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历:

王佳鹏,社会学博士,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传播思想史、传播社会学、社会心理学

开设主要课程:

政治传播研究(研究生)

社会心理学(本科生)

定性研究方法(本科生)

社会学(传媒实验班)


科研项目:

2018 6 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及其现代转型的历史社会学研究”( 18CSH003 )。




通讯地址: 南京市栖霞区 仙林大道163号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邮编: 210023

Email: wangjiapeng#nju.edu.cn


期刊论文:

1 、知识的起源、碰撞与综合——曼海姆的知识传播思想及其贡献,《国际新闻界》 2021 年第 7 期。

2 、暧昧性、羞耻感与现代自我:弗洛伊德的羞耻思想及其社会意涵,《山东社会科学》 2021 年第 2 期。

3 、“羞耻心是不知羞耻的渊薮”——从《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看性侵和家暴的文化心理根源,《天府新论》 2020 年第 5 期。

4 、社会型构、媒介技术与耻感变迁——波兹曼与埃利亚斯之间的思想对话,《新闻大学》 2019 年第 11 期( 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 2020 年第 3 期、《新华文摘》网络版 2020 年第 7 期全文转载 )。

5 、从恐惧到羞耻:霍布斯与埃利亚斯的情感思想及其内在关联,《学海》 2019 年第 4 期。

6 、从羞耻到怨恨——探寻社会心态的深层逻辑,《福建论坛》 2019 年第 3 期。

7 、从替代羞耻到集体义愤:公共舆论及其媒介建构的情感机制,《新闻界》 2019 年第 2 期。

8 、从政治嘲讽到生活调侃——从近十年网络流行语看中国青年社会心态变迁 《中国青年研究》 2019 年第 2 期( 共青团主办“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中国青年研究》 2019 年度优秀论文 )。

9 、当前青年学者的精神追求与文明使命,《当代青年研究》 2018 年第 3 期。

10 、羞耻、自我与现代社会:从齐美尔到埃利亚斯、戈夫曼,《社会学研究》 2 017 年第 4 期(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文摘》 2017 年第 4 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7 年第 11 期全文转载 )。

11 、羞耻、伤害与尊严——一种情感社会学的探析,《道德与文明》 2017 年第 3 期。

12 、现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及其非理性基础,《天府新论》 2017 年第 1 期。

13 、在狂欢感受与僵化结构之间——从网络流行语看网络青年的社会境遇与社会心态,《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2 016 年第 4 期( 人大复印资料《青少年导刊》 2016 年第 7 期全文转载、《中国青年研究》 2016 年度优秀论文 )。

14 、网络羞辱文化的发生机制与社会根源,《人文杂志》 2016 年第 3 期。

15 、评允娜·斯蒂奇《帝国焦虑与阴谋小说》,《全球史评论》第 10 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 6 月。

16 、在社会的阴影下 —— 作为失败者的底层男人及其影子价值,《中国研究》 2015 年春季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6 月。

17 、理由给定的社会过程:潜在的问题与拓展的可能,《社会学评论》 2015 年第 6 期。

18 、乡村手工艺传统的现代命运 —— 评邓纳姆著《困境中求生存:印度尼西亚的乡村工业》,《社会发展研究》 2015 年第 3 期。

19 、社会控制体系中的个人定义,《中国图书评论》 2010 年第 7 期。


报刊文章

1 、情感的商业化及其代价,《信睿周报》 2020 9 15 日总第 33 期。

2 、《美味与权力》:从饮食看华北村庄社会变迁,《中国妇女报》 2020 7 7 日。

3 、今晚月色不太美,《法治周刊》 2019 3 14 日第 14 版。

4 、德国人追寻绝对之美的历程,《三联生活周刊》 2018 4 16 日总第 982 期。

5 、任何哲学都是身体的告白,《南都周刊》 2016 年第 24 期。

6 、资本主义争议 300 年,《经济观察报》 2016 3 28 日。

7 、奥斯维辛不只有“平庸之恶”,《经济观察报》(微信公众号) 2016 1 20 日。

8 、当我们谈论民主时,《社会科学报》 2015 9 17 日。

9 、俾斯麦的强权政治及其民主困境,《中华读书报》 2015 7 8 日。

学术翻译(英译中)

1 、彼得·比尔曼,《门卫》,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

2 、康斯坦斯·克拉森,《最深切的感觉:触觉的文化史》(与田林楠合译),即将出版。

3 、约翰娜·奥克萨拉,《如何阅读福柯》,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10 月。

4 、詹姆斯·斯科特,《支配与抵抗艺术:潜隐剧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4 月。

5 、霍克希尔德,《心灵的整饰:人类情感的商业化》(与成伯清、淡卫军合译),上海三联书店, 2020 1 月。

6 、威廉·朱利叶斯·威尔逊,《当工作消失时》(与成伯清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10 月。

7 、马克·凯利,《导读福柯 < 性史(第一卷):认知意志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 7 月。

8 、金钟鉉,新自由主义形式:韩国金融危机电影中的电脑生成图像、算法与霸权,《电影艺术》 2017 年第 4 5 期。

9 、艾杰·杰福利斯、席格伦,“治理术与中国:研究国家、社会与自我的新取向”,《中国研究》 2013 年秋季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9 月。

10 、欧文·戈夫曼,“困窘与社会组织”,杨渝东校,《社会理论论丛(第六辑)》(周晓虹、成伯清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2 3 月。

11 、杰夫·维尔霍温,“戈夫曼访谈录”,鲍磊校,同上。

12 、皮埃尔·布迪厄,“戈夫曼,探究微观世界”,鲍磊校,同上。

13 、安东尼·吉登斯,“重读《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些反思”,杨渝东校,同上。

14 、兰德尔·柯林斯,“智识一代的逝去:反思戈夫曼之死”,鲍磊校,同上。

发布时间:2017-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