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瑟王是英国著名的文学人物,源自于不列颠原住民的凯尔特神话。之后亚瑟王的形象和故事逐渐完善,至15世纪托马斯·马洛礼爵士编写的《亚瑟王之死》将庞大的亚瑟王传奇通通收录其中,亚瑟王传说由此完善成型。《亚瑟王之死》的出版,使得亚瑟王传说在中世纪的欧洲大陆上广为流传。到了21世纪初,亚瑟王形象在日本有了惊人的改变。从国王变成了少女,并作为动漫人物而大受欢迎。这就是fate系列开创者奈须蘑菇以亚瑟王为原型创作的阿尔托莉雅*潘德拉贡[1]。本文将就《亚瑟王之死》与Fate系列的亚瑟王形象进行对比分析,试着探讨两者之间的异同,及其人物形象的成因和对其文化受众的影响。

-
从古不列颠历史中走来的民族英雄
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亚瑟王不过是虚构的文学人物,现代历史研究方面依旧没有任何证明其存在的确切证据。但有时不被历史承认的幻想比现实更有力,时至今日英国人民仍然相信亚瑟王在历史上的存在,在威尔士和英格兰各地都保留有据说是亚瑟王的遗迹。其实《亚瑟王之死》成书之前,亚瑟传说由来已久。

公元800年左右,威尔士的修士撰写了一本《不列颠人史》,书中首次记载“亚瑟”这个名字,描述他领导威尔士人抵抗从泰晤士河中游入侵的萨克森人(即撒克逊人)[2]公元5世纪起,不列颠岛遭到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入侵,当地土著凯尔特人反抗失败遭到外族残暴统治。人们将那些为本民族生存抗争的反抗者塑造出了“亚瑟王”的形象,以寄托希望解脱之情。而当时分裂七国的局势,正如亚瑟王传说中亚瑟统一英国前诸侯分割的情形。之后诺曼登陆,统治者反而用亚瑟王的传说来笼络民心。当时的修士蒙茅斯的杰佛里创作的《不列颠诸王史》中将亚瑟这一神话人物列入历史记载之中,他强调亚瑟为统领英国全境的国王,借此想证实诺曼人统治的合法性。但对于亚瑟王形象影响最大的要数金雀花王朝的“狮心王”理查,这位以英勇善战著称的军事领袖一生征战沙场,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响应教皇号召积极投入到十字军东征的“圣战”中。理查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为亚瑟王的故事增添了高尚的骑士精神和“寻找圣杯”的基督教神学元素,这些也是《亚瑟王之死》作为骑士文学代表的特点。

英国历史学家Christopher Brooke 说,“‘亚瑟传奇’一直令英国人引以为傲,使他们缅怀昔日的光辉。”在漫长的演变中,亚瑟王的形象得到不断丰满。故事里出现的圆桌骑士、法师梅林、圣杯传说都是历史遗留下的痕迹。亚瑟传说创作的初衷是寄托英国人民摆脱战乱、国家富强的期望,在后世的完善中这一点永远没有改变。虽然在故事中亚瑟王最终国破家亡,黯然去世。但马洛礼并没有把这份希望的火种熄灭,他在故事的结尾安排了一艘小船载着亚瑟驶向仙境阿瓦隆。他平静地说道“我要到那儿去治愈我的伤口,如果你没有得到关于我的消息,请为我祈祷。”[3]似乎他并没有死,还会回来拯救处在危机中的英国人民。你可以将他放入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他可以是抵御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凯尔特领袖,他可以是虔诚英勇的狮心王理查,他也可以是亨利七世、丘吉尔、伊丽莎白女王、撒切尔夫人等等。因为希望他被英国人民铭记,作为虚构人物却是超越历史现实的存在。
-
中世纪骑士精神的一曲挽歌
亚瑟王形象被人所喜爱的原因除了带来希望外,还有其故事背景的中世纪浪漫元素,尤其是骑士精神。据历史学家推测亚瑟所生活的年代大概是公元500年左右,但马洛礼在写《亚瑟王之死》是以当时他所处的中世纪为标准。而马洛礼本人就是一名骑士,他出身于英国上层贵族家庭。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见识过上流社会的高贵生活,也曾上过战场,对于上层社会的运行规则和骑士制度的要求肯定也了然于胸。

骑士是欧洲中世纪特有的阶层,最初只是为了保障封建主的兵源。随着战争次数的激增和罗马教廷势力的扩张,骑士成为一种中下层贵族头衔。他们被允许拥有一定的领地,同时需要遵守一套特殊的道德要求。成为一名骑士需要具备八种美德,即谦卑(Humility)、荣誉(Honor)、牺牲(Sacrifice)、英勇(Valor)、怜悯(Compassion)、诚实(Honest)、公正(Justice)、灵魂(Spirituality)。这样一群心怀美德又身兼武艺的人无畏地行走在黑暗的中世纪社会,无疑是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因此,骑士文学也就应运而生。在大量传奇小说的渲染下,骑士被描述为除暴安良、忠肝义胆的侠客。《亚瑟王之死》就是骑士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书中的亚瑟王的圆桌骑士们正直勇敢,各具美德,而亚瑟本身更是骑士中的王者。礼遇属下,宽恕敌人。制定圆桌制度,在圆桌上议论国内事务。虽然他们也会因为政见相合或相左而形成一些派系,但只有在圆桌上才没有地位差异和君臣之别,每个人都被允许自由发言。[4]
马罗礼笔下的骑士不再是个人至上的英雄豪杰,而是担负着社会道义的忠诚骑士,符合中世纪末期人们对英雄的期待心理。因此,《亚瑟王之死》不仅仅构筑了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艺术世界,更重要的是,它也代表着一种追求精神价值的理想化的乌托邦。[5]

骑士精神中最为独特的就是对信仰的虔诚, 宗教性渗透到骑士的生活之中,极大地影响了骑士阶层的思想观念。“一个人如果不是基督徒,没有接受过洗礼就不能成为骑士”;“没有信仰,你就不能很好地履行骑士的义务” [6] 这在《亚瑟王之死》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全篇在骑士征伐的浪漫主义中充斥着对于上帝的崇拜和宗教的神圣感。似乎除反派外每一位出场的人物都是虔诚高尚的基督徒,更不用说对于人物的神化。亚瑟在无意中拔出 了象征天意的石中剑;圆桌骑士首席的兰斯洛特是耶稣基督的后代,而他的儿子加拉哈德最终找到了圣杯。。。。。。
而在作者托马斯.马洛礼看来,骑士应当永不暴怒和谋杀、永不背叛、决不残忍,给予请求宽恕者以宽恕、总是给予女士以援助、永不胁迫女士、永不因为爱或言辞之利卷入争吵而战斗。但无论对于这些清规戒律是遵守还是违背,亚瑟王的盛世王朝依旧是一去不返了。亚瑟的王国因骑士而起,也因骑士而亡。兰斯洛特的背德、莫德雷德的反叛以及亚瑟王多年的穷兵黩武、不和人心的裁断造成了圆桌骑士团的离心离德,若将故事情节代入时代背景亦是出奇的相似。自英法百年战争后,骑士制度逐渐消亡。骑士阶层不再秉持道义,而是和其他封建主一样想着如何提升自己的财富和地位或是与君主的爱妃私通。马洛礼爵士感叹着世风日下,回忆当初骑士们除暴安良的义举。而他直接也被指控强奸、抢劫、杀人未遂等罪名锒铛入狱。他在狱中写下的《亚瑟王之死》,塑造了一个个高尚可敬的骑士形象也许是对他违背骑士精神的自我救赎,也可能是在幻想亚瑟领导下政治清明的时代。《亚瑟王之死》是骑士文学的鼎盛之作,也是对中世纪骑士精神覆灭的宣告。

-
亚瑟王不可能是个女孩
马洛礼爵士死后,历代作家都在马洛礼的基础上不断地推出新的亚瑟王传奇故事,如斯宾塞的《仙后》、丁尼生的《国王歌集》、马克吐温的《亚瑟王朝廷里的康涅狄格州美国佬》、艾略特的《荒原》等。[8]到了21世纪初,亚瑟王形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剧变,甚至连性别都变为了女性。这场剧变来自距亚瑟王故事发源地千里之外的日本,还是高中生的奈须蘑菇笔下诞生了一个不同于从前所有亚瑟王形象的新角色,阿尔托利亚 潘德拉贡。她将把千年前的亚瑟王传说进行全新的演义,并将亚瑟王这个名字再次传播到全世界年轻人的心中。

作为新时代的亚瑟王故事,蘑菇等脚本家们着重于如何从老旧的骑士传奇中剥茧抽丝,重新塑造一个少女骑士王的形象。破旧立新,在传统故事上进行了细节上的改编和重新解读。他们首先对亚瑟王的设定进行了改编,原先作者为突出亚瑟“天选之子”的身份,总是遇上许多神秘色彩的事情。如无意中拔出石中剑、佩剑折断后恰巧遇上湖上仙女借给其“誓约胜利之剑”(Excalibur)等,亚瑟在得到这些“神助”之后意识到自己肩负着拯救不列颠的使命。而在阿尔托莉雅的故事里,一切的“神助”不过是魔术师梅林为了证明她能够继承王位而精心设计的。阿尔托莉雅也并不是自觉地担起这份重担,她的出生和成长都是在他人的计划之中。等到时机成熟,在梅林的劝诱下拔出石中剑,顺理成章地成为不列颠的王
“她的脑海响起了梅林的声音「在拿起那东西前,还是先仔细想想比较好。一旦拿起那把剑,直到最后你都将不再是人类,你会被所有的人类憎恨,并最终迎接悲惨的死亡吧」。”——奈须きのこ.《Garden of Avalon》 [9]

将拯救国家的重任交给一个15岁的少女,未免太过草率和残忍。但没有人会给她喘息的机会,因为国家内忧外患,人民需要被解救。这里奈须蘑菇对原先亚瑟统治下乌托邦式的不列颠进行了重新审视,设想了阿尔托莉雅所要面临的压力与挑战,以及这些压力对一个15岁少女身心的摧残使其变为一个冷漠无情之人。这样的亚瑟不可能会是一个贤明的仁君,从而体现出这种乌托邦式政体的虚幻、不可靠。“在王即位前,人们活在饱受蛮族欺凌的世界,他们急需一个强有力的领袖来统治他们。阿尔托莉雅是唯一符合条件的人选,因此没有人敢于反对她。她在敌人和百姓眼中被视作公平和无私的象征,王的决策始终被认为是正确无误的。[10]”过多的回应让她应接不暇,在不能辜负人们期望的压力下她懂得处理事务不能带有感情,于是便放弃了人类感情,按照骑士精神、法律这些客观的公理进行决断。最终蛮族被击退了,国家也走向富强。但人民和圆桌骑士开始对她办事原则感到不满,有人说道,亚瑟王不懂人心。
“亚瑟王不懂人类的感情”
侧近的骑士如此自言自语。
大家都怀有那份不安吗。
以王而言完美某种地步时,大家对自己的君主产生疑问。
没有人类感情的人是无法治理人的。
--摘自Fate线第十二日 [11]

被设计好的人生、放弃人类感情,奈须蘑菇对于阿尔托莉雅的“迫害”还未结束,原本荣耀、幻想的亚瑟王传说被他变得充满悲痛坎坷。但要真正意义上地打倒一个人,必须要摧毁他的信念。亚瑟王的信念是骑士精神和拯救不列颠的使命,这是亚瑟王形象的核心。对于信念的颠覆,相比之下虚渊玄的《Fate/zero》做得更纯粹。大概是因为是前传的原因,在《f/z》(简称)中的阿尔托莉雅其实还更接近传说中的亚瑟王形象。虚渊玄在小说中安排了两个角色来否定阿尔托莉雅的骑士道精神,一个是卫宫切嗣,另一个是征服王亚历山大大帝。卫宫切嗣是讲求效率的功利主义者,他用暗杀行动贯彻自己的理念。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显然与主张公正怜悯的骑士精神相悖,但却行之有效。最终切嗣命令她破坏掉圣杯,等同斩断了阿尔托莉雅重新拯救英国的希望。而真正动摇阿尔托莉雅信念的是征服王亚历山大,在“三王宴”中虚渊玄借亚历山大之口所出了对亚瑟王治国方法的否定:
“Saber,你"为了理想而殉身"。原来如此,生前的你应该是一个清廉又完美无暇的圣人,想必你的形象一定是崇高而不可侵犯的吧。但是,有谁会对殉道这种充满苦难之路抱持憧憬,怀有梦想?圣人就算可以抚慰人民,但是绝对无法领导人民。必须展现出具体的欲望,尊崇极限的荣华才能够带领人民、带领国家! ——虚渊玄《FATE/ZERO》” [12]
亚历山大的一番发言,肯定了人欲以及人为了满足欲望而做出的行动。只有一个有欲望的君主才会给国家带来富强,深深地击中了骑士精神中带有宗教性的不思进取、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软肋。不过窃以为亚历山大的方式也非治国之道,君主个人欲望激增的后果甚至比不思进取要坏得多,这里就不展开讨论。如此,原先那个神化的、光辉的、具有骑士品德的亚瑟王形象就此死去,对少女骑士王阿尔托莉雅的塑造才刚刚开始。

-
我问你,你是我的Master吗?
在了解了记述阿尔托莉雅生前事迹的设定小说《阿瓦隆之庭》和有关第四次圣杯战争的前传小说《Fate/zero》之后,对阿尔托莉雅有了初步的形象。一个付出许多,最终一无所有的亡国之君、有原则的骑士、放弃了所有感情的冷艳美少女,这些就是阿尔托莉雅的出场设定。如果说,《亚瑟王之死》是马洛礼爵士的自我救赎,那么《Fate/stay night》就是亚瑟王阿尔托莉雅的重生之路。

前文说过,奈须蘑菇重新了审视原版亚瑟传说,在打破传统亚瑟王形象的基础上塑造出了阿尔托莉雅。蘑菇所打破的是亚瑟王身上散发的神圣光辉与普通读者之间遥远的距离感,他要让亚瑟重回人间,体验做一个有感情有人性的普通人。其中,卫宫士郎是关键人物。若论普通,确实是过着平凡生活的高中生。但他身上有着种舍己为人,想要拼命守护住一切的信念。这样的信念对于经历过第四次圣杯战争,价值观几近崩塌的阿尔托莉雅来说既熟悉而又陌生。抛弃人类情感的她,无法理解为何他会舍身替还认识不到半天的自己挡Berserker致命的一击;身为御主却把她当做真实活着的人来看待。经历了一系列与士郎并肩作战的经历之后,慢慢唤醒了她内心的情感。与其说是受到士郎的精神感化,不如说是她本身就具备丰富细腻的感情,最终把这份感情化为对士郎的爱意。从自我救赎的角度来讲,最初阿尔托莉雅是不承认失败的宿命感召来的。她执着于自己的使命,急切地希望夺得圣杯改变自己亡国的命运。在清楚自己失败原因之后,坦然接受了自己的命运,最终获得了真正的解脱。在这里奈须蘑菇对亚瑟王的使命感持否定态度,因为国家对于她来说本就是不应承担的使命,而且亡国已成事实无法挽回。使命感对于阿尔托莉雅来说是不必要的负担,只会使她不能看清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圣杯会使我玷污的话,我不要。因为我想要的,已经全部有了。”
——Saber 《Fate/stay night》 [13]
既然亚瑟王都是女的了,蘑菇在重塑亚瑟王的时候也就相应地添加体现少女可爱一面的设定。比如吃货属性、本体呆毛、还有天然呆的性格。当然阿尔托莉雅也是如原先的亚瑟王一位秉持优雅,不过有时从无意间投入出的这些细节让人认真中带着可爱。(主要是武内崇画的脸好看)

总结
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每一次对古老故事的戏说改编都是一种尝试,也是对故事生命力的考验。成功与否,取决于人们的接受程度。《亚瑟王之死》将亚瑟传说整合推广到欧洲大陆,《Fate》在大胆改写后将他带入更广阔的世界。两位截然不同的亚瑟王用不同方式进行着精神文化上的接力,亚瑟王到底是什么样的已经不重要了,他化为了一个文化符号。让我们今天有幸看到过去的荣光,也能享受当下的娱乐。只要是剑锋所向,亚瑟王必会抵达,为更多的人所认识。
参考文献
[1] 由于saber形象过多,本文只讨论系列正作中的“阿尔托利亚 潘德拉贡”形象(即白呆)。其余衍生亚种一概不与讨论。
[2] 摘自百度百科 “亚瑟王之死”
[3] 摘自 托马斯.马洛礼 《亚瑟王之死》
[4] 摘自 中世纪著作《Le Morte d'Arthur》
[5] 赵国柱.《骑士制度的一曲挽歌——马罗礼《亚瑟王之死》主题探究》
[6] 莱昂·高梯:《骑士制度》(Leon Gautier.Chivalry),纽约1968年版,第10页
[7] 赵国柱 《骑士制度的一曲挽歌_马罗礼_亚瑟王之死_主题探究》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 摘自 奈须きのこ.《Garden of Avalon》
[9] 摘自 奈须きのこ.《Garden of Avalon》
[10] 摘自 奈须蘑菇 《Fate/stay night》
[11] 摘自 虚渊玄 《Fate/zero》
[12] 摘自 奈须蘑菇 《《Fate/stay n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