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少子化的趨勢,家長們更是重視新課綱調整下的新教育改革與學習模式。本校經濟系郭祐誠老師,教育經濟學是他的研究專長之一,曾發表過多篇與性別與學習相關的論文,包括「數學能力與性別對高中學生選組之影響」或「同儕性別組成對大學科系選擇之影響」等研究。郭老師近期接受「科技大觀園」專欄採訪,就其之前研究,分析性別如何影響高中生選組(
專訪內容
)。
經濟系郭祐誠老師。
文理分科是在部分東亞國家和地區實行的教育制度,將教學課程分為文科和理科讓學生選擇後進行分別教育。台灣一般是在高中階段進行選組,對於學生乃至家長、老師都有一番艱難的抉擇。在傳統「男理工、女人文」的觀念下,高中分組成為性別隔離的重要機制,使文、理兩組學生發展出不同的文化,並使這兩種文化兩極化。
文理科組別和性別分佈,多年來未没有因提倡性別平等而改變,因為近年來國內大學理工科系的女性比例並沒有顯著上升。這樣的現象引發郭老師深入研究的興趣。老師主要是依據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 (TEPS),該資料庫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從國中一路到高中職與五專,蒐集學生與家長、老師、學校的相關數據,追蹤了長達 7 年的數據。
郭老師研究結果發現幾項重要資訊:(1)即使具備相同數學能力,女同學比男同學不傾向選擇理組。(2)班級內的男女比例,也會影響學生的選組結果。(3)對於女生來說,「補習」與「選擇自然組」之間,存在負相關。相較於沒有補過習的女生,曾經補習過的女學生較不傾向念自然組。
郭老師依據數據分析結果提出一些建議,認為要突破目前的性別選組的刻板狀態,光是調整學習環境的性別比例,似乎也難以讓更多女生投入 STEM(跨學科的教學內容或模式)領域。不妨嘗試分組教學,像是在數理相關教學時進行分組,以此避免學生將成績歸因於性別;或者透過女性的理科教師,給予學生同性別的榜樣也可能有助於建立信心,在課堂上使用不造成性別歧視的「包容性語言」,或是多介紹 STEM 相關的工作,將有助於促進相關領域的性別平衡。
除此之外,郭老師也以自身經驗,認為在數學能力之外,更應重視邏輯素養,尤其是面對資訊變化如此快速的世界,邏輯的重要性對於任何科目或領域都是重要的。
至於新課綱的調整與實施,無論考試制度如何變革,學習習慣的養成,是非常重要的。若能在學習方面培養出自律的態度,才是真正能影響學生未來的關鍵。
# 商學院
# 經濟學系
2025.08.21
教育部資科司人文社會與產業實務創新鏈結(iLink)計畫「科技教材開發及教師培力共學子計畫」,於8月13日在逢甲大學圖書館1樓漢字文化中心舉辦「AI前瞻人文示範基地」啟動會議。
iLink計畫由教育部委辦、逢甲大學合作經濟暨社會事業經營學系教授翟本瑞擔任全國總主持人,致力於將真實產業與社會議題帶入課程,建構能解決問題的學習生態系統。近年更積極協助人文社會領域教師掌握AI應用能力。此次進一步啟動的「AI前瞻人文示範基地」,標誌著計畫邁向跨校合作的新階段。
2025.08.21
教育部資科司人文社會與產業實務創新鏈結(iLink)計畫「科技教材開發及教師培力共學子計畫」,於8月13日在逢甲大學圖書館1樓漢字文化中心舉辦「AI前瞻人文示範基地」啟動會議。
iLink計畫由教育部委辦、逢甲大學合作經濟暨社會事業經營學系教授翟本瑞擔任全國總主持人,致力於將真實產業與社會議題帶入課程,建構能解決問題的學習生態系統。近年更積極協助人文社會領域教師掌握AI應用能力。此次進一步啟動的「AI前瞻人文示範基地」,標誌著計畫邁向跨校合作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