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孙燕姿的新专辑《跳舞的梵谷》?
159 个回答
孙燕姿-《跳舞的梵谷》
在麦田中自由跳舞的孙燕姿,久违了
评分: A-
(文/蘼迷猫) 孙燕姿的新专辑发行已有一周之久,歌迷内部对这张专辑评价稍有分化,有人认为专辑尝试了一些新鲜的曲风,不再像上张《克普勒》那样清汤寡水,等待是值得的;也有歌迷觉得专辑里没有太抓耳的旋律,传统抒情歌比例过少,并不算太好听。
但于撸主而言,除去专辑封面那醒目的No. 13致敬神淋外,毫无疑问,《跳舞的梵谷》是后孙燕姿时代音乐性上最饱满也最丰富的一张作品,孙燕姿终于摆脱了前两张专辑无心恋战、随便唱唱的半退休状态,而是重新找回了她早期做音乐时的进取心,无论从概念、收歌、编曲和演唱都下足了功夫,就像专辑的名字《跳舞的梵谷》一样,专辑的很多歌曲都试图营造一种偏艺术化的质感,甚至可以称作孙燕姿本人的Artflop,啊不,Artpop。
专辑的前半张虽然在音乐氛围上大致契合完整,但五首歌各自的主题就像是一个烟雾缭绕的水晶球,听众们可以在每一首歌中窥见当前孙燕姿不同的想法和状态,而这其中又或多或少都绕不开时间的范畴。
最动听的《风衣》,相信是大部分歌迷的最爱,且不论高质量的songwriting,重要的是燕姿真心好久没有唱得如此有灵性了,副歌中密集急促的咬字和标志性的真假音转换会让很多老姿迷热泪盈眶,依稀回到她黄金年代的感觉。但姿妈开篇就已经告诉大家,现在她的状态是成长的毕经之路,“年纪的笔,不知不觉地改写自己”。
陈奕迅在《你的背包》中把往日情装进背包,背成身体的另一半;孙燕姿则将“一张张飞过的日历,拼凑剪贴一件风衣”,这件风衣里有沉痛的感情,有告别的身影,有去过的过去,曾经同行的人,像候鸟飞去,留下了一个北极;过往的快乐与伤心,如今都一一沉淀成四季。《风衣》中呈现出的孙燕姿是一种阅尽千帆的姿态,但回想起那些生命中出现过的面庞,就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那句台词——“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但遗憾的是,我们来不及好好告别”。
《我很愉快》是孙燕姿同学有史以来最丧的一首歌,歌曲很好的继承了《我不难过》的精髓,当时的“我不难过,这不算什么,可是为什么,眼泪会留”在这里则更加灰暗绝望——“我很愉快,泪流到天亮”;两首歌曲都是内在的情感实则是标题情绪的对立面,无论是“我不难过”还是“我很愉快”,都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罢了,他们都掩饰不住歌曲内核悲伤的本质。只不过曾经《我不难过》MV中那些怀旧的泛黄画面,在《我很愉快》的音乐录影带中已经悄然定格成冰冷的黑白映像,仿似隔空对话,似曾相识,又恍如隔世。
燕姿对这首歌的演绎依然可圈可点,主歌中她用一种生无可恋的压抑暗泣语态临摹着失恋后的情绪状态;副歌开始后,她先是用一种哽咽着辩解的语气唱出“请不要说我疯狂,请不要说我想象”,像是情侣吵架中面对对方质问的无力回击;又努力挤出一句“我很愉快”,“快”字上却又马上自相矛盾的泄了气;紧接着是“泪流到天亮”,真假音转换仿似情绪的崩溃,“天亮”后又残存着潸然微弱的颤音。这些歌唱细节上的匠心独运恐怕是那些在选秀节目上只懂得狂飙高音的炫技型选手一辈子都学不来的。
《跳舞的梵谷》用孙燕姿本人的话说,“十个人听完后,六个人不喜欢,四个人没感觉”,撸主初听的时候是没感觉,所以不喜欢,靴靴。但放在整张专辑中,你会发现这首歌是专辑的主心骨,它暗示了孙燕姿做这张专辑的用意和态度,也道出了专辑的精神内核。
这首暗色调的“闹鬼歌曲”,其实能隐约瞥见孙燕姿还是有向她偶像王菲发展的意识的,把它平移到《Di-Dar》或《唱游》专辑里,基本可以不算违和的塞进去。歌曲在滋滋的电波声中破晓,主歌零星破碎的钢琴击键营造出一种很诡异的冰冷质感;副歌将重心转移到弦乐和鼓点,有一种凄美的华丽色彩;第二段主歌转而铺上电子合成器的音轨,有一种机械般的扭曲感;最后的副歌在前段已有的基础上加强了弦乐的响度,并在歌剧和声的涌入下将情绪一泻千里。可以看出来,孙燕姿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玩法已经彰显出她这张专辑的野心,就像梵谷一惯的反传统反常规。只是有点可惜的是这首歌的曲子并未能很出色的撑起如此复杂庞大的编曲。
可以理解孙燕姿解释这首歌时那首半玩笑的自嘲话语,梵谷(梵高)在世的时候,他的作品也不为世人所理解,而《跳舞的梵谷》对于大多数传统姿迷来说,也是个异类,孙燕姿拿此自比的答案言下之意就是“交给时间吧”,但任谁也不能否认梵谷作品中那鲜活的色彩和情绪,他们要做的都是在自己的世界里纵情舞蹈,“燃烧这国度的束与缚”。
衔接着上首歌的艺术氛围,《天越亮,夜越黑》用一段惊艳的歌剧开场,主歌也很成功的承接住了这种高格调的设定,只是…… 副歌旋律一出,分分钟变成了CCTV3公益歌曲大展播,“夜越黑,坚定更绝对;越脆弱,勇敢的是谁”,下一秒感觉你姿妈就要戴上袖标,变身全民防艾大使,珍爱全家人,预防“爱姿病”了惹。反正撸主第一次听到副歌的感觉是,老子裤子都脱了,你就给我听这个?
《天天年年》是一首很传统的孙燕姿style作品,在孙燕姿前期的专辑B面中,我们会很容易找到类似风格的歌曲,不那么显眼,但听起来也算流畅顺耳。只是这首歌结合着歌词如今听来却别有一番滋味。这是燕姿唱给过去自己的一首歌,歌曲中从“女孩生日那一天”,到“国中毕业前一天”,再到“女人失恋第一天”,过往自己的成长画面像胶片一样历历在目,这也不难理解为何这是整张专辑里最似曾相识的一首歌了。在天天年年的岁月蹉跎中,“我们一边走路一边纪念”,只是现如今“女孩曾经做的梦,已经被微风吹的那么远,快看不见”。
光阴的弧线滑过手心,便演变成了当下的《平日快乐》,这首歌基本可以看作是女版的《平凡之路》:就像朴树从那个年轻时呼喊着“我是金子,我要发光的”意气风发的不羁少年,转变成如今平淡呢喃着“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的中年大叔;燕姿也不再是那个“不在乎别人眼光,怀抱着希望与理想,在没有人的地方,走我的方向”年轻无极限的性格少女,现在的她悠然的唱着“祝我们平日快乐,做平凡的人,唱平凡的歌”。说来唏嘘,任曾经的你再怎样桀骜不驯,与全世界为敌,终究抵不过社会的洪流,时间的轨迹不单单凶狠的在额头、眼角上兀自狂欢,更是在你心房上渐渐磨平那些嶙峋的棱角,只得奢求“在原地各自美好,做平凡的人”。
如果说专辑的前半张侧重于追忆曾经的回忆与时光,《平日快乐》则传递了一种珍惜当下的态度,在日复一日重复无聊的繁琐生活中,相信很多人内心都“盘算着如何有别以往,活出新折射”,那些残存着的虚弱火苗,还依稀的提醒着我们年少时的激情的与梦想。可就像歌中唱到的,“生命自有他的准则,抓不住预测(未来)的可能”,唱完这首平凡的歌,我们不如“庆祝(当下)短暂一瞬里纪念的永恒”。
坦率的说,《平日快乐》的歌完全可以代表孙燕姿近年来呈现在大众面前的状态,well,你可以理解为不思进取,or whatever;但它的编曲却又暗潮汹涌着姿妈不甘现状的追求,开场印度风格的伴奏让人不禁瞥见当年《神奇》中恒河水上的菩提树叶,中间过场又用了一段唢呐演奏穿越到传统的中国戏台,在编曲的层层递进中最终有序汇合到一起,这种看似矛盾的配置,却迸发出了整张专辑最闪亮的光芒,也成就了后孙燕姿时代编曲上最耀眼的一刻,说是平日快乐,却是无常的电幻花火。
专辑中的三首快歌串联在了一起,这也是孙燕姿以前的专辑未曾有过的,看得出来在歌曲排序上她对专辑整体性的重视。这三首快歌虽然都算不上有多出挑,但孙燕姿依然也尝试了一些新鲜的元素。其中表现最好的《漂浮群岛》是孙燕姿首次运用Auto-tune和808鼓机,可能一些老歌迷会略觉得怪异,这首歌的意义相当于《直来直往》之于前孙燕姿时期,都是对时代Hip-Hop潮流的响应。《超人类》是整张专辑的质量谷底,歌曲的词曲以及孙燕姿的咬字都非常非常的奇怪别扭,什么“站大街冷风吹”的歌词让人一脸黑人问号,不谈也罢。也许是上首歌实在太差,把接下来的《充氧气》衬托得非常舒服,燕姿自由放松的唱腔也很像她年轻时的状态,这种轻摇滚的风格老歌迷也很熟悉了,几乎她前期的每张专辑都有一两首这样风格的作品,轻快洒脱,自由随性,有一种在“太阳底下”飞“奔”的“超快感”。
燕姿亲自填词的结束曲《极美》是整张专辑的总结,在有些后摇色彩的吉他和弦中,气氛终于又成功的丧了回去(这几年,港台diva们都喜欢用这种偏Post Rock的编曲来提升抒情曲的逼格,具体可以参考肥妹的《这样你还要爱我吗》和淋淋的《第三人称》),或者更准确的说,孙燕姿在这里追求的是一种时间静止与画面定格的感觉,沉淀下翻滚的思绪,回到最初的原点。于是这首歌又回到了开场两首歌的音乐氛围,就像撸主开始说的,这张专辑的隐性概念是时间,这里也算是表达一种时间的轮回吧。
因此,在《极美》中,燕姿披着御寒的“风衣”,点亮了当时找寻的“星星”;“充氧期”懒得拿的“伞”,如今“还是在身旁”;细数着“天天年年”那些“璀璨的年华在飘逸”;最终在梵谷群鸦燥动的“麦田里相聚”。上一次专辑首尾呼应的孙燕姿是什么时候?好像要追溯到13年前的《未完成》了……
《跳舞的梵谷》从专辑的结构上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前五首歌-中间三首歌-最后两首歌,但具体着眼于每一首歌你又能发现歌曲在前后排序上的匠心独具,专辑中的十首歌是有一条由抑到扬再回归平静的连贯情绪伏线做支撑的,这直接架构起这张专辑的逻辑性与完整性。《风衣》是略带遗憾的追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很愉快》是极度压抑的悲伤沮丧;《跳舞的梵谷》在前段低沉中炽烈的爆发,演变成最后一个人内心的狂欢;《天越亮,夜越黑》从主歌的黑夜过渡到副歌的光明,在励志的歌词下整张专辑的气氛也逐渐明朗起来;《天天年年》是微笑着回忆往昔的自己;内心却一直想远离喧嚣,化身飞鸟,追寻生命的“漂浮群岛”;随后一脸无所谓的反对完美主义,要当不care世俗规范的“超人类”;《充氧期》描述着在生活和感情中瓶颈期的挣扎与突破;《平日快乐》是被社会洪流洗礼后发出抓住当下的感慨;《极美》最终再次回归到内心美好的乌托邦。
像这种以歌曲情绪为隐性线索的专辑让你想起了哪张专辑?Bingo,Beyonce的《Lemonade》。当然,在技术层面和完成程度上,《跳舞的梵谷》据这种划时代的神专还是有着一定差距的。但专辑中的十首歌无论从歌曲风格还是内在主题来讲,确实都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对孙燕姿而言,《跳舞的梵谷》在音乐上的突破性甚至可以说是《Stefanie》后的巅峰,而她上一张曲风丰富性可以与之比肩的专辑同样要追溯到很久远的《Leave》了,貌似那张专辑也是前孙燕姿时代卖相最差的专辑,歌迷们面对变化总是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的。
与撸主刚才提到的那些熠熠发光的老专辑相比,《跳舞的梵谷》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孙燕姿的感情更为复杂,甚至可以说更为矛盾,她不再是当年那个单纯的唱着“情绪对了,我要出发”直来直往的花季少女,“年纪的笔”让此刻的孙燕姿更加多面,也更加立体,她把近几年自己对生活与生命的思考都倾注在了这张专辑上。
还是像撸主在前面说到的,《跳舞的梵谷》是后孙燕姿时代的“守望麦田”,她内心深处依然是当年那个弹着钢琴,可以为“让自己奋不顾身的人横冲直撞”的倔强女孩,梵谷的麦田是她“落叶归地”的归宿,也是她内心最美好的向往与栖息之地。在这片麦田里,有着最初的孙燕姿,也有着最初的你我,云集,极美,欢庆。
推荐歌曲:《平日快乐》《风衣》《我很愉快》《跳舞的梵谷》《漂浮群岛》
最佳作曲:《风衣》
最佳作词:《风衣》
最佳编曲:《平日快乐》
最佳演唱:《我很愉快》
最具突破歌曲:《跳舞的梵谷》
最动听的音乐,最本质的乐评,最美丽的明星图片,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蘼迷猫音乐站
mimimao1069
或扫描以下二维码
当第一次听到《跳舞的梵谷》我就想写些什么,但总是不甚满意,拖到现在。
这首歌与时下流行歌曲相比,显得如此特立独行。文艺得张狂,阴郁得深邃。孙燕姿每一次出现都能带给人们一点惊喜、一点惊叹,以自己独有的姿态,一次又一次开拓出属于她的音乐领土。
看到有些人说,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感到难以理解,难以入耳,但某一次再听到时,就如同灵魂突然受到一击,被深深吸引得单曲循环。
这个过程听起来十分有趣,就如同当年的梵高一样,你可能一时无法理解他,但你迟早会发现他所描绘的那些动人心魄的美。
▼
演唱:细腻的狂放
孙燕姿对诠释歌曲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她的细节处理都非常的细腻且到位,也正因如此,她非常擅长演唱凸显人声和情感表达的抒情歌曲。
但她的能力和野心远不止于此。
正如这首歌,即便恢弘大气和阴诡疯狂并存,她依然可以支撑起来。整首歌从阴郁,到迷幻,再到癫狂,再到挣脱世俗,每一层情绪的递进都能够通过她的声音清晰地传达给听众。也不用做过多的分析,光是结尾的
不谢幕 不庆祝 不欢呼
不回顾 不顽固 不踟蹰
不谢幕 不庆祝 不欢呼
就可以品出。三次反复的旋律,但却用不同的细节处理分出了三种层次,唱出了完全不同的情绪状态。
你可以不理解她为什么会选了这么一首奇奇怪怪的歌曲,但你不得不感叹,面对如此复杂的歌曲,她依然可以保持鲜明的个人特色,又驾驭得如此灵动顺畅。
▼
旋律:利底亚调式的大胆运用
这首歌旋律上的特别,可能和这首歌大胆采用的调式有关。
如果我没有判断错,这首歌运用了一种中古调式——利底亚调式,这种调式在流行音乐中不太多见,大众很少有机会好好消化它,初听可能会不习惯。但它容易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恢弘的氛围,与这首歌曲诡谲又复古的气氛十分契合,这种少见的调式在习惯之后反倒会因为它特别的韵味而更加耐听,引人入胜,回味无穷。
▼
编曲:张力与画面感
整首歌的编曲也充满张力和画面感,使人感受到极强的情绪色彩。
开头,几个空洞又些许嘈杂的声音,像极了我当年在法国蓬皮杜看到的那些后现代实验艺术视频里播放的实验音乐,如同潜意识里的梦境一样迷离而恍惚。歌曲中尤其是主歌和过度句的部分,运用了诸如此类的极具实验气质的电子音色,制造出一种精神上的压抑和迷幻。
歌曲中还大量运用了电子化的人声伴唱,这些伴唱或耳语,或呢喃,或癫狂,音色变化多端,就好像精神错乱的梵高听到的耳边的呓语,弥漫着诡秘、癫狂的气氛。
而几次副歌则弱化了实验音色,用华丽的提琴演奏描绘出了恢弘而复古的场景,并与鼓声逐渐攀升的强烈节奏来不断增强歌曲的情绪色彩,直至最后的高潮部分,甚至还加入了女高音演唱,将歌曲推向疯狂的最顶端。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歌的间奏中还引用了歌曲《Vincent》的一句旋律。
▼
歌词:歌者与画者的精神共鸣
不用我说,大家都能看得出来,这首歌的歌词,大量运用了与梵高画作有关的意象:向日葵、麦田、乌鸦、咖啡座、starry night,通过这些意象,勾勒出了一个使“我”坠入的精神世界。
而后,我们能发现,这根本就是一场“我”与梵高之间独立的精神对话,因为
翻过身 他就是我
在这场隔空的对话中,“他”与“我”有着共通的精神世界,只有“我”能够体会“他”的孤独和痛苦,只有“他”能带着我跳舞和疯狂,与这个世界无关,而听歌的“你”只能是看客。
这就像是孙燕姿与梵高之间跨越时空的一次精神的对话和交融,他们一同悲伤、一同孤独,一同跳舞,一同疯狂,甚至那句结尾的
不回顾 不顽固 不踟蹰
不谢幕 不庆祝 不欢呼
更像是她与梵高一同发出的关于人生态度的宣告。
一点拙见,欢迎指正。
已在豆瓣打五星。以下是正文——
流行文化再轻浅,也总在这世上顽强地找寻存在感。流行歌曲的寿命,曾被黄伟文借谢安琪之口,在《年度之歌》里唱出:“全年度有几多首歌,给天天地播。”——这一年再风光的歌曲,下一年即被淡忘。然而也未必。有些旋律和歌词,经久不衰,一直传唱。有些歌手,偏偏不服,作狠发誓,定要把人们眼中转瞬即逝的“流行歌曲”打造成“艺术作品”。
我们的华语乐坛,曾经繁华得好歌不断。如今值得期待的已经不多。当孙燕姿宣布即将发布新专辑,从第一首歌曲的发布,到封面、曲目的披露,都能在乐迷之间引起瞩目。这已经是当世为数不多的现象。后来,我们看见这位歌手把自己的第十三张专辑命名为《No.13 作品:跳舞的梵谷》。她说,这样看起来更像艺术品。
是的,她如今已经有资格决定自己的作品该是什么模样。作为华语乐坛黄金时代最成功的流行歌手之一,各式商业手段曾将她打造得华丽无比光芒灿烂,也曾带给她疲惫和伤害。残酷的商业体系成就了她,如今,穿过时间的丛林,她似乎不想再听命于那些曾赋予她成功的规则,她要打破、重来,自己制定规则。
这从新专辑第一首公布的同名歌曲《跳舞的梵谷》中即现端倪。在万众期待中,人们猜想这会不会是又一支旋律优美入心的大气情歌。结果让人出乎意料。初听根本不入耳,甚至说不上好听。破碎的旋律、高深的句子,一切都是那么的“反流行”。在一位著名流行歌手的歌曲列表里,尤其显得独树一帜。
然而,这种初听时的不悦,却又吸引人一遍又一遍听下去,想要一探究竟。多听一些,我们似乎又多懂一些。慢慢地,便可以接受这首歌了。它既高亢又轻柔,它既浪漫又有力,它既破裂又流畅。梵谷,即内地通译的“梵高”。浓烈的色彩,疯狂的意念,残忍的孤独,是梵高。强大的情感,闪耀的星空,隐藏的宁静,也是梵高。所以,孙燕姿说:“理智与疯狂并行。”当歌剧女声步步高升,歌曲在最热闹时戛然而止。结尾干脆利落的三字句式,以及“金艳”、“踯躅”这些字眼,告诉你:生命里的冷暖、言语、来往、悲喜,需要自己体会。满天繁星,麦田鸦群,一个人的舞蹈有多孤独,就有多特别。当青春逐渐谢幕的时候,我们终于要过起“不庆祝,不欢呼”的人生。
第二首发布的歌曲,《我很愉快》。事先知是抒情曲目。幻想着会不会是又一首《我不难过》或《我怀念的》。听后,完全不似后两者这般旋律凄美,悲情浓郁。《我很愉快》,绝不愉快,极冷极悲。旋律同样不惊艳,似乎在用一种看透世事的淡然诉说情感。满世界的荒凉,落一地的谎言,是歌曲营造出来的意境。MV中的黑白色调和淡漠表情,又强化了这样的表达和氛围。原来,我们的情感世界中,不用这么透彻的嘶吼,也可以悲痛到如此麻木冷漠,正如歌曲结尾那一声似有似无的轻叹。
两首歌透露出来的讯息,告诉我们,这张专辑也许不再如以往一般,具有表面意义上的“动听”性质,不再那么深入人心、广泛流传。千呼万唤始出来。整张专辑面世之后,得到了证实。这依然是一张由孙燕姿、李偲菘、李伟菘打造出来的专辑,幕后班底既囊括了方文山、易家扬、小寒这样的歌坛名将,也招揽了吕康惟、Hush、傅浩宸,甚至李偲菘之子李庭光这些后起之秀。却不再有任何一首KTV式金曲。也并非处处完美、毫无瑕疵。
回溯往昔,《我不难过》痛到无言,《我怀念的》悲到极致,《愚人的国度》感伤循环,《是时候》如空谷回响,《同类》在楚楚低诉……这些在新专辑中都不再出现。更多的是意想不到的破格放肆、激情狂荡、中年叛逆。这注定不会被所有人理解和接受,她却偏偏要这么做。也许只是因为,这样的形式足够美,也足够有个人特色。情歌人人都可以唱,而孙燕姿本人也已经拥有得足够多。但颠覆和重造,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
其实,孙燕姿也还是孙燕姿。骨子里的爱与暖还是挥之不去。专辑开篇曲目《风衣》里唱:“成长是个游戏,把曾经变如今。”末尾在自己作词的《极美》中又唱:“就算风衣旧了仍把寒阻挡,璀璨的年华在飘逸。”像是一个遥远又亲近的呼应。专辑中,《天越亮,夜越黑》的励志似乎与旧日曲目《逆光》呼应,《平日快乐》让人想到《祝你开心》,《超人类》又会不会有《超快感》或《直来直往》的影子?如此种种,一切形式与面具,所有传统与创新,都是在完整那个唱了十七年的孙燕姿。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评价海明威那部被评论界斥为“烂品味、烂风格”的长篇小说《过河入林》时,如是说:“在一位如此博学的技师笔下,会存在那么多结构上的裂缝和那么多文化构造上的差错,是难以理解的。”但他也同时承认,“这不仅是他优秀的长篇小说,而且也是最富有个人特色的长篇小说”,“因为这部作品是在一个捉摸不定的秋天黎明写的,当时他怀着对过去岁月的无法弥补的思念之情和对他所剩不多的难忘生命岁月的预感”。
原谅我这样的引用和类比。我只是觉得优秀的作品经得起漫长的时间和不同的评论。有人曾定义流行吗?有人曾引领潮流吗?有人曾一味迎合吗?似乎其中有一点不可否认:你喜欢的歌手,是什么样子,决定了你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回忆青春。更何况,一个从来只靠作品说话的歌手。
如果可以,我们也可以漫漫细数:从十几岁开始听孙燕姿,直到三十几岁,这些年来,我们在歌里、在歌外,我们的爱恨情仇,我们的轰轰烈烈,我们的自我感动,我们的义无反顾,我们的愚不可及。我们历尽沉沉暗色,却依然坚定地知晓如何面对失败。我们常常将青春和回忆投射在一首歌、一句词之中,听歌的人和唱歌的人,就这样有了交集。
于是,年少的无悔、有悔,寄予其中,镌刻其中。就像如今这张专辑封面上,孙燕姿将自己的生辰年份一九七八,清晰写明,似乎在遥遥昭示时间的流逝。让我有点想要回到那个听着磁带的十六岁,尽管那个年代不完美。其实没有什么是完美。
孙燕姿终于要走升级天后(此处天后指王菲林忆莲级别)的最后一步了——做一张完整的艺术概念专辑。
这首歌几乎和孙燕姿以往所有的歌不同。孙燕姿的情歌唱的是“倔强”,这是很符合她的音色和唱法的定位。而这一次《跳舞的梵谷》唱的是“孤独”,是与世界的“出离”,是更加普世和宏大的情感。梵谷(即梵高),是为大家所广知的孤独悲情的艺术形象,光是这个定位,就注定了这很有可能将是孙燕姿音乐事业上的新高度。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这首歌的编曲很棒。编曲新奇华丽,提琴的加入让整首歌具备了歌剧瑰丽的色彩,整个音乐体格上就与一般的流行音乐区别开来。
遗憾的是孙燕姿发行这首歌的时间有些偏晚,现下她的声音机能与早年相比还是有些差距的,即便是录音室录制的歌曲里也能感受到相对的弱化。如果这张专辑能在10年之前做出来,我认为孙燕姿是有资格冲击华语乐坛历史金字塔最顶端,跻身华语乐坛的丰碑式人物一列的。在电音和hippop大行其道的当今,这张专辑的历史意义相对而言便弱化了。
但是不管怎么样,孙燕姿这首歌所体现出来的诚意,完全值得歌迷这三年半的等待,保持了她一贯的高水准,可以说是年度金曲级别的质量了。这实在让人欣喜,毕竟隔壁医生家的新专水准让我心塞了好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