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 个回答
光阴的故事里,总会有温馨与无奈,城南旧事,伴着爱与送别漫漫成长。
最近朋友推荐了这个故事,小说未看,电影先行。
故事的主角是个天真烂漫又聪慧可爱的小女孩,叫英子。
英子随父母从台湾搬到北京,在童年的大街小巷里,城南旧事默默开场。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民国,英子比其他人要成长得快乐些、幸福些。
她是个聪慧的小女孩,富有灵性又善良勇敢的那种。
邻居家有个叫秀贞的女人,大家都说她是个疯子。英子出于好奇心与异于常人的勇气,结识了这个让所有孩子都避之不及的疯子。
英子得知,秀贞并不是人们传言的那样可怕,她曾与一个叫思康的学生暗中相爱,并怀孕生下了女儿小桂子。人言可畏,小桂子一出生便被家人送到城墙根下,不知去向。母亲秀贞思念成疾,并对善良的英子吐露心声。
英子无意中发现了自己的玩伴便是秀贞的女儿小桂子,夜里冒着大雨领着小桂子去秀贞那里母女相认。
是夜,母女二人毅然出走寻找小桂子的父亲,却丧命于那载着母女希望的列车轮下。英子失去了玩伴与知心朋友,年幼的她能为她们做的便只有在回家的马车上痴痴地回忆过往。
英子后来随家人搬家,又结识了一个年轻人。他为了供弟弟上学,以偷盗为生。年幼的英子并无法分辨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却能感受到这个年轻人的真诚与善意。
年轻人总会把偷来的东西放在一个荒院子里,那里是只有他和英子知道的地方,是他们共同的小秘密。直到有一天,英子拿着一个佛像从院子里走出来,让便衣警察找到了线索。
年轻人被捕,英子躲在家里长工宋妈身旁,委屈的小眼神,望着被捕的年轻人走过的身影,流露出的不知是愧疚、沮丧还是不舍。
但是从年轻人回首对她的微笑,我们却能体会到他们之间那种基于信任与陪伴的温馨与感动。只是在课堂上《送别》的旋律中,英子呆呆地听出了泪花。
英子家的长工宋妈有两个孩子,小女孩叫丫头子,小男孩叫栓子。宋妈家里贫困,不得不忍受骨肉分离长期在英子家打工,三四年也没回去看过。却不知,栓子早已夭折,而丫头子也早被没出息的丈夫送了人,音讯全无。
宋妈得知此消息后,终于忍不住多年对儿女的思念痛哭起来,英子或许还不太懂其中的苦痛之深,便只能泪汪汪地看着宋妈,哪怕希望这样能减轻她的一丝伤痛。
英子的父亲最终因肺病去世,年幼的英子守在父亲的病床前,依然那么天真、可爱,可是泪眼朦胧的她却如何也挽留不住又要说离别的父亲。
影片结尾,在父亲的墓碑旁,英子随母亲坐在马车上,与多年陪伴她成长的宋妈背向而驰,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送别》再次响起。
英子的童年幸福快乐,却要每每遭遇送别。对“疯女人”秀贞和玩伴小桂子的遥相送别,对偷盗供弟弟上学的年轻人的送别,对父亲去世的送别,还有对长工宋妈夫妇的送别。
英子虽像每个小女孩一样天真可爱调皮,却又总像一个小大人儿一样善解人意。
她总会勇敢地走出世俗的偏见,去结识那个疯女人,去走进那座“闹鬼”的荒院子,去陪伴那个供弟弟上学的盗贼。
虽然她在许多时候分不清好坏,也难以深刻懂得爱恨离别,却总愿意用微笑与善意面对她的朋友和亲人甚至是一个陌生人,并为一个又一个离去的背影流露出伤感与怀念。
一颗小小的纯真心灵,散发出绵延的人性关怀与光辉,在一曲曲《送别》中,诠释着真善美。
最后插句题外话:小岚以为,李叔同的《送别》有三种最美的唱法,一种是童声,一种是朴树,今天发现了第三种,在《城南旧事》的每次离别中。
附李叔同《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故事层面上:
影片的文本是作家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截取而来,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在北京城南的所见所闻。
小女主角英子邻居家有个叫秀贞的女人,大家都说她是个疯子。英子出于好奇心和异于常人的勇气,结识了这个让所有孩子都避之不及的疯子。
英子得知,秀贞并不是人们传言的那样可怕,她曾与一个叫思康的学生暗中相爱,并怀孕生下了女儿小桂子。人言可畏,小桂子一出生便被家人送到城墙根下,不知去向。母亲秀贞思念成疾,并对善良的英子吐露心声。
英子无意中发现了自己的玩伴便是秀贞的女儿小桂子,夜里冒着大雨领着小桂子去秀贞那里母女相认。
是夜,母女二人毅然出走寻找小桂子的父亲,却丧命于那载着母女希望的列车轮下。
这个故事以悲剧收场。
英子搬家了,于是有了第二个故事。
他在隔壁的荒院中发现了一个小偷,小偷为了供弟弟上学选择偷东西。小偷有自己的价值观的,他不想做小偷,但是为了弟弟,他没有办法,他在纠结自己是好人还是坏人的问题。
英子的回答是:“你分的清海跟天的界线吗?……”
这个故事的最后,小偷被抓,以悲剧收场。
英子家里有个仆人,在她身上发生第三个故事。仆人叫宋妈,她丈夫定期从乡下过来向她要钱,宋妈很多年没见自己的儿子栓子,想让丈夫把他带来看看。结果丈夫说出了真相,她儿子死了,他女儿也被送人了!
这故事以悲剧收场。
贯穿全片的另一个故事是英子的父亲的故事。他是一个文化人,他给英子很多教导,在政治危机的时刻,他还带一些学生来家里,他说他不怕。后来他生病了,再后来,英子还没长大,他就去世了。
这也是个悲剧收场的故事。
四个悲剧的故事汇聚在一起,导演并没有用它去控诉什么。第一个故事中,“团聚”是完美的结局,虽然秀珍和小桂子都死了,但至少他们在死之前团聚了,在这个故事中,她们共同遇难,她们的团聚是与英子的离别。
第二个故事中,小偷的价值观是不接受英子“分不清好人坏人”的看法的,小偷被抓,反而是一种价值观的确立和巩固,小偷的结局是终于与自己的内心相遇,却与英子离别了。
第三个故事是个纯悲剧,宋妈在听说两个孩子都没了的时候决定再也不回去了,她和她一直牵挂的故乡做了离别,英子和她抱在了一起。
通篇的故事结局是父亲的去世,死亡与新生是电影永恒的主题,《城南旧事》中父亲的离去恰恰是英子的新生,她回过头去看城南的那些旧事历历在目,有人生、有人死、有人幸福、有人苦痛,那些伤感的回忆都留在过去了……
所以英子不断地回头看。
电影语言方面:
从故事的角度上看,这是一部表现离别的电影。
电影通篇多次用了配乐《送别》,这种单一的重复把影片的思想直白的表现出来,在观众形成音乐记忆之后,给人以“人生之往复”和“离别之凄凉”的感觉。
从服装上来说,英子出场时是红色的衣服,鲜艳而热烈,逐个故事发生之后,颜色逐渐变得寡淡,最后以纯白的衬衣结束。导演似乎这种方法给人一种“童年越来越远”的感觉。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不就是与童年的离别吗?
片中人物很多时候都是蹲着的,这可能是北京当时的一种风貌,最有特点的是英子和小偷对话时,小偷基本都是蹲着的,这样在视觉上小偷和英子是平齐的,隐含中能给人以“英子和小偷平等”的感觉,通过影视语言展现了:小偷并没把英子当孩子,两个人是心连心的交流。另一个有特点的蹲着的形象,是宋妈的丈夫,他把情况告诉给宋妈之后一直是蹲着的,蹲着、捂脸、抽烟,意在使他的形象弱化。他和宋妈总是分别在画面的两端,每一次英子出现,就像是一个游码一样靠近宋妈,使视觉的重心转移到宋妈那边去,增加了人们对宋妈的同情。
电影还有很多在影视语言方面的出色表现,比如群像的展示,市井的纵深以及应用月亮门的构图等等。如果仔细看,就不难发现导演的严谨与用心。
我们今天的电影很难找到这种平和,也很难找到这种在细节上的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