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木吐喇石窟是国家一类文物保护单位,石窟位于
库车县
城西南2 8公里处,始凿于公元4世纪,于11世纪左右废弃。已编号的洞窟有112个,现存
壁画
数千平方米,以描绘
大乘佛教
内容为主,壁画艺术“唐风”较浓,亦有少量雕塑,还有大量的龟兹文、汉文、回骼文的题记,是研究龟兹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石窟在内容和风格上与中原佛教艺术相近,出现了“
西方净土
”、“东方药师”、“法华”、“弥勒”等大型经变故事画,形象生动、造型优美。克孜尔尕哈石窟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库车县城西北13公里,为唐代遗址。已编号洞窟47个,现较完整的洞窟有38个,其中19个为支提窟,19个为毗河罗窟。窟中壁画多为
佛本生故事
像。较为特殊的是第24号窟,为七角形平面,正中有中心柱,左右开
甬道
,后壁有隧道,且又是平顶的支提窟,此种形式为其他窟群所罕见,壁画“龟兹风格”较浓。
库木吐喇石窟
石窟大约开凿于四世纪。当佛教从
印度
和键陀罗等地传入龟兹后,龟兹的 人民在本
民族传统
的基础上,吸收了外来艺术的有益成分,创造出了具有时代特点和民族风格的艺术形式。洞窟的早期壁画属于南北朝时代,而
唐代
的壁画内容则以经变故事为主,与
敦煌莫高窟
的十分相似。晚唐的壁画间常有
汉文
和
回鹘文
的榜题。第46窟夹子本生图,采用较粗的线条勾勒轮廓,内部以赭石平涂,极富立体感。龟兹画家还从自己的生活实践出发,让佛和菩萨披上龟兹的服装,被称为“双领下垂”式的大衣。在绘画的技法上,“用笔劲紧,如屈铁盘丝”。第32窟残存“涅盘变”中的举哀菩萨,线条圆润,流畅柔和,是“屈铁盘丝”式线条的代表之作。 库木土喇石窟中还有少量回鹘高昌时期开凿的,其中保存最完好的要数79号窟。窟内右壁下部有一幅“
地狱变
”。坐在方台上的地藏菩萨在中心,外面跪着一行六人,其中两个长着角的鬼卒抓住两个人的头发在捆绑捶打,另两个鬼卒正拉着锯把一个人的头锯成两半……大家一定还记得佛教中有“我不入
地狱
,谁入地狱”这句名言吧,指的就是这普济众生,包括地狱中的饿鬼、牲畜等一切生灵的地藏菩萨。由于“
地狱变
”壁画在全国石窟中绝少发现,这幅稀有的壁画因此在佛教艺术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库木吐喇石窟
45号窟
库木吐喇45号窟窟顶中心是一行宝相花图案,笔法细腻,色彩绮丽。其左右的大千佛,面目丰盈秀美,其袈裟或袒右、或通肩;或作“
禅定印
”,或作“施与印”,或作“
转法轮印
”,或作“
施无畏印
”(这些都是佛的各种手姿,如禅定印就是将双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左手上,两拇指相接)。大千佛的头上有宝盖,表明这些都是“菩萨”级别以上的大神。
同是唐代所作的壁画,库木吐喇与克孜尔石窟相比,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它受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较深,艺术风格上唐风较浓。唐代时的龟兹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尤为密切。唐王朝使节的频繁来往,以及驻守在龟兹的3万唐兵,带来了大量的汉族文化。女皇武则天极好佛教,使得龟兹的佛教大为兴盛。加之库木土喇地处龟兹国都与安西都护府的附近,由此便出现了数量繁多、唐风浓郁的壁画。回头再看14窟“降魔变”壁画中,击刺
释迦牟尼
的武士装的魔鬼,头上戴着雉尾,与盛唐时“天王”的装饰相同;《迎佛图》中的江水,更是“一摆三波,三折之浪”的
唐代
画法。15窟所画的菩萨像,头戴小型花鬓冠、高发髻,胸前有复杂的细缨络,披巾下垂、横于胸腹之间,是
中原
各地石窟、盛唐以后菩萨像的标准形态;画的用笔,更具
吴道子
人物画“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的典型风格。
库木吐喇石窟
“
德国
吐鲁番探险队”是德国柏林民俗学博物馆在本国皇家和军火大王克虏勃等人的资助下,于1902~1903、1904~1905、1906~1907、1913~1914年间派出的四次新疆探险队。名为“吐鲁番探险队”,实际上,探查、挖掘的地点遍布丝绸之路北道——西起喀什,东到哈密的古代遗址。库木吐喇石窟只是他们考察、窃取龟兹壁画的一个点,正如格伦威德尔所说,他们 “仅仅是作为在克孜尔主要工作的一种预备性研究”,但就在这个“试点”中就切割了大量的壁画,带来无法弥补的破坏。
他们对库车县库木吐喇石窟的考察前后共进行了三次,分别是1903、1906和1913年。在这几次考察中,不仅拍摄、测绘、挖掘、掠劫大量文物,同时还切割许多壁画。
库木吐喇石窟
1903年
第一次是柏林民族学博物馆的
印度
艺术史学家格伦威德尔(AlbertGrünwedel)率领胡特(GeorgHuth)和巴图斯(TheodorBartus)组成,于1902年11月到达吐鲁番,12月开始调查和挖掘。1903年4月从吐鲁番返回途中,路经库车时,与
日本
大谷探险队的崛贤雄和渡边哲信相遇。当得知库木吐喇等石窟的消息后,格伦威德尔就匆匆忙忙地赶到那里,并切割了谷口区第23窟(格伦威德尔编号:第2沟中穹隆顶窟)穹隆顶上的两身天神、婆罗门像和三块边饰图案;大沟区第38窟(格伦威德尔编号33窟,或称涅盘窟)中心柱后壁的大型涅盘图等壁画运回柏林。这次连同在吐鲁番窃取的文物共有44箱,每箱重约37.5公斤。
这一“成绩”鼓舞了德国东方学界,导致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委员会,主要成员有梵文专家皮舍尔(RichardPischel)、
柏林大学
教授买耶尔(EduardMeyer)等,提议尽快派遣考察队,成立“德国皇家吐鲁番考察队”,再次到新疆进行挖掘。由于格伦威德尔的健康欠佳,第2次考察(这是考察队建立后的首次,因而也被称为第1次)于1904年开始,由勒柯克(V·Lecoq)任队长,巴图斯参加,主要在
吐鲁番地区
活动,没有到库木吐喇石窟。这次共带走文物103箱,每箱重100~160公斤。
库木吐喇石窟
1906年
1905年12月,当格伦威德尔到达喀什后,与勒柯克汇合,一起开始了第三次考察活动。这次他们的考察队增加成了4人,因为格伦威德尔又带了一名助手——波尔特(H·Pohrt)。他们于1906年初考察了
图木舒克
遗址后,第二次来到库车县,首先考察了
克孜尔石窟
,又返回库木吐喇,决定先在库木吐喇考察、挖掘、摄影、摹绘、切割壁画,掠劫文物,取得经验后,再在克孜尔大动手脚。勒柯克在《新疆地下的文化宝藏》中记载,库木吐喇石窟开凿在湍急的河水左岸,“岸边零星还分布着好几个寺庙遗址,之间被崎岖险峻的山谷所分开”。他们先挖掘的都勒都尔—阿户尔遗址,是“一处已经被沙土埋起来的寺庙遗址”,在一座佛堂的塔基上,看见残存大立佛的下肢和半圆形的
莲花座
,收集到两身天王塑像。在一座塔基中发现了舍利盒和佛传壁画,当时的“壁画保存得还相当完好,从里面我们抢救出了大量很有价值的雕塑、写本和其他文物”。
库木吐喇石窟
局负责实施。从2000年开始共组织召开了11次由中日专家组成的专家会议,研究讨论了工作实施计划和编制《库木吐喇千佛洞保护》。2004年库木吐喇千佛洞保护工程的各项工作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库木吐喇千佛洞第一期工程计划》。2004年完成前期工作。2005年至2006年将实施第二期保护工程。
至今完成项目有:《库木吐喇千佛洞保护规划》,《库木吐喇千佛洞第一期工程基本设计》、《库木吐喇千佛洞灌注及岩层加固试验报告》、《库木吐喇千佛洞壁画防剥落及加固材料试验报告及资料汇编》、壁画档案记录工作、建立气象站等项目。
2006年8月国家
文物
批准了《库木吐喇千佛洞保护规划》和《库木吐喇千佛洞修复保护第一期工程修复设计》。
2005年3月库木吐喇石窟保护工程三方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就该项目第二期工程实施计划及方案进行了论证。2006年5月库木吐喇石窟保护工程二期工程启动议式在新疆
库车
举行。2006年7月至10月完成了五连洞岩体加固任务。由辽宁有色地质基础公司完成。
至今已完成了库木吐喇石窟地形图、洞窟近景摄影、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调查、洞窟档案记录、洞窟壁画危急调查,壁画防脱落实验、岩体锚固试验、壁画颜料分析、总体保护规划、五连洞加固等工作。其中,
洞窟
档案记录工作作为目前我国进行的首次洞窟记录项目,为有效保护洞窟珍贵壁画、收集国内外资料、洞窟现存小气候和大环境的变化等具有重要推广价值。对目前已完成的工程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日专家认为,此项目无论组织协调、项目管理和所形成的技术成果,可称为典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