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判处制造洛克比空难的一利比亚人27年徒刑Lockerbie
新华网伦敦2003年11月24日电 英国苏格兰高等法院24日宣布,利比亚情报人员梅格拉希因参加制造1988年洛克比空难被判处27年徒刑。
判决说,今年51岁的梅格拉希在完全清楚后果的情况下实施了造成众多无辜者死亡的“罪恶行动”,“犯罪性质特别严重”。根据宣判,刑期将从梅格拉希1999年被捕之日算起。

1988年12月21日,泛美航空公司一架从德国法兰克福飞往美国纽约的波音747客机在飞经英国苏格兰小镇洛克比上空时发生爆炸,造成270人丧生。今年8月,利比亚政府承认对洛克比空难负有责任,并宣布向洛克比空难死者家属支付总额27亿美元的赔偿金。联合国安理会9月12日通过决议,决定解除联合国因1988年洛克比空难和1989年法国联航空难事件而对利比亚实施的长达11年的制裁。

洛克比空难:
洛克比原是一座默默无闻的苏格兰小农庄,一场空难却打破了这里原有的沉寂。没有人愿意再提那个夜晚。但它的名字由这场空难而传遍了全世界。洛克比一时几乎成为空中灾难的代名词。
1988年12月21日,泛美航空公司103号客机在洛克比上空突然爆炸,飞机被炸成无数碎片从空中落下。这架波音747喷气式客机上的所有259名乘客全部遇难,飞机撞击居民区造成的冲击力又使洛克比小镇上的居民也赔上了11条生命,在这次空难中总计270人遇难,其中大部分是美国人。
空难发生的可怕情景给当地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退休的警察分局局长乔治•斯图布斯回忆起那一幕时说:“一个巨大的火球从三四十英尺高处坠落。我都能闻到飞行燃料的味道。我第一个带队赶到坠机现场,那儿有坠毁飞机的部分机身与机翼。我一眼就认出那是一架波音747,这就是说,我不只是在搜寻两三个或者四五个遇难者,我在搜寻几百号人。”
12月22日黎明时分,闻讯赶来的苏格兰警察来到洛克比边界舍伍德,把失事现场方圆几公里的地方重重包围起来,开始取证工作。高空爆炸后飞机残片如同冰雹一般落下,尸首、飞机碎片散落在几十公里的区域内,这为取证工作带来了相当难度。搜寻人员带着各种仪器对这一区域的每一寸土地进行了拉网式搜查,寻找遇难者尸体和飞机的残余物件。
接到空难消息的几个小时后,美国联邦调查局也认识到,这次爆炸很可能是由一次恐怖袭击或者犯罪活动引起的,他们立刻介入了此次空难的调查。美英两国成立了联合调查组负责这次空难的调查事务。为了取证,调查人员要在400万片飞机残片中层层筛选,希望搞清飞机断裂的真相。1000余名专家和技术人员不分昼夜轮班作业,利用各种仪器对这些飞机碎片进行分析、模拟和鉴定。结果认定,失事前,飞机各个部件运行状态良好,没有任何发生故障的迹象。这个结论是在调查人员的意料之中的,因为103航班在起飞前曾作过10分钟的飞行安全检查,结果一切正常;而且爆炸是突然发生的,飞机事先没有发出任何求救信号,这就基本上可以排除飞机本身失事的可能。因此,技术人员认为,空难是由飞机内部的猛烈爆炸所致。
技术人员在一片金属板上发现了少许可疑的痕迹,经鉴定,金属板是机体前部行李架上的残余物,而痕迹则是一种高性能塑胶炸弹的残余。通过进一步分析表明,炸弹是前捷克斯洛伐克的产品,名为塞姆泰克斯,是军火界最负盛名的塑胶炸弹之一,也是最受恐怖分子青睐的一种产品,因为一般的安全检查仪器对它无能为力。事件的调查人员由此推断,恐怖分子是将一个重14盎司的塑胶炸弹隐藏在手提收音机内带上了飞机,制造了这次恐怖事件。如果炸弹和飞机内侧之间的舱内行李多一些的话,对飞机的实际损害还会小一些。但是炸弹爆炸的时候,那件装炸弹的行李紧靠着机壳,这就导致飞机出现了结构性的损伤,最后无可避免地坠落下来,四分五裂。
1991年11月14日,经过近3年时间的调查取证,美英两国终于宣布了洛克比空难的调查结果:空难是由两名利比亚情报人员制造的。他们是前利比亚航空公司驻马耳他办事处主任阿里-穆罕默德•迈格拉希,他的同事拉明•哈里发•弗希迈,他们将藏有炸弹的行李从马耳他送上了103航班。美英两国一起指责利比亚制造了这起空难事件,因为制造飞机坠毁这样的大规模恐怖活动如果没有政府最高层人士的支持是无法实现的。
联合国安理会据此做出决定,先后于1992年和1993年对利比亚实施了包括武器禁运在内的一系列制裁,以迫使其交出制造空难事件的两名嫌疑人。迫于国际社会压力,利比亚于1999年交出了两名嫌疑犯。经过审查,一名嫌疑犯被判死刑,而另一名获得无罪释放。之后,利比亚和美英三方就解决洛克比空难事件达成协议,利比亚同意向空难事件中遇难者的家属提供总额达27亿美元的赔偿,并表示对空难负责,谴责恐怖主义行为,以此换得安理会终止对其的制裁。
洛克比小镇已恢复了昔日的宁静,对于小镇本身,空难并没有留下任何有形的破坏,但它给人类社会造成的精神的创伤却是难以消除的。但愿随着时间的推移,洛克比人能渐渐走出过去的阴影。
洛克比空难

1988年12月21日,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47客机在苏格兰小镇洛克比上空爆炸坠毁,造成机上259人和地面11人丧生。空难发生后,美英两国情报机构组成的调查组立即对空难展开调查,并最终于1990年秋天认定这次空难系利比亚航空公司驻马耳他办事处经理费希迈和利比亚特工阿卜杜勒•迈格拉希所为。次年11月14日,美英两国发表联合声明,要求利比亚交出凶手。利比亚虽然拘留了费希迈和迈格拉希,但拒绝把他们交给美英两国。
为了迫使利比亚交出嫌疑人,联合国安理会曾多次通过决议,对利比亚实施包括空中封锁、武器禁运和外交制裁等一系列制裁。1996年,美国又通过达马托法,对在利比亚石油、天然气领域年投资4000万美元以上或违反联合国对利比亚制裁规定的外国公司实行制裁。
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利比亚被迫同意交出两名嫌疑人,但同时也提出对两人的审判必须在英美以外的第三国进行。1998年,美、英和荷兰同意在荷兰按苏格兰法律对两名被告进行审理。1999年4月,费希迈和迈格拉希被移交给联合国代表,并前往设在荷兰的苏格兰法庭受审。2001年1月,法庭判处迈格拉希无期徒刑,费希列被无罪释放。
2003年9月12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3票赞成、2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第1506号决议,决定解除联合国因1988年洛克比空难和1989年法国联航空难事件而对利比亚实施的长达11年的制裁。
2004年2月26日,美国宣布取消对利比亚实施了长达23年的旅行禁令,允许利比亚在美国设立利益代表处。


2003年9月12日,安理会以13票赞成、2票
弃权的结果通过1506号决议,决定解除联合国因1988年洛克比空难和1989年法国联航空难事件而对利比亚实施的长达11年的制裁。





















调查人员于1988年12月23日在空难现场















1988年洛克比大空难
空难种种,可人们往往对那些由于自然和技术原因造成的灾难持一种听天由命的态度,而对一些人为制造的航空灾难则深恶痛绝,反应强烈,即使损失轻微,也会这样。更不用说损失巨大的灾难了。其原由就是空难的制造者的目的本不在空难本身,而是另有图谋。这样,受到挑战的一方自然是怒不可遏,对这种“背后打耳光”的行为作出强烈反击,进行报复。另一方面,作为受害者,以及这种恐怖行动的潜在受害者——无辜平民,想到自己随时都可能成为某些势力之间争斗的牺牲品,更是痛心疾首,恨之入骨,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公众舆论对之无不是大加挞伐。发生在1988年英国洛克比上空的大空难就是这种隐藏着某种背后政治动机的、人为的、损失巨大的空中灾难。它所针对的目标——英、美政府,显然被激怒了,大动肝火,发誓要对这种挑衅进行报复。
1988年12月21日,泛美航空公司的103航班在苏格兰上空被炸毁,造成270人死亡。两个当事国美国和英国立即着手调查此案,敏感地嗅出这是一起政治恐怖活动。双方的情报部门在西欧、中东秘密透风说:凡是提供有关可靠材料者,可获得50万美元的奖励。美国还表示,如果确有外国政府插手导致空难,将对该国首脑提起控诉。扑朔迷离的案情拖至1991年11月14日,美国突然公布了有关此案的调查报告,结论是:一名利比亚高级情报员和一名驻马耳他的利比亚航空公司的代表是这一事件的制造者。要求利比亚引渡二人去英美受审,如果利比亚不交出这两个人,美国将采取报复行动。此案的惨重后果及围绕案情的蹊跷事端,使我们不得不回眸到那个悲惨的日子。
圣诞前夕的空难
那是1988年12月21日,再过几天就是基督世界的圣诞之夜了,一个令欧美人陶醉的时刻。下午6点25分,英国伦敦郊区的希思罗机场,一架泛美航空公司的103航班正点起飞,随着尖厉的呼啸声,有如巨鸟扑向蓝天。它是从联邦德国法兰克福途经伦敦飞往纽约的美国班机。机上包括机组人员在内共259人,其中包括188名美国乘客,他们已是归心似箭了。飞机满载着幸福和欢乐直指神秘莫测的天空……
半个小时之后,驾驶舱中,机长和助手仍自如地操纵着各种器械,然后飞机进入自动控制状态。前面就是大西洋了,越过大洋,彼岸就是温暖的家了……忽然,机长的耳机中传来地面指挥站发出的前方气象信息和指令:北大西洋英格兰海岸上空正在形成风暴,飞机应该立即改变航线,向北经苏格兰上空绕过风暴区。
改变航行线并未给机组和乘客造成任何麻烦和不方便。因为这是常事,而且比起即将与家人团聚的巨大幸福,这些生性快乐的美国人,很快就忘记了这小小的情节。不管怎么说,飞机改变航线是为了躲避那可怕的风暴啊,安全第一嘛。愉快与欢乐的气氛再次回到机舱。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正在飞临苏格兰的洛克比上空,高度为9654米,飞行正常……”播音小姐柔和的声音传遍客舱,空中小姐们轻盈、敏捷的身影在座位之间穿梭,给乘客们送上可口的小吃、饮料和读物等等。
冬日的夕阳,光芒格外浓艳凝重,好像纯金的溶液,泄入舷窗,乘客们享用着这宁静的温柔……
下面就是苏格兰大地,白雪皑皑,颜色稍深的是披着银装的苍松翠柏,在夕阳的投射下,呈现出一片迷人的朦胧的玫瑰色,轻微而单调的飞机引擎嗡嗡声丝毫也没有影响乘客们各自的思绪和遐想,前下方隐约移近的小镇就是洛克比镇……人类的居所竟然是那么渺小,即使它们是一大片,但看上去,也只像些点点蚁穴。
洛克比镇上的一些居民,此时正在冬日的余晕中或忙碌或闲逸,在做着自己的事。这偏僻的小镇,很少听到飞机的声音,当听到由远及近的引擎声时,都不约而同地抬头仰望,并给小孩子们指点着。的确,这架大客机在黄昏的碧空中折射着夕阳的光芒,熠熠生辉,就像一颗移动的星,引人注目……
突然,引颈举望的人们眼见那客机在暗淡的天空中火光一闪,飞机立即成了一团火球,紧接着一声骇人的巨响传到地面。顷刻间,浓密的烟雾,裹着火焰,如彗星一样拖着黑色的尾巴向四面八方奔突,接着洛克比上空形成了巨大黑色云团,迅速地向下压过来……。
这是空难!人们目瞪口呆。
此刻是1988年12月21日下午 7点03分。英国历史上空前的空难发生了。机上人员全部遇难,这里包括188名美国乘客共259人。另外,飞机爆炸后的碎片落到了洛克比的民房、街道等处,又使当地11人无辜丧生。所以,此次空难共造成 270人死亡。举世震惊!
炸弹是怎样被弄上飞机的
空难发生后,英国警方立刻开始了行动,美国则表示将百分之百地支持英国,把空难原因查个水落石出。
次日,一支特别行动队宣告成立,由130名英国警察组成。行动队的队长是约翰•艾尔警长。尽管他从未处理过民航客机的爆炸案,但他的确是位经验丰富的警官。每当接到案子时,他仿佛每个毛孔都是心眼,浑身是胆,总能出奇制胜。
没多久,艾尔警官就理清了侦察头绪:空难缘于炸弹爆炸,绝非自爆,而爆炸原因有三:第一,机上的乘客中有一亡命之徒,在疯狂的变态心理驱使下,他不惜与飞机同归于尽,而随身将炸弹带上飞机;第二,恐怖主义分子将炸弹藏入一无辜乘客的随身行李之中;第三,航空公司或机场内部出现了问题,机场某个职工与恐怖活动有染,他利用职务之便,将炸弹藏在行李之中,然后用推车堂而皇之地将炸弹“送”上飞机。
对于第一种推测,侦察人员对找到的所有受难者的尸体和残肢断臂一一仔细研究。从创伤情况来看,排除了这种可能。另外,通过对机上乘客生前情况的查询,也没有发现任何人与恐怖组织有关。第二种情况也不大可能发生,因为登机前每个旅客的箱子都被严格检查过。而第三种可能性最大。
确定了这最初一步,已属不易,可是要顺藤摸瓜,最终查个水落石出,更是一项耗时、耗资的棘手任务,每个成员都明白,这事绝不会像打高尔夫球那样轻松,但谁也没有料到,查明此案的真相,即使是初步的结果,竟也需耗用三年多时光,涉及到50个国家,1.4万人!
为了确定炸弹是怎样被弄上飞机的,行动队队员抓住每一条线索。空难后的三个星期以来,在靠近卡利斯勒的一个国防仓库里,侦察人员耐心地将飞机残骸尽力复原。此项工作是极其艰巨的,如果一个人把几张不同的报纸一齐撕成了拇指大小的碎片后,在一个大风天里,把纸屑从20层楼的窗户里扔到空中,然后在地面上将其一一拾起,再复原,这将是怎样的工作呀!
可警察们干得很出色。他们发现,一块标号为AVE4041的行李托盘的断裂截面表明,炸弹首先是在这个盘中爆炸的。换句说话,炸弹就藏在这个托盘中的行李箱内。
于是,警察们立即全体出动,扩大面积继续搜索,在南苏格兰20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拉开了大网。终于,托盘的其余碎片被找了回来。
在仓库里,一个警察小心翼翼地夹起托盘碎片上的小小嵌人物,仔细端详,确认这是一小片电器线路板,是爆炸的力量把它撞入了托盘的一个结合部。这小东西马上引起重视,立即被送往皇家军备研究与发展中心进行更深入的鉴定。在随后的几星期中,成堆的衣服、行李和飞机碎片源源不断地送到大仓库来,侦察人员分为几个小组,对它们一一过目。在一个行李箱的碎片上,又发现一条重要线索:一小块磁铁由于高热而粘在了上面;在另一件被烧焦的衣物上,他们又发现了一片被漆成黑色的扬声器格栅。这些发现定有必然联系。
果然,在次年的2月中旬,对那小块电路板的鉴定出来了:电路片乃一收录机的线路板,型号是东芝RT8016或RT8026。
经过模拟试验,警察们得出了进一步的结论:炸药就藏在这种便携式的收录机中。接着,警察们又从一小片烧得几近炭黑的脆纸片上隐约看到了英文和阿拉伯文书写的说明书字样。这表明,这台收录机是在中东销售的。
为了进一步调查,还需更多的证据和线索。艾尔又命令一支特别搜索队在离洛克比55公里靠近纽卡斯特尔斯顿西部的一个森林里再去搜索一下。于是这一地区的每一灌木丛和草丛又都被“梳”了一遍。结果警察在这里找到了27片箱子的碎片。经鉴定,这些碎片均来自同一个箱子。箱子的商标是“参孙”牌,产地是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生产厂家是“参孙古玩系列公司”。该厂共生产此种型号的箱子3500只,生产日期是1985~1988年,全部销往中东地区。
进展令人鼓舞,可是谁是箱子的买主呢?
艾尔的直觉
从此案一开始,艾尔就有一种直觉,飞机爆炸与联邦德国警方最近实施的“秋叶”行动中涉及到的有关人物存在着某种联系。
那还是在空难前两个月的1988年10月24日,联邦德国警方盯上了两个恐怖分子:柯勒萨特和达尔喀马尼。柯的公开身份是电视机修理工,但据意大利警方秘密情报网提供的消息表明,此人是制造空中爆炸的行家。1972年以色列的一架民航机爆炸就和他有关,但一直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这一点。这次他来到联邦德国时,随身带的两个箱子就是“参孙”牌,据记录,里面也有一架东芝牌收录机。达则是他的姐夫,被德国警方认为是一个受叙利亚支持的恐怖组织PELP—GC的头子。
这两个人在法兰克福的商店里东逛逛、西看看,不时购买闹钟、电池、电线、开关及胶水等物,后来,BKA在他们住所的一架东芝牌收录机中发现了300克高效炸药。警方立即将两人及同伙逮捕。但两星期后,因“证据不足”而不得不将柯等人释放。只有达和另外一名嫌疑犯依然在押。
在艾尔的建议下,英国政府正式吁请德国警方给予合作。但德国人的表现令人不可思议。先是拒绝透露有关释放“秋叶”行动中被捕的人员情况,后来又一拖再拖,始终不把“秋叶”行动的全部档案提供给英国警方。一直到高层人物干预后,英德双方才在洛克比召开了一次联席会议。艾尔指出,现在不断有证据表明,达尔喀马尼的恐怖组织与洛克比爆炸事件有关。东芝牌收录机、“参孙”牌行李箱以及高级炸药都明白无误地表明这帮人在策划一起行动。
德国人很不情愿地把“秋叶行动”档案拿了过来,看着一页页材料,艾尔心头的疑惑渐渐变得愈来愈重。
达尔喀马尼已经向警方供认:柯勒萨特不仅在收录机里藏了炸药,还在一个录像机的调谐器和荧光屏里装了炸药。另一份卷宗表明,柯勒萨特向警方提供了大量的有关恐怖组织的材料。其中提到他曾经在大马士革达尔喀马尼的办公室里偷听到他们打算袭击一个美国人的俱乐部。更使人惊讶的是,柯竟在关押期间和约旦通了一个电话。据在场监听的一位警官说,看起来这家伙似乎已接受约旦国家情报机构一名官员的指示。难道他是德国警方打入恐怖组织的内线?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事还在后面。1989年5月,英国警察从纽卡斯特尔斯顿的森林中找到了那只藏有炸弹的“参孙”牌行李箱的锁。如果能找到钥匙,就有望找到这只箱子的主人。侦察人员从仓库中存放的一万件残片中找到了一百多把钥匙,一位警官一把一把地去试,他就这样一连干了两天两夜,结果没有一把钥匙能开启那把锁。于是艾尔请求德方将“秋叶”行动中缴获的钥匙拿来试试,也许能从这里找到一个突破口。可德国人先是说没缴获钥匙,后来又说缴获的是房门钥匙,接着又改口说那些钥匙都被处理掉了。
英国人大光其火。达尔喀马尼的一个亲戚告诉警方,达被捕前不久,他的汽车行李箱里确实有只“参孙”牌褐色皮箱。但德方的档案中只提到了东芝牌收录机。英国人据此推定,这只至关重要的箱子一定在达被捕前的几分钟里转到了另一个同伙手中。
德国人为什么遮遮掩掩?难道柯勒萨特真是负有特殊使命的内线?否则怎么解释德方的一系列奇怪行为?
艾尔断定,现在的关键人物是柯勒萨特。艾尔责成汉德逊警官与另一名负责调查此案的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一起到约旦去一次。他们和约旦方面经商讨后达成了协议:可以给他们和柯勒萨特安排一次会面,但这次会面旋即被神秘地取消了。
艾尔并不罢休。这次他换了一条途径。派阿姆斯特朗警官与那位被认为是柯勒萨特上司的约旦官员联系。双方同意在华盛顿会面。在几位英国情报官的陪同下,阿姆斯特朗和联邦调查局取得了联系。美国人说,约旦的情报机构是由中央情报局一手帮助建立起来的,彼此关系一向很密切,将在次日下午安排他们与约旦官员会面。使人莫名其妙的是临时又变卦了。
炸弹箱来自法兰克福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德国人和英国人又争吵起来:炸弹到底是从哪个机场被弄上飞机的? 是在英国的希思罗机场,还是德国的法兰克福机场? 艾尔心中窝着火,可脸上还得陪着笑。上峰有令,不能和德国人伤了和气,否则会影响到往后共同对付爱尔兰共和军的行动。
货物托盘AVE4041号(即装载藏有炸药行李箱的那一只)确实是在希思罗机场被送上泛美航班的;但特别行动队已查明,托盘上的行李没有一件是从伦敦直接运上飞机的。大部分是由法兰克福机场的支线航班转运到伦敦希思罗机场的。而放在底层的7~8袋行李则是从塞浦路斯和别的机场转来的。
如果能弄清楚藏有炸弹的箱子在飞机货舱中所处的位置,那就能同时搞清楚那只要命的箱子究竟是从哪个机场来的了。
皇家武器研究与发展中心的专家立刻飞赴位于美国马里兰州的美海军爆炸分析中心。英国人特别强调千万别同西德人一起来。试验人员将不同分量的炸药分别放入几个东芝8012型收录机里。然后在收录机外包上衣服,分别放入五个“参孙”牌行李箱,再把它们各自放进一个与AVE4041类似的行李托盘中引爆。在多次仔细周密的试验后,试验人员写下了如下结论:爆炸并非在行李舱底层行李中发生,换句话说,炸弹箱来自法兰克福!
1990年 4月份,联邦德国警方在达尔喀马尼姐夫开的一家水果店里又搜出两枚带有定时装置的炸弹。加上从柯勒萨特处缴获的一枚,德方手中共有三枚可供研究的炸弹。现在的问题是要弄清楚炸弹的最大定时时间区段。在试验中,其中的两枚炸弹先后爆炸,一名德国技术人员当场丧生。洛克比事件又多了一名死难者。在付出血的代价后,西德人得出了如下结论:三枚炸弹的最小定时区段在30~45分钟之间。
从法兰克福到伦敦要飞行1小时18分,如果炸弹是从法兰克福上机的,在飞行途中就会爆炸。而泛美103航班是在起飞后38分钟时爆炸的,这正好在最大定时区域之内。也就是说,炸弹是从希思罗机场上机的。德国人的逻辑无懈可击。可英国人还是找到了一条缝隙:贵方怎么就能断定炸毁泛美航班的炸弹的定时区段就一定和所缴获的炸弹相同?
如果双方此时不去过于追究责任,案子也许会有突破性的进展。双方的唇枪舌剑使他们的思维都产生了定势:非此即彼。而忽略了另一种可能:如果有人利用支线飞机把炸弹带进法兰克福机场,然后利用工作之便将装有炸弹的箱子外面贴上行李标签,混入泛美公司的行李,由任何一班泛美航班运往伦敦希思罗机场,然后再被送上泛美103 航班。这种情况存在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要知道机场内部的检查远比进入机场时的检查宽松。因为人们往往认为:这些不早已检查过了吗?
正在双方争论不休的时候,又一条重大线索出现了。
问题出在马耳他
8 月份英国的海斯和费拉德警官在经过数月的艰苦努力后,终于开出了一份炸弹所藏箱内物品的详细清单。这为弄清箱子的主人身份提供了巨大帮助。其中的一件蓝色儿童宽松连裤外衣引起了侦察人员的注意,尽管它已被炸得千疮百孔,可侦察人员还是辨认出了上面的一行字样:马耳他贸易公司。但另一条花格呢裤上印有的“约克依”商标又表示什么呢? 英国有一个“约克”,美国还有一个新约克。世界上的商标五花八门,重名或类似的也不少,一时很难确定它的产地。
调查人员又注意到另一组被毁坏的衣物。尽管它们上面并没有收录机或行李箱爆炸后留下的痕迹,但它们的被毁程度之烈说明这些衣物也极有可能是炸弹箱内的东西。虽然谁也不知道炸毁飞机的到底是几个行李箱。但有一点确定无疑:这只箱子至少是紧挨着“参孙”牌行李箱的。从一条乳罩推定,箱子的主人是一名女性。而另一条裤子的字样则更一清二楚:诺楠。是她,遇难者中有这个人,计算机屏幕上立刻打出了有关材料:凯伦•诺楠,女20岁,美国学生。美国马里兰州波托马克人。遇难前去过柏林看过球赛,到过维也纳,并和一位名叫比巴茜的阿拉伯人交上了朋友。
难道她就一点也没有可能是把炸弹带上飞机的无辜乘客? 艾尔不禁对先前的判断开始有点怀疑起来。
8月16日,西德人终于送来了法兰克福支线飞机运上泛美103航班的行李清单。计算机显示:12 月21日共有111件行李袋运上飞机。艾尔的眼光飞快地扫视着清单。在进货格内,他看到一个手写的X号。艾尔朝清单左侧一看,这个行李袋的编号为90009,当天13:07分进入计算机档案。另一张打印的工作单表明,这袋行李曾通过206号装卸台。这只行李袋是从马耳他航空公司的KM180航班上卸下的。KM180于当天上午9:45从马耳他的瓦伦塔起飞,下午12:40分在法兰克福机场的B机位降落。
艾尔急忙查阅了从其它航班登上泛美103航班的旅客名单,没有一人是从马耳他来的。
问题出在马耳他!
8 月30日,艾尔警官火速飞往马耳他的卢加机场,随即又驱车前往马耳他贸易公司所在他。在马耳他,又发现了一家名为约克依的工业公司。约克依,约克依……藏有炸弹的行李箱中有一条花格呢裤上不就印有“约克依”的字样吗!
在约克依的制衣厂里,艾尔向厂方显示了那条裤子的残片,在裤子的内袋里有一钢笔书写的号码:1705。厂方据此查到了订购单:1988年11月18日出厂;买主:托尼•高西。商店:玛丽之星。
艾尔的心顿时怦怦直跳,9 个月的苦苦追踪也许在今天会有重大突破。艾尔的汽车风驰电掣般驶向3公里外的玛丽之星商店。玛丽之星,但愿你也是解开洛克比之疑团的希望之星!
“玛丽之星”是一家由家庭经营的小店。艾尔刚把照片拿来,托尼•高西就认出那些棕白相间的衣服残片是他这儿出售的睡袍上掉落下来的。托尼•高西还记得那个人买了一大堆衣服。一件仿哈利斯牌花呢夹克衫,一件羊毛衫,一把黑伞,一件蓝色儿童宽松连衣裤,一条36号的人字呢男裤。这些和“参孙”牌箱子的衣物完全吻合!
“这个人很奇怪,他只关心所购物品的数量,而对衣物的尺寸、质量、款式、价钱毫不计较,你想想,他还买了一条一二岁小毛孩穿的宽松连衣裤。”
在进一步的了解后,警方获悉,买主是个利比亚人,年龄看上去50岁左右,衣着讲究,身高1.65米左右。他是1988年11月23日光顾“玛丽之星”小店的。这天距洛克比爆炸仅隔29天。那天正下着雨,这个利比亚人刚走出店门又折回来买了一把伞。
在洛克比空难的遗留物中,共有5把伞,原先是准备让死者家属认领回去的。警方立刻对这些伞一一加以重新检查。那把留有炸坏痕迹的伞被立刻送往福特•哈尔斯特分析中心。几个小时后出来的分析结果表明,有微量蓝色棉布纤维嵌人伞面尼龙蒙布中。
托尼•高西后来又向警方报告说,他起码见过那个利比亚人两次,一次是在1988年六七月份,另一次是在9月,就在艾尔警官离开马耳他几天之后!
英国人犯了一个错误
警察们还没有来得及喘口气,从瑞典方面又传来了新的消息,瑞典警方逮捕了一名在斯德哥尔摩、阿姆斯特丹和哥本哈根频繁制造爆炸的人。此人名叫阿布•塔尔布,是巴勒斯坦一个恐怖小组的得力干将。瑞典警方在他家的一本日历上发现,在1988年12月21日(即洛克比爆炸那天)那一数字周围被划上了一个圈。更使人生疑的是此人在洛克比爆炸前几星期也到过马耳他! 他还在马耳他与一个面包师会了面,已有证据表明这个面包房是PELP—GC恐怖组织在马耳他的一个联络点,这个组织的头子就是达尔喀马尼。瑞典警方还发现,一辆塔尔布名下的小汽车曾在德国尼斯的一栋公寓外停外一段时间,而那时柯勒萨特就在这座公寓的一个房间里改装东芝收录机!
12月初,塔尔布被警方判定是洛克比一案的头号嫌疑犯。他极有可能知道洛克比一案的内幕。他甚至可能是一个帮凶,但塔尔布本人矢口否认他与洛克比事件有任何牵连。
虽然还未得出最后结论,但警方已断定:一,这是一起策划得极为周密的行动。因为要不是因大风而临时改变航向,爆炸时泛美客机刚好在大海上空,洛克比一案将可能因大量证据坠入大海而永无水落石出之日。二,没有某个国家的暗中支持,如此横跨数国的恐怖活动是无法进行的。三,这个国家不是叙利亚就是利比亚。英警方认为,PELP—GC是受叙利亚支持的。该组织首领达尔喀马尼于1990年 9月因非法拥有武器和参加恐怖活动而遭到起诉,但达坚持说他这样做是为了对付以色列。美国国务卿贝克在1990年 9月初为海湾危机而访问叙利亚时曾向对方暗示,中央情报局和德国警方有大量证据表明大马士革支持的PELP—GC组织与洛克比案有关,请阿萨德总统考虑将这一组织驱逐出叙利亚,否则叙美关系难以走上正常化道路。而叙利亚人则不卑不亢:我们需要的是足够的证据。如果有,我们当然会依法办事。
英警方内心认为,PELP—GC的作案可能性最大,并对德方一再拖延交出法兰克福机场有关人员耿耿于怀。德国人不以为然:“有人先认定了一个观点,然后把发现的一切全往上套。英国人就是这么干的。”此话说得有点尖刻,但不无道理,并非完全出于感情用事。
后来证明,英国人这次是犯了一个错误。
扑朔迷离的案子慢慢地开始从一团迷雾中显现出它的真面目来。
洛克比空难的真相
中央情报局的英国军情六处的特工人员一个接一个潜入马耳他,在各有关部门进行深入调查,他们终于查到了那个在“玛丽之星”小店购物顾客的姓名:艾巴戴尔•阿美格拉赫。特工人员又在一份有关利比亚阿拉伯航空公司的前雇员材料中闻出了一点“鱼腥味儿”。他们紧追不放,越发感到一位名叫赖曼•费玛的人极为可疑。他们设法搞到了一本他的日记,其中的几句话赫然跳入情报人员的眼帘:“艾巴戴尔•阿美格拉赫将从苏黎世来……,从马耳他航空公司搞到行李标签。”费玛曾任利比亚阿拉伯航空公司驻马耳他办事处主任,搞几张马耳他航空公司的标签对他来说易如反掌。
在此之前不久,在遇难者遗物中发现的一块指甲大小的绿色塑料碎片的鉴定也出来了。美联邦调查局的爆破专家发现这块小玩竟与中央情报局从一个受利比亚支持的多哥恐怖组织处缴获的一枚塑料定时炸弹上的一个部件正好相符。经查,这枚炸弹的制造厂为苏黎世MEBO有限公司。该公司的一位董事进一步向警方证实:1985~1986年间有一位利比亚官员购买了20枚这种型号的炸弹。
一切都清楚了。
1988年12月21日上午8:15~9:15之间,费玛和阿美格拉赫将偷来的马耳他航空公司的行李标签贴在由阿美格拉赫从苏黎世带来、内装10~14盎司高效塑性炸药的行李箱包裹袋上,然后将其送上马耳他航空公司KM180航班飞机飞往德国的法兰克福。飞机12:40到达,13:07,这袋编号为90009的包裹通过206号人工装卸后由另一架泛美航班转运至伦敦希思罗机场。最后搭乘泛美103航班飞赴纽约。现在依旧不太清楚的是在206号人工装卸台上是否有人做了手脚。
就这样,通过对散落在方圆20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飞机残骸碎片的搜集、整理、分析、推理和调查,洛克比爆炸的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
1991年11月14日,洛克比空难调查结果公布当天,美国白宫发言人菲茨沃特发表声明说,炸毁民航客机是“大屠杀式恐怖行动”。同一天,美国还公布了侦察到的利比亚境内的5个训练恐怖活动的营地地址。
15日,法国总统密特朗在记者招待会上声称,1989年 9月19日,法航一架DC10客机在飞越尼日尔上空时发生爆炸,造成170名乘客丧生。法国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利比亚与此事有关。法国正考虑对利比亚采取报复行动。
德国《明镜》周刊也在同日载文报道,的黎波里正在建造第二个化学武器工厂。
面对华盛顿咄咄逼人的姿态,的黎波里先是坚决否认与洛克比事件有任何联系。但当11月17日意大利驻利比亚大使代表美英将起诉书转交给利方时,利比亚人却出人意料地表示“愿意考虑西方引渡那两个利比亚人的要求”。可没过几天,卡扎菲又表现出一副强硬态度。
当记者问美国是否会采取像1986年对利实行的“外科手术”时,白宫发言人菲茨沃特意味深长地表示:不排除采取任何行动的可能性。
根据美国法律,凡在世界任何地方袭击美国人,均属犯罪行为。面对恐怖主义活动这股“政治瘟疫”在世界各地的恶性蔓延,美国已将反恐怖行动视为一种低强度战争。
人们不会忘记,在1985年“阿基利•劳罗”号游船被劫一事中,仅有一个美国人被杀,美国就大动干戈。华盛顿方面为此动用了“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和美国一意大利空军基地,甚至不惜违反国际法,公然动用战斗机拦截载有恐怖分子的埃及民航飞机。
人们更不会忘记,里根总统事后说过的一句话:“杀鸡用牛刀,是为了警告恐怖分子,美国政府是在打一场低强度的战争。他们将被砸成一堆粉末!”
洛克比事件并没有完
1992年 1月21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一项决议,要求利比亚充分合作,以确定1988年泛美103航班客机和1989年法国联航772班机被炸事件的责任。决议敦促利比亚政府立即对美国、英国和法国提出的引渡涉嫌制造这两次事件的利比亚人的要求做出“充分、切实”的答复,以有助于消灭国际恐怖主义。
这是安理会历史上首次正式要求一个国家引渡其国民,并含蓄地指责一个联合国会员国政府参与恐怖主义行为。
利比亚难脱干系。但此事难道就仅仅与它一家有关?
来自法国、英国、美国和以色列的消息向人们发出了警告:洛克比事件并没有完!
法国《周末三日》1991年11月27日这样分析:
1988年秋天,叙利亚、利比亚和伊朗决定加紧针对西方的恐怖主义行动。此时,PELP—GC的总首领贾布里勒接到了如下命令:组织一次针对美国飞机的行动。贾请在法兰克福的一名叙利亚人帮忙。此人名叫卡萨尔,是叙利亚情报部门负责人迪巴的妹夫。两人先在华沙进行了第一次接触,随后又在巴黎的一家黎巴嫩餐馆碰了头。卡以为贾的目标是以色列航班,于是便答应帮忙。当时几乎是一切就绪:高效捷克炸药爆炸装置已被巧妙地“安装”在一个小型收录机中。
然而,10月22日,藏有多枚这种炸弹的“军火库”却突然被德国警察捣毁了。
于是,他们不得不另找途径。1988年11月13日,卡萨尔的姨妹拉塞普从保加利亚的索非亚把一些新的炸弹组件带到了巴黎。11月22日,卡萨尔用一辆卡车把大量炸药运到了法兰克福。12月13日,卡萨尔把制造炸药的任务交给了一个绰号叫做“教授”的利比亚人。而他们之间的会晤是在波恩进行的。
一位前美国中央情报局官员认为,洛克比一事是对美国击落一架伊朗民航客机的报复。报复行动本来是决定让PELP—GC干的,但联邦德国警方的行动使他们腿软了,于是,利比亚人便把此事揽了过来。
而以色列人早在英美双方于1991年11月14日公布洛克比一案调查结果时,就对把叙利亚排除在外颇不以为然。
以色列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亚西•奥尔马特毫不掩饰地表示:对利比亚人的指责并不同时意味着叙利亚和伊朗是一清二白的。“我们对(英美的)调查结果并不感到惊奇,洛克比爆炸不过是一个‘转手承包活计’的结果。”而特拉维夫战略研究中心低烈度冲突研究室主任库兹的话则更让人大吃一惊:“这事很有可能是(利、叙、伊朗)三家合伙干的。”
令人费解的是许多遇难者家属也持同样的观点:“德黑兰出钱,大马士革负责训练,而的黎波里则是打头阵的。”
在1991年11月初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美国国务卿贝克遭到诘问,一位遇难者家属指责政府仍与一个恐怖主义国家进行合作。
英国的洛克比死难者家属代表斯瓦尔先生则仍然认为,元凶就是PELP—GC,“是伊朗人雇他们干的!”
洛克比镇天主教父根斯甚至认为:“有人在有意掩盖事实真相。”
但早在11月14日,美国司法部部长助理和英国的费拉瑟勋爵就一再声明:“没有任何外来压力迫使我们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而把叙利亚和伊朗故意排除在外,我们也绝不会赞成这种做法。”
据美国报纸透露,案情的最终突破是从一小片炸弹引信上开始的。中央情报局的一位专家据此查阅了大量档案,发现这一碎屑与1984年法国航空公司一家飞机在乍得被炸一案有密切关系。他进而又发现它与美国驻多哥使馆被炸案的一些遗留物有“惊人的相似之处”。1988年两名利比亚情报人员在塞内加尔被捕,美国人终于从这两条“大鱼”身上得到了想要的东西。
白宫发言人菲茨沃特表示:确实在洛克比遗留物中发现了其它组织人员的指纹,但调查人员认为这是利比亚企图混淆视听,嫁祸于人。例如PELP—GC确实在东芝牌收录机中放了炸药,但这一组织往往偏爱气压定时装置而不是洛克比爆炸中使用的那种“复杂的机械装置”。
但这番话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到超级市场买电池还可能换个牌子呢!
洛克比一案还没有完,至少谜底还未完全揭开。人们仍关注着……
调查仍在继续
1992年 4月27日,美国《时代》周刊报道,正当美国政府指责利比亚是制造泛美103 航班在洛克比上空爆炸的元凶时,该杂志记者经过整整四个月的调查,发现了新的证据,提出的问题是:
1.据联邦调查局一份来自联邦德国的报告说,那只发自马耳他、据说装满炸药的手提箱并不是像指控两名利比亚人的起诉书上所说的那样是在法兰克福转送上泛美客机的,而是在法兰克福已被另一只箱子所调换。
2.炸弹手提箱是由所谓的“巴解人民阵线”的头目、著名恐怖分子杰布里尔手下成员在叙利亚毒品大亨蒙扎•阿尔一卡萨的帮助下送上飞机的。卡萨还在一项秘密扫毒行动中同美国药物管理局合作,他很显然是名“双料人物”。
3.杰布里尔及其小组成员之所以要炸毁泛美客机,是因为该航班上有美国中情局情报人员查尔斯•麦基及其情报小组成员,因为他们正在贝鲁特积极行动,准备以武力营救关押在黎巴嫩的美国人质。
这样,《明镜》周刊以大特写形式透露了其中曲折复杂的内幕,给洛克比空难一案提供了新的注解。
到了1993年,洛克比惨案又有了最新线索,这又绷紧了人们的神经。
人们不会忘记,尽管当时调查期间有种种疑问,而洛克比惨案的复杂背景中的一条重要线索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瑞士苏黎世的一家小型的电器公司的老板博利尔曾经声称他的公司生产的所有定时起爆器(包括洛克比现场发现的那个装置),都卖给了利比亚。但最近,这位老板向新闻界透露说,他在重新检查了产品销售记录后,发现曾把一些定时器的样品交给了在柏林的前东德国防部。
前东德的秘密警察与法兰克福的贾布里勒分子有着密切的联系。博利尔在一次录音采访中承认:“我记得曾把样品交给东德国防部的电子器材局,我们只有七个样品,有两个给了东德人。”他还补充说:“最近一个英国官员到我的办公室来,我向他讲述了所有的原始记录,并做了笔记。”博利尔认为对利比亚的指控可能会有些变化。
博利尔在谈到为何改变原先的证词的原因时说是总工程师隆佩特提醒了他。1985年他曾前往柏林,在那儿是他把定时器样品交给了德国人。隆佩特最近在英国广播公司的节目中也作了相同的陈述,他说:“第一批的两个样品要得很急,我很快就把它们做好,使博利尔按时交给东德人,那是在1985年。”
隆佩特觉得很奇怪,因为在1990年他首次被警方询问时就已经讲明了他们和东德人的关系,“我告诉调查人员,头两个样品是送往东柏林的,他们也照实记录在案。”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如此重要的证词一直被忽视,官方这样做是否有着别的不可告人的目的。
英国警方和检察官拒绝对此发表评论。负责此案的主控官声称:“调查仍然在继续,我们不放过每一个新出现的证据,但是我不打算再多说些什么”。
1993年年末,伦敦的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了每年一度的超度亡灵的纪念仪式。洛克比空难者的亲属们为每个死难者列好了牌位,并点燃了蜡烛。华盛顿方面,克林顿总统也在阿灵顿国家公墓为美方的144名死难者举行了悼念仪式。哀悼者们百感交集,既为“新线索”的出现感到欣慰,又为缉拿凶犯的未有穷期而感到惆怅和不安。斯怀尔医生是亲属们推举的发言人,他的23岁的女儿弗洛拉在那次空难中一去不复返,为此他悲痛欲绝。他一直怀疑,整个案情调查的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背景,因此他忿忿不平地指责说:“整个洛克比案的调查被用来为国际政治的交易服务,他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不让亲属们知道事情的真相。现在解决此案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只能是开展一场全面的国际性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