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陕西 延安府 米脂县 李继迁寨 (今檀山境)。 明末农民起义 军领袖, 大顺政权 建立者。
李自成年幼时为地主牧羊。成人后曾充银川驿卒。崇祯四年(1631年)于米脂号召饥民起义,率众投靠农民军不沾泥,继投 高迎祥 ,号八队闯将。 王自用 病卒后,与 张献忠 合兵,在河南林县(今林州)击败明总兵 邓玘 。崇祯九年(1636年)高迎祥被杀后,李自成被推为闯王,领众“以走致敌”,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战法,连下阶州(今甘肃武都)、陇州(今陕西陇县)、宁羌(今宁强)。崇祯十六年(1643年),建立大顺政权,改襄阳为襄京。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 永昌 ”。改西安为西京,定军制、封功臣、开科取士。攻取北京,推翻明朝统治。改明 五军都督府 为五军部,变武将称谓,定品位,完善军制。后与 吴三桂 多尔衮 于山海关开战,不幸战败。清顺治二年(1645年)在通山县(今属湖北)九宫山被地方武装杀害,享年40岁(一说兵败后禅隐湖南石门夹山)。
李自成统军作战十余年,重视从严管理、训练部队,注意密切民众关系,善于把握战场主动权,常以灵活战法出奇制胜, 并提出“ 均田免粮 ”的口号, [56 ] 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重要篇章。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农历八月二十一日(公历9月22日),李自成出生,世居米脂河西200里的李继迁寨, 距他的老家长峁鄢[mǎo yān]六十多里 (两地现均为 横山 地) 。李自成的 祖籍 米脂县 李家站,在米脂县 殿市镇 有个村落,名叫李继迁村,当地人也叫做 李家站 ,村里的人代代相传,是西夏奠基者 李继迁 的后人。 据《 米脂县志 》记载:“米脂李姓,分太安里二甲李氏和永和石楼李氏。一支是太安里二甲,李自成家庭属太安里二甲,明代前由甘肃太安里迁徙来。而另一支李氏是由山西永和石楼县迁移到米脂的,二支李氏不属于同宗同室。太安里二甲的李氏,是一大族,遍及米脂城乡各处。”李自成家庭属太安里二甲,明代前由甘肃太安里迁徙来到李家站。而这个李家站正是当年 党项 拓跋 平夏部从 甘肃 东迁后居住的地方。
据费密《 荒书 》记载,李自成在出生时,他的父亲梦见一个黄衣人进入土窑,于是李自成的小名叫做黄娃子 (一说黄来儿) 初名鸿基,小字硙生,少年时喜好枪马棍棒。
明朝天启年间, 陕北 地区灾荒连年,官府粮差分文不减。李家生活非常困难。李自成小时候曾被舍入寺庙当小和尚,名黄来僧,并给本邑艾姓地主牧羊度日。 十几岁丧母,不久父亲又去世。二十一岁那年,无依无靠的他应募到 银川 驿站当一名驿卒。 不久,因无力偿还豪绅文举人的债,他曾被戴上枷锁严刑拷打,后来在穷伙伴的帮助下,杀死文举人,又与侄儿 李过 逃往 甘肃 边兵 。当时,边兵的生活也很困苦,粮饷不足,军官又贪污、克扣军饷,兵士经常挨饿受冻。
明朝末年的驿站制度有很多弊端, 明思宗 朱由检在崇祯元年(1628年)驿站进行了改革,精简驿站。李自成因丢失公文被裁撤 ,失业回家,并欠了债。同年冬季,李自成因缴不起 举人 艾诏的欠债,被艾举人告到米脂县衙。县令晏子宾将他“械而游于市,将置至死”。后由亲友救出后,年底,杀死债主艾诏。接着,因妻子韩金儿和村上名叫盖虎的通奸,李自成又杀了妻子。两条人命在身,官府不能不问,吃官司不能不死,于是,就同侄儿 李过 于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到甘肃 甘州 (今张掖市 甘州区 )投军。
当时, 杨肇基 任甘州 总兵 ,王国任参将。李自成不久便被 王国 提升为军中的把总。崇祯二年(1629年)冬, 后金 兵大举南下,京师吃紧。为了保住北京,朝廷急调四方军队赴北京防守。甘肃边兵李自成所在部队随参将王国向京师进发,途经 金县 (今甘肃榆中),兵士们要求发饷,参将王国却克扣不发。于是,在榆中(今甘肃兰州榆中县)参将王国和当地县令被杀,兵民发动了兵变

李自成 征战四方

主词条: 李自成起义
李自成起事后转战汉中,参加了王左挂的农民军。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第一次入塞,北京震动,大将 袁崇焕 被崇祯帝 凌迟处死 。崇祯三年(1630年),王佐挂被明廷招降,李自成转投奔张存孟( 不沾泥 ),担任队长一职
崇祯四年(1631年)四月,张存孟在 陕北 战败降明。十月, 洪承畴 正式接任 三边总督 ,所以在崇祯六年(1633年),李自成率余部东渡 黄河 ,在山西投奔了他的舅父闯王 高迎祥 ,称“闯将”。同年, 曹文诏 率千余关宁军击败 山西 境内的农民军,高迎祥、李自成、 张献忠 等均逃到河南之后被曹文诏、 左良玉 等多路明军包围。
然而,崇祯七年(1634年),后金军第二次入塞,曹文诏被调到大同抗金,被围农民军从 王朴 处突围。是年六月,新任五省总督 陈奇瑜 乃引军西向,约会陕西、 郧阳 、湖广、河南四巡抚围剿汉南农民军。高迎祥、张献忠、 罗汝才 、李自成等部见明军云集,误入兴安(今陕西省 安康市 )车箱峡(今陕西省平利县老县镇)。峡谷之中为古栈道,四面山势险峻,易入难出,唯一出口为明军所截,“马乏刍([chú],喂牲畜的草)多死,弓矢皆脱”,情势危殆,李自成用 顾君恩 之计,贿赂陈奇瑜左右人士,向官兵诈降。陈奇瑜释放李自成等人,派五十多名安抚官,将农民军遣送回籍,甫出栈道,自成立刻杀安抚官复叛。
崇祯八年(1635年),洪承畴任五省总督后围剿民军,农民军退到河南洛阳一带。高迎祥、张献忠、老回回、罗汝才、革里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横天王、混十万、过天星、 九条龙 、顺天王等十三家七十二营起义军在河南 荥阳 召开 荥阳大会 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方略。会后李自成与高迎祥、张献忠率部攻下 南直隶 凤阳 ,掘明皇室的 祖坟 ,焚毁 朱元璋 曾经出家的“ 皇觉寺 ”,杀宦官六十多人,斩中都守将 朱国相 。因争夺凤阳皇宫的俘虏小太监和鼓吹乐器,李自成与张献忠结怨,李自成分军西走甘肃。
崇祯九年(1636年),高迎祥被新任五省总督 卢象升 击败,包围在郧[yún]阳山区(隶属于湖北省十堰市)。高迎祥在黑水峪(今陕西省 周至县 黑河口)兵败,被新任陕西巡抚孙传庭所杀。高迎祥残部投奔李自成,李自成便被推为“闯王”, 继续征战四川、甘肃、陕西一带。崇祯十年(1637年), 杨嗣昌 会兵10万,增饷280万,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策略,限制农民军的流动性,各个击破,最后歼灭。此举在两年内颇见成效。 张献忠 兵败降明,李自成在渭南 潼关 南原遭遇 洪承畴 孙传庭 的埋伏被击溃,带着 刘宗敏 等残部17人躲到 陕西 东南的商洛山中。
崇祯十一年(1638年)八月,清兵从青口山(今河北 迁安市 东北)、墙子岭(今北京 密云 东北)两路毁墙入关,发动了第四次入关作战。 杨嗣昌 为贯彻其“安内方可攘外”的战略,力主与清议和,但遭到宣大总督、 勤王 兵总指挥 卢象升 等人的激烈反对。 崇祯 和战不定,卢象升在河北 巨鹿 战死。清兵撤退后,孙传庭、洪承畴等人均被调往辽东防范清军,李自成在山中得以喘息。冬天,李驻扎在 富水 关南 的生龙寨,并娶妻生子。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二十日,李自成攻克洛阳,杀 万历皇帝 的儿子福王 朱常洵 ,从后园弄出几头鹿,与福王的肉一起共煮,名为“ 福禄宴 ”,与将士们共享。同时,李自成没收福王府中金银财货和大批粮食、物资,发布告示大赈饥民。之后,在一年半之内,三围省城开封未果,最后一次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河决堤冲毁开封。先后杀死陕西总督 傅宗龙 汪乔年 。十月,在河南 郏县 败明陕西巡抚孙传庭。
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李自成攻下承天,被举为“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三月,李自成改襄阳为襄京,称“新顺王”,招抚流亡的贫苦农民,“给牛种,赈贫困,畜孽生,务农桑”,又“募民垦田,收其籽粒以饷军”。同月,杀与之合军的农民领袖罗汝才和革左五营的 贺一龙 。四月,杀叛将 袁时中 。五月,张献忠克武昌建立“ 大西 ”政权。八月,督师孙传庭拥兵10万出关。李自成闻讯,即率主力北上,九月,两军对垒于郏[jiá]县。时值大雨滂沱,明军粮运不继。李自成一面动员百姓坚壁清野,使明军无法就地筹粮;一面派大将刘宗敏率万余轻骑出汝州,截断明军粮道。孙传庭闻讯大惊,不得已回师欲打通粮道。李自成率师追击400里,大败明军,斩首四万余级。李自成乘胜挥师西进。十月,李自成攻破潼关,杀死孙传庭,占领陕西全省。
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定都 西安 ,建国号“ 大顺 ”, 改元“ 永昌 ”。封功臣以五等爵。同时,更定政权机构,改内阁为天佑殿,设大学士平章军事;六政府添设尚书一人,侍郎一人;增置省级机构,设节度使。 同时东征明京师。二月初二(3月10日),在沙涡口造船三千,渡过黄河,攻下汾州(今汾阳)、阳城(今晋城市阳城县)、 蒲州 (今永济),隔日攻下怀庆(今河南焦作),杀卢江王载堙。初五日(3月13日)攻克太原,牛勇,王永魁等督兵五千人出战尽殁,初八日以守将张雄作内应,炮轰破城,蔡懋德自缢死。在太原休整八天。十六日,克忻州(今山西忻州),官民迎降,代州(今属忻州)守关总兵周遇吉凭城固守,双方大战十余日,遇吉因兵少食尽,退守宁武关(今山西宁武境)。 周遇吉 悉力拒守,最后火药用尽,开门力战而死,全身矢集如猬毛,夫人刘氏率妇女二十余人登屋而射,全被烧死。
三月初一日(4月7日)李自成克 宁武关 ,前后死将士七万余人,伤亡惨重,《 罪惟录 》记“后贼陷京师,多有手足创者,皆经战宁武者也。”李自成下令屠城。当晚,大同总兵 姜瓖 投降,宣府总兵 王承胤 降表亦到,又连下 居庸关 昌平 。三月初八日,兵至 阳和 。十一日,大顺军开进 宣府 ,“举城哗然皆喜,结彩焚香以迎”。崇祯帝急调辽东总兵 吴三桂 、蓟辽总督 王永吉 、昌平总兵 唐通 、山东总兵 刘泽清 入卫京城,并号召在京勋戚官僚捐助饷银。
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三月十五日(4月21日),农民军抵达 居庸关 ,监军太监 杜之秩 总兵 唐通不战而降,同时, 刘芳亮 率领南路军,东出固关后,真定太守邱茂华、 游击 谢素福出降,大学士 李建泰 保定 投降。三月十六日,李自成部过 昌平 ,抵沙河。十七日进高碑店、西直门,以大炮轰城,入午攻打平则门、彰义门、西直门。三月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监 曹化淳 率先打开外城西侧的广宁门,农民军由此进入今 复兴门 南郊一带。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监 杜勋 入城与 崇祯帝 秘密谈判。据《 小腆纪年附考 》卷四载,李自成提出的条件为:“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双方谈判破裂。
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 张缙彦 主动打开 正阳门 ,迎 刘宗敏 所部军,中午,李自成由太监 王德化 引导,从 德胜门 入,经 承天门 步入内殿。此时崇祯带着太监 王承恩 上煤山瞭望,又返回 乾清宫 ,大臣皆已逃散,最后崇祯前往 景山 自缢,明朝灭亡。李自成下令将崇祯“礼葬”,在 东华门 外设厂公祭,后移入佛寺。二十七日,葬于田贵妃墓中。
李自成入住 紫禁城 之后,封宫女 窦美仪 为妃。大顺军入北京之初,兵不满二万 ,李自成下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京城秩序尚好,店铺营业如常。但从二十七日起,农民军开始拷掠明官,四处抄家,规定助饷额为“中堂十万,部 京堂 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 翰林 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 刘宗敏 制作了五千具 夹棍 ,“木皆生棱,用钉相连,以夹人无不骨碎。”城中恐怖气氛逐渐凝重,人心惶惶,“凡拷夹百官,大抵家资万金者,过逼二三万,数稍不满,再行严比,夹打炮烙,备极惨毒,不死不休”,“牵 魏藻德 方岳贡 丘瑜 陈演 李遇知 等,勋戚 冉兴让 张国纪 、徐允桢、 张世泽 等八百人追赃助饷。” 谈迁 枣林杂俎 》称死者有1600余人。李自成手下士卒抢掠,臣将骄奢,“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掠抢民财者也”。
大顺军于占领区皆设官治事,首为追饷,例如在城固县,“贼索饷,加以炮烙”;在汾阳,“搜括富室,桁夹助饷”;在绛州,“士大夫惨加三木,多遭酷拷死”;在宣化,“权将军檄征绅弁大姓,贯以五木,备极惨毒,酷索金钱”四月十四日, 西长安街 出现告示:“明朝天数未尽,人思效忠,定于本月二十日立 东宫 为皇帝,改元义兴元年。”十三日,由李自成亲率十万大军奔赴 山海关 征讨 吴三桂 ,留守北京者为 李岩 刘亮 与李侔[móu]。
据《明季北略》记载,李自成入北京后,从宫中搜出内帑“银三千七百万锭,金一千万锭”,“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两,镌有永乐字”

李自成 退出京师

李自成进京之后,为瓦解明军残余势力,多次遣使招降明山海关总兵 吴三桂 ,未果。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与吴三桂进行 一片石战役 。战至四月二十二日,吴军渐渐不支。吴三桂乃降于清朝摄政王 多尔衮 ,两军联手击溃李自成,主将 刘宗敏 受伤,急令撤退。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逃到京城,仅三万余人,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称帝,怒杀吴三桂家大小34口,次日逃往西安,由山西、河南两路撤退。临行前,火烧 紫禁城 和北京的部分建筑,七月渡黄河败归西安,不久,弃西安,经 蓝田 ,商州,走 武关 。由于南明 弘光帝 朝廷的建立和大顺军的节节败退,很多投降大顺的原明朝将领复投南明或清朝,李自成于是疑心日盛,终于妄杀 李岩 等人,致使人心离散。
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十月,清军攻陷 太原 ,随即分兵南下晋东南,大顺军长治守将刘忠抵敌不住,被迫率部转入河南。至此,山西全省仅剩西南一角为大顺军控制,李自成山西防线基本瓦解。十月下旬,清军兵分两路攻打陕西,一路由英亲王 阿济格 率领吴三桂、 尚可喜 等军由大同向 榆林 进兵,然后,从陕北南下西安。一路由豫亲王 多铎 率领 孔有德 耿仲明 等部,从河南怀庆攻击 潼关 。李自成闻讯,匆忙率军增援潼关。十二月,清军出击潼关,大顺军列阵迎战,刘宗敏先战不利。
李自成败退路线
顺治二年(大顺永昌二年,1645年)正月初四日, 刘芳亮 统兵出战,受到挫折,李自成亲率马步兵拒战,又被清军击败。初五、初六两日夜间,大顺军连袭清营,俱败。初九日,清军的 红衣大炮 运至,进逼潼关口。大顺军凿重壕,立坚壁,堵截清军。十一日,清军先用红衣大炮轰击,接着大举进攻,相继攻入大顺军阵。大顺军仍顽强奋战,以骑兵300反击,又分兵迂回到清军阵后攻击,但都失败。这时,北路清军由 阿济格 率领,从山西 保德 州渡过 黄河 ,进入 陕北 ,围攻榆林。经十三天激战, 潼关 失守。李自成见清兵两路夹攻,陕西陷落已成定局,遂被迫放弃西安,经 蓝田 商州 ,走 武关 ,退入襄阳 ,“声言欲取 南京 ,水陆并进”。
三月,大顺军逼走南明将领 左良玉 ,占领 武昌 ,李自成计划乘舟东下,夺取东南作为抗清基地。但大顺军尚未准备充分,清军分水陆两路突然袭来,李自成仓促弃武昌向东南进发。四月,清军在湖北 阳新 、江西 九江 接连大败大顺军,切断其东下去路。李自成见东下已无可能,便掉头向西南进军,准备穿过江西转入湖南。五月初,大顺军到达湖北 通城 九宫山 麓时,李自成率轻骑20余人登山探路,被当地民兵武装姜大眼杀死,尸首秘密埋葬,李自成战死后,农民军悲怒交集,立即扫荡九宫山区,对当地民众予以报复性打击。《 明史 》也记载,李自成死于湖北 通城 。大顺军余部称李自成为先帝,其妻高氏为太后,李锦推举李自成三弟 李自敬 为首领。

李自成 政治

主词条: 大顺政权
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 西安 正式建国,国号大顺,年号永昌;他自己改名自晟。改西安为西京。设天佑殿大学士,由 牛金星 充任。增设六政府尚书等官。地方上增加省级设置,分全国为十二个州,官为节度使。同时发布开科取士,招揽人才。三月十七两路会师北京城下,于十九日破城,迫 崇祯帝 朱由检自缢煤山(今景山),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进北京后,首先是加强大顺政权的建设,其中主要措施有:任命官员,开科取士,选拔 知识分子 ,政府官员一律受权将军节制;立即释放明 锦衣卫 狱中的犯人。严厉镇压作恶多端的明朝皇族和达官贵人。史称农民军“满街捉士大夫,拘系枷锁,相望于道”,一时“向来厂卫知名者,咸从束缚;要津猾胥,先倾其家而杀之”。在大顺军的打击下,地主官宦“混稠人中,低头下气,惟人觉”,“赤体狂奔,四散逃命”。那些投顺的明朝官吏,也是丑态百出。每天在午门外,他们身着青衣小帽,“匍伏听点。平日老成、儇([xuān],聪明而狡猾)巧者,负文名、才名者,晓晓利口者,昂昂负气者,至是皆俯首低眉,植立如木偶,任兵卒侮虐,不敢出声。亦有削发成僧,帕首作病”者,真是“种种丑态,笔不尽绘”,他们过去的那些淫威,在大顺军面前一扫无余。大顺军逮捕并处决了五百余名罪大恶极者。同时,宣布免除贫民赋税,成立“比饷镇抚司”,勒令明朝大官僚交出赃银,叫做“输银助饷”,由刘宗敏、李过等主持,追赃助饷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共得银七千万两。从而在政治、经济上打击了明朝的官僚地主,维护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李自成起义
崇祯三年(1630年),李自成被裁辍业,于 米脂 号召饥民起义,率众投农民军首领不沾泥,继投 高迎祥 ,号八队闯将。六年,在农民军首领 王自用 病卒后,收其遗部2万余人。后与农民军首领 张献忠 等合兵,在河南林县(今林州)击败明总兵 邓玘 [qǐ],杀其部将 杨遇春 ,随后转战山西、陕西各地。七年,连克陕西澄城、甘肃乾州(今乾县)等地,后于 高陵 富平 间为明总兵 左光先 击败。崇祯八年(1635年),与各路农民军首领聚会河南荥阳(一说无此会),共商分兵定向之策。遂转战江北、河南,又入陕西,在宁州(今甘肃宁县)击杀明副总兵 艾万年 等。旋在真宁(今正宁西南)再败明军,迫总兵 曹文诏 自杀。
崇祯九年(1636年),在高迎祥被俘杀后,被推为闯王。领众"以走致敌",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战法,连下 阶州 (今甘肃武都)、陇州(今陕西陇县)、宁羌(今宁强)。旋兵分三路入川,于昭化(今广元西南)、剑州(今剑阁)、绵州(今绵阳)屡败明军,击杀明总兵 侯良柱 。崇祯十二年(1639年),与复起的张献忠合兵破竹溪,移师截断明军粮道。后协助 罗汝才 于香油坪击败明总兵 杨世恩 部。翌年春,移师围洛阳,得守军策应破城,执杀福王 朱常洵 。旋挥师围开封,数攻不克,南走邓州,与脱离张献忠的罗汝才合兵,众号百万。后乘明军四路向河南新蔡、项城调集,遣精兵于途中伏击,致明军阵乱败逃,执杀明总督 傅宗龙 于项城。
崇祯十五年(1642年),与罗汝才以20万众再围开封,激战20余日未克,回师攻破河南襄城,俘斩明总督 汪乔年 和降明的农民军首领 李万庆 (射塌天)。十六年正月,重返襄阳,以“三年不征,一民不杀”口号安民。改襄阳为襄京,建立 大顺政权 ,在 汝州之战 中歼明军4万余人,迫 孙传庭 败逃陕西。
灭亡明朝之后,为瓦解明军残余势力,多次遣使招降明总兵吴三桂,未果。四月十三,率兵约10万(一说6万)往攻。在 山海关之战 中被吴三桂、清摄政王多尔衮联兵击败,损兵数万,退师北京,大顺军由盛转衰。廿九日称帝,翌日离京西撤。

李自成 经济

农民战争期间,在义军控制的地区里,李自成采取了一些安定人民生活和发展社会生产的措施。如没收南阳、襄阳一带地主的“庄田”,进行耕种。同时招抚流亡的贫苦农民,“给牛种,赈贫困,畜孽生,务农桑” ;又“募民垦田,收其籽粒以饷军” 。由于流动作战,这些措施不可能完全执行,但这些政策的本质,却同封建皇朝的繁重盘剥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攻占北京之后,在经济上,李自成明确提出“贵贱均田”之制 ,铸钱“永昌通宝”,平抑物价以利商品交易。保护农业生产,重申“马腾入田苗,斩之”和不准军士抢掠的禁令。陕西是李自成的故乡,义军所到之处,都对父老进行慰谕,凡军士妄杀百姓者偿命。责令官僚富户输金助饷,规定“九卿五万,中丞三万,监司万两,州县长吏半之”

李自成 均田免赋

主词条: 均田免赋
“均田免粮”,这既是农民军的起义口号,又是一项政治纲领。这项政策客观上满足了人民对土地的渴望,因此,起义军深得人民拥护。在“割富济贫”,平均分配社会财富的呼声中,起义队伍迅速壮大起来。起义军的壮大与陕西的社会环境也有着直接关系,天启、崇祯年间,陕西连年大旱,朝廷不但没有拨付分毫赈灾银两,反而加紧催收赋税,加派横征,罗掘微财,人民群众要求打破这种残酷现状的愿望非常强烈,加入起义队伍就愈发踊跃。李自成及时采纳了谋士 李岩 的建议,响亮提出了“均田免粮”“平买平卖”“割富济贫”的口号,这与人民的愿望非常吻合,义军的声势更是空前地浩大起来。
在赋税方面,起义军除了实行以上大政方针外,还有具体发展经济的措施。其一、采取业主认耕的办法,把地主兼并了的土地收回来还给农户,让其尽快恢复生产。其二、积极帮助农民提高耕作技术,给农户分配耕牛和其他劳动工具,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其三、采取“输银助响”的办法,按照官僚地主在明廷中官职的高低确定助响数额。这项政策,既打击了地主富豪又赈济了贫民,同时,又确保了起义军的开支费用,这是“均田免粮”政策的主要思想。其四、开仓济民,拯救苍生,京、陕、豫、鲁的大批灾民因此得以活命。
李自成的这些赋税政策,可以说是深得人心。人们到处在唱“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这是人民对起义军的声援,也是对李自成赋税政策最直接的支持。虽然李自成的起义最终失败了,但起义军用生命捍卫的赋税策略,以及建立合理 社会制度 的愿望,对赋税思想的影响仍十分深远。
李自成宣布“为救百姓,故起义兵”, 因而提出“剿兵安民”的口号,立志以“仁义”之师,反抗官军,夺取天下。为争取民心,他提出“均田免粮”的主张。他着眼于提高作战能力,不断加强农民军建设。重视军队编组,将起义军区分为战斗部队和地方守备部队。战斗部队分为中、左、右、前、后五营,以不同颜色旗帜区分,由权将军、制将军、果毅将军、威武将军等统领。以步兵、骑兵为主,另有炮兵、工兵、水军。重视改善武器装备,常用缴获的铳炮、火药、铁胄、骡马装备部队。重视练兵习武,规定将士四更即起,操练武艺;部队驻定“则校骑射,谓之‘站队’,及夜方毕” 。奖勇罚怯,培养起义军勇往直前的战斗作风。重视军队纪律,要求将士严遵约束,按令行事。每到一地传牌申禁:“不淫妇女,不杀无辜,不掠资财” 。用兵作战,灵活多变,“不用古法” 。善于流动作战,以走制敌。率领农民军辗转于优势敌人的围追堵截之中,在运动中寻机歼敌,粉碎明军多次围剿。为提高部队机动能力,骑兵“一兵必二三马,更番驰骤而不疲毙” 。善于避实击虚,出奇制胜,以远程奔袭、诱敌入伏、声东击西、围城打援等战法,击败敌人。李自成对农民战争的认识及实践,在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史上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有一定影响。但他早期不重视根据地建设,后期治军不严,导致所部纪律松弛,战斗力日弱,以致大顺政权很快倾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