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钧(对,就是那个著名的宅男皇帝)的陵寝,不要说两个皇后了,其实他老人家一个都不想要。可是很多事情,哪怕你是皇帝,也都是非常无奈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位于今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景区中的定陵被打开。由于准备不足,定陵的考古,称得上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后来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神宗皇帝以及两位皇后(孝端显皇后、孝靖皇后)的尸骨棺椁均被破坏,又留下了难以挽回的遗憾。
明神宗的尊号是“显皇帝”,可见孝端显皇后是皇帝的原配。但是历史上的孝端显皇后仅比皇帝本人早死了三个月,那另一位孝靖皇后又是谁呢?她是因为得宠,还是因为别的原因才得以与朱翊钧合葬?
定陵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动工,前后历时六年才最终竣工。定陵在设计之初,就留下了三个棺床,一个给神宗,一个给孝端显皇后,但另一个却是留给郑贵妃而不是孝靖皇后的。郑贵妃是神宗最爱的第三子福王朱常洵的生母,可怜朱翊钧生前不能立爱子为皇太子,连死后与爱妃合葬的愿望也无法达成。这一切的一切,都发生在他对孝靖皇后一时冲动所酿成的苦果之中。
明神宗定陵大门
王恭妃:横亘在皇帝、贵妃和福王之前的巨大阴影孝靖皇后王氏,宣府左卫人(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原为服侍神宗生母李太后的慈宁宫宫女。孝端显皇后王氏,原籍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市),生于北直隶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市大兴区)。
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二月,16岁的朱翊钧和15岁的王氏举行了大婚仪式。综合史料分析,神宗和王皇后之间确实擦不出火花。但当时张居正辅政,神宗也只能乖乖地和皇后行周公之礼。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十二月,王皇后生下了神宗的第一个子女:皇长女荣昌公主朱轩媖。
就在皇后即将临盆前一个月,百无聊赖的朱翊钧前往慈宁宫向太后请安,不料却一眼相中了时年16岁的王宫女,一时兴起便临幸了她。王宫女也很争气,这么一次就怀了身孕。
孝靖王太后,光宗生母也。初为慈宁宫宫人。年长矣,帝过慈宁,私幸之,有身。—《明史卷一百十四·列传第二》
由于王宫女身份低微,神宗生怕太后和张居正责骂,始终不愿意承认此事。直到王宫女肚子大的已经遮不住,才不得不向母亲坦白此事。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六月王宫女被册封为恭妃,两个月后神宗的长子朱常洛出生。我们必须坦率地指出,朱翊钧和王恭妃之间还是有一段蜜月期的。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七月,王恭妃又为神宗生下一女:云梦公主朱轩嫄。
王恭妃剧照
然而当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正月皇第三子朱常洵出生之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朱常洵是郑贵妃的儿子,而在朱常洛和朱常洵之间还有神宗次子朱常溆。朱常溆也是郑贵妃所生,可惜由于皇帝本人的过失,刚出生就夭折。据说神宗私下给了郑贵妃一个承诺,如果她再有儿子,一定立他做太子。
神宗对郑贵妃的爱,是炽热而专一的,对于二人的爱情结晶朱常洵更是百般宠爱。多年以来王皇后一直无子,也就意味着皇长子朱常洛才是皇太子的第一人选。尽管神宗在朱常洵出生之后,加封郑贵妃为皇贵妃,在宫中地位远高于王恭妃。可惜郑皇贵妃无论如何得宠,她的儿子朱常洵始终只是个庶子,地位就是比哥哥朱常洛低一头。
为了让朱常洵能够被册封为皇太子,神宗和文官们展开了为期十五年的斗争。在此期间,王恭妃带着皇长子住在景阳宫,几乎无法与皇帝相见。景阳宫为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紫禁城钟粹宫之东、永和宫之北,是东西六宫中最冷清的院落。据大学士文震孟之子文秉所著的《先拨志始》可知,为了保护皇长子,多年来王恭妃一直和朱常洛一同起卧。日后郑皇贵妃污蔑皇长子喜欢与宫女嬉戏,人品有问题之时,王恭妃站出来以此为例坚决维护了儿子的名声。不过以日后朱常洛“一月天子”的死因来看,东林党人的记录有几分可信度,需要打一个问号。
郑贵妃于神庙前言,皇长子好与宫人嬉,已非复童体矣。神庙遣使验之,孝靖大恸曰:“我十三年与同起卧,不敢顷刻离者,正为今日,今果然矣。”使还以实告。神庙自此有疑于贵妃,已后所言皆不入。—《先拨志始》
景阳宫实景
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十月,在和太后以及百官斗法中败下阵来的神宗,被迫册立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第三子朱常洵为福王。儿子终于被册为太子,尽管皇帝对自己冷落依旧,甚至都没有母凭子贵得到进封,但王恭妃依然非常高兴。然而朱常洛既然成为了太子,也就意味着他不能再继续住在景阳宫与母亲为伴。
太子搬去了慈庆宫(原址位于东华门内三座门迤北,即今南三所),此后的十年间都没能和王恭妃见上一面。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二月,为了庆祝这位皇长孙朱由校(即明熹宗)的降生,神宗为李太后上尊号为“慈圣宣文明肃贞寿端献恭熹皇太后”。在朝臣们的力请之下,神宗无奈进封皇长孙亲祖母王恭妃为皇贵妃。
丙辰,谕内阁札曰:“朕以元孙诞生,尊上圣母徽号,书谕天下宗藩。复思皇太子生母恭妃王氏,先年每欲进封。因帑藏钱粮不敷,恐礼文未备,是以暂停。今宫闱大典告成,恭妃宜进封皇贵妃。其皇太子下钦命选侍王氏,亦当有封号,以襄典庆。卿等便查照典礼,拟议上请,择吉举行。”—《明神宗实录卷四百一十八》
然而一个皇贵妃的封号,并没有为王恭妃的待遇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改变。所谓的王皇贵妃,还是被幽禁在景阳宫中,想见皇太子或者皇长孙一面,根本就不可能。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九月十六日,大学士叶向高上了一个题本,里面讲到自己恍惚听说王皇贵妃去世了,葬礼该如何举办,请陛下明示。实际上王氏早在四天前的九月十三日便已去世,皇太子朱常洛在母亲临终之前陪着她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王恭妃用了几十年的银壶
皇太子生母葬礼:牵动皇太子之位的激烈斗争对于皇贵妃的葬礼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礼仪,始纂于明孝宗弘治年间的《大明会典》其实说的很清楚,神宗的意思是按照“世庙皇贵妃沈氏”的成例办理。沈皇贵妃,是神宗祖父明世宗朱厚熜的妃子,死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
礼部官员对于神宗的旨意提出异议,认为王皇贵妃是皇太子的生母,不应该与普通皇贵妃待遇相等。当年孝宗皇帝的生母纪淑妃、穆宗皇帝的生母杜康妃去世之时,孝宗和穆宗并未被册封为皇太子,二妃本人也并未被封为皇贵妃,然而当时大家都知道孝宗和穆宗就是皇储,所以对于二妃的丧葬礼仪都安排得非常隆重。以此而论,王皇贵妃更应该风光大葬,天下才能安心。
戊午,礼部奏皇贵妃薨逝,合行事宜奉旨照世庙皇贵妃沈氏例行。但臣历查我朝皇贵妃薨逝,俱未有诞育东宫。惟宪庙淑妃为孝宗敬皇帝母、世庙康妃为穆宗庄皇帝母。然其薨时,皆未封皇贵妃,未经册立东宫。当日礼仪,俱拟从厚。况今皇贵妃既膺封典,皇太子册立东宫已久。尤天下臣民观望所系,礼仪更当加隆。—《明神宗实录卷四百八十七》
为何皇太子生母的葬礼会引发朝野的关注?因为在万历三十九年这一年,福王朱常洵仍然悠哉游哉地待在京师,时时觊觎着皇太子之位。换句话说,高规格办理王皇贵妃的丧事,就是对皇太子朱常洛的变相认可。
王恭妃画像
由于此前定陵竣工之时,在地宫中便设置了一帝二后的棺床位置,故而朝野上下对于王皇贵妃的葬所极其瞩目。神宗足足拖延了十个月,才在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七月将王皇贵妃安葬于天寿山陵区内东井左侧的平冈地,谥“温肃端靖纯懿皇贵妃”。
明朝历史上第一位庶长子是英宗朱祁镇,但他的生母宣宗孙贵妃很快顶替宣宗的原配胡皇后,成为新一任皇后,所以她死后自然要与宣宗合葬。第二位庶长子是宪宗朱见深,他的生母英宗周贵妃虽然没能复制当年孙贵妃的奇迹,但她死后还是得以与英宗及其原配钱皇后一起合葬茂陵。
和王皇贵妃性质差不多的是孝宗生母纪淑妃。孝宗之父是宪宗,他的最爱是万阿姨:万皇贵妃。纪淑妃死于成化十一年(1475年)六月,当时孝宗尚未被册立为皇太子,因此宪宗将纪淑妃安葬于西山明代皇家墓园。孝宗即位之后,追尊纪淑妃为“孝穆慈慧恭恪庄僖崇天承圣皇太后”,并将她迁葬于茂陵,与父皇宪宗合葬。有此成例在前,神宗深知自己驾崩之后,继位的皇太子朱常洛一定会把他生母迁葬定陵,与自己合葬。但是这样一来,自己的一生所爱郑皇贵妃就没有位置了。毕竟当年万皇贵妃死在宪宗之前,也没能葬入茂陵。郑皇贵妃倘若死在自己之前,好歹还能争一争,要是不幸死在自己之后那可怎么办?
追封皇后,祔葬定陵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四月,皇后王氏崩,神宗本人的身体状况也已经江河日下。当年七月,皇帝陛下指示礼部置办册立郑皇贵妃为皇后的典礼仪仗。然而还没等到册封大典举行,朱翊钧就突然驾崩,这其中是否还有隐情,真是不忍细思。
对于神宗来说,册立郑皇贵妃为皇后,是保证这位爱妃身后能与自己合葬的最后手段。但是对于神宗的临终遗言,皇太子朱常洛真的会执行吗?根据《实录》记载,朱常洛在尚未登基之前,就给礼部下了一道皇太子令旨,让他们讨论进封郑皇贵妃为皇后的礼仪。礼部左侍郎孙如游立刻上疏驳斥,认为“温肃端靖纯懿皇贵妃”都还没追封,郑氏凭什么进封?核心意思就是你爹已经死了,圣旨已经变成了废话,此事就此作罢。
令旨谕内阁:“父皇遗言:‘尔母皇贵妃郑氏侍朕有年,勤劳茂著,进封皇后。卿可传示礼部,查例来行。’”礼部左侍郎孙如游疏言:“臣详考累朝典故,并无此例。其以配而后者,乃敌体之经。其以妃而后者,则从子之义。历朝以来,岂其无抱裯之爱而终引去席之嫌?以礼之所不载也。先帝念皇贵妃之劳苦,当不在无名之位号。殿下体先帝之心,亦不在非据之尊崇。 且王皇贵妃诞育殿下,岂先帝意所不留而恩尚有待?即郑皇贵妃而习于礼,处非其据,必非其心之所安。夫善继善述,正须斟酌于义。若义不可行,则遵命非孝,遵礼为孝。臣若不顾义礼而曲徇意旨,则又欺罔不忠,臣不敢以不忠事主。尤仰冀殿下以大孝自居也。”疏入,未报。—《明光宗实录卷二》
孝靖皇后凤冠
等到朱常洛正式登基之后,立刻把郑皇贵妃抛到了脑后,一门心思只想着追封生母王皇贵妃为皇后。但是朱常洛只做了一个月皇帝就突然驾崩,此事尚未来得及办。等到皇长孙朱由校即位之后,按照先帝遗言追封祖母为“孝靖温懿敬让贞慈参天胤圣皇后”。当年十月,明熹宗下旨将祖母的棺椁从东井迁出,与祖父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嫡祖母孝端显皇后王氏一起葬入定陵。由于孝靖皇后的随葬品极其寒酸,明熹宗为祖母补充了包括全套皇后冠服在内的三箱随葬品。
至于郑皇贵妃,皇后梦破碎之后只能在仁寿宫低调求生存。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五月,郑皇贵妃去世,享年66岁,谥曰“恭恪惠荣和靖皇贵妃”,葬于定陵内银钱山东麓。虽然没能实现和神宗皇帝“死则同穴”的梦想,总算也没有离得太远。
结语:定陵之中一帝二后的葬制,其实是明神宗一生的痛。身为九五至尊,他一时冲动临幸了一位当时看上去很可爱的宫女,却没有想到要花一生的时间来为这个错误买单。到了生命的最后关头,神宗清楚地知道他已经无力阻止王恭妃与自己合葬,但是只要郑皇贵妃能够被封为皇后,无非就是在定陵中再多放一个棺椁的事情,这在明朝也不是没有先例。
神宗的高祖父宪宗,其茂陵之中便有一帝三后四副棺椁,分别是宪宗纯皇帝朱见深,原配孝贞纯皇后王氏,孝宗生母孝穆皇后纪氏,以及世宗祖母孝惠皇后邵氏。可惜为了国本问题,神宗、郑皇贵妃、福王和文官们斗了几十年,双方之间的仇恨根深蒂固,他们又怎么会让郑皇贵妃与神宗合葬呢?
哪怕是郑皇贵妃的亲孙子小福王朱由菘在南京称帝,也只能在重重压力之下追封祖母为“孝宁温穆庄惠慈懿宪天裕圣太皇太后”,而非“孝宁温穆庄惠慈懿宪天裕圣皇后”。根据笔者的猜测,若非南明在短时间内迅速灭亡,朱由菘日后一定会为了祖母的名分和东林党人再大战一场。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