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face of the predicament of Confucianism, in addition to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Confucianism, Mr. Mou Zhongsan also proposed that the responsibility of Confucian scholarship is to open up the New Outer Kingliness needed in this era. The opening of the New Outer Kingliness must integrate Western academic thoughts, so that traditional thoughts can break through and be in line with modern times. Therefore, by combining western psychology, the author tries to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Confucianism and make it more suitable for modern life.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article, the meaning of democracy was expounded. Then, Inner Sagehood and Outer Kingliness was used to sculpt and clarify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and to discuss the content and method of Mr. Mou Zongsan's New Outer Kingliness. Then, based on the humanistic psychologists Abraham Harold Maslow, Alderfer's E.R.G theory and Mr. Mou Zhongsan's New Outer Kingliness, a model of Inner Sagehood and New Outer Kingliness - hierarchy theory was constructed. Finally, this model makes a tentative supplementary response to the question or omission of Mr. Mou Zongsan’s Inner Sagehood and Outer Kingliness . Trying to use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styles to balance of strengths and weakness. The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re in line with modern ideas, making Confucianism more acceptable to today's society.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13
第二章 民主與民本 15
第一節 民主之意義 15
第二節 為什麼我們需要民主 21
第三節 當代民主面臨的問題 27
第四節 「民本」與「民主」之異同 32
第三章 牟宗三之新外王 37
第一節 「內聖」與「外王」 37
第二節 傳統為何開不出民主政治? 41
一、只有治道而無政道 41
二、理性之運用表現與架構表現不同 43
三、缺乏階級因緣 44
第三節 開出新外王之實踐之道 45
一、 何謂新外王 45
二、 曲通與自我坎陷 47
第四節 對「開出新外王」的回應 48
第四章 「需求層次論」與「內聖新外王」 53
第一節 需求層次論 53
一、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 55
二、 艾德佛(Alderfer)的E.R.G理論 62
第二節 「內聖新外王層次論」模型 64
一、 內聖新外王層次論 65
二、 內聖與新外王層次理論之運作 70
第五章 「內聖新外王」層次論 77
第一節 「內聖新外王層次論」對「新外王」的修正與補充 77
一、 自我坎陷動力來源 78
二、 幽暗意識的缺乏 80
三、 道德良心的「傲慢」 84
第二節 儒家思想對「層次論」可能的修正與補充 89
一、 個人主義的修正 89
二、 生理欲望的節制 91
三、 價值動機的維護 93
第六章 結論 96
參考書目 100
一、 古典文獻 100
二、 近人專著 100
三、 期刊論文 103
參考書目
一、古典文獻
錢宗武、江灝譯注,《尚書》(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
明.黃宗羲著,李廣柏注譯:《新譯明夷待訪錄》(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
二、近人專著
Clayton P.Alderfer, An Empirical Test of a New Theory of Human Need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4.2(May.1969).
Dorothy Pickles著,朱堅章主譯:《民主政治》(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8年1月)。
Robert A.Dahl著,李培元譯:《民主及其批判》(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方國根等編輯:《國際儒學研究》(第一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
王紹光:《中國政道》(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16年6月)。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一)》(臺北:正中書局,1968年)。
牟宗三:《中國文化的省察——牟宗三講演錄》(臺北:聯合報出版,1983年)。
牟宗三:《歷史哲學》(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義》(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何信全:《儒學與現代民主—當代新儒家政治哲學研究》(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年)。
呂明、陳紅雯譯:《第三思潮:馬斯洛心理學》(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92年4月)。
李明輝:《儒學與現代意識》(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李明輝:《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4年)。
李明輝:《儒家視野下的政治思想》(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
李瑩瑜:《荀子內聖外王思想研究》(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9年)。
杜維明主編:《儒學發展的宏觀透視——新加坡一九八八年儒學群英會紀實》(臺北:中正書局,1997年7月)。
杜維明著,郭齊勇、鄭文龍編:《杜維明文集》(武漢市:武漢出版,2002年)。
林安梧:《儒學革命論:後新儒家哲學的問題向度》(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年)。
林毓生:《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5月)。
金耀基:《中國民本思想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韋政通:《儒家與現代化》(臺北:水牛出版社,1986年)。
徐復觀:《學術與政治之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馬斯洛著,結構群譯:《動機與人格》(臺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3月)。
張君勱:《中西印哲學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年6月),下冊頁879。
張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3月。)。
莊耀嘉:《人本心理學之父-馬斯洛》(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11月。)。
喬舒亞・科藍茲克(Joshua Kurlantzick)著,湯錦台譯:《民主在退潮:民主還會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好嗎?》(臺北:如果出版,2015年12月)。
黃天中、洪英正合著:《心理學》(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葉海煙:《中國哲學倫理觀》(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趙迺定:《馬斯洛與其「自我實現理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3年3月。)。
劉述先等著:《當代新儒學論文集・外王篇》(臺北:文津出版社,1911年5月)。
蔡英文:《從王權、專制到民主:西方民主思想的開展及其問題》(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12月)。
蔡家和:《王船山《讀孟子大全說》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13年9月)。
蔣慶:《政治儒學:當代儒學的轉向、特質與發展》(臺北:養正堂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 : 聯經出版公司,1982年)。
顏炳罡:《整合與重鑄——當代大儒牟宗三先生思想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年2月)。
羅義俊:《評新儒家・當代新儒家的歷程和地位問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
三、期刊論文
牟宗三:〈大難後的反省——一個骨幹,代發刊詞〉,《歷史與文化》第一期(1947年1月)。
祝家華:《牟宗三「開出民主論」評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7月)。
高秀昌:〈梁漱溟、熊十力、馮友蘭早期政治思想特點論析〉,《中州學刊》第226期(2015年10月)。
張亨:〈《學苑春秋》論「內聖外王」〉,《東華漢學》第25期(2017年6月)。
梅廣:〈內聖外王考略〉,《清華學報》41卷4期,(2011年12月)。
陳香蘭:《從孔子忠恕之道論馬斯洛之「自我實現」說》(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曾春海:〈徐復觀論人權與民主〉,《哲學與文化》第398期(2007年7月)。
葉海煙:〈人文社會與聖王之道——當代新儒家的論題反思〉,《哲學與文化》第23卷第2期(1996年)。
葉海煙:〈孟子人權觀的哲學意涵〉,《哲學與文化》第398期(2007年7月)。
董皖昱:《從個人性到超越性孟子與馬斯洛思想之比較研究》(新北市: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劉又銘:《馬浮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賴世烱:〈宋理明心渡,心理緣總督-論「心理學」一詞中文翻譯之肇基〉,《文化越界》第2卷第2期(2016年12月)。
蘇子敬:〈唐君毅先生對孟子之心與養心工夫的詮識(上)〉,《鵝湖月刊》第283期(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