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需求函数 可以表示为:Y=AD(P)。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首先价格总水平对 消费支出 的影响。在既定的收入条件下,价格总水平提高使得个人持有的财富可以购买到的消费品数量下降,从而消费减少。反之,当价格总水平下降时,人们所持有财富的 实际价值 升高,人们会变得较为富有,从而增加消费。总之,价格总水平与经济中的消费支出成反方向变动系。其次考察价格总水平对 投资支出 的影响。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提高, 利息率 上升。而利息率上升会使得投资减少,即价格水平提高使得投资支出减少。相反,当 价格总水平 下降时,实际 货币供给量 增加,从而利息率下降,引起厂商的投资增加,即价格总水平下降使得经济中的投资支出增加。因此,价格总水平与投资支出成反方向变动关系。第三,是由于当价格水平上升的时候,出口会下降,进口增加,导致了净出口的下降。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凯恩斯 在对总 需求分析 时,有三点重要的假定:1. 总供给 不变。假定各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总供给曲线 处于 水平线 的区域,总需求的增加可以引起 均衡国民收入 上升,即总供给可以适应总需求的增加而增加(也就是不考虑总供给对 国民收入 决定的影响)。2.潜在的国民收入,即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不变。3.价格水平既定。
凯恩斯 所认为的总需求是一种需求与国民收入的变动,这就是总需求模型的雏形。但它仅仅是从产品市场来考虑了总需求。而在传统的简单的 货币数量论 模型中,则从货币市场的角度考察了总需求,并建立了描述货币供求相等的均衡方程。 现代货币 数量论据此认为, 货币供应量 的变动将直接影响名义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
在这些总需求模型中,有一个强有力的假定就是一般 物价水平 不变。这在凯恩斯 提出问题 的30年代或许是合理的,然而自从60年代后期以来,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已经成为一种经常的现象,若再继续假定价格水平不变就有脱离现实之嫌了。于是,随后的 新古典综合派 将上述两派的理论加以综合,提出 理论模型 中把 物价变动 考虑在内,建立了新的 总供给 —总需求模型。
根据前人的研究,我们可以把总需求曲线的特性归纳如下:
(1)总需求曲线表示在某个给定的价格水平上所需要的GDP水平。
(2)决定、影响总需求曲线的两个经济原理是收支平衡和货币供求相等。
(3)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价格水平的上升意味着 实际货币余额 的降低,因而 实际利率 会上升,从而使投资、GDP和 净出口 减少。
(4)总需求取决于真实 货币供给 。名义 货币存量 的增加使AD曲线上移的程度恰好与 名义货币 增加的程度一致,也就是说,名义货币的增加不会改变GDP,只能改变价格水平。
(5)一般说来,扩张性政策——如增加政府支出、减税和增加货币供给-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消费者与投资者的信心也影响总需求曲线(信心增强时,AD曲线向右移动;当信心削弱时,AD曲线向左移动)。
总需求曲线代表了 货币市场 商品市场 同时达到均衡时的点的集合,即IS—LM模型的 均衡点 。我们可以由IS—LM模型推出总需求曲线:IS模型: Y=C(Y-T)+I(Y,i)+G LM模型: M=¥YL(i)
Y代表 GDP ,C为系数,T指税收,I为投资,i为利率,G代表 政府支出 ,M为名义 货币供应量 , Y指 名义GDP .其中,在IS模型中Y和T,i均成 负相关关系 ,Y和G成 正相关 关系;而在LM模型中,Y和M成正相关,和P成负相关。注:上述两个模型是对现实的高度简化,建立在Macroeconomics (second edition) Olivier Blanchard,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中的模型的基础上。当上述两方程均成立时,得到 总产出 Y,即GDP的一个 隐函数 Y=Y(M/P,G,T)其中M/P代表真实货币供应量;G代表 政府购买支出 ;T代表税收。
用IS—LM模型推导AD曲线可以表示:
LM曲线 的推导中,M/P指的是真实的 货币供应量 。所以,准确的讲,要体现出真实货币供应量与名义货币供应量,P应该是 GDP平减指数 (GDP Deflator)。对于给定的名义货币量M,高价格意味着低的真实货币供应M/P。显然,价格高意味着供应的 人民币 价值低了。结果是,高 价格水平 意味着低水平的 总需求 。因此,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我们假定,总需求曲线的代数表达形式是 Y=1+2A+3M/P
A表示 财政政策 状态,M/P表示真实货币供应。(来自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 第七版)
在财政政策中,起着主要作用的是政府购买支出和税收。所以,我们将多恩布什归纳的 表达式 转化为 Y=1+ 2G+3T+4M/P 用G和T将A细化了。
在最终模型中,影响GDP的因素由三个(真实货币供给、税收、政府购买支出)减至一个(税收),但并不意味着其它两个因素(真实货币供给、政府购买支出)不影响GDP,而是因为在模型中上述三个变量之间存在高度的 线性相关 关系,所以用税收代表了这三个因素对GDP的影响。同时,模型为对数形式,其系数的经济含义为衡量税收对GDP的影响时,其变化量均为 相对数 的形式。
从模型中可以看到, 税收政策 与GDP为正相关关系,而普遍认为税收政策与GDP之间应是负相关关系。对此我们认为模型的结果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税收与产出之所以存在负相关关系在于认为税收会抑制劳动者积极性,但就我国发展历程来说,体制改革对劳动者积极性的 促进作用 才是主要的方面,而税收对其影响并不明显,因此税收的增长并不意味着产出会减少。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对经济的短期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1. 当政府增加 购买支出 时,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反之,当减少政府购买支出时,会减缓经济的发展速度。事实证明,我国在近几年来 内需不足 ,但经济仍保持高速增长,这与我国政府大力发展基础建设是分不开的。
  2. 当政府增加真实 货币供给 时,短期内GDP会受其影响而增加。而当减少时,则会减缓GDP发展速度。我国一直实行稳健的 货币政策 ,真实货币量的稳定增长对GDP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3. 当政府增加征税时,GDP也会随之增加。表面上看似乎很荒谬,但这是与中国的实际发展情况符合的。中国的 税收制度 正处于完善阶段,而税收制度的完善对我国收入 再分配 、缩小 贫富差距 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起到了较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