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产品的竞品分析报告
在什么时间,谁来做,做什么: ( 《用户体验及Axure交互设计》- 北大青鸟课工场 )
(1)确定选题 - 确定方向,了解市场 (产品经理)
相应领域市场的发展状况、竞品的商业模式、产品定位、盈利状况
(2)用户需求调研和功能点转化 (产品经理)
竞品的目标人群,满足了什么需求,用户的满意度如何,竞品的分类方式与维度倒退
(3)产品定位 - 寻求差异点(产品经理)
竞品的主要功能、架构、特色功能、发展模式、优缺点总结
(4)低保真页面绘制 - 优化流程,打造更好的体验(交互设计师)
竞品的架构,主要任务流程,页面的框架,交互动作,逻辑的准确,页面语言风格。
(5)高保真页面绘制 - 在维持用户对此类产品的传统认知的基础上打造产品的独特性(视觉设计师)
竞品的语言风格、色彩、颜色层级、页面细节
(6)验证与测试-验证产品,优化体验(交互设计师)
使用任务和用户反馈,竞品和自己产品的对比测试结果。
在网上看到一篇写的比我全面的文章,分享给大家参考。
知识付费四大巨头:喜马拉雅FM、知乎、得到和分答发展现状浅析
「喜马拉雅FM」产品分析报告 (站在产品经理的角度,分析非常全面,推荐阅读)
比达咨询:喜马拉雅FM月活用户数位列第一,为7552.9万人
下面是我写的竞品分析报告。
1. 应用环境
2017 Vivio X20, Funtouch OS (based on Android) PD 1709_A_1.18.9
2. APP版本
得到:4.1.0
喜马拉雅:6.5.3.3
知乎:5.21.2 (764)
3. 需求分析
在高速的互联网时代,人们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再想大学时代那样,死磕一大摞专业书籍,坐在教室时花一天的时间学习,而是越来越多地开始使用移动客户端使用碎片化时间获取知识和技能。每天晨起刷牙洗脸,睡前,上下班路上,散步,排队等的10-20分钟,积少成多。
并且,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把自己的“手艺”,经验和观点无偿或者有偿地分享出来,不论是屡败屡战,功成名就的创业大佬,还是原来高高在上的北大教授,Google前高管,还是平凡的在运营,人际交往,写作等方面有所成就的人们,通过这样的平台,在学习和创造的路上“先富带后富”。
把这样的供求结合在一起,就有很多app开始提供“知识付费”服务。
4. 市场状况
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在这一年,知乎、果壳(在行分答)、喜马拉雅FM、得到及其他知识付费平台相继出现,知识付费的用户迅速增长,知识付费产品面临井喷。2016年,有知识付费意愿的用户暴涨了 3 倍,知识付费用户达到近 5000 万人(根据各大知识付费平台的运营状况及果壳网、企鹅智库、极光大数据等多项报告估算),截止到2017年3月,用户知识付费(不包括在线教育)可估算的总体经济规模为 100 - 150 亿左右。
喜马拉雅:喜马拉雅FM目前总用户数量已经突破了4.7亿,是一个国内非常知名的音频的分享平台,也是同类APP中的龙头老大。喜马拉雅FM是目前所有同类软件中创作者数量最多、最活跃的平台。
得到:2018年5月24日,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在个人微博上正式宣布,得到APP迎来第2000万个用户。
知乎:5月19日,知乎"第五届盐Club新知青年大会"上,知乎创始人兼CEO周源公开表示,知乎的回答数突破一亿。知乎拥有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1.6个亿,年增长达到95.12%,用户结构与之前比,已经发生了大幅变化。
5. 产品概况 (产品定位及优势对比)
在知识付费市场,我总结出这几种比较典型的模式:
(1)得到出品,必为精品(有限的专家,大师,大V才能开课)
(2)市井百态,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喜马拉雅
(3)介于以上两者之间+个人咨询服务的知乎
6. 产品结构对比
得到的结构比较简洁明,层次较少,而且在每一个二级菜单下都提供了搜索功能。非常容易上手。
喜马拉雅的内容种类繁多,提供者也是不计其数,所以内容的导航非常混乱,用户如果想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是非常困难的。不过,也是在每一个二级菜单下都提供了搜索功能。
知乎的内容复杂程度介于喜马拉雅和得到之间,搜索功能也被布置在了合适的地方。
7. 结构及功能对比
得到
得到的界面简洁,功能分类清晰,内容分类清晰。
不过这里无法通过左右滑屏来在第一级菜单(发现-学习计划-笔记-已购-我的)之间切换。
这个“学习计划”的功能也是其他两个app都没有的功能。用户可以选择课程加入学习计划,设定每天听几节课,每天在有WI-FI的时候会自动把课程下载下来,这样用户在没有WI-FI的上下班路上等依然可以学习;完成一节课就会有在待办清单上划去一项的效果显示出来,而且完成一天就会在学习日历上得到一个绿色的点赞,这样能够增加客户的成就感和继续努力的动力。
每一节课在播放的时候,都可以随时查看文稿;可以调整播放速度和音质,可以定时(睡前常用)。
每一节课的末尾都有一个言简意赅的总结,可以直接存在手机里,也可以很方便地分享到社交网络。
得到到提供了喜马拉雅和知乎都没有提供的“笔记功能”:在文稿中,在要选择的文字部分长按,调整选择区域,就可以存笔记,也可以复制或者分享;复制为笔记的同时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备注。可以个性化设置不同的笔记本;并且在“知识城邦”里我们看到别的小伙伴分享的笔记。
得到的付费是针对每一个专栏或者课程的,没有年卡。
得到的帮助中心,很想车里的用户手册,就是内容很全,但是没有“搜索”。
这里的“意见反馈”放在了屏幕的上面,对于手机这种经常单手操作设备的用户来说,触及这个区域并不太方便。
喜马拉雅
这个主页有很多的内容推荐。这里的“猜你喜欢”被放在了屏幕中间偏下的位置,既醒目,又方便用户操作。
可以看出,喜马拉雅比得到做的更好的一点就是,在主页上保留上“播放”,用户点开就可以回到上一次听的内容和听到的位置。
同样,这里无法通过左右滑屏来在第一级菜单(首页-我听-播放-发现-我的)之间切换。
在“我听”这个界面里,用户可以清晰地看到订阅和已经购买的专栏的更新,下载的内容,并且提供了根据用户之前的收听和订阅历史而进行的“推荐”。
喜马拉雅并不提供声音文稿,所以给记笔记带来了很大的不方便。
喜马拉雅也提供了可以定时关闭的设置。
发现一栏又提供了很多推荐,而且使用了和首页不太一样的分类。所以会让客户感觉有点乱。
“夜间模式”被从设置中拿到了出来,放到了“我的”这个界面的一个明显的位置。
喜马拉雅提供的智能硬件功能,车载模式,智能手表。这三个功能都需要另外补充下载一些软件才可以使用。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保证最小功能的软件包的大小。
收听偏好设置-定制感兴趣的内容
喜马拉雅的收费方式是:购买月卡和年卡,可以免费听一些课程和有声书,对其他的一些需要购买的课程和有声书享有一定的优惠;还有就是单独购买一些感兴趣的课程。
知乎
知乎的首页并没有花哨的渲染,用比较朴素的方式。
不过我觉得主动推荐的内容和我平时搜索和阅读的并太一致,就是感觉被迫看到了很多信息,但是没有看不到我感兴趣的。百度的推荐在识别和迎合用户偏好上做得更好一些。
“大学”中有两个部分 - 课堂(视频,音频,Live)和读书。
但是读书会里也包含了知乎出品的内容。在“我的-我的书架”中也同样可以防伪书籍推荐,知乎周刊等内容。
在“大学”这个页面里,点击左上角的用户,可以看到学习记录。
知乎课程的收费模式是:可以付款单独购买每个感兴趣的课程;还有一种方法是支付346元/年的会员费用,这样有很多的课程和LIVE就可以免费学习了,会员还可以免费阅读知乎书店的很多电子书。
知乎的音频课程也提供了文稿,但是没有办法直接复制,更不能直接做笔记。
课程内容的分享:目前提供了很多接口,但是尝试了一下,保存为PDF,保存为图片等的一些功能还在开发中,还不能使用。
“我的-我的创作”中的草稿功能:自动保存,自动同步到云端。用户可以在电脑上写作的时候,如果需要用到手机里的图,可以直接在草稿里添加图片,自动保存的草稿可以在电脑上继续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