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德语中有阳性弱变化名词,这个有典故吗?

我知道怎么用这个东西,但是我现在想知道它是怎样来的。最初说德语的人为什么要规定这个,他不怕麻烦吗? 有人考过古吗?
关注者
73
被浏览
7,105

3 个回答

原始印欧语名词的变格是有几套变格法的,也就是说原始印欧语的人们把名词分成几类,每一类都有各自的属格、宾格、与格等等格的词尾。德语的祖宗原始日耳曼语从原始印欧语中分化出来时,基本上继承了这些变格法。其中有一种变格法叫n类变格法,就是主格以外所有的变格形式都要带个n的音。

原始日耳曼语进一步分家,到古高地德语(Althochdeutsch)时期,这个n变格法是这样的:

单数四格
der boto
des boten
demo boten
den boton

复数四格
dia boton
dero botôno
dêm botôm
dia boton

der boto 就是现代德语的 der Bote,“信使”。表中带个小帽子的元音字母是长元音。我们可以看到,这里虽然基本上都带有n的音,但是其词尾元音还是各式各样的(有-en、-on、-ôno等),还有复数与格是-ôm。和今天德语里整齐划一的的 Boten 是非常不同的。非单数主格的各格词尾合流为 -en 是在中古高地德语(Mittelhochdeutsch)时期发生的。der boto 一词在此时变成了这样:

单数四格
der bote
des boten
dem boten
den boten

复数四格
die boten
der boten
den boten
die boten

此时的 der bote 一词和现代德语 der Bote 一词已经是一样的了。但是,此时的中古高地德语的n类变格名词还有一些阴性和中性词,比如 zunge(= Zunge,“舌头”)、hërze(=Herz,“心”,今天也是弱变化)。

现代德语的弱变化名词就来自于这个历史上的n类变格法。可以说,其他变格法在历史演变中都面目全非乃至消失,而这个n类变格法顽固地在其阳性名词中保留了下来,这也就是今天的阳性弱变化名词。

不好意思刚才看错题意了已修改,问的是为什么有阳性弱变化名词的存在。

其实先总结下规律,弱变化的有:

1.所有e结尾的(这类词参考蒋澈的回答)

z.B. der Affe,der Kollege

2.and,ant,ent等外来语结尾的

z.B. Student,Musikant,Doktorand

3.所有ist结尾的

z.B.Polizist

4.大多职业名(这些词主要来源于希腊语)

z.B.Biologe

5.部分无规律的

此外das Herz也是唯一一个弱变化中性词大家不能忘了

至于为什么有这个原则,感觉不是古德语一开始就规定下来的,因为可以发现弱变化很大一部分是外来词,所以个人倾向于是德语在接受融化外来词汇的同时在读音上进行的修正,也就是说,这些名词后面加个(e)n读起来更顺口。

就好比为什么第三格复数不是n结尾的都要补上n。因为除了外来词很多德语复数都是n结尾的(英语复数一律s结尾)就是德国人复数最后加个n更顺口。

至于为什么第一格不进行弱变化,很可能是因为一种语言习惯,也就是在说主语时候都能接受外来名词的各种词尾,而说其他格的时候就是不n不舒服斯基

另外德语和英语很大的不同在于,德语是发音决定词形的。也就是学德语都知道的德语单词就是它的拼音。

比如er,el后面加en之类词尾(teuer比较级teurer)都要去掉e,就是因为如果是teueren就很难发音或者根本不好发出来,所以就有了这个规定

再比如德国的正字法里规定的dass。dass这个词一开始也有daβ的写法,但是大家发音大多是发短音,所以就规定只能写dass

可见语言的发音和书写2大方面,德语里发音是基础,然后根据发音来书写,因此弱变化这个规则,结合变的大多数是外来词,Deshalb很有可能是源于德国人一贯的喜欢加en这个词尾的发音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