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蒸下煮”三伏天,一年中最热的时段,似乎只有冰冰凉凉的东西才能“续命”,夏季和好友相聚,啜饮着冰凉的啤酒,配上清香鲜美的海鱼,真乃人生一大幸事也。且慢!海鱼虽美,也要小心异尖线虫哦!

异尖线虫的污染呈世界性分布,无论是成虫还是寄生于中间宿主的幼虫在世界各大水域中均存在,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沿岸及其岛屿,其中以太平洋海域居多,二十多个国家或地区已报道有上百种鱼寄生有异尖线虫,常见的海洋经济型鱼类,如鳕鱼、青鱼、鲐鱼、大麻哈鱼、鲭鱼、鲣鱼以及太平洋岩鱼等鱼种都有较高的检出率,国外的文献报道中鳕鱼和鲱鱼的检出率最高位,均为88%,岩鱼86%。

近年来我国开展过多次鱼类感染异尖线虫情况的调查,我国海域中鱼类异尖线虫感染率很高,渤海、东海、南海中鱼类异尖线虫的感染率在53%-73%。2011年的一次调查中,239个海鱼品种中,194个品种感染异尖线虫,感染率达到81.2%。在文献报道中,部分品种海鱼异尖线虫感染率可达到100%,平均定植度为6.3条/尾,甚至有的一条鱼体内可以携带上百条异尖线虫。

人类主要因食用加工未成熟的海产品,而引起的异尖线虫3期幼虫的感染。1960年在荷兰首次报道该病的病例,并指出因为食用海鱼导致的感染,之后将病原命名为异尖线虫。

随着对此病的认识和诊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病例被报道。主要报道病例来自生吃海鲜的亚洲国家( 如日本、韩国等) ,最近一些报道主要集中在法国、美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人类异尖线虫病的主要病例来自日本,每年大约有2000多例被诊断为异尖线虫病,美国每年大约有50病例报道,而欧洲大约每年有500病例。

异尖线虫感染情况

目前我国尚无异尖线虫感染的报道,但并不代表我国没有感染的病例,可能的原因为目前我国医疗机构对此病的认识程度较低,容易被误诊和漏诊。我国早于1993年将水生动物异尖线虫病列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进境的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名录》。

感染异尖线虫有什么症状?

异尖线虫引起的感染一般临床表现为胃肠道症状,或因重复感染导致的过敏反应。食入含有活的异尖线虫3期幼虫的食物后,一般1-12h出现临床症状,表现为腹部疼痛、恶心、呕吐,也有呕血或表现出周身疲倦、大便不正常等症状。
致病的机理为幼虫在胃肠道移行造成的机械性损伤,幼虫通过钻齿附着在胃壁上,通过分泌的蛋白酶引起出血性或糜烂性损伤,进而穿透胃黏膜。严重时,幼虫可穿透胃或肠壁,迁移至腹膜、胸膜腔、肠系膜、肝、胰腺或卵巢内。一般,该病呈自愈性,急性期症状会在几天内消失,但如不治疗可造成慢性溃疡样症状,并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异尖线虫病的肠道症状表现为间歇性或持续性腹痛,在摄入第3期幼虫后5d-7d开始,表现为腹水或腹膜炎。肠道感染和炎症反应主要发生于回肠末端,少数发生于空肠、十二指肠或结肠。偶见小肠梗阻、回肠狭窄、肠套叠、肠穿孔、气腹等并发症。虫体及其分泌物也会引起人体强烈的过敏反应,表位为荨麻疹、风疹、水肿、甚至呼吸障碍、过敏性休克等。

异尖线虫进入人体后能分泌一种非渗透性、不耐热的蛋白质,称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CF-P),可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向感染部位集中,引起超敏反应。虫体死亡崩解的内毒素释放,以及虫体本身和表皮可成为过敏原,导致脓性细胞聚集,引起超敏反应。

到目前为止,共报道了12种简单异尖线虫过敏原(Ani s1- Ani s12),但只有前9个过敏原已明确鉴定和分类。7个(Ani s1、Ani s4、Ani s5、Ani s6、Ani s7、Ani s8、Ani s9)是排泄分泌过敏原,2个(Ani s1、Ani s3)是虫体本身的过敏原。Ani s1、Ani s2、Ani s3、Ani s7是主要过敏原,Ani s4、Ani s5、Ani s6、Ani s8、Ani s9 和Ani s10是次要过敏原。85%的异尖线虫过敏人体内含有Ani s1特异性IgE。目前普遍认为,一般异尖线虫过敏由感染活异尖线虫引起,但无法排除接触耐热抗原或死幼虫引起过敏的可能。

容易被误诊?如何诊断?

对于疑似病例的诊断,首先因询问病人是否食用过未加工成熟的海产品,根据生化指标和体征区别于其他胃肠道疾病(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通过内窥镜、X线等进行辅助诊断。
纤维内窥镜是食道和胃异尖线虫病最有效的诊断方法,使用纤维内窥镜直接发现虫体或发现粘膜上的糜烂、水肿等病理变化,进行确证,检查同时直接取出虫体进行治疗。
胃异尖线虫病的X线征主要呈纵向胃壁皱折肿胀,有时可见幼虫本身呈线形的阴影。对于肠异尖线虫病,钡餐后肠X线征呈分节状,患部可见锯齿状或短棒状阴影,患部上方的肠管有较强的扩张,其中滞留的钡剂可见颗粒状阴影。

超声影像也可用以辅助诊断肠异尖线虫病。在胃内和小肠内不能发现幼虫时,可使用免疫学诊断技术可对异尖线虫病辅助诊断。以幼虫排泄分泌抗原、虫体抗原或Anis s1过敏原为抗原,检测疑似病例血清中的IgG、IgA或IgE抗体可对病例的近期感染和既往感染进行辅助诊断,并有高效、特异性强等优势。
在诊疗过程中,肠异尖线虫病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肠肿瘤、局限性肠炎、肠憩室炎等, 肠道取虫较困难, 经X线透视和免疫学清血等方法确诊,一般采取阿苯哒唑保守治疗结合消炎药物治疗。

异尖线虫病无特效治疗药物

重在预防!

异尖线虫病无特效治疗药物,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尽快取出虫体,若无法取出虫体应采用保守治疗方法,在抗感染、抗过敏的同时加强观察。病情严重时,应进行手术治疗,及时取出虫体,避免局部阻塞。
对于异尖线虫病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告知消费者食用加工未成熟的海产品的危害性,加工此类食品应煮熟煮透,减少生食海产品和淡水产品,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倡导相关食品企业及餐饮场所在加工、销售海产品前,应对其进行冷冻处理,冷冻不仅可以杀灭海产品中的寄生虫还可以杀灭致病性弧菌。欧盟规定生食海产品须在-20℃冻藏至少24h,美国FDA要求凡不经加热到60℃以上后食用的海产品必须在- 35℃冻藏15h或在-23℃下存放至少168h(7d)。
划重点:避免生食或半生食海鱼是首要的预防方法,鱼肉要加热熟制后食用。异尖线虫在-20℃冷冻24h后便可全部死亡。

有小伙伴又问了,白酒、生鲜蘸料能杀死异尖线虫吗?答:根本不足以灭虫!

生鲜蘸料能杀死它吗?

幼虫虫体对于各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强,调味品具有一定的杀虫效果,但受使用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影响较大,幼虫在囊包内时,虫体抵抗力更强。胃酸可增加虫体的活动性,对酒精、盐、酸、放射性等有抵抗力,对温度的抵抗力弱:60℃时存活1s,50℃时存活10min,45℃时存活30min,2℃-4℃存活50d,-5℃存活6d,-10℃存活3d,-20℃存活2h。

30度白酒中存活25-48h,60度白酒中存活20min-2h;30%醋酸中存活1-3h;干盐中存活10min,饱和盐水中存活24h,33%盐水中存活8d;在蒜汁、生姜汁、紫兰液、花椒液、韭菜汁、茴香液、辣椒液和各种调味料混合液中存活时间分别为7h, 10h , 15h, 52h , 61h, 69h , 148 h和169h。

用槟榔、仙鹤草和蛇床子、黄柏、黄连、麻黄、细辛和茜草以及延胡索等中药进行实验, 除延胡索液中存活47h 外,其余药液中均可存活110h 以上。

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做了实验:将生鲜中的异尖线虫放在芥末、白酒等溶液里,发现最短需20分钟才能把虫完全杀死,最长需两个多小时。只放了醋的话,8个小时过去异尖线虫仍然保持活性。

这仅仅是直接将虫子充分泡在溶液里得出的结果,如果生腌海鲜大杂烩,你能保证调料的浓度够吗?食材每个部位都能均匀腌透吗?
生吃生鱼片的小伙伴,调料和鱼肉仅接触几秒钟就直接送进嘴里了,这一口下去,不知道会成为幸运儿还是倒霉蛋,所以还是要慎食!如果真的要吃,从正规渠道购买,注意饮食卫生,(做熟)清蒸、油焖还是爆炒,你可以随意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