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个回答
创意的本质是什么?
广告创意大师詹姆斯·韦伯·扬说,创意的本质就是旧元素的新组合。
第1本推荐——詹姆斯·韦伯·扬《创意》
詹姆斯·韦伯·扬,美国著名广告公司JWT资深顾问及总监,美国当代影响力最深远的广告创意大师之一,1974年荣登“广告名人堂”。晚年致力于著述和创意教育工作,被认为是美国广告界的教务长。
在这本薄薄的小书里,清晰地阐述了创意的本质、创意的理论、创意产生的过程,发人深醒,终身受益。
创意人最重要的天赋是什么?
台湾著名剧作家、导演赖声川说,破我执。
摄影大师寇德卡某次接受采访说:如果你总是停留在一个地方,人们就会把你放在一个笼子里,渐渐地希望你不要出来。
第2本推荐——赖声川《赖声川的创意学》
创意大师赖声川相信,创意固然神秘,却有法可依,创意是可以练出来的。为此,赖声川专门写了一本创意学,透过他多年的创作经验和创意教学心得,提出了一个实用理论:创意金字塔
创意人最重要的天赋是什么?
美国创意大师乔治·路易斯说,小心是创意的最大敌人!
“我这一生总听别人说:‘乔治,要小心。’但干我们这行,‘小心'正是与制作令人无法看见的广告同义。‘乔治,管他的,就去做吧!'会让我感觉更好些,我经常强调这句话,因为我们是被雇来唤起美国,而非麻醉美国的。”
第3本推荐——乔治·路易斯《大创意》(此书又名《蔚蓝诡计》)
乔治•路易斯(George Lois)是美籍希腊裔广告人,美国广告首席创意指导,也是最另类叛逆的艺术指导,艺术指导名人堂创意名人堂成员,身兼Lois/GGK广告公司董事长及创意总监。其著作《广告的艺术》被誉为大众传播学的圣经。
读书嘛,立意要高。不要总试图从书里学一些做创意的小技巧,而要学习别人创意的理念,以及信念。前者是末,后者才是本。
创意的原则是什么?
希思兄弟说,创意的原则是SUCCES——简单Simple、意外Unexpected、具体Concrete、可信Credible、情感Emotional、故事Stories。
简单:精炼核心信息
意外:吸引维持注意
具体:帮人理解记忆
可信:让人愿意相信
情感:使人关心在乎
故事:促人起而行动
第4本推荐——奇普·希思、丹·希思《让创意更有黏性:创意直抵人心的六条路径》
奇普·希思是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丹·希思是杜克大学社会企业发展中心高级研究员,兄弟俩合伙写了不少好书。
《让创意更有黏性》自出版之日开始就风靡全球,多年来高踞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是《纽约时报》的经典畅销书,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表达创意或观点的最具黏性的方法。
创意从哪里来?
深度的创意,来自深度的生活。
如果你想做一个好的创意人,那你必须成为一个深度的生活着。
如果只想学习创意的技巧,那你无疑于邯郸学步。只要专注于“丰富生活、并从生活中汲取创造的智慧与世界观”,你才能打通创意的任督二脉。
第5本推荐——费利尼《我,费利尼》
好的创意人,懂得从音乐、艺术、电影、文学、戏剧、绘画、雕塑、摄影,时装……各种领域汲取灵感和养分,他们是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人。
费利尼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之一。与黑泽明、伯格曼、库布里克并称四大导演,他的《八右二分之一》是永恒的经典。
这本书,是费利尼的自传。在书中,费利尼分享了大量他的创作经验和体验。
非常值得创意人借鉴。
创意到底有没有工具和方法?
日本当今最炙手可热的设计师佐藤可士和说,创意是一种思考术——质疑前提、深入本质、多角度分析,最终用创造性的方法解决问题。
第6本推荐——《佐藤可士和的创意思考术》
佐藤深信,创意=创造性解决问题,创意的钥匙就藏在你我手中,他要做的只是把它们引导出来,因此创意永远不会有枯竭的一天。
在这本书里,佐藤从他22年来接手的超过100个创意项目中精选出12个,配以彩图说明“创意思考”的18个关键之处,分享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培养创意意识,以及如何运动创意思考解决各个工作环节中的问题。
第7本推荐——韦恩·罗特林顿《打开创意的脑》
这本简单易读的书,不仅能帮你了解创意的核心原理,而且教你如何发想创意点子,书中涵盖了许多深具启发性的创意思考工具,让你现学现用,现炒现卖,短短几分钟内想出许多精彩的点子。
作者曾为广告传媒业开发了一系列实用性高,又具启发性的培训课程,包括:“The
Creative Swith Workshop—点亮你的创意之灯实战指导”,许多全球知名的大企业和广告公司都曾接受过他的创意咨询和指导。
我们通常将创意视为个人的天赋与灵感,那么一间强调创意的公司该怎么办?
其实创意是可以管理的。
第8本推荐——方军《创意,未来的工作方式》
方军,曾任创业邦执行总裁、现代传播集团CTO、曾任职于搜狐网、经济观察报,纵横传统与互联网之间,跨界于技术、管理与内容。
在他看来,创作者、创业者、程序员、管理者都是未来创意人的典型原型,对于创意人来说,不仅要发挥自身的创意潜能,还要掌握群体创意的法则。
这本书总结提炼群体创意管理的四要素:个体的创意、创意的组织、创意的体系、创意的产品,还提供了一系列创意管理工具、创意思考方法,为我们的创意工作指引。
麻烦大家收藏的时候顺手点个赞。谢谢啦。
松下幸之助,曾说: “今后的世界,并不是以武力统治,而是以创意支配”。
正是这不断涌现的创意推动科技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丰盈了精神世界。但是这些精彩的创意源于哪里?
雅虎直销副总裁、世界创意营销大师——赛斯·高汀所著《实践让创意涌现》中给出创意涌现的途径和方法,同时指出创意的误区。正如他在开篇中所提到:“在创意舞台上施展魔法,首先要知道“魔法”并不存在”。
那就让我们一起跟随赛斯·高汀一起探索创意之路。
一、创意源自共情于目标客户
拿破仑·希尔说:目标明确是一切个人成就的开端。
同样在创意开始前选择目标客户尤为重要。可谓选择客户,选择未来。同时要了解受众有什么想法,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共情于他们。
通用魔力公司(General Magic),开创了未来,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在20世纪90年代的十年时间里,以梅根.史密斯、安迪.赫兹菲尔德、马克.波拉特等人研发出现代智能手机的每一个元素:外形要素、用户界面、契约关系……
但通用魔力公司唯独对目标客户定位不准确,这也是他们失败的原因。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大众身上,他们的组织声称要在一夜之间改变世界,但是他们的想法没有遇到正确的受众(包括投资人、媒体、用户),这样的经营方式终究不能长久。
乔布斯在1997年重回苹果,临危受命拯救岌岌可危的公司。面对公司让人眼花缭乱的产品,他运用化繁为简的思路,借助产品分类四象限,重新划分苹果的产品线。
他把公司的产品共分为四类:一类消费级台式产品,比如iMac;二类消费级便携产品,比如ipone;三类专业级台式产品,比如Power Mac;四类产品专业级便携产品,比如Macbook pro。
然后在每一类中再精准定位不同的客户群体,如消费级便携产品ipone针对追求时尚的年轻人、白领和商务人士。正因为这种精确的定位,直至今天ipone销量仍占据苹果公司收入的半壁江山,而且让公司品牌深入人心。
同时乔布斯也重新联合微软,调整队伍,通过这些举措,短时间内挽救了苹果公司,并带领苹果公司走向全新的辉煌。
正如书中所提到: “先从为谁而工作开始,你不可能影响每一个人 。”聚焦客户群体,关注客户群体相信什么?渴望什么?持有怎样的观点?实践中的共情力产生于创造这个过程,它能让你和你服务对象产生共鸣。
二、创意从制约中寻找突破口
世界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2006年《疯狂的石头》上映,这部投资只有300万,无一线演员阵容,由当时寂寂无名的青年导演宁浩执导,影片上映却获空前的成功,票房竟然达到2534万!
探究其成功的原因在于对剧本的再创作恰到好处:借助多线索叙事的方式,把在社会转型中处于社会底层的各种小人物,通过各自的核心动机,将他们糅合、交错在一起,给世人展示了一场纯粹的、彻头彻尾的小人物的悲喜奇遇记。
影片主要讲述的是守护派、国际大盗、当地小偷三者之间围绕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而上演的一幕幕黑色幽默剧。影片通过设计奇妙的喜剧情节、关注当下草根阶层不易的生存情况、探索富有中国特色商业喜剧的类型助推了高票房。
该片也被称为一部中国版的盖·里奇《两杆大烟枪》式的经典幽默喜剧。
苏珊·卡雷,苹果的“图标之母”,在设计苹果电脑图标时,面前只是一张简单的网格,一共1024个。
她却运用美术的创意,创造出简洁的个性图标比如:比如“剪切”“粘贴”功能用剪刀手和手指图案来展现,用来放置删除文件的图标用废纸篓来表示,折了一角的纸张,则用“Loading”的手表符号,以及苹果键盘上的“Command”功能键被应用于苹果电脑上。
她设计了第一种流行的位图字体、小巧的文件夹、画笔以及所有智能设备上都能看见的笑脸图标。
有些人只能看到制约自己的因素,比如抱怨颜色不够清晰或分辨率不高,且囿于其中却不能跳出制约因素。
苏珊作为一位专业设计人士,虽然看到了1024个方块带来的限制,但她却另辟蹊径,微笑应对。因为她知道制约因素里往往有创意的突破口。
三、相信自我,在践行中突涌创意
不仅仅是因为努力才有希望,而是因为坚持了才有突破。
正如书中提到:“人总是先有自我认知后有行动,反复的行动成为习惯,习惯又成为实践的一部分。而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实践是唯一的方法,也是最好的方法。”
诗人韩愈曾提出:“业精于勤,荒于嬉”。
在创意之路上,唯有精进你的专长,才能有足够的底蕴托起精彩的创意。
已故著名作家刘以鬯先生,他是香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著有《酒徒》《对倒》《寺内》等文学经典作品。
其中《酒徒》是刘以鬯先生享有盛誉的代表作之一,堪称为“诗化意识流小说开山之作”和“现代文人小说高峰”。
刘以鬯先生一生创作不断,作品不断,足足耕耘了80年,在60年代的香港,文化从业者苦于生存压力,刘以鬯先生如何用一支笔得以立足?
最忙的时候,他要同时写13个专栏,每天至少要写10000多字。如果把底稿垒起来至少有9米高。被称为“走到哪里,写到哪里的作家。”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先生大学毕业后,他进了京都一家企业—松风工业工作。松风曾经是行业内颇具代表性的标杆企业,但后来已经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很多时候,他与同期入社的人聚到一块发牢骚。入职不到一年,公司只剩下他自己。
当时他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辞职离开公司,总得需要一个充足的理由吧,只是因为对现状的不满意,那人生满意的境遇太被动太难得了。与其这样不如放手一搏,当他决定背水一战时,一颗浮躁的心终于安放下来,他把所有的精力专注于当前的工作。
为了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当中,他把锅碗瓢盆都搬进了实验室,吃住全在实验室。正是靠着这股锲而不舍的精神,让他在25岁时成为无机化学领域崭露头角的新星。
此后每每遇到技术上、管理上的难题,稻盛和夫先生都在工作现场反复推敲、琢磨,感到极度的困惑和疲惫时,他总对自己说:“努力、努力再努力,努力到神灵和老天爷都要情不自禁帮助你。”
也正是凭借这股坚持和勇于实践的精神,后来他创建了二个世界500强企业,并在78岁高龄出任日航CEO,仅用一年时间将日航扭亏为盈,并创史前最高利润,成为商界的一个奇迹。
正如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所说:“ 在坚持努力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会有连自己都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所以一个事做得多了,本质就会改变”。
在创意舞台让施展魔法,首先要知道“魔法”并不存在。从脚下开始,不要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