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水云何处,只道世事无常。新冠肺炎,如潘多拉魔盒里的怪物,一下子狰狞着跑出来,试图掩埋2020年春天的脚步。

总要做一些什么,来交付于这个特殊又难忘的春天吧!我得用笔记录一些,发现一些,见证一些。走近家乡沅陵那些一直战斗着的他们,平凡的他们,他们只是在做自己想做的、能做的和应该做的一切。千千万万个感人的故事中,这只是片段掠影。但平凡的他们,离我真的不远,甚至就在我的身边。一切皆真实可感。

1.义务乡村广播员向丰生

我并没有采访到向丰生本人。所知道的一切,都是村支书邓卫国告诉我的。故事是这样的——

正月初四,太阳刚刚从山顶拱出来,清浪乡的向丰生来到皇公坪村鸡公岩片区监测点,怯怯地对值班人员说:“我想请问下,我个人可以播放村里的疫情防控音频吗?”值班员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是这样的,我们村面积大,零散得很,宣传起来难度大,我想参与到你们疫情防控的队伍中来,做一个流动的宣传员。我用自己的摩托车绑上音响,用手机蓝牙连接,每天到各组转转,我想自己骑车把村里播放的这个防疫广播传到家家户户去。我不要村里给我任何报酬,就想告诉大家不要出门,莫惹毒上身。不知道这样做可不可以?”

“当然可以啊!欢迎你加入我们的队伍。”皇公坪村支书邓卫国满口答应。

说干就干,向丰生回到家,马上用绳子将音箱绑在自己的摩托车上,开始在村里各组之间走家串户。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无论天晴还是下雨,在皇公坪村鸡公岩片区都可以看到向丰生的身影,在乡村小路上忙碌着。

清浪乡皇公坪村由原鸡公岩村、伍通庙村、皇公坪村三村合并而成,全村共38个村民小组,685户,2529人,村域面积约42平方公里,群众居住分散,组与组之间最远相隔近5公里。有些山区高一点的组,道路积有厚厚的一层雪,来往各组进行宣传,难度颇大。向丰生不怕苦,不怕累,也不怕寒风刺骨,一心只想把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到户。每天吃完早饭,他就骑着摩托车从家中出发,绕全村各组一圈,大约有近30公里的山路。从大年正月初四开始,一天也没有间断。

今年50岁的向丰生是清浪乡皇公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并不富裕,而且左手残疾,妻子张桂香也是残疾人。他说:“作为贫困户,一直是国家在帮助我,我想在国家有难、人民需要的时候,尽一份自己的责,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行笔到此,我的脑海里,不断涌出一幅画面:乡间小道,一辆摩托车,一位残疾人,一个用绳子绑着的音箱,不断播放着:乡亲们,防疫病毒期间,请戴口罩,勤洗手,不要串门,不要聚集打牌……

听到这声音的,不只是乡民们,还有乡间随处可见的蓝天白云、山川树林、鸟兽鸣虫……

2.退休乡村教师杨昌妹

那几日,天气似乎也和杨昌妹老师过不去,总是阴雨绵绵。1月份就已退休的寨阳小学二年级班主任杨昌妹老师,因为联系不上班上的三位学生而心急如焚,在学校工作群和其他群里四处求助。

自大年初四起,学校在班主任工作群里布置了学生疫情信息摸排工作,对本班学生、家长的假期动向和身体状况进行排查,并做好登记,要求摸排全覆盖,不能漏掉任何一名学生。

摸排过程中,杨昌妹老师班上的石远生、罗月美和杨兆安三位同学的家长联系不上,他们既不在班级微信群里回复,电话也一直打不通,留言也不回,不由得让杨老师担忧起来,于是四处发信,多处求援。在杨老师感染带动下,本班罗涛同学的妈妈不辞辛劳从坪朗村上寨跑到下寨,上门问清了罗月美同学的情况。寨阳村干部罗芬同志通过寨阳村民微信群落实了杨兆安同学的信息。在四年级班主任张爱玲的帮助下,终于通过四年级学生摸准了石远生同学的情况。三名学生的情况摸实,完成了学生摸排全覆盖,这才让杨老师悬着的一颗心稳定下来。

“孩子们,今天身体状况如何?”“孩子们,接龙报平安了……”自疫情发生以来,杨老师每天睁眼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新闻看疫情,然后在学生群里让孩子们接龙汇报身体状况。那颗一直悬着的心,随着群里一个一个接龙的回复“健康”而逐渐踏实。

不仅如此,面对这个“加长版寒假”,杨老师还通过班级微信群进行在线指导:指导孩子在家里上网课,引导孩子在家每天坚持诵读古诗词,阅读课外书,鼓励学生培养书法、唢呐、古筝等特长爱好,号召学生每天坚持锻炼,帮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等等,学生把照片和作业发到群里面,每次杨老师都给予及时肯定和指导。

杨昌妹老师只是所有乡村教师中的一个缩影。在阻击疫情的非常时期,各校活跃着一大批这样的优秀老师。他们立足自己的工作岗位,主动作为,用不一样的方式战“疫”,为疫情防控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3. 乡村老中医李生清

自从网上公布了中药防疫的方子,一时间,传承与发扬中国的中医药文化成了热门的话题。在城里,我们能找到买中药的药铺。但在乡村,由于交通条件限制,乡亲们这方面的预防似乎有点力不从心。而乡村老中医李生清不顾山高路远,多次上山挖草药熬制中药,免费为村里的易地扶贫搬迁户提供中药、预防疫情的故事,在明溪口镇黄秧坪社区传为佳话。

家住明溪口的李生清老人今年72岁,从医50多年,2011年6月从明溪口镇医院退休。当李生清老人从新闻中得知,有些中药对新冠肺炎有预防作用,就坐不住了。大年初二那天,老人独自一人出门,顶着寒风冷雨,来到离家几里地的大山上挖了满满一背篓中药,回家洗干净,用大锅熬制好,分发给当地易地扶贫搬迁户,一人一汤碗,用来预防病毒。李生清老人数次上山采药熬制中药,让当地212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受益。

“为乡里乡亲做点小事,不值一提。比起那些在一线工作的医务工作者,实在是微不足道。”李生清老人说道,“以后还要继续上山采药,多熬制些中药。”

一碗汤药一份深情。从李生清老人的中药中,我看到了医者仁心。

4. 青年医师杨宇林

看了青年医师杨宇林的“疫情日记”,除了感动,更多的是鼓舞。

杨宇林是家乡沅陵的一名呼吸及危重症科的医生。大年初四,她随湖南省支援湖北疫情医疗队前往黄冈市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进行支援。

杨宇林在日记里说:其实一开始我们也好害怕,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但是,任务来了,放下悲伤,擦干眼泪,到了隔离区换上装备就投入了战斗。一进入污染区就面临着繁重的工作,消毒,查房,一共104个患者。

当查到41床的时候,发现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在70%左右,呼吸是40-50次/分,精神很差,胸闷,呼吸困难,立马询问白班相关情况,脑海里拉起警报。她在日记中记录:经过一番积极的抢救,半小时后41床病人血氧饱和度上升到85%左右,但是胸闷仍较明显。患者是个36岁的男性,他拽着我的手不放,那种恐惧我完全懂得,他是我的同龄人。我握着他的手告诉他:一定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医生。说完我自己都哽咽了。带着呼吸机面罩,他很努力的要跟我说话,我始终没有听懂他说什么,只是拽着他的手说:一定要好,一定要好起来……

杨宇林在日记里说:每天都在小心翼翼中度过,还得不停地思考出现的问题。穿了防护服不见得一定是安全的,走路要小心防止刮破;用笔要小心,避免戳破衣服;与外界电话沟通时,尽量用免提,不要靠近面部;与患者沟通更要小心,他们内心是恐惧的,情绪也很不稳定,防止病人扯破;不要扶眼镜,不要抓痒,护目镜糊了也不要乱动,鼻涕流了就只能让它留着,冷了就冻着,出汗了就忍着,保持情绪稳定,注意手卫生。细节决定安全,谨记。

他们的第一位患者出院啦!杨宇林在日记里写道:“太开心了。过两天,那个9岁的小帅哥应该也可以出院了,我得把所有的祝福送给他们,把所有的健康留给他们。我相信,也坚信我们一定能够抗疫成功。”

杨宇林医生的“战地日记”满满的正能量,也让人泪目。不仅感动了患者,也感动了家乡的父老乡亲,家乡人以她为骄傲,她是家乡优秀的女儿,她也是当下千千万万个最美的逆行者之一。她们用大爱,用忠诚,用担当,抒写着时代的青春之歌。

此时的我,站在沅水岸边。有阳光从对面的苍山顶端覆盖下来,大片大片的阳光,涂满村庄灰暗的瓦楞与檐子,那么恬静,那么安详。

满目青山,两江春水,绿满微风岸,“舍南舍北皆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