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六百五十余年的时间,证明传承与守护不是空谈,历史不虚无,穿越时空的是不变的风雅
我们对粮食的热爱与需求,亘古至今从未改变。
时至今日,即便是在城市的钢铁森林,人们仍然愿意做一个“新田园梦”,把“关心粮食和蔬菜”体现得淋漓尽致。从在开心农场偷菜,在楼顶露台种西红柿,到嫦娥五号在月球挖土,“新农人”们无处不在。
“仓廪实而知礼节”,充分昭示了先人有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认知——要先有了充盈的粮仓,再说其他的。“礼节”之重点是“礼”。“礼”最初意为祭祀、敬神。在尊崇农耕文明的古代,先民靠天吃饭,常把农事的丰收寄托于“天地”与“神灵”的庇佑。上至天子诸侯庙堂之高,下至黎民百姓江湖之远,“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他们觉得,耕耘所获所得取之于天地自然,因此,要想来年是个风调雨顺、盈车嘉穗、五谷丰登的好年景,向万物主宰者寄望时和岁稔、物阜民丰,就得把五谷精华也回馈给天地,把人世间的美好事物先供神享。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酒概》中记载,“酒之始为祭祀也”,酒之于世,礼天地,事神灵。关于酒的起源传说,妙趣横生,各说各异。但总之,采用稻、麦、粟、黍等不同的粮食酿造的液体被人们赋以“酒”“醴”之名,五谷杂粮是天地精华元气的象征,而酒更是粮食的精华之液,更是河清海晏、粮食富足的年代才有的产物,承载了古人对于天地赋予的生存之本的满足与崇拜。
在礼治天下的周朝,几乎所有的礼仪都离不开酒——诸侯朝见天子的觐礼,外交上礼尚往来的九宾之礼。在中国,从古至今,婚丧嫁娶事、金榜题名时,酒成为一种社交密码,酒香无处不在,举足轻重。这种“在场”其实是我国传统人情社会的重要纽带,饮的是酒,交的是情。人与人交往尚且讲究礼尚往来,国与国之间更是以“礼”相待,让相隔万里的不同国家,能够以物寄情。
近日,五粮液携手南方周末打造了《有礼了!中国》专题纪录片,走访瓷器、古琴、花丝镶嵌、文房四宝四大“国礼”级别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近非遗文化里的文明高光,溯源华夏传承千年的“礼”文化,以纪录片为窗口,演绎厚重文明,为观众们了解国礼重器的和谐之美与千年礼序提供新的契机,将绵延数千年的中国酒文化与浪漫辉煌的中华文明交织共融,深度链接,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间,感悟泱泱华夏礼仪之邦的东方美学与文化自信。五粮液不断参与国际盛会,频繁亮相世界舞台,也正在以酒为媒,以作为文化符号的“白酒”之礼展示民族品牌、“中国名片”的丰厚底蕴。
叹天工国造,赞盛世匠心
匠心
:
以心守艺,以艺载道
“在历史中,也存在着能量守恒定律。我相信所有的元素都停在深不可测的地下,不停地发酵着,像酒一样,在时间中酝酿。”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祝勇曾经这样写下,“有朝一日,当后人轻轻挖开那些温湿的泥土,就会呼吸到从前朝代的味道;只须轻轻一触,所有沉睡的事物都会醒来。”
祝勇认为,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气质,而商代的气质就是宽阔、野性、暴烈、充满想象力,充满了不可驾驭的力量和不可预知的变化。人们把现实中无法解释、无法解决的问题交给了神。酿酒时神奇的发酵过程,饮酒之后产生的奇妙幻觉,都被认知为“酒,恰好是人与鬼神沟通的媒介之一”,在酒的幻觉中,人才能与神进行近距离的沟通。
当酒融入我们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之中,酒便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样本,我们的文化也和其他的文化有了分明的界限。
文化是什么?在搜索引擎的释义里,它指向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精神财富的总和。
但事实上,在很多时候,文化并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形而上学,它就在那里,通过器物、礼仪、人与人、人与神、人与自然的交往与关系而传递出来,成为一种文化与时空的共同体,让我们能在某一刻与古人的精神世界遥遥相连。
历史过往皆已成云烟,从国礼之中,我们得以窥见穿越时间的历久弥新,在流传千年的浓烈酒香与豪情壮志里,看到数代传承人的不变初心和中国文化。
中国文明的核心由“礼”和“乐”两部分构成,礼、乐无形,需要有载体呈现,于是便有了“器”——“乐器”“礼器”,《礼记·乐记》有云,“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景德镇瓷器,作为国礼之首、大国邦交名片,一抔泥土入火涅槃,出落成流光溢彩的陶瓷,在一遍遍打磨和施釉后,造就传世的泥塑传奇。作为原始的器具,瓷器伴随着人类文明史,跨越千年历史长河,流传至今。上千年来,民间艺人手捧的泥土片刻未曾干涸,“入窑一色,出炉万彩”,其古朴的韵味里,有着从泥火中绽放的古典温润、优雅柔美。
瓷器,不仅可成为用于官方祭祀的“国之礼器”,也可作为文人雅士的案头陈设,彰显君子品性。
从新石器时期,人类就发明了陶器、角器、竹木制品用来盛酒。到了商周之时,酿酒业变得十分发达,酒具以青铜器为主。后来历史中大放异彩的瓷器出现在东汉以后。有着“中国瓷器第一器形”之称的梅瓶是一种窄口丰肩的传统名瓷,以梅为雅,却因酒而兴。它瓶身修长,利于酒的储存,不易挥发。古人曾在这样的瓶子里装上酒,在瓶身上刻字,用寓意“天长(藏)地久(酒)”的方式,来祈求福佑。
梅瓶在陶瓷鼎盛的宋代被称作经瓶,每次皇帝特设讲论经史的御前讲席后,都要宴请群臣,用经瓶盛装美酒,是为国士之礼。这时候的梅瓶主要用于储存水、酒,瓶身上写有“醉乡酒海”等文字。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藏于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
到了元、明早期,为了防止酒的挥发和外溢,开始出现了一些带有盖的梅瓶;明朝之后,梅瓶开始由实用的酒器逐渐被作为文人雅士的插花之器,也开始根据各朝的审美风格赋予了器物设计上不同的风格、纹饰、技法。潇洒的文人,以瓷装酒,以酒入诗,在梅与酒共衬的瓶子上留书“瓶映花清馨,花衬瓶逸雅。不恋经宴味,乐在梅妻家”,任诗兴大发,文采飞扬。
古琴,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号称乐器里的活化石,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琴者,心也。中正平和、清微淡远,不仅是古琴的最高审美,也是古代文人对自身德性修养的最高标准要求。
在乐器之中,古琴兼备礼、乐双重身份,最能体现天人合一。明末著名琴家徐上瀛在《溪山琴况》里说道,“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为琴。其所首重者,和也。和之始,先以正调品弦、循徽叶声,辨之在听,此所谓以和感,以和应也。和也者,其众音之款会,而优柔平中之橐龠乎?”
古琴曲大多重意蕴而不重外在形式,速度适中而有节制。琴曲发展手法和结构,完全由乐曲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发展来决定,起、承、转、合随意发挥,不拘小节,给人一种前后一体、贯成一气的自然推进之感。传说魏晋名士阮籍因朝政混乱,隐居山林,终日饮酒弹琴,吟诗长啸自娱,作《酒狂》以托酒言志。《酒狂》采用6/8节拍令琴曲跌宕多变,但狂而不乱,虽形癫而心正,其内核正是“中正”。中正即和谐,是各方力量和矛盾的平衡点——器以载道,中正平和、自成风骨。
“采金为丝,妙手编结,嵌玉缀翠,是为一绝”,花丝镶嵌工艺被誉为“燕京八绝”之首。2008年6月,花丝镶嵌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顾名思义,花丝镶嵌是花丝与镶嵌两种工艺的结合,花丝为骨,镶嵌作饰,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明金丝翼善冠|程淑美仿制
辗转经年,花丝镶嵌工艺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传承历史,它“萌芽于燕赵,奠基于辽金,繁荣于明清”,却因技法繁杂,依赖手工技巧和经验,潜心研习十数年也难保证完全掌握其精妙所在,差点陷入“失传于当代”的境地。
程淑美接受《有礼了!中国》节目组采访
铁杵磨成针,不过是花丝匠人的入门基础,制作周期短则几个月,长则一年半载。一把钳子,一把镊子,坚硬的、手指粗的金银条在工匠手中被锤打成粗线,千锤百炼化刚为柔,拔丝后的金属丝线可如青丝般精细、柔顺光洁,又具有独特的韧性,在锤打的重复中愈发坚韧光亮,经过“掐、填、攒、焊、堆、垒、织、编”八道“花丝”工序,用锉、锼、锤、闷、打、崩、挤、镶等繁琐复杂的技法,在一束灯光,一簇火焰下,在金与火相遇的瞬间,繁细精美的丝线镶嵌着温润的美玉、剔透的珍宝,穿越时空,绽放出传承千年的精巧绝伦,是工匠精神将金银的美推向极致。
作为中华文化瑰宝,花丝镶嵌工艺品常被当作赠送外宾的国礼和出口创汇产品,走向国际,惊艳中外。
文以载道,物传精神。文房四宝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变迁,笔墨纸砚,撑起了传统文化底蕴的半边天。
“一管在手,运笔自如”,“千年宣笔,掌上明珠”,一支宣笔,需要经过选料、水盆、制杆、装套、修笔、镶嵌、刻字、检验包装八大工序一百多个环节;徽墨的制作需以松烟为基本原料,掺入二十多种其它辅料,经炼烟、和胶、杵捣、成型、晾墨、锉边、彩绘等工序后,制成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的珍品,“落纸如漆,万载存真”;宣纸,有“轻似蝉羽白似雪,抖似细绸不闻声”的美誉,以当地的青檀树皮为原料,“以悬崖深山清泉洗涤,日晒夜露自然漂白”,经过多达140多道的精细工艺,不蛀不腐、白如冰雪,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美称;宣砚采用什么雕刻技法和刀法,要视题材和砚形、砚式而定,每一台宣砚都是手工雕琢的孤品,闪耀着东方美学的光彩。
“今月曾经照古人”,文人以文垂世,以笔著春秋,凝聚千斤的力量发诸笔端,点墨之间,满载春秋雅韵。选择笔耕不辍挥洒胸臆的学术大家、诗界翘楚,借诸文房四宝,或愤而疾书,或酒后兴起,或欣然起笔,在笔墨纸砚中定格风雅,消弭时空壁垒,留下千年不灭的文化印记。
非遗国礼,寄托着中国工匠传承千年的务实、浪漫和严谨。以心守艺,以艺载道,以道制器,承前启后,绵绵不绝。
传承:舌尖上的六百五十
余
年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从大熊猫“外交官”到瓷器、茶叶,再到丝绸、绘画、铜器等精致绝伦的艺术品,更多的非遗文化产品、国货品牌、酒品琼浆作为“新国礼”走出国门。一份份国礼承载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彰显出新时代中国亲和敦厚的气度风范。它们是中国外交的微缩晴雨表,是一个民族的礼遇,是中华文化开放、包容、协同的作品,是同世界各国和平与合作、信任和友谊的载体,更是中国外交壮阔征程的见证。
从活态非遗到杯中日月,漫长岁月中,它们都在被继承者、守护匠人们以时光和匠心传承、重塑、创新,也赋予濒于失传的故事以新生。杯酒千年,在一花一琴、一瓷一墨间蔓生的文明,在觥筹交错的酒香中,同样有迹可循。
来自五粮液唇齿留香的味觉重量同时也承载着深厚悠长的历史。时间是窖池的心脏,“千年老窖万年糟,酒好须得窖池老”,1368年,在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四川叙州(
今宜宾
),长发升酒坊开土挖窖,集五粮之精华酝酿而成琼浆玉液。
不间断参与发酵酿造的古窖泥,汲取了几百年来发酵物的精华,日臻庞大的微生物体系加之654年代代相承的酿酒活技艺,成就五粮液独一无二的醇香风味。
1915年,五粮液首次走出国门,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崭露头角,中国浓香型白酒的和美芬芳开始为世界所知。新中国成立后,五粮液更是多次亮相世界舞台,见证了无数国际友谊盛事和重要的历史时刻,以盛世佳酿、大国匠心缔造中国人文名片。流淌着六百五十余年古窖浓香的五粮液,在传承中坚守,在坚守中前行。
从一粒粮食到一滴酒,每一滴白酒的背后都是修养、吐纳、生生不息的底蕴与坚守的根脉。在文化寻根与文化自信间,一代代五粮液酿酒工匠,在传承古法酿造的同时,也正在不断融合创新工艺,与非遗工艺的世代传承推陈出新可谓异曲同工。“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期许藏在酒中,也在悠扬的古琴声、优雅的酒器、笔尖与凤冠中。
文明的包容与繁盛造就非遗文化的传世不老,但我们要的不是静止的活化石,而是要和它共同创造出鲜活的未来。“非遗之器”本就拥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和自我更新的特质,要让它永续流传,我们还可以更主动地讲述它们的故事,让传统文化从“活起来”到“火起来”,让古老的非遗焕发时代光芒。
在《有礼了!中国》专题纪录片中,人们可走近似乎有些遥远、威仪四射的高端文化,从数位和蔼的老师傅身上,感受文化传承的魅力。体会匠人之心,或许我们才能感受到何谓时间凝结而成的力量与艺术,何为酒中之“和美”,将天官赐福、积聚百谷精华酝酿而成的和谐之美与千年礼序娓娓道来。
当“酒”成为四海共通的社交语言和外交名片,作为匠心善工的守护者、传承者,五粮液代表中国向世界举杯,让每一次的文化交往都别有一番醇香深厚。
广东南方数媒工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4120190002 ICP经营许可证号:粤B2-20050252号 网站备案信息:
粤ICP备1301942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监督电话:020-87361587 | 监督邮箱:nfzm@infzm.com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8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