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琳在讲话中对新闻学院提出殷切期望,他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素有“记者摇篮”美誉,肩负着为党的新闻事业,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理应体现更大担当、实现更大作为。市委宣传部将一如既往把部校共建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与复旦大学一起,携手将新闻学院打造成为全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制高点、新媒体理论与实践的制高点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制高点。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也是新闻学院的毕业生,她深情代表复旦大学向出席活动的领导和嘉宾表示欢迎,向长期关心支持新闻学院的上级部门、全体校友和各界人士表示感谢,向为复旦新闻学科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老领导、老专家、老同志致以敬意。

“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更是重整行装、再创辉煌的新起点。”焦扬回顾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波澜壮阔的90年历史,重温了复旦新闻人几个时代的奋斗辉煌。

她说,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作为中国新闻传播的教育研究重镇,复旦新闻学院要以更高站位、更大担当、更好作为,把前辈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要坚持正确方向,培养一流人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巩固发扬“好学力行”院训和“两典一笔”等优良传统,扎根中国大地办新闻教育;勇立时代潮头,产出一流成果,密切跟踪重大前沿问题,加强谋划、创新布局,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做出更大贡献;服务国家发展,作出一流贡献,深化部校共建机制,为新闻宣传事业、媒体融合转型、网络空间治理提供更好的支撑和一流的服务;坚持人才强院,汇聚一流师资,建设一支忠诚于党和人民、热爱新闻教育、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坚持开放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大力拓展全球格局、增强国际合作实效,在新闻传播教育和研究领域发出中国声音。

“复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没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新闻学院。”她希望,复旦人为党和国家做出无愧于时代的新贡献,谱写建设世界一流新闻传播学科的新篇章。

这片红墙绿树的庭院,也见证了历史的动人之处。90年走过,也为新闻传播教育的历史留下了无数个闪亮的名字。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深情回顾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与国家同行、与时代同向的90年办学历程,介绍了学院领风气之先,创造的多个“第一”,并代表新闻学院全体师生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帮助新闻学院发展的同志、同仁、同行、同学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面向未来,他说,“新闻学院将以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为根本遵循,以立德树人、师德师风建设为长远目标,以学科创新和发展为关键抓手,以人才培养和使用为重要依托,以新媒体教学科研服务为主攻方向,以创新教学科研体制机制为驱动引擎,努力开创新闻学院建设发展的新局面,力争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教育事业的排头兵。”

携手创新,让“金专、金课、金师”随处可见

复旦新闻,底蕴深厚,这离不开各级单位、友院、校友的鼎力支持。一句携手,除了见证了各部、院携手创新的决心,也有跨越数十年的师恩,相隔千里的惦念。

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院长高晓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胡百精、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Fritz Cropp,纷纷为复旦大学新闻传播教育走过90年献上真挚、深情的祝福。

高晓虹高度肯定了90年复旦历史形成的“复旦模式”,赞赏复旦为“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先行者。”胡百精专门转达了人大9位未能到场的老教授对复旦新闻学院的问候,“为什么要专门提及9位人大的教授呢?因为他们全都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胡百精话音刚落,会场掌声雷动。

远道而来的Fritz Cropp教授热情洋溢,为新闻学院赠送了纪念铭碑。在未来,两院将在硕士联合培养双学位等多个领域展开广泛合作。他表示:“每个新媒介的出现都进一步丰富了传播的层次,我们会继续牢记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基本使命感,携手为我们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跨文化交流的机会。”

携手创新,也传递了复旦新闻的精神火炬。

主席台上就座的,还有8位白发苍苍的老教师代表。其中当年教授摄影课的老师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别致的相机,入场前他热情地招呼老系友、老同事拍照,一如当年在课堂上一样的专业、投入。背景音乐响起,8位学生代表手持花束走到8位老师面前,献花的背后既是对复旦新闻的历史致敬,也预示着新一代复旦新闻人使命在肩。

随后,1949级校友蓝聚萍、教师代表刘海贵、2017级博士生范佳秋同学依次发言,感慨动荡年代的艰难,回望新闻教育的初心,放眼新闻学子的未来。正如范佳秋同学所言,一代又一代的复旦新闻学子都会将“‘好学力行’的院训书写在中国的大地上”。

在学院90华诞之际,多位校友热心为新闻学院发展基金捐款捐赠。现场,米博华为王长田、曹国伟、黎瑞刚、其实等校友及其代表颁发证书。

携手创新,更拥有勇建一流,不断超越的起点。

本次主题活动还有一个格外具有纪念意义的环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和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为新闻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正式揭牌。随着金色招牌上的红色幕布缓缓落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新闻教材建设、全球传播研究等领域又将迎来新的开始。

许宁生对两个机构给予厚望。他说,两个机构的挂牌,标志着新闻学院在一流学科建设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一步。希望新闻学院自觉承担起为中国新闻传播教育探索新路、开拓新局的历史使命,在建设“双一流”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勇攀高峰,希望全体师生凝心聚力,开拓进取,持续锻造学科核心竞争力,不断开创学院事业发展新局面,在服务国家、服务上海中再创新的辉煌!

对于新闻学院的下一个90年,吴岩也提出了两点希望:一是希望复旦新闻学院永当新闻传播建设和“新文科”建设的领跑者;二是希望复旦新闻学院在要求“全能型、国际化、会讲故事”的卓越新闻人才的培养中勇当领跑者。“我们有理由相信和期待,复旦新闻学院应该有一流的专业、课程、师资和文化,让复旦的‘金专、金课、金师’随处可见。”

心“新”相印,“这里寄托着复旦新闻人的情结和集体记忆”

阳光温和,树影婆娑。

11月2日下午,在新闻学院新媒体实验中心,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校友捐赠挂牌仪式。

随着木支架上的红布被一个个揭开,复旦新闻学院的大家庭又迎来了3个“新成员”: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分别与新闻系1984级校友、光线传媒董事长、猫眼娱乐董事长王长田为光线全媒体功能实验战区揭牌;与新闻系1984级校友、新浪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新浪微博董事长曹国伟为新浪智媒创新传播实验室揭牌;与东方财富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陈凯为东方财富报告厅揭牌。1987级校友、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董事长黎瑞刚的捐赠仪式也将择日举行。现场校友反应热烈,掌声雷动。

2004级新闻学专业的硕士校友封继承见证了整个仪式,这次“回家”面对母院这么多日新月异的变化,他感慨“看到学院随着时代发展注入更多的新鲜能量,非常难得。”

随后,新闻系老系主任王中先生铜像揭幕仪式在新闻学院屠海鸣图书楼隆重举行。米博华院长和1979级学生代表联袂为铜像揭幕,新闻学院部分师生代表和新闻系1979级近30位同学,参加了揭幕仪式。

在复旦新闻教育90年的历程中,王中先生是一个不能被忘却的名字。他曾两度出任复旦新闻系主任,从50年代起,对社会主义新闻学原理、新闻学本义以及新闻产品(报纸)做了长时间的理论思考和教学探索,著写了《新闻学原理大纲》。

王中先生的铜像由新闻系1979级本科生集体捐赠,也正是在数十年前,王中先生在1979级本科生的毕业纪念册上郑重写下:“历史的记录员、人民的情报员、党的宣传员”的临别赠言。校友方颂先在致辞中回忆王中先生点滴教诲,感触尤深,“先生的名言‘要讲真话’如雷贯耳,时刻在我们耳边回响!”。

与此同时,同一栋大楼的三楼也正展开着一场怀旧之旅。一个名为“以新闻的名义”为主题的文献展缓缓拉开了序幕。此次由张力奋教授策划的文献展是1929年建系以来的首次文献展,自2018年春开始筹划,历时一年半。通过校友、学院同仁、新闻界同行等多渠道的展品征集,最终精选了包括手稿、书信、教材、老照片等在内的240余件实物展出。

新浪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1984级校友曹国伟观展时提及,这次文献展里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当年在复旦读书时的《复旦风》杂志,他还是杂志的“首席摄影记者”,杂志上的“许多照片都是我拍的”。

文献展的一角是留声处,帘子拉起,微黄的灯光营造了一种温馨的气氛,许多校友的柔情就在这话筒之前流泻出来。光线传媒有限公司总裁王长田、中央电视台品牌顾问李光斗等知名校友纷纷在话筒前留下了对母校90周年华诞的祝福。留下录音的校友中还有一位女士格外引人注目——文革后新闻学院第一届年级联络员郦帼瑛。

“你青春亮丽,我老态龙钟,我们都是新闻战线的将帅”,“学子的情怀,终生的母爱”,这些朴实却又饱含深情的句子出自她自己创作的诗《绿树红墙的院子》。语音不一定能长存,但校友们自然的情感流露无疑成为了今日文献展一大动人的风景,为新闻学院创建90周年主题活动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外,复旦新闻传播教育90周年主题活动暨“转型与创新: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共同体构建”2019国际高峰论坛也于下午两点在复宣酒店举行,众多海内外知名学者济济一堂,对新闻传播学科的业界动态与前沿学术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与交流

薪火相传,“新的一代有新的使命”

有一位特别的老人,他今年刚好90岁,与复旦新闻同龄,他1949年入学复旦,见证了建国70周年的沧桑巨变。在11月2日上午的主题活动上,正是他代表万千校友发言致辞。

他是蓝聚萍,新闻学院1949级校友,今年刚刚荣获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从担任1947年地下学生联合会的成员,到抗美援朝的紧要关头毅然参军,再到1962年重回复旦,蓝聚萍与复旦的情缘格外深厚。

蓝聚萍曾这样解读自己的名字:“聚是团聚的聚,萍是萍水相逢的萍”,“把萍水相逢的人团聚在一起”,正诠释了动荡年代的青春。1949级新闻系的62位同学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相遇,回忆起那段青葱年华,蓝聚萍印象最深的便是同学们身上的爱国热情和革命精神,“当时我们学生的思想都很单纯,哪里需要就去哪里”。除了蓝聚萍,还有20多名同学跟随他一起加入了空军部队,奔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战火前线践行着复旦新闻人的奋斗。

回忆起当年的往事,校友们还像当年那些徜徉在复旦园的少年。1950级本科班的同学们重新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一起翻开了一张老照片。

1952年7月,摄于复旦大学新闻馆前。自左至右:前排,舒宗侨、王昌孝、陈望道、朱振华:第二排,张允若、俞康成、曹孚;第三排,张四维、蒋孔阳、余家宏、曹亨闻、黄纯初;最后一排,陈望道校长的通讯员、杜月�、赵敏恒。(资料照片)

“这是舒宗侨,著名记者,办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摄影集;这是陈望道,我们当时的校委会主任委员;这是朱振华,后来做了讲师”,谈到1950级本科班的老师和同学,张允若如数家珍,他的指尖划过一张张青涩的面孔,定格在一个年轻人身上,“这是我本人,当年15岁,也是当时班里最小的同学。”时光倒流70年,曾经来自五湖四海的青葱少年,逐梦四海、挥斥方遒。年近九旬的徐慰裕回忆当时考取复旦大学新闻系的情景,“面试一看思想,二看言谈举止”,通过后,录取学生名单都能在报纸上看到。

“一定要击中社会紧绷的那根弦”,1957级校友、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周瑞金忆及复旦的五年求学生涯时谈到,由于时代原因,当时复旦的专业课并不多,但传授的新闻理念却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去农村办油印报让他学会了什么是新闻语言(刚开始仍是中学生写作文的思路),学会怎样写好本报讯,而去工厂办报则学会了夜班编辑的一套技术,对他后来到《解放日报》《人民日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1976级校友、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顾勇华,谈及当年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门课时诚恳地说道,“董荣华老师开了读报评报课程,一门入门课,对我的影响特别大。”他后来负责的新闻阅评工作,类似于当年读书时的评报,“记者在做,我们在看”。

在系列活动中,许多老校友都留下了对母院与学弟学妹的期许与期待,1972级校友、中央电视台原台长赵化勇激励学弟学妹们“在学校里学的是基本的东西”,而社会深层次的东西需要同学们自己去辨别。已是90高龄的蓝聚萍也在主题活动上对自己的学弟学妹们深情寄语:“新闻学院的同学们,新时代的你们和我们一样,身上有着复旦新闻人的烙印,有着复旦新闻人的理想、骄傲、坚守与使命,都是时刻关心天下大事,勇于担当和探索的新闻人。……你们又和我们不同,在这个新时代,你们更要扛起新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