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间尺》无疑是童年噩梦了,现在看都有点毛骨悚然......

春秋时期有位楚王,生性残暴多疑,
楚王有一头牛杀人无数,因此也被称作“神牛”
,深受楚王喜爱。这天,楚王像往常一样观看人和神牛的决斗,没想到这一次神牛却没把人杀死,反而被杀了。

杀了神牛的人名唤“黑子”,是当时著名铸剑师干将和莫邪的徒弟。黑子杀了神牛引得楚王大怒,欲杀他,但楚王身边的佞臣却劝楚王以其性命相逼,威胁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天下第一宝剑。

干将莫邪花了三年时间铸造了两把绝世神剑:雄剑干将,雌剑莫邪。

隐形宝剑铸成后,佞臣又向楚王进言,唯恐干将莫邪为他人铸造神剑,多疑的楚王下令以莫邪祭炉神;赐干将毒酒,永绝后患。


幸亏干将留了一手:他将雄剑藏了起来,将雌剑进献给楚王。

干将莫邪育有一子名唤眉间尺 (因其眉间距离长一尺得名)。

眉间尺从小练习剑术
(用树枝)
,他总想问母亲
(养母,黑子的妹妹)
要一把真的剑,然而母亲告诉他
“只有真正的勇士才有资格佩剑。”

小眉间尺逐渐长大,有一天他为了救一只小鸟而与蟒蛇搏斗,最后杀死蟒蛇。

他回到家中高兴地告诉母亲自己已经是一名勇士了,没想到母亲却告诉他: “只有敢杀暴君,为民除害,才是真正的勇士。” 并将雌剑交给眉间尺,告知其真实身份。

眉间尺的复仇开展得并不是那么顺利,第一次被发现之后,楚王对其有了戒备。第二次眉间尺带上面具进宫为楚王表演进而伺机刺杀楚王,却因同行的小鸟中箭死去而分神,手被射中一箭,刺杀行动失败。



一天,他正因刺杀失败,国王戒备森严而发愁,这时,消失已久的黑子出现了。

眉间尺高兴黑子居然没死,开心地叫着叔叔,然而叔叔却说:
“我要你的头,去向国王领赏。”
眉间尺愣了一下,细细一想,明白靠自己无法刺杀国王,不如将机会留给黑子叔叔,当即挥剑砍下头颅。

为了杀暴君,眉间尺牺牲了,黑子留下了眼泪。

黑子带着眉间尺的头颅假意向楚王邀赏,伺机刺杀楚王,楚王心虚觉得眉间尺的眼睛仿佛睁开了。

黑子呈上空的装剑盒子,拿着隐形剑欲杀楚王,可最后还是失败了。


楚王解决了心头大患,下令将二人的头煮熟了下酒。然而水却怎么也烧不开;加大了火,火却反而灭了,于是楚王凑近细看。

鼎中分明是眉间尺和黑子的头颅,两人睁着双眼怒视着他。随着楚王的靠近,两颗脑袋咬向楚王,将其拉入鼎中,随后燃起了熊熊烈火。而故事也就随着一把大火结束了。


那么究竟为什么它是无数人童年的噩梦?
首先是电影中时不时出现的闪电,沉重的音乐无一不营造着一种诡异、紧张的气氛。

眉间尺复仇路上马儿累死,只有儿时的小鸟陪着他,最后连小鸟也死了,而绿色的太阳仿佛奠定了他这一去的命运和结果,散发着悲壮。




当他自刎时,太阳又变成了黑色。

眉间尺心有不甘,杀暴君是他最想做的事情,就算是以生命为代价,他和黑子仍然义无反顾。

楚王欲煮熟二人头颅,却因水烧不开、火熄灭上前查看,被二人头颅咬住拖入水中一起煮,(原著提到)最后因为分不清谁是谁的头,只好合葬,才有后来的 三王冢 。

这部动画改编自鲁迅小说《铸剑》,豆瓣评分8.4,短短的20几分钟看下来,发人深思......当时的制作放在现在来看仍然是不输很多国漫的经典之作,整体画面呈现阴冷暗调风格,正是这种风格串起整个故事,烘托气氛,更让人有直观感受。
当时对这部木偶动画定位是: 动画实验 , 本就不是给儿童看的 , 观众定位是成人 ,成人也有看动画片的权力,因此,其中深意可见。
相比同样改编自鲁迅小说的电影《铸剑》,可能电影对小说的还原度相对来说更高,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更为丰富;但是同样揭示“侠”之意旨,揭露有压迫就会有反抗的事实,其呈现手法不同其中意味也会有不同,两者之间批判的点也有差异,各种差异和感受还需要亲自体会,不妨趁此机会看看吧!
欢迎指点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