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在书名中的结果

共 400 条

  • 书籍封面

    史记会注考证(套装共14册)

    [汉]司马迁

    1 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1.1%

    《史记会注考证》,日本汉学家泷川资言(1865~1946)编撰,1934年刊行于世。《史记会注考证》是继三家注之后,对《史记》研究成果最重要的总结和梳理,集《史记》问世以来,两千年来注家、学者研究之大成。 泷川资言收集了明、清两代金陵书局本与在日本流传的宋以前的《史记》版本,又据日本学者的校勘成果,进行全面校刊。在此基础上,搜罗中日一百二十余种典籍,将历代注释整理后加上自身的研究成果,以“考证”的形式,与经订补后的三家注,合刻于《史记》正文之下,成就此书。 《史记会注考证》在《史记》版本校勘、究明司马迁所据资料、《史记》三家注的订补、历代注释集成等方面皆有重要成就,是《史记》研究者的必备之书。

  • 书籍封面

    史记会注考证第一册

    [汉]司马迁著

    1 人今日阅读

    《史记会注考证》,日本汉学家泷川资言(1865~1946)编撰,1934年刊行于世。《史记会注考证》是继三家注之后,对《史记》研究成果最重要的总结和梳理,集《史记》问世以来,两千年来注家、学者研究之大成。 泷川资言收集了明、清两代金陵书局本与在日本流传的宋以前的《史记》版本,又据日本学者的校勘成果,进行全面校刊。在此基础上,搜罗中日一百二十余种典籍,将历代注释整理后加上自身的研究成果,以“考证”的形式,与经订补后的三家注,合刻于《史记》正文之下,成就此书。 《史记会注考证》在《史记》版本校勘、究明司马迁所据资料、《史记》三家注的订补、历代注释集成等方面皆有重要成就,是《史记》研究者的必备之书。

  • 书籍封面

    史记会注考证第五册

    [汉]司马迁著

    《史记会注考证》,日本汉学家泷川资言(1865~1946)编撰,1934年刊行于世。《史记会注考证》是继三家注之后,对《史记》研究成果最重要的总结和梳理,集《史记》问世以来,两千年来注家、学者研究之大成。 泷川资言收集了明、清两代金陵书局本与在日本流传的宋以前的《史记》版本,又据日本学者的校勘成果,进行全面校刊。在此基础上,搜罗中日一百二十余种典籍,将历代注释整理后加上自身的研究成果,以“考证”的形式,与经订补后的三家注,合刻于《史记》正文之下,成就此书。 《史记会注考证》在《史记》版本校勘、究明司马迁所据资料、《史记》三家注的订补、历代注释集成等方面皆有重要成就,是《史记》研究者的必备之书。

  • 书籍封面

    史记会注考证第十册

    [汉]司马迁著

    《史记会注考证》,日本汉学家泷川资言(1865~1946)编撰,1934年刊行于世。《史记会注考证》是继三家注之后,对《史记》研究成果最重要的总结和梳理,集《史记》问世以来,两千年来注家、学者研究之大成。 泷川资言收集了明、清两代金陵书局本与在日本流传的宋以前的《史记》版本,又据日本学者的校勘成果,进行全面校刊。在此基础上,搜罗中日一百二十余种典籍,将历代注释整理后加上自身的研究成果,以“考证”的形式,与经订补后的三家注,合刻于《史记》正文之下,成就此书。 《史记会注考证》在《史记》版本校勘、究明司马迁所据资料、《史记》三家注的订补、历代注释集成等方面皆有重要成就,是《史记》研究者的必备之书。

  • 书籍封面

    史记会注考证第十一册

    [汉]司马迁著

    《史记会注考证》,日本汉学家泷川资言(1865~1946)编撰,1934年刊行于世。《史记会注考证》是继三家注之后,对《史记》研究成果最重要的总结和梳理,集《史记》问世以来,两千年来注家、学者研究之大成。 泷川资言收集了明、清两代金陵书局本与在日本流传的宋以前的《史记》版本,又据日本学者的校勘成果,进行全面校刊。在此基础上,搜罗中日一百二十余种典籍,将历代注释整理后加上自身的研究成果,以“考证”的形式,与经订补后的三家注,合刻于《史记》正文之下,成就此书。 《史记会注考证》在《史记》版本校勘、究明司马迁所据资料、《史记》三家注的订补、历代注释集成等方面皆有重要成就,是《史记》研究者的必备之书。

  • 书籍封面

    史记会注考证第九册

    [汉]司马迁著

    《史记会注考证》,日本汉学家泷川资言(1865~1946)编撰,1934年刊行于世。《史记会注考证》是继三家注之后,对《史记》研究成果最重要的总结和梳理,集《史记》问世以来,两千年来注家、学者研究之大成。 泷川资言收集了明、清两代金陵书局本与在日本流传的宋以前的《史记》版本,又据日本学者的校勘成果,进行全面校刊。在此基础上,搜罗中日一百二十余种典籍,将历代注释整理后加上自身的研究成果,以“考证”的形式,与经订补后的三家注,合刻于《史记》正文之下,成就此书。 《史记会注考证》在《史记》版本校勘、究明司马迁所据资料、《史记》三家注的订补、历代注释集成等方面皆有重要成就,是《史记》研究者的必备之书。

  • 书籍封面

    史记会注考证第二册

    [汉]司马迁著

    《史记会注考证》,日本汉学家泷川资言(1865~1946)编撰,1934年刊行于世。《史记会注考证》是继三家注之后,对《史记》研究成果最重要的总结和梳理,集《史记》问世以来,两千年来注家、学者研究之大成。 泷川资言收集了明、清两代金陵书局本与在日本流传的宋以前的《史记》版本,又据日本学者的校勘成果,进行全面校刊。在此基础上,搜罗中日一百二十余种典籍,将历代注释整理后加上自身的研究成果,以“考证”的形式,与经订补后的三家注,合刻于《史记》正文之下,成就此书。 《史记会注考证》在《史记》版本校勘、究明司马迁所据资料、《史记》三家注的订补、历代注释集成等方面皆有重要成就,是《史记》研究者的必备之书。

  • 书籍封面

    史记会注考证第七册

    [汉]司马迁著

    《史记会注考证》,日本汉学家泷川资言(1865~1946)编撰,1934年刊行于世。《史记会注考证》是继三家注之后,对《史记》研究成果最重要的总结和梳理,集《史记》问世以来,两千年来注家、学者研究之大成。 泷川资言收集了明、清两代金陵书局本与在日本流传的宋以前的《史记》版本,又据日本学者的校勘成果,进行全面校刊。在此基础上,搜罗中日一百二十余种典籍,将历代注释整理后加上自身的研究成果,以“考证”的形式,与经订补后的三家注,合刻于《史记》正文之下,成就此书。 《史记会注考证》在《史记》版本校勘、究明司马迁所据资料、《史记》三家注的订补、历代注释集成等方面皆有重要成就,是《史记》研究者的必备之书。

  • 书籍封面

    史记会注考证第八册

    [汉]司马迁著

    《史记会注考证》,日本汉学家泷川资言(1865~1946)编撰,1934年刊行于世。《史记会注考证》是继三家注之后,对《史记》研究成果最重要的总结和梳理,集《史记》问世以来,两千年来注家、学者研究之大成。 泷川资言收集了明、清两代金陵书局本与在日本流传的宋以前的《史记》版本,又据日本学者的校勘成果,进行全面校刊。在此基础上,搜罗中日一百二十余种典籍,将历代注释整理后加上自身的研究成果,以“考证”的形式,与经订补后的三家注,合刻于《史记》正文之下,成就此书。 《史记会注考证》在《史记》版本校勘、究明司马迁所据资料、《史记》三家注的订补、历代注释集成等方面皆有重要成就,是《史记》研究者的必备之书。

  • 书籍封面

    史记会注考证第十二册

    [汉]司马迁著

    《史记会注考证》,日本汉学家泷川资言(1865~1946)编撰,1934年刊行于世。《史记会注考证》是继三家注之后,对《史记》研究成果最重要的总结和梳理,集《史记》问世以来,两千年来注家、学者研究之大成。 泷川资言收集了明、清两代金陵书局本与在日本流传的宋以前的《史记》版本,又据日本学者的校勘成果,进行全面校刊。在此基础上,搜罗中日一百二十余种典籍,将历代注释整理后加上自身的研究成果,以“考证”的形式,与经订补后的三家注,合刻于《史记》正文之下,成就此书。 《史记会注考证》在《史记》版本校勘、究明司马迁所据资料、《史记》三家注的订补、历代注释集成等方面皆有重要成就,是《史记》研究者的必备之书。

  • 书籍封面

    史记会注考证第四册

    [汉]司马迁著

    《史记会注考证》,日本汉学家泷川资言(1865~1946)编撰,1934年刊行于世。《史记会注考证》是继三家注之后,对《史记》研究成果最重要的总结和梳理,集《史记》问世以来,两千年来注家、学者研究之大成。 泷川资言收集了明、清两代金陵书局本与在日本流传的宋以前的《史记》版本,又据日本学者的校勘成果,进行全面校刊。在此基础上,搜罗中日一百二十余种典籍,将历代注释整理后加上自身的研究成果,以“考证”的形式,与经订补后的三家注,合刻于《史记》正文之下,成就此书。 《史记会注考证》在《史记》版本校勘、究明司马迁所据资料、《史记》三家注的订补、历代注释集成等方面皆有重要成就,是《史记》研究者的必备之书。

  • 书籍封面

    史记会注考证第十三册

    [汉]司马迁著

    《史记会注考证》,日本汉学家泷川资言(1865~1946)编撰,1934年刊行于世。《史记会注考证》是继三家注之后,对《史记》研究成果最重要的总结和梳理,集《史记》问世以来,两千年来注家、学者研究之大成。 泷川资言收集了明、清两代金陵书局本与在日本流传的宋以前的《史记》版本,又据日本学者的校勘成果,进行全面校刊。在此基础上,搜罗中日一百二十余种典籍,将历代注释整理后加上自身的研究成果,以“考证”的形式,与经订补后的三家注,合刻于《史记》正文之下,成就此书。 《史记会注考证》在《史记》版本校勘、究明司马迁所据资料、《史记》三家注的订补、历代注释集成等方面皆有重要成就,是《史记》研究者的必备之书。

  • 书籍封面

    史记会注考证第十四册

    [汉]司马迁著

    《史记会注考证》,日本汉学家泷川资言(1865~1946)编撰,1934年刊行于世。《史记会注考证》是继三家注之后,对《史记》研究成果最重要的总结和梳理,集《史记》问世以来,两千年来注家、学者研究之大成。 泷川资言收集了明、清两代金陵书局本与在日本流传的宋以前的《史记》版本,又据日本学者的校勘成果,进行全面校刊。在此基础上,搜罗中日一百二十余种典籍,将历代注释整理后加上自身的研究成果,以“考证”的形式,与经订补后的三家注,合刻于《史记》正文之下,成就此书。 《史记会注考证》在《史记》版本校勘、究明司马迁所据资料、《史记》三家注的订补、历代注释集成等方面皆有重要成就,是《史记》研究者的必备之书。

  • 书籍封面

    史记会注考证第三册

    [汉]司马迁著

    《史记会注考证》,日本汉学家泷川资言(1865~1946)编撰,1934年刊行于世。《史记会注考证》是继三家注之后,对《史记》研究成果最重要的总结和梳理,集《史记》问世以来,两千年来注家、学者研究之大成。 泷川资言收集了明、清两代金陵书局本与在日本流传的宋以前的《史记》版本,又据日本学者的校勘成果,进行全面校刊。在此基础上,搜罗中日一百二十余种典籍,将历代注释整理后加上自身的研究成果,以“考证”的形式,与经订补后的三家注,合刻于《史记》正文之下,成就此书。 《史记会注考证》在《史记》版本校勘、究明司马迁所据资料、《史记》三家注的订补、历代注释集成等方面皆有重要成就,是《史记》研究者的必备之书。

  • 书籍封面

    史记会注考证第六册

    [汉]司马迁著

    《史记会注考证》,日本汉学家泷川资言(1865~1946)编撰,1934年刊行于世。《史记会注考证》是继三家注之后,对《史记》研究成果最重要的总结和梳理,集《史记》问世以来,两千年来注家、学者研究之大成。 泷川资言收集了明、清两代金陵书局本与在日本流传的宋以前的《史记》版本,又据日本学者的校勘成果,进行全面校刊。在此基础上,搜罗中日一百二十余种典籍,将历代注释整理后加上自身的研究成果,以“考证”的形式,与经订补后的三家注,合刻于《史记》正文之下,成就此书。 《史记会注考证》在《史记》版本校勘、究明司马迁所据资料、《史记》三家注的订补、历代注释集成等方面皆有重要成就,是《史记》研究者的必备之书。

  • 书籍封面

    史记会注考证(修订本)(全八册)/中国古代史学丛书

    [汉]司马迁

    《史记会注考证》是日本著名汉学家泷川资言的史学名作,具有世界性影响,是《史记》乃至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要参考书。该书主要有三个特色或成就:(1)在参考中国南宋黄善夫刊三家注本、元彭寅翁刻本、明柯维熊刻本、明秦藩刻本、明南监刻本、明凌稚隆《史记评林》本、清代张文虎所校金陵书局本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日本所藏各种写本和刻本,对《史记》进行了全面校勘;(2)究明司马迁撰著《史记》所依据的资料来源;(3)《史记》三家注的订补,《正义》辑佚达1300条左右,尤其宝贵;(4)广泛吸收日本和中国历代的注解和考证,引及的中日著作达120余种,涉及的日本汉学家达19位,中国学者84位。堪称资料极为丰富、集中外《史记》研究大成的著作。

  • 书籍封面

    日本《史记》研究论稿

    杨海峥

    本书主要按照年代顺序梳理日本各个时期的《史记》研究成果,在对资料全面掌握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时期的研究状况及特点,对日本《史记》学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细致深入地研究。本书的研究是以往国内《史记》研究者尚未涉足的领域。通过关注和全面了解《史记》在日本的传播和接受的过程,我们可以理清日本《史记》学形成和发展的脉络,比较中日《史记》研究的异同,并推动《史记》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 书籍封面

    史记(全十二册)

    [汉]司马迁

    1538 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6.3%

    全本全译,文白对照,阅读无障碍!全书采用原文、白话注释的结构体系,注释生动准确,原味细腻,为读者扫清阅读障碍。白话译文忠实原意,通俗流利;生僻字、疑难字加注音、释义,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全本共十二册,汇集知名专家学者,全新编排分段,最大限度的呈现全本面貌,偏偏精华;本纪、十表、八书、世家、列传,原著原版,完整无删减!原文参考多种通行的《史记》版本与校勘著作!新增《报任安书》,比以往版本史记更全面,便于读者更全面、更精准地理解司马迁的理念与思路!《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它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翔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史记》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从史学价值看,它保留了几千年的史料,具有非凡的史学价值,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它开创了纪传体记事法,受历代史官、学者推崇。从文学价值看,它的描写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叙理透彻,记事灵活。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本版本为一百三十一篇,除原有的一百三十篇外,还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也收录在内,便于读者更全面、更精准地理解司马迁的理念与思路。

  • 书籍封面

    战国史料编年辑证(全二册)

    杨宽

    6 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7.2%

    《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杨宽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本书按年编辑史料,上接《左传》之终年,下迄秦之灭六国与统一,即起于周贞定王元年(公元前468年),止于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将原来分散杂乱、年代错误、真伪混淆的史料,作编年的整理和考订,使成有条不紊、真伪分明的史实文献。每年史料着重阐明当年之大事,包括纵横家所记纵横权变之掌故、游说辞与书信等。广泛采用各类古籍及近人研究成果,取材宏富,考辨精密,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

  • 书籍封面

    史记研究集成·十二本纪五帝本纪

    赵光勇吕新峰

    1 人今日阅读

    本书记载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事迹,同时也记录了当时部落之间频繁战争,部落联盟首领实行禅让制,远古初民战猛兽、治洪水、开良田、种嘉谷、观测天文、推算历法、谱制音乐舞蹈等多方面的情况。本书主要从汇校、汇注、汇评三方面整理、综合有关学术研究成就,力求较全面的反映出历代有见解的观点。所涉及研究成果斟酌取舍,注重吸收近年来的考古研究新发现,兼及国际研究的成果,对原文进行依据可靠、论据充分、自成一体的研究,对研究的历史情况及现状进行系统性的总结,体现其《史记》研究、司马迁研究的意义。

  • 书籍封面

    史记研究集成·十二本纪 孝文本纪

    田大宪

    1 人今日阅读

    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57年),庙号汉太宗,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惠帝刘盈弟,母薄姬。在位期间,继续执行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汉朝从国家初定走向繁荣昌盛的过渡时期,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此书现存最古版本目前保存于日本东北大学图书馆。本书主要从汇校、汇注、汇评三方面整理、综合有关学术研究成就,力求较全面的反映出历代有见解的观点。所涉及研究成果斟酌取舍,注重吸收近年来的考古研究新发现,兼及国际研究的成果,对原文进行依据可靠、论据充分、自成一体的研究,对研究的历史情况及现状进行系统性的总结,体现其《史记》研究、司马迁研究的意义。

  • 书籍封面

    史记研究集成·十二本纪 高祖本纪

    吕培成 吕蔚 吕新峰

    刘邦,汉朝开国皇帝,庙号太祖,谥号为高皇帝,所以史称太祖高皇帝、汉高祖或汉高帝。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强大和汉文化的保护和发扬有着决定性的贡献。本书主要从汇校、汇注、汇评三方面整理、综合有关学术研究成就,力求较全面的反映出历代有见解的观点。所涉及研究成果斟酌取舍,注重吸收近年来的考古研究新发现,兼及国际研究的成果,对原文进行依据可靠、论据充分、自成一体的研究,对研究的历史情况及现状进行系统性的总结,体现其《史记》研究、司马迁研究的意义。

  • 书籍封面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二十三辑)

    童岭编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自2005年张伯伟教授创刊出版第1辑以来,一直秉持“推崇严谨朴实,力黜虚诞浮华;向往学思并进,鄙弃事理相绝;主张多方取径,避免固执偏狭”的学术导向。 为了配合南京大学文学院童岭教授主持的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项目“北朝隋唐的世界性文化”的科研工作,《域外汉籍》第二十三辑将作为“隋唐中国与域外文献”专号,由童岭教授主编。拟就如下内容收录国内外高水平论文:1.海外佚存的中古经、史、子、集四部汉籍研究;2.海外所藏突厥、回鹘、粟特等史料文献研究;3.隋唐时代西域及丝绸之路佚籍(包含非汉语文献);4.隋唐时代东亚佛教典籍与佛教思想;5.遣唐使等国际文化交流与使节交往研究;6.中古时代东亚世界的天命观、王权观等知识史研究;7.中古时代的历史书写(以域外旧钞本、石刻等为中心)。本辑采取约稿与投稿相结合。

  • 书籍封面

    史记研究集成·十二本纪 夏本纪

    徐兴海

    《夏本纪》主要记述了夏朝的历史。因夏代年代久远,故《夏本纪》中记载的内容是现代人研究夏代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夏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到唐尧、虞舜时期,夏族的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约存在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本书主要从汇校、汇注、汇评三方面整理、综合有关学术研究成就,力求较全面的反映出历代有见解的观点。所涉及研究成果斟酌取舍,注重吸收近年来的考古研究新发现,兼及国际研究的成果,对原文进行依据可靠、论据充分、自成一体的研究,对研究的历史情况及现状进行系统性的总结,体现其《史记》研究、司马迁研究的意义。

  • 书籍封面

    史记研究集成·十二本纪 孝景本纪

    赵光勇 吕新峰

    《孝景本纪/史记研究集成·十二本纪》本篇主要讲述了西汉第6位皇帝汉景帝刘启在位16年间的文治武功。他在位期间,平定了七国之乱,且继续执行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汉朝从国家初定走向繁荣昌盛的过渡时期,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孝景本纪/史记研究集成·十二本纪》主要从汇校、汇注、汇评三方面整理、综合有关学术研究成就,力求较全面的反映出历代有见解的观点。所涉及研究成果斟酌取舍,注重吸收近年来的考古研究新发现,兼及国际研究的成果,对原文进行依据可靠、论据充分、自成一体的研究,对研究的历史情况及现状进行系统性的总结,体现其《史记》研究、司马迁研究的意义。

  • 书籍封面

    史记研究集成·十二本纪 吕太后本纪

    徐兴海

    2 人今日阅读

    故而这篇作品说是一篇"本纪",实际上乃是一篇有关吕后的传记。本书主要从汇校、汇注、汇评三方面整理、综合有关学术研究成就,力求较全面的反映出历代有见解的观点。所涉及研究成果斟酌取舍,注重吸收近年来的考古研究新发现,兼及国际研究的成果,对原文进行依据可靠、论据充分、自成一体的研究,对研究的历史情况及现状进行系统性的总结,体现其《史记》研究、司马迁研究的意义。

  • 书籍封面

    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

    许倬云

    3 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3.6%

    中国的统一在汉代得到巩固,而中国文明的发展方向似乎也是在汉代确定下来,通过汉代农业来考察中国悠久的农业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许倬云先生强调了中国发展的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基调的经济,其实现的关键转换点是在汉武帝时期。本书也试图揭示何以在汉代,另一种强大的可能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生活没有发展起来。

  • 书籍封面

    行走的印迹——安平秋古籍工作论谈

    安平秋

    《行走的印迹——安平秋古籍工作谈集》收录了安平秋先生从1981年至2023年的40余年间对古籍工作所发表的言论和文章。与古籍整理研究、人才培养、规划出版和收藏保 护工作的相关文章共七十余篇,分为四个部分:一、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的历史与现状。三十三篇工作报告和发言,呈现安先生四十年为古籍整理研究工作作出的贡献。二、演讲访 谈。十一篇访谈录,记录安先生从域外汉籍整理和古籍工作人才培养等多角度为古籍工作作出的长期规划。三、纪念与回忆。十二篇文章深切怀念古籍整理工作者。四、书评与序跋。 二十一篇序和跋,一方面感怀为古籍工作贡献终身的前辈,一方面体现安先生提挈后生推动古籍工作的博大胸怀。

  • 书籍封面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

    郭静云

    16 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0.3%

    该书运用不同的史料,从各种角度观察夏商周神话所隐藏及不予刊载的史实。作者着重于中国青铜时代的历史,将出土资料和传世史料相互对照,重新思考早期国家形成的历程。上编“多元文明与集权之滥觞”,由考古事实贪求中国集权政体的形成,包括殷商之前的中国记忆殷商建国的情形,并分析殷商王族的属性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信仰;中编“政权承前启后:殷周王室的关系”,从考古与传世文献探讨商周王室和两国历史阶段之间的关系;下编“商周文献中历史观念形成脉络考”,着重讨论古代历史观念的形成脉络。

  • 书籍封面

    宋人著作五种征引《史记正义》佚文考索

    袁传璋

    唐人张守节所著《史记正义》系学术价值最高的《史记》古注之一。宋人合刻《史记》三家注,以《史记集解索隐》为本注,而以《史记正义》为增注,为减少重複,于《正义》删削独多。三家注合刻本大行于世后,单本《史记正义》遂渐湮没失传,明人已无缘復睹《正义》全貌。《史记正义佚文辑证》一套书,系由中、日《史记》研究者对《史记》三家注合刻本之外遗佚的《正义》进行辑佚与研究的三部著作集成,是迄今为止蒐辑《史记正义》佚文最全、对其来源与真伪考论亦颇为精审的学术著作,于学者研究《史记正义》的存佚、《史记正义》与《集解》《索隐》的关系,以及对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的深入,均足资参考。 本书为该系列的第一部,是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二○一一年度直接资助重点研究项目,是国内外首次对宋人吕祖谦、王应麟、胡三省的五部重要著作中征引的《史记正义》佚文进行全面深入的辑佚与研究,共辑得《史记正义》佚文385条(其中全佚269条,部分遗佚116条),考出每条佚文原当系于《史记》何篇何句之下,并对这批佚文的价值做出评述。

  • 书籍封面

    史记研究集成·十二本纪 秦本纪

    张新科 赵光勇

    2 人今日阅读

    《史记研究集成·十二本纪:秦本纪》主要讲述了春秋和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秦国从兴起、发展到称霸天下、秦王嬴政统一全国之前的历史。秦人是华夏族西迁的一支,其国君为嬴姓,秦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西部,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从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前325年秦惠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前246年秦王嬴政登基,前238年掌权,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公元前207年,秦国灭亡于秦末农民战争。《史记研究集成·十二本纪:秦本纪》主要从汇校、汇注、汇评三方面整理、综合有关学术研究成就,力求较全面的反映出历代有见解的观点。所涉及研究成果斟酌取舍,注重吸收近年来的考古研究新发现,兼及国际研究的成果,对原文进行依据可靠、论据充分、自成一体的研究,对研究的历史情况及现状进行系统性的总结,体现其《史记》研究、司马迁研究的意义。

  • 书籍封面

    史记研究集成·十二本纪 秦始皇本纪

    徐卫民 张文立

    4 人今日阅读

    本书主要从汇校、汇注、汇评三方面整理、综合有关学术研究成就,力求较全面的反映出历代有见解的观点。所涉及研究成果斟酌取舍,注重吸收近年来的考古研究新发现,兼及国际研究的成果,对原文进行依据可靠、论据充分、自成一体的研究,对研究的历史情况及现状进行系统性的总结,体现其《史记》研究、司马迁研究的意义。

  • 书籍封面

    史记(第十一册)

    [汉]司马迁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它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翔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史记》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从史学价值看,它保留了几千年的史料,具有非凡的史学价值,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它开创了纪传体记事法,受历代史官、学者推崇。从文学价值看,它的描写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叙理透彻,记事灵活。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本版本为一百三十一篇,除原有的一百三十篇外,还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也收录在内,便于读者更全面、更精准地理解司马迁的理念与思路。

  • 书籍封面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年鉴(2014年卷)

    丁德科 凌朝栋 党大恩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年鉴》的编纂始于2004年底。2005年8月《年鉴》2004卷出版后,得到了史记研究界的一致好评,之后每年出版一卷,对上一年《史记》研究的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年鉴》2013卷基本保持了前几卷的栏目框架和编辑体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创新。增加了原创内容的比例,组织研究人员执笔撰写了司马迁研究综述、史记研究综述、近十年来《货殖列传》研究综述等篇章,增加了历年学术会议介绍、1949年至2004年研究著作目录索引等内容,对1994年至2013年论文目录进行了补遗。全书16开30万字,集工具性、资料性、知识性为一体,分为研究综述、考古发现与研究、版本整理与研究、著作与论文摘要、学术组织与专家、论文著作索引七个部分。

  • 书籍封面

    《史记》文学经典的建构之路

    张新科

    本书在全面梳理《史记》文学资料和研究历史的基础上,以《史记》为什么能“越界”成为文学经典为问题,系统勾勒《史记》文学经典化历程,展现从汉代至当代不同时期、不同读者对《史记》文学的阐释和接受情况,并且探讨经典化背后的政治、文化等原因。通过对两千多年来中外《史记》文学阐释史、审美效果史、经典影响史的综合研究,进一步认识了《史记》的文学特征以及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不朽地位,深化了《史记》及汉代文学研究;揭示了《史记》文学经典形成的内在和外在因素,深究了文学与史学的内在联系;通过对《史记》文学传播以及读者接受的探讨,挖掘了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审美观念;通过对《史记》文学经典化过程和途径的探讨,为今天的文学创作和史书编纂提供借鉴,进而启发当代作家创作出被读者接受的具有生命力的传记作品,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书籍封面

    先秦著述史

    高新华

    1 人今日阅读

    本书是《山东大学中文专刊》系列丛书中的一种。本书包括绪论和四章正文,另有两篇文章作为附录。本书以出土文献为研究依据,将先秦著述史置于文化史视野之下,把先秦著述史分为巫觋时代、史官时代和诸子时代三个历史时期:概括了中国文明诞生前后的自然环境、中国早期文化状况及其演变过程,考察论证了汉字诞生的历史及汉字著述最初的特点,提出文字崇拜是影响早期著述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史官职能的考察,分析了西周行政管理的官僚化进程,接着论述了史官的著述意识及“立言不朽”思想的产生和私家著述的萌芽,考察了史官时代各类经典的生成,并总结了此时期书籍的编定、收藏问题;论述了诸子对史官时代著述意识的继承和发扬,以及逐渐走向自觉的过程,对诸子著述中的新文体(特别是解经文体)进行了研究,并指出诸子著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流传参与了创作。

  • 书籍封面

    《史记》讲义

    刘国民

    1 人今日阅读

    书稿选录《史记》二十篇文章,予以解读。以《史记》文本为中心。文本的细读,是书稿的中心内容,保证我们讲述历史人物故事的根源性、可靠性、真实性。读者只有在文本的细读中,才能穿越历史的时空,真切地体验、感受和把握历史人物的生命和生活。一方面重视字词句与名物制度的训释,力求精要、准确、明白;另一方面,更进一步发掘文本的义理内涵,力求把文献研究的方法与义理研究的方法较好地结合起来。

  • 书籍封面

    冯永轩文存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 余婉卉选编

    本书是清华国学研究院主编的“清华国学书系”之一种。本书收录了冯永轩今存的全部学术著作、教学心得,亦首次整理刊发其日记手稿残篇,以期展现冯先生的人生轨迹和学术历程。书前有选编者写作的长篇绪论,对冯永轩的生平和学术做了全面、细致的介绍。

  • 书籍封面

    司马迁思想与《史记》人物论稿

    杨宁宁

    本书分两个板块,上编着重对司马迁著史思想的阐幽发微,揭示了司马迁著作《史记》时的复仇思想、孝道思想及食客观念等;下编对《史记》各类人物,如食客、刺客、酷吏及后宫女性等,进行纵向阐述与理论思考。这些研究有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推进;有对传统观点的质疑及新观点的提出;有从理论层面对《史记》人物文化内涵的分析、阐释,构建起《史记》人物文化的理论体系;有从纵向视角分析人物形象发展演变的规律、特点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与贡献;有探寻《史记》人物与当今荧屏热播剧的关系等现实问题。这些成果对《史记》及司马迁研究都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 书籍封面

    史记研究集成·十二本纪 周本纪

    尹盛平 赵光勇

    本书主要从汇校、汇注、汇评三方面整理、综合有关学术研究成就,力求较全面的反映出历代有见解的观点。所涉及研究成果斟酌取舍,注重吸收近年来的考古研究新发现,兼及国际研究的成果,对原文进行依据可靠、论据充分、自成一体的研究,对研究的历史情况及现状进行系统性的总结,体现其《史记》研究、司马迁研究的意义。

  • 书籍封面

    秦交通史

    王子今

    1 人今日阅读

    本书是对秦文字及秦文字研究进行了总论式的概述,并文字载体的不同(金文、石刻、玺印、陶文、简牍、帛书、钱币等)以时间为线索分别叙述,从而对秦系文字及秦文字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果。本书由正编、合文、附录三部分组成,并附(笔画检字表)和(释字辑要)。

  • 书籍封面

    司马迁之志:《史记》之“继《春秋》”辨析

    陈文洁

    撰《史记》的缘由,司马迁自己在《史记》末篇表述得很清楚,即是承父志而继《春秋》。于此,历来论家多无异议。然而,在今天看来,《史记》的根本著述动机并未因此显明,仍存在需要澄清、辨析的地方。本书从文质之辨、君臣之际、《论六家要指》的意义等角度,详尽辨析了《史记》之“继春秋”说。

  • 书籍封面

    史记的读法

    阮芝生

    12 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7.7%

    《史记》不是中国最早的史书,但却是最著名的一部史书。 《史记》的价值—— 正史鼻祖,史学之正宗; 散文大宗,无韵之离骚; 一家之言,诸子之风范; 百王大法,经学之血统。 这里所说的“百王大法”,不是指普通自然产生的鉴戒作用或批评意见;而是指司马迁在洞察古今二千年中人事的盛衰、存亡、成败、得失之后,秉持先秦学术的大传统,怀抱个人的深心宏识,在历史写作中有意无意地为现在以至未来的政治领导人(或有志于成为政治领导人者)提供一些最高的政治原理与准则(大经大法)。

  • 书籍封面

    中古官修史体制的运作与演进(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研究书系)

    聂溦萌

    1 人今日阅读

    本书讨论汉魏南北朝时期官修史体制的发展。官修史体制是指一套由制度保障的资料收集、整理、编纂机制及相关职官建置,它是政务运作与修撰运作的联结。本书从两个视角观察这一问题。一是如何组织史源。官修史体制将特定政务运作与纪传史某部分对应,以保障史书取材。书中围绕三个案例进行了讨论:四夷列国传与蕃夷朝贡,孝义类传与旌表孝节、封赠忠烈,一般的宗王臣僚列传与赐谥助葬。二是如何加工编纂。官修史体制虽然以修撰纪传史为最终目标,但其持续运转需要多种体裁配合。

  • 书籍封面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

    高敏芳 詹歆睿主编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的特色栏目“司马迁与《史记》研究”2014年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工程”,成为陕西省第三家入选教育部名栏工程的高校学报。在该平台之上,汇集了各方研究者近年来最新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当今《史记》研究界的大家权威之作。本书摘取2014-2018年特色栏目的相关论文进行汇编,包括司马迁家世研究、司马迁思想研究、《史记》文本研究、史事研究、语言文学研究、文献传播研究等方面,以弘扬地方文史,营造学术氛围,倡导创新研究。

  • 书籍封面

    史记研究集成·十二本纪 殷本纪

    商国君

    《殷本纪》出自《史记》卷三,商朝是中国历目前的第二个朝代,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约600年时间。相传商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今河南商丘),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号。其后裔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首都没有再变化过,故又以称“殷朝”或“殷商”。二十世纪初,王国维通过甲骨研究,佐证了《殷本纪》的可信性。

  • 书籍封面

    史记研究集成·十二本纪 孝武本纪

    李雪

    《孝武本纪》是《史记》中12本纪的最后一篇,由于司马迁与汉武帝是同时代人,所以该篇原名为《今上本纪》。《史记》成书后,司马迁上呈汉武帝,武帝见《今上本纪》时,"怒而削之",故而今天我们看到的《孝武本纪》,已非司马迁的原著,而是后人抄录《封禅书》补缀而成。本书主要从汇校、汇注、汇评三方面整理、综合有关学术研究成就,力求较全面的反映出历代有见解的观点。所涉及研究成果斟酌取舍,注重吸收近年来的考古研究新发现,兼及国际研究的成果,对原文进行依据可靠、论据充分、自成一体的研究,对研究的历史情况及现状进行系统性的总结,体现其《史记》研究、司马迁研究的意义。该书是我国当代第一部系统全面地研究宋明理学的学术著作,作者用一百四十余万字的篇幅,回溯了绵延700余年的理学思想体系,系统地阐述了宋、元、明时期理学的产生、发展和走向衰微的历史过程,在理论上剖析了理学的主要概念,实事求是地分析了理学的社会功能及历史作用。

  • 书籍封面

    史记(第一册)

    [汉]司马迁

    14 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5.6%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它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翔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史记》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从史学价值看,它保留了几千年的史料,具有非凡的史学价值,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它开创了纪传体记事法,受历代史官、学者推崇。从文学价值看,它的描写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叙理透彻,记事灵活。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本版本为一百三十一篇,除原有的一百三十篇外,还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也收录在内,便于读者更全面、更精准地理解司马迁的理念与思路。

  • 书籍封面

    史记研究集成·十二本纪 项羽本纪

    赵光勇 袁仲一

    2 人今日阅读

    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本书主要从汇校、汇注、汇评三方面整理、综合有关学术研究成就,力求较全面的反映出历代有见解的观点。所涉及研究成果斟酌取舍,注重吸收近年来的考古研究新发现,兼及国际研究的成果,对原文进行依据可靠、论据充分、自成一体的研究,对研究的历史情况及现状进行系统性的总结,体现其《史记》研究、司马迁研究的意义。

  • 书籍封面

    帝国的形成与崩溃:秦疆域变迁史稿

    梁万斌

    2 人今日阅读

    秦是中国传统政治体制及文化的萌芽时代,孕育出的一系列制度为后世封建社会沿袭不改,至今仍发挥着时代光芒。 《秦政治文化研究》着眼于古代政治制度的表与里,勾勒演变轨迹,梳理出饶有趣味的学术体简史。宗藩、后妃和宦官的命运由皇帝的喜怒哀乐一夕决定皇权与相权的斗争衍生出怎样的朝堂政治,中央政务和地方变迁有哪些纠葛,古代官员如何被任免,又怎样开展自己的工作,古代中国的军事外交跟今天大不相同?全书分六个专题娓娓道来,既厘清了古代中国的制度架构,又找到了解读政治的另一把钥匙。

  • 书籍封面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21辑)

    金程宇编

    本集刊以学术研究为主,内容主要为域外汉籍中有关语言、文学、历史、宗教、思想研究的学术论文及书评。本辑有日本汉籍研究、韩国—朝鲜汉籍研究、越南汉籍研究、汉籍交流研究四个专题。文章有《〈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佚存手稿之文献价值〉补正》 《〈大唐平百济国碑铭〉版本与流传考》 《邓文原骈文佚文十三篇辑考——兼及朝鲜文献〈俪语编类〉所见元文佚文 》 《哈佛燕京图书馆藏陈延恩〈罢读楼汇刻赠言?朝鲜诗翰〉研究 》等。

  • 书籍封面

    史记讲座

    韩兆琦

    11 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4.3%

    《史记讲座》是作者几十年来研究、讲录《史记》的精华。 《史记讲座》由“司马迁其人”“《史记》其书”“名篇解读”三部分组成,前两部分力求用新视角、新观点、新证据,揭示司马迁的生死观及其与汉武帝的矛盾、《史记》的真实性问题、《史记》的悲剧品格、《史记》叙事的讹误与疏漏、考古成果对《史记》文本的验证等;“名篇解读”部分则告诉大家如何读《史记》,并在附录中介绍了六种重要的注释《史记》的参考书。

  • 书籍封面

    翠微却顾集--中华书局与现代学术文化(精)

    徐俊著

    2 人今日阅读

    书名取自李白诗“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以此为题,既因为“翠微校史”在中华书局历史上占据的重要地位,而本书也以浓重的笔墨重温了这段记忆、丰富了大量细节,同时,正如作者在题记中所揭示的:在一个悠久、优秀的传统中工作、生活是幸运的。我们是这个传统的一部分,我们承续这个传统,又为这个传统增添新的价值、新的色彩,因而也放大和延长了我们自身。作者以温情的笔触,回望那些在传统中定格的人与事、人与书、人与人,如王仲闻先生与《全宋词》的修订,陈寅恪先生与书局一次未能实现的合作,宋云彬先生在廿四史点校中的重要作用,《管锥编》的出版中周振甫先生与钱锺书先生作为编辑和作者间的佳话……作者的回望不仅征之文献,更有切己体认,作者的故友和故乡,那些对作者产生直接影响的良师益友,他们的风范与行谊,在书中都得到了立体呈现。作者同时对自己的治学历程进行了剀切的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