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跳是发展大腿肌肉和
髋关节
力量的一种练习。练习一组15-20次,每次练习15-20组,每组间歇60-90秒。做完后要有放松活动。蛙跳可以很好的增强腿部力量,不一定能长高。蛙跳是发展大腿肌肉和髋关节力量的练习。如果你还没有成年或者还正在长身体,应谨慎进行这项运动,因为其很有可能影响骨骼的发育。
- 中文名
- 蛙跳
- 功 能
- 锻炼肌肉
- 适 用
- 所有人,青少年适当训练
- 间歇期
- 60-90秒
动作方法
两脚分开成半蹲,上体稍前倾,两臂在体后成预备姿势。两腿用力
蹬伸
,充分伸直髋、膝、踝三个关节,同时两臂迅速前摆,身体向前上方跳起,然后用全脚掌落地屈膝缓冲,两臂摆成预备姿势。连续进行5~7次,重复3~4组。主要锻炼的是
股直肌
和大腿肌肉。
蛙跳战术
碧叶连天的池塘里,青蛙灵活地在
荷叶
上跳跃前进,捕食最心仪的猎物;层层设防的敌阵中,攻击部队超越前线直入腹地,夺占一个个中心要点。两者的“ 作战机理”如出一辙。人们形象地把后者这种跳出了
线性思维
束缚的作战理论称为
“蛙跳”战术
。
“蛙跳”战术最早诞生于
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期的
太平洋战场
。众所周知,在
陆战场
为主宰的几千年时间里,战争双方的对抗是一场“
楚河
”“汉界”分明的角逐。无论是攻城掠地还是
摧城拔寨
,在
指挥员
的思维里,始终存在着一条明确的战线。作战双方都立足于自我之营盘逐次推进,依法用兵。1943年的
太平洋战争
就陷入了这样一种拉锯状态: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开始反攻,日军则负隅顽抗。
南太平洋
上岛屿星罗棋布,双方逐岛争夺,战争异常艰难。
为了加快
战争进程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美军的两大名将麦克阿瑟和尼米兹的脑海里产生了:放弃一线平推的传统做法,跳跃前进,越岛攻击。
太平洋
战区的盟军在他们的指挥下,两路并进,利用海军优势,避开日军的一线
防御要点
,攻取其
战略纵深
中守备较弱的岛屿,得手以后再以此为支撑继续开展进攻,从而使战争的进程大大加快,仅用半年多时间即突破了日军的内防圈。
二战
时的“蛙跳”战术是以海军为“助跳器”,主要运用于
登陆作战
。二战后,随着空中
运输能力
的提升,“蛙跳”战术逐渐成为美军
空降作战
的主要理论。1983年
举世震惊
的
美军入侵格林纳达
战争就是一场典型的“蛙跳”伞降作战。美军指挥官摒弃抢滩上陆的
传统战法
,直接依靠
空降兵
越过格军的
防御阵地
抢占机场。空降兵在150米超
低空跳伞
,船不泊岸,兵不湿靴,在短短4天内即解除了格军的武装。
在海空军都具备了“蛙跳”的能力之后,美军把“蛙跳”战术在联合作战的背景下进一步发展,提出了“非
线性作战
”理论。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蛙跳” 战术
历史使命
的终结。可以预见,在
信息化战争
中,曾经作为打破线性作战模式 “尖兵”的“蛙跳”战术仍将以其突破
惯性思维
的创新火花启迪人类的军事智慧。
蛙跳利弊
蛙跳很容易引起下髓骨(
腓骨
)的
疲劳骨折
,有时也会使
膝关节
半月板的
软骨板
破碎。发育期间的中学生做蛙跳,很容易引起胫骨、隆骨发育不良症。这种疾病会妨碍膝盖以下的骨骼发育。韧带把膝盖固定在胫骨的部位,在发育期间,这个部位是由
软骨连接
胫骨,随成长逐渐变为骨骼。膝盖完全弯曲跳跃时,必须用韧带拉引骨骼的附着部,软骨不能正常发育为骨骼,逐渐突出,有时一坐下便会疼痛。
蛙跳首先是一种剧烈的下肢运动,是锻炼提升体能的一种好方法,但蛙跳对下肢的
冲击力
非常大,练的过程中
不注意
或者稍微过量就会容易受伤,未成年人千万别练,伤膝盖、伤腿骨...对下肢的冲击力非常大,而且做蛙跳对未成年的长高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最好不要做蛙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