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o-tzu Ho-shang-kung zhang-ju is the earliest book that explains dao-de jing. The importance of this book cannot be ignored.
This article probe into the ideological system of Lao-tzu Ho-shang-kung zhang-ju by discussing its theory of dao、administering the body and the country. Lao-tzu Ho-shang-kung zhang-ju takes dao as the origin、administering the body as the practical way、administering the country as the goal.
This article tries to creat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whole ideas of Lao-tzu Ho-shang-kung zhang-ju by comparing with several important books in the Han Dynasty, including huai-nan-zi、chun-qiu-fan-lu and huang-di-nei-jing. According to the demonstration, reason that Lao-tzu Ho-shang-kung zhang-ju was made at the early days of the Han Dynasty.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價值與目的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之反省與檢討
第三節 研究範圍、方法與進路
第二章 《老子河上公章句》的作者與成書時代之問題
第一節 《老子河上公章句》作者之問題
第二節 《老子河上公章句》成書時代之爭議
第三章 《老子河上公章句》的道論
第一節 道
第二節 一
(一) 志一二─「一」用以指稱道
(二) 道始所生,太和之精氣
(三) 布名於天下─「一」為道的施行
(四) 「人能抱一」就是掌握道
第三節 氣
第四節 天
第四章 《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治身論
第一節 形軀的善用
(一) 五臟神
(二) 九竅四關
(三) 鼻口之門
第二節 精氣神的愛養
(一) 氣、精氣
(二) 精
(三) 神
(四) 精神
(五) 神明
第三節 長生久壽之道
第五章 《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治國論
第一節 君王為天下保其身
第二節 君主正身以化民
第三節 君主以治身之法治國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本文之回顧
第二節 未來發展之展望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
再論《河上公注》成書之時代‧‧‧‧‧‧‧‧‧‧金春峰
古籍專著
漢‧司馬遷 撰、宋‧裴駰 集解、唐‧司馬貞 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史記》,台北:德興書局,1982年2月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漢‧嚴遵,王得有 點校,《老子指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
魏‧王弼 等,《老子四種》,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魏‧王弼,《老子指略》,台北:華正書局,1983年
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1月
宋‧李昉等 奉敕,《太平御覽》,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清‧姚振宗、編纂委員會 編,《隨書經籍志考證》,《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四部叢刊續編‧靈樞經》,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10月
《四部叢刊續編‧黃帝內經素問》,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10月
王卡 點校,《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
王志銘 編,《老子微旨例略‧王弼注總輯》,台北:東昇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
安井衡 纂詁,《管子纂詁》,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6年3月
朱謙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東萊先生 重校,《音注河上公老子道德經》,台北:廣文書局,1990年9月
邱鶴亭 注譯,《列仙傳今譯⊙神仙傳今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12月
張雙棣 校釋,《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梁運華 點校,《管子》,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
陳奇猷 校釋,《呂氏春秋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85年8月
陳奇猷,《韓非子校釋》,台北:莊嚴出版社,1984年10月
陳鼓應 註譯,《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10月
陳鼓應 註譯,《莊子今註今譯(上冊)(下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12月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月
鄭成海,《老子河上公斠理》,台北:中華書局,1971年5月
鄭良樹,《老子新校》,台北:學生書局,1997年
賴炎元 註譯,《春秋繁露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12月
嚴靈峰,《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嚴靈峰,《道家四子新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蘇輿撰、鍾哲 點校,《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饒宗頤,《老子想爾注校牋》,香港:著者,1956年4月
現代專著
(日)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 編,李慶 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方東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王永祥,《中國古代同一思想》,山東:齊魯書社,1991年
王有三,《老子考》,台北:東昇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1月
王邦雄,《中國哲學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5年
王邦雄,《生命的大智慧─老子的現代解讀》,台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王邦雄,《老子的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王邦雄,《老子道》,台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講稿》,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5月
王明,《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8月
王明,《道家與傳統文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王博,《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司修武,《黃老學說與漢初政治平議》,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白奚,《稷下學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自由及百家爭鳴》,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9月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
任繼愈,《老子新譯》,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朱哲,《先秦道家哲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牟宗三 等,《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兩漢魏晉隋唐篇)》,台北:牧童出版社,1976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1995年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
李存山,《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李杜,《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
李零,《中國方術考》,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年
李增,《淮南子哲學思想研究》,台北:洪葉文化,1997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周桂鈿,《秦漢思想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林聰舜,《西漢前期思想與法家的關係》,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12月
侯外廬,《漢代社會與漢代思想》,香港:嵩華出版事業公司,1978年
胡楚生,《老莊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台北:遠流出版事業,1994年
胡興榮,《老子四家注研究》,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社,1994年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台北:正中書局,1979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75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台北:時報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台北:學生書局,1993年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袁濟喜,《兩漢精神世界》,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94年
高亨,《老子正詁》,台北:開明書店,1996年
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1994年
張立文 主編,《天》,台北:七略出版社,1996年
張立文 主編,《氣》,台北:漢興書局有限公司,1994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張起鈞,《老子哲學》,臺北:正中書局,1989年
張舜徽,《周秦道論發微》,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張運華,《先秦兩漢道家思想研究》,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張運華,《中國秦漢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張運華,《先秦兩漢道家思想研究》,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
張榮明,《中國古代氣功與先秦哲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張顯成,《先秦兩漢醫學用語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許抗生,《老子研究》,台北:水牛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郭沫若,《十批判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3月
陳來,《有無之境》,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陳鼓應 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陳鼓應 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陳鼓應 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陳鼓應 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陳鼓應 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陳鼓應 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陳鼓應 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七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陳鼓應 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九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陳鼓應 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輯)》,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陳鼓應 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
陳鼓應,《管子四篇詮釋─稷下道家代表作》,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2月
陳鼓應,《老莊哲學新論》,台北:正中書局,1999年
陳廣忠,《中國道家新論》,合肥:黃山書社,2001年9月
陳德和,《淮南子的哲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9年2月
陳麗桂,《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陸玉林、彭永捷、李振綱,《中國道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2月
陶建國,《兩漢魏晉之道家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台北:藍燈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
黃漢光,《黃老之學析論》,台北:鵝湖出版社,2000年
黃錦鋐,《秦漢思想研究》,台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
楊儒賓 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997年
楊儒賓,《先秦道家「道」的觀念的發展》,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1987年
楊樹達,《老子古義》,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
熊鐵基 等,《中國老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熊鐵基,《秦漢新道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
蒙文通 輯,《老子徵文》,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1998年
鄢良,《人身小天地-中國象數醫學源流‧時間醫學卷》,台北:明文書局,1994年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2月
劉笑敢,《老子:年代新考與思想新詮》,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劉福增,《老子哲學新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大綱》,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蔡璧名,《身體與自然》,台北:臺大文學院,1997年
蕭天石,《道家養生學》,台北:自由出版社,1963年
蕭兵、葉舒憲,《老子的文化解讀─性與神話之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
蕭登福,《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
魏元珪,《老子思想體系探索》,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龐樸,《一分為三--中國傳統思想考釋》,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年
嚴靈峰,《老子研讀須知》,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
嚴靈峰,《老子莊子》,台北:正中書局,1987年
嚴靈峰,《老子達解》,台北:華正書局,1992年
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顧頡剛,《漢代學術史略》,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顧頡剛,《顧頡剛讀書筆記》,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
學術論文
王清祥,《《老子河上公注》之研究》,台北: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李豐楙 指導,1993年6月
江佳蒨,《《老子河上公注》思想考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麗真 指導,2001年6月
〔韓〕吳相武,〈關於《河上公注》成書年代〉,《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輯,1999年3月
申國昌,〈《老子河上公注》養生教育思想探析〉,《中國道教》,2001年1期
杜保瑞,〈《河上公注老》的哲學體系之方法論問題檢討(上)、(下)〉,《哲學與文化》,二十九卷第五期、第六期,2002年5月、6月
谷方,〈河上公《老子章句》考証─兼論其與《抱朴子》的關係〉,《中國哲學》,第七輯,1982年3月
金春峰,〈也談《老子河上公章句》之時代及其與《抱朴子》之關係─與谷方同志商榷〉,《漢代思想史》附錄三,自貢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金春峰,〈再論《河上公注》成書之時代〉,未發表,見附錄
張運華,〈《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思想特色〉,《中國道教》,1997年1期
張運華,〈《老子河上公章句》與道家思想的世俗化〉,《江西社會科學》,1997年第8期
張運華,〈身國並重的道家養生論─論《老子河上公章句》〉,《宗教哲學》,第二卷第一期,1996年1月
陳麗桂,〈《老子河上公章句》所顯現的黃老養生之理〉,《中國學術年刊》,第二十一期,2000年3月
黃釗,〈《河上公章句》成書時限考論〉,《中洲學刊》,2001年3月第二期(總第122期)
雷健坤,〈治身與治國─論《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思想主旨〉,《人文雜誌》,1997年第6期
蔡振豐,〈嚴遵、河上公、王弼三家《老子》注的詮釋方法及其對道的理解〉,《文史哲學報》,第五十二期,2000年6月
鄭燦山,〈《河上公注》成書時代及其思想史、道教史之意義〉,《漢學研究》,第十八卷第二期,2000年12月
鄭燦山,〈老子河上公注長生思想析論〉,《孔孟學報》,第七十七期,1999年9月
嚴靈峰,〈日本康應二年老子河上公章句鈔本斠證〉,《大陸雜誌》,第七十卷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