市加速康复腹部外科重点实验室
附属第五医院
广州市科技局
2019
广州市蛋白质修饰与降解重点实验室
基础医学院
广州市科技局
2020
广州市口腔再生医学基础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
附属口腔医院
广州市科技局
2020
广州市传染性疾病临床快速诊断与预警重点实验室
金域检验学院
广州市科技局
2021
广州市脊柱疾病防治重点实验室
附属第三医院
广州市科技局
2021
广州市帕金森及运动障碍病重点实验室
附属第一医院
广州市科技局
2021
广州市哮喘病重点实验室
附属第一医院
广州市科技局
2021
广州市医学伦理学重点研究基地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2
广州市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研究重点基地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9
校级科研平台
平台名称
牵头单位
立项部门
立项年份
广州医科大学过敏反应与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
附属第二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
2010
广州医科大学肿瘤耐受研究重点实验室
附属肿瘤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
2011
广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
附属口腔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
2012
广州医科大学微创新技术与产品转化中心
附属第五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
2012
广州医科大学神志病研究中心
附属脑科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
2020
广州医科大学-瑞查森医学真菌联合实验室
附属第二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
2020

广州医科大学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2月,2017—2021年,学校承担了市(厅)级以上各类纵向科研课题25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百强;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5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在包括Nature、Science、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Cell、Lancet在内的世界知名杂志发表SCI论文10000余篇;2项科技成果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1项科技成果入选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奖项
项目
第一作者
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级
钟南山呼吸疾病防控创新团队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级
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级
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级
参考文献: [60-62]
广州医科大学近年所获科技成果奖汇总表
奖项
等次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总计
国家科学技术奖
创新团队奖
-
1
-
1
一等奖
1(参与)
1
二等奖
-
1
1(参与)
1(参与)
3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教育部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
2(参与)
-
2
二等奖
-
1(参与)
1
2(含参与1)
1
5
中华医学科技奖
一等奖
-
1
-
1
二等奖
1
-
1
2(含参与1)
4
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特等奖
-
1
-
1
一等奖
-
2
2(参与)
2
1(参与)
7
二等奖
1
1(参与)
2
2(含参与1)
2(参与)
8
三等奖
1
-
1
广州市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1
1
总计
-
4
2
5
9
10
5
35
参考资料:

广州医科大学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根据2023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 广州医科大学图书馆 由番禺校区总馆和越秀校区分馆组成,馆藏纸质图书101万册,订有专业数据库23个,电子图书200余万册,电子期刊3.3万种,纸质报刊1700余种,中外文资源对学校学科专业的覆盖面达到100%。 截至2023年2月,学校主办的学术刊物有《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血栓与止血学杂志》、《胸部疾病杂志》(英文版)、《转化医学年鉴》(英文版)6种。其中《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 》、《血栓与止血学》为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胸部疾病杂志》(英文版)、《转化医学年鉴》(英文版)分别被 SCI PubMed 收录。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为医药卫生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是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被万方数据库等多家国内重要数据库收录。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是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广州医科大学承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以中国标准出版物号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首份专注于关节外科学高级学术研究的医学专科期刊。
截至2023年2月,学校是广东省本科教育国际化办学改革试点单位,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荷兰、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以及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学校与法国诺贝尔奖获得者 朱尔斯·霍夫曼 教授深入合作,建立中法霍夫曼免疫研究所。学校自2010年起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在校留学生约300人,来自亚洲、欧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的31个国家。
学校校徽是双圆套圆形徽标,中间是由“广医”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组成的图案,下方有“1958”字样;外环上方是校名,下方是“广州医科大学”的英文大写。校徽主色调为白色和蓝色。
  • 校旗
学校校旗为白色长方形旗帜,中央为红色校名和校徽。

广州医科大学 精神文化

  • 校训
厚德修身,博学致远
“厚德修身”强调的是大学教育中思想道德建设和修养身性的重要性,突出学校对传统美德承传以及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良好身心培育的重视,倡导师生员工学做人、学做事、学立身、学处世,即以高尚的道德担负起历史使命;以高尚的师德从事教育实践;以高尚的个人操守服务社会。
“博学致远”强调的是学识修为的重要性,没有渊博的知识,就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达至人生美好的境界;只有静下心性潜心求学,博思审问,融贯中西,博采众长,才能高瞻远瞩,实现抱负。
“厚德修身,博学致远”既是对学校师生的行为要求,也是社会对于当今大学的期望,更是广州医学院办学理念的追求。惟有“厚德修身”,才能淡泊名利,艰苦创业、脚踏实地;惟有“厚德修身”,才能胸怀宽广、乐于奉献、潜心钻研;也惟有“博学致远”,才能在关键时候坚持科学精神,勇挑重担,不辱使命。 显然,“厚德修身,博学致远”的内涵不仅在“广医人精神”、“南山风格”中得到体现,更是在“非典”中经受了检验。”
  • 校歌
校歌
《广医之歌》
珠江告诉我:早潮奔前方,日月告诉我:学海浪逐浪。菁菁校园,春光蓬勃,风华正茂,师生牵手同行同往,脚步和时代同声交响。哎!广医呀儿女,青春跨越……在自信中自立自强,在自强中成长!广医呀儿女大医无疆……在接力中开路创新,在创新中升华第一道霞光。
红棉告诉我:大医成栋梁,白云告诉我:天使向高尚。莘莘学子,厚德修身,博学致远,今朝向往有多么宽广,未来前程就多么辉煌。哎!广医呀儿女,青春跨越……在自信中自立自强,在自强中成长!广医呀儿女大医无疆……在接力中开路创新,在创新中升华第一道霞光。

广州医科大学 历任领导

历任党委书记
姓名
任职起止时间
朱光
1958.08-1959.10
范略
1959.10-1970.10
徐枫
1974.12-1975.08
钱亦
1975.08-1983.12
刘正纾
1983.12-1992.06
钟南山
1992.06-1994.07
翁宗奕
1994.07-2005.03
陈敏生
2005.03-2011.10
冉丕鑫
2011.10-2021.01
资料来源:
历任校长
姓名
任职起止时间
朱光
1958.08-1959.10
姚碧澄
1959.09-1966.06
徐枫
1974.12-1975.08
钱亦
1975.08-1980.03
张梦石
1980.03-1983.12
林道平
1983.12-1991.02
黄济群
1991.02-1992.07
钟南山
1992.07-2002.09
陈敏生
2002.09-2005.07
冉丕鑫
2005.07-2011.10
王新华
2012.04-2020.12
冉丕鑫
2020.12-2022.07
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