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日报网11月2日电(记者 朱月红 潘一侨) 起外号、传闲话、踢打……这些看似打闹的行为是校园欺凌吗?校园欺凌现象分国界吗?又该如何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本期《中国那些事儿》,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校园欺凌实为全球“痛点”

近年来,校园欺凌问题日益严峻,校园欺凌事件,手段之多样,后果之严重,屡屡刺痛人们的神经。

那么校园欺凌一般是什么样的?来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与犯罪学学院、主研方向是校园欺凌的教师黄冬在接受本网专访时表示:“我们认为存在这四种情况:一言语欺凌,主要包括直接的辱骂,起外号,间接的是背后传闲话;第二种是身体欺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踢打以及推搡绊倒;第三种是财务欺凌,也就是破坏他的桌椅板凳,也有可能对他索要财务的行为,第四种叫关系欺凌,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孤立。关系孤立往往在女生群体间比较常见。”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去年发布的《校园暴力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校园暴力案呈逐年下降趋势,2015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校园暴力案1000多件,2016年、2017年分别同比下降16.51%和13.37%。其中,11.59%的案件受害人死亡,但是每一起案件都让人揪心。

校园欺凌绝非个案,现已成为全球“痛点”。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份全球校园欺凌现状报告显示,每年约有2.46亿儿童和青少年遭受学校暴力和欺凌。其中,网络欺凌的问题愈演愈烈,全球遭受网络欺凌的比例在5%至21%之间,且女孩比男孩更容易遭受网络欺凌。

直面“痛点” 多国纷纷出招

校园欺凌行为长期存在,戳中多国治理的痛点。为此,多国纷纷出招。

早在2013年,日本国会通过《校园欺凌预防对策推进法》,首次将校园欺凌问题法制化。

该法案规定,学校需积极协助家长和地方居民,通过加强与社区的合作,确保学校周边的良好风气。日本文部科学省还设立了全国统一的24小时免费求助热线,以确保家长和学生可以随时咨询校园欺凌问题并获得帮助。

面对欺凌行为,芬兰除了有相关立法之外,还开展了“反欺凌计划”(KiVa),在该计划中,其中有一项措施的教育对象既不是欺凌者,也不是被欺凌者,而是旁观者。

KiVa计划将欺凌情景以电脑游戏的方式呈现,让孩子们控制卡通角色,作为旁观者直面欺凌行为,并做出相应选择。这种创新的方式旨在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他们在不成为欺凌者的同时,也能给予被欺凌者更多的帮助。

英国则规定,所有公立学校必须依照法律制定制定行为规范,其中就包括防止学生之间各种形式的欺凌措施。行为规范由学校制定,所有老师、学生和父母都必须了解。

防止欺凌 法律教育护航

围绕校园欺凌的治理,近年来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预防和治理措施。早在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就联合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从有效预防、依法处置、形成合力三个方面,对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提出了要求。各地也开展了多回合、多形式的专项整治。

日前,未成年保护法又迎来大修,增设校园欺凌防控措施。就在10月26日,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举行分组会议,审议《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等。

修订草案首次对学生欺凌作出定义,首次提出学校要建立欺凌防控制度,全流程把控风险。

对于两部修订草案的审议,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温子瑜表达了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看法。她表示我国刑事责任年龄定在14岁实际上是体现了我国法律的宽容之心。

那么,该如何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呢?公安大学黄冬老师教给了我们一个口诀:“遇到侵害会说不,沉着冷静巧应付,缓和气氛少动怒,保证安全多求助。”

(编辑:刘世东 王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