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蔡元培先生回国担任北大校长。梁漱溟拿着自己的论文《究元决疑论》去请教。蔡说已经在杂志上拜读了,很不错,并且邀请梁漱溟来北大哲学系任教,讲印度哲学。
梁漱溟当时就打退堂鼓了,说自己不能胜任。蔡说你不能胜任?那么谁能胜任呢?梁漱溟思忖半天,也答不出个所以然。蔡说他来到北大就是想把哲学系做好,想把一帮爱好哲学的朋友聚在一起,彼此讲习,互相提高。如果梁愿意参加这个讲习就不可不来!话已至此,梁漱溟也不便推迟,于是蔡元培当场就给他下了聘书。就这样,年轻的梁漱溟开始了自己在北大的教学生涯,也开始了与李大钊的交往。彼时,李大钊在北大图书馆任主任,两人算是同事。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示威、游行和罢工成为那段时间的常态。对于这些激进的运动,梁漱溟没有卷进去,他作为一个旁观者,见证了运动的整个过程。对群众游行起作用的领袖之一就是李大钊,他常常带着学生游行,并且发表一些慷慨激昂的演讲来鼓动大家,与在学校时简直判若两人。梁和李起初有些交往,觉得李平时非常温和,说话和气,总是笑脸相迎。可是领导群众的时候,却激情四射,像变了一个人,让梁漱溟一时颇为费解。
不过有意思的是,李大钊当时并没有动员北大的教授们跟着自己上街游行,连梁漱溟这样跟学生年龄差不多的人也没有动员,大概是觉得难以鼓动吧。毕竟教授们更加“众口难调”,各有各的政治趣味和主张。至于青年学子,则有的是激情,只要振臂一呼,立刻个个义愤填膺了。
梁漱溟和李大钊关系不错。李是北大图书馆主任,而梁是教师,经常去图书馆。有时候梁去得早,他总是去李大钊那个办公室。两人也不打招呼,因为彼此很熟悉了,就各忙其事。但有值得看的新书,李就介绍给梁看。梁如果觉得合口味,就告诉李一声自己带回家去看,下次带来还。李也不置可否,就等于答应了,两人就这样默契,也是所谓君子之交吧。这样一来,倒也少了一些客套。
除了任职北大图书馆,李大钊还在历史系讲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那时李已经成为共产党的领袖之一,党务活动很多,可是李大钊从来不跟梁漱溟讨论马克思主义,也不劝梁加入共产党。李大钊当时主持一个刊物叫《每周评论》,里面刊登的都是近期的时事评论,如果有自己发表的文章,他就带回来给梁漱溟看,但是却从来不动员梁给《每周评论》投稿,虽然梁的文笔很好。
有一次,梁漱溟到东交民巷去拜访李大钊。进去一看,满屋子都是青年,要求加入共产党。李大钊忙得不可开交,挨个与这些青年谈话。梁漱溟见他很忙,简单寒暄两句就告辞了。谁知过两天不见,就得知李大钊已经被张作霖下令逮捕了,与之同时被捕的,还有李的夫人和子女。梁漱溟很着急,就去找章士钊,请章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去把李大钊一家保出来。结果章士钊最终没有办到,李大钊和追随他的二十多个青年都牺牲了,让梁漱溟一辈子都抱憾不已。( 彭忠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