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作为“愿意给它(《新青年》,作者注)当一名摇旗呐喊小卒”的钱玄同,已在《新青年》发表了很多战斗性的文章,他的文章风格独特,如鲁迅所评:“玄同之文,即颇汪洋,而少含蓄,使读者览之了然,无所疑惑,故于表白意见,反为相宜,效力亦复很大。”文学革命是钱玄同和陈独秀所共同努力的目标,而让这个阵营壮大发展,又是他们的愿望和企求。
这一年,中国已经经历了太多的震荡,面临如此多的变故,鲁迅失望了,沉默了,用他自己话说,“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整天在绍兴会馆内抄写古碑文,把这当作“惟一的愿望。”
陈独秀想到了鲁迅,钱玄同更想到了鲁迅,因为,他对鲁迅的了解毕竟要深入得多。他说:“我认为周氏兄弟的思想,是国内数一数二的,所以竭力怂恿他们给《新青年》写文章。”周作人先于鲁迅,在《新青年》发表文章,而鲁迅还没有文章送来,钱玄同有些急了,他说:“我常常到绍兴会馆去催促,于是他的《狂人日记》小说居然做成而登在第四卷第五号了。自此以后,豫才(即鲁迅,作者注)便常有文章送来”。
鲁迅在《自叙传略》中说:“初做小说是在1918年,因为我的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据周作人的记忆,钱玄同来绍兴会馆,也就是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所说的S会馆,时间当在8月,一共来了三次。这天晚上,钱玄同戴着深度眼镜,夹着公文包,来到绍兴会馆,他的微胖的身躯刚一落座,脸上便沁出一滴一滴的汗珠。
钱玄同翻着鲁迅抄的古碑文,以不经意的眼光望着鲁迅,问道:“你抄这些有什么用?”又说:“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鲁迅当然清楚,这是他在邀自己“入伙”,为《新青年》写稿件。《呐喊・自序》中记下了他俩当时颇有意味的对话: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就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来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了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鲁迅被说服了,再也不抄古碑文,以笔作投枪,锋芒所指,当然是这“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它的意义就绝非是一篇白话文小说,而是周作人所说:“如众所知,这篇《狂人日记》不但是篇白话文,而且是攻击吃人的礼教的第一炮,这便是鲁迅,钱玄同所关心的思想革命问题,其重要超过于文学革命了。”显而易见,如果不是钱玄同的催促,鲁迅的创作也许要推迟许多年,进而言之,文学革命的成果也许会是另一种表述文本。
鲁迅称钱玄同是“我的朋友”,钱玄同也说自己是鲁迅的“老朋友之一”。他们之间的交往长达二十九年,这个过程被钱玄同总结为尚疏、最密、极疏三个阶段。“头九年(民国前四年至民国五年)尚疏,中十年(民国六年至民国十五年)最密,后十年(民国十六年至民国二十五年)极疏”。这种交往关系,既能使他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鲁迅,又能使他以一种超然的心境来认识鲁迅。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 [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
京ICP备05004340号-1
] 总机:86-10-87826688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