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全集》部分读书笔记(《故事新编》)

在这次的经典阅读中我主要把重点放在了“鲁迅五书”上(《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故事新编》),对这五本书中的主要故事情节和主旨思想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并在阅读中产生了自己对文章、对鲁迅先生的一些看法。对于鲁迅先生的其他文章如《坟》、《热风》等也进行了泛读,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对一些令我印象深刻、感 触良多的篇目的阅读笔记进行了整理,内容如下:

《故事新编》前言:根据以往所学过的知识,我们了解到大多数文学作品都不能摆脱创作时的客观条件的限制,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而后世在评价时也会结合其时代意义,鲁迅先生的作品就是其中的典型。因此很多人攻讦鲁迅只不过是托时代的红利,本质上更像是一位思想家而不是文学家,比如李敖认为“鲁迅的文字水平是非常差的,这种文字水平算不上是文学家”。诚然,鲁迅先生创作的初衷就是为了改变当时人们的精神、提高人们的觉悟,以此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达到思想启蒙的效果,而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我自己在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时也会明显感到其中蕴含着的思想启蒙色彩,比如《呐喊》和《彷徨》中的很多文章很容易就可以感受到它们是为促进人们思想解放服务的。然而《故事新编》在先生的诸多小说中可以说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在这本小说中鲁迅以古代神话传说和名人名事为题材,却用现代的语言和叙述方式将其重新构建,体裁新颖,语言婉转幽默,讽刺犀利。读来“说教”意味也不是很强烈,或者说是很委婉。在我看来《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的作品中艺术创造性和文学观赏性更强的一部小说集,他本身丰富的文字积累和幽默风趣的行文也在这部作品中显现得淋漓尽致,或许这也从而可以印证“这种文字水平算不上是文学家”这类指责是无的放矢的。序言:在序言中鲁迅向我们介绍了《故事新编》这部小说集的基本创作情况,从开手写起到编成历经13年的时间。并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小说”的看法:“对于历史小说,则以为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者,纵使有人讥讽为‘教授小说’,其实是很难组织之作,至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倒无需怎样的手腕。”我认为这样的观点不只是在鲁迅那个年代,即使在今天也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从明清时期的《三国演义》到姚雪垠的《李自成》再到现在的网络历史穿越小说,中国历史小说不断发展,但在整个历史小说的发展史上《故事新编》依然占有重要地位。此外鲁迅还提到一个关于“油滑”的观点:“这就是从认真陷入了油滑的开端。油滑是创作的大敌,我对于自己很不满……而且因为自己对于古人不及对于今人的诚敬,所以仍然不免时有油滑之处。”的确,相对于《呐喊》和《彷徨》,《故事新编》读起来少了一些热血和深刻,但我认为在文章中的嬉笑怒骂中也蕴含了许多哲理和对社会的反讽,因此与其说是油滑,倒不如说是一种成熟,用世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一点在之后的具体文章也有体现,而我想鲁迅也绝非“对自己很不满”,只不过是一种调侃罢了。

《补天》:

《补天》(又名《不周山》)是《故事新编》中的第一篇小说,也是鲁迅较早时候写的一篇小说,以女娲造人和女娲补天的故事为背景。对于女娲造人的经过鲁迅先生描写的十分戏谑,女娲仅仅是因为无聊“唉唉,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无聊过!”而决定捏造小人,随后更是“单是有趣而且烦躁,夹着恶作剧的将手只是抡”,人类就这样出现并且渐行渐远了。这与古代典籍中所描写的神圣的女娲造人的场面大相径庭,而用这样一种诙谐的方式演义出来也表现了鲁迅对传统封建礼教文化的否定和讽刺。故事的第二部分就是以女娲补天为背景而展开的了。小人儿们离开女娲之后逐渐创建了自己的国家和社会,穿上了衣服,遍身多用铁片包裹起来,并且互相发起战争,这也代表着封建社会的形成。甚至还创造出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并且鲁迅把那些小人儿们说的话用文言文来表示,女娲是听不懂这些话的而且对于这些话感到烦躁,我想这也反映了鲁迅对于文言文的批判,认为文言文晦涩难懂,没有受过教育的普通人民群众并不能对其理解。后来女娲又看到了不穿铁甲的小人儿,他们便代表着平民,而这也就显示出阶级和社会等级的分化。而来求仙药的老小人儿也代表着人们的封建迷信。其中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小人儿站在女娲两腿之间说“裸裎淫佚,失德蔑礼败度,禽兽行。国有常刑,惟禁!”这无疑显现出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批判了近代中国反对新思想的封建保守势力。在故事的最后,女娲死后小人儿们肆意瓜分了女娲的身体,并且宣称自己是女娲的嫡派,这也表达了鲁迅对于封建礼教虚伪、贪婪、无耻的讽刺。

《奔月》:《奔月》、《理水》这两篇文章都是在鲁迅创作后期完成的,此时的鲁迅更加成熟,在创作上也更加“油滑”,相比于《补天》鲁迅在通过自己的文章阐发思想时更加隐晦,不过我想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文章本身的趣味性和故事性更强。故事的主角后裔是一位曾经射杀过封冢的英雄,然而时过境迁,这位英雄在野生动物越来越少的时代已经逐渐没有了用武之地,以至于每天只能喝乌鸦汤度日,偶尔得到母鸡之类的便以庆幸不已。故事中间穿插了逢蒙对后裔暗施冷箭,这位后裔之前的学生不仅盗用他的名誉,还极尽能事地想要置他于死地。经过凶险的的战斗之后后裔终于得以脱险,然而回家后却发现嫦娥已经抛弃他,独自飞升去了月球。后裔命人拿来了当初的射日弓和箭,“这一瞬息,使人仿佛想见他当年射日的雄姿”,然而终究没能射月成功,辉煌过后总要回归平庸,一代英雄也就此坠落。我认为《奔月》是《故事新编》中最具有悲情色彩的故事之一,英雄最终只能无奈地走下神坛,回归到日常的柴米油盐中。后裔总是无奈的,“偏是谋生难,偏偏是多碰到一些无聊事,白费功夫!”这或许也抒发了鲁迅对自身主体启蒙无力的困惑和痛苦。然而生活的窘迫并未激起后裔的反抗,他最终只是让烙五斤饼,吃了好睡觉,剩下的事明天再说。我想这可能也反映了民众受压迫久了之后变得麻木。

《理水》:

这篇文章在高中做阅读题时便已读过,当时觉得写得很有趣,最近再读时便更察觉到了鲁迅“油滑”的文风和深邃的思想。故事开篇介绍在人们遭遇到“汤汤洪水”后困苦的生活现状,这可能也放映了当时中国水深火热的生存现状,而“从岸上看起来,很富有诗趣”,也表达了鲁迅对当时一部分对国家兴亡置若罔闻的学者的批判。随后鲁迅具体描写了“文化山”上的景象:衣食无忧的学者们在山上做着学问,他们反对禹甚至不相信禹的存在。有的人认为愚笨的人只能生下愚笨的人,禹如果是鲧的儿子那么他一定不会治水成功;有的人则认为根本没有禹,禹只不过是一条小虫子,在遭到乡下人反驳后恼羞成怒。这一段鲁迅通过描写文化山上的景象来映衬出来当时学者们为血统论、做学术研究不脚踏实地反而妄加揣测、气量狭小等缺点。随后鲁迅主要叙述了学者们与官员的谈论,期间有说“面包是每月会从半空中掉下来”的苗民语言学专家,又说“榆叶里面含有维他命”的研究《神农本草》的学者,还有只会说ok的学者,而大员们面对这样的谈话却也听得津津有味,反映出来大员们也水平低下。随后的进行的民意调查百姓们不敢说真话,官员们也对人民的生活不是真正感兴趣,只是草草应付了事,这表达了鲁迅对当时政府官员们无能、不作为的批判。随后主角登场,在官员们的胡吃海喝中禹出现了,他霸气地打断了下属们的纵情享乐,开始谈理水政策。首先发言的三位官员尽是说的无用的法子,禹提出新的办法又遭到反对,然而禹最终决定非“导”不可,这是经过“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而得出的。这也从侧面表达了鲁迅认为救国救民一定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袖、政策的得出一定要经过实事求是的考证的观点。支持禹的同事则是“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这或许也是鲁迅认为的“中国的脊梁”的形象吧。在故事的最后禹理水成功,舜爷下令让百姓都效仿禹的行为,而此时禹也讲究起了祭祀和上朝拜客时的穿着。这并不是因为禹腐败了,而是他更加“油滑”了,因为这样做会让商家安心,百姓生活改善,以至于太平到连百兽都会跳舞,凤凰也飞来凑热闹了。这篇文章也体现了《故事新编》将古代与现代交织、将传说与现实交融的特点,文中既有“三过家门而不回”的典故也出现了“幼稚园”、“OK”等当时的新鲜名词,可谓是将“借古人事,讲今人话”充分发挥。

《采薇》:

《采薇》是鲁迅以伯夷、叔齐"兄弟让国,扣马谏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的故事为原型,重新编写而成的,主要写了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的前因后果。故事开篇写了伯夷叔齐两兄弟在养老堂里的谈话,其中他们主要围绕究竟合不合“先王之道”来论证讨伐纣王的正确与否,说明二人还是比较守旧,并没有实事求是地考虑纣王的存在对于整个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危害。随着时间的推移,叔齐开始不安起来,四处打探消息,而伯夷也因为“这碗平稳饭快要吃不稳”了而感到难以闲适。终于,周武王的军队到来了,焦躁叔齐拖着伯夷走到周王面前陈述道理,虽然周王并没有与他们计较,然而甲士们用力一推便把二人伤的不轻。在养老堂休养了一段时间后伯夷叔齐得知了纣王被砍头了事情后,终于决定离开,“不再吃周家的大饼”。但二人的旅途却并不一帆风顺,还没到华山便遇到了劫匪,幸好劫匪还算是有道义,没有为难二位“您只要滚您的蛋就是了”。这样戏剧性的一幕也体现了鲁迅诙谐幽默的笔风,为文章增添了几分趣味。最终二人由于对华山害怕还是选择了首阳山为目的地,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二人决定“‘不食周粟’只好进了首阳山之后开始实行……从明天起,就要坚守主义,绝不通融了”,这也体现了伯夷叔齐并没有十分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妥协性。两人在经过一段苦困的生活后终于找到了“鲜”的薇菜,然而伯夷却因自己孤身一人在家无聊便把身份透露给了他人,从而引发了事端。阿金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断绝了伯夷叔齐最后的食物,以至于二人最终饿死。相比与古文典籍中对伯夷叔齐诚信礼让、抱节守志的推崇,在鲁迅重新构建的《采薇》中两人的形象都大为改变。伯夷是一个自己没有主见,得过且过的人,并且嘴也不严,向别人透露出了自己的身世,这也让叔齐认为“父亲不肯把位传给他,不得不说很有些眼力”;叔齐则是粗枝大叶,做事有些鲁莽。二人最大的缺陷是过于迂腐,或许鲁迅也想通过最终伯夷叔齐的死告诉我们与时代主流相悖的迂腐最终必然走向衰亡。

《铸剑》:

《铸剑》是一篇以复仇为主题的故事,主要讲述了眉间尺为父亲复仇,期间结识黑衣人,在黑衣人的帮助下最终杀死楚王,完成复仇的故事。我个人认为这篇文章是《故事新编》中与典籍原文相差最小的一篇,不仅是故事大体脉络,甚至于人物性格都与原文相差无几,这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的写法似乎有些不符,不过鲁迅在这篇文章中依然添加了许多有趣的细节,并且展示了其独特的文笔。小说的主人公眉间尺是铸剑大师干将的儿子,干将被楚王所杀害,眉间尺也因此决计向楚王复仇。起初眉间尺只是个单纯善良、甚至有些懦弱的孩子,踩死一只老鼠内心都会发生强烈的斗争,在得知要去找楚王复仇后尽管嘴上说着“我已经改变了我的优柔的性情,要用这剑报仇去”,却仍然在夜晚“翻来覆去,总想做起来”。但是他的成长却非常快,遇见黑衣人之后果断地看下自己的头,让黑衣人拿着去复仇。这样从幼稚到成熟、从优柔寡断到果敢坚毅的迅速成长或许也代表了鲁迅对国人加快思想觉醒,奋起反抗封建势力压迫的期望。文中描绘的另一位复仇者宴之傲则是一位经验老道、成熟老练的“复仇者,他冷静果断且做事富有谋略,也正是在他的帮助下眉间尺才能够完成复仇。值得注意的是鲁迅曾经就用过“宴之傲”作为自己的笔名,因此也许可以推断鲁迅希望自己能够像宴之傲一样,带领人民群众向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复仇”。而鲁迅独特的文风也在这篇文章中充分体现,比如宴之傲唱的“爱青剑兮一个仇人自屠,颗颐连翩兮多少一夫”,用词十分考究;“两点磷火一般的眼光”、“瘦得如铁”生动地体现了黑衣人的外表的冷酷刚毅和内心对于复仇的火热,也展现了鲁迅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而三个透露互相争斗的场面也诡异非凡,将小说故事情节推上高潮的同时也体现了鲁迅的浪漫主义。

《出关》:

读这篇文章时感到与《故事新编》中的其他故事都有些不同,文章的故事情节性并不是很强,但论证思辨色彩却十分浓重。主要讲了老子和孔子论辩之后决定出关,却在途中四处碰壁,最终留下道德经“讲义”后离开的故事。通篇文章一以贯之了《故事新编》幽默的文风,并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文章是以孔子和老子论道而展开的,从二人的对话中既可以看出儒家积极入世、渴望得到君王认可的态度,也可以看出道家清静无为的生活状态。随后借由老子之口对儒家进行了批判:“你要知道孔丘和你不同:他以后就不再来,也再不叫我先生,只叫我老头子,背地里还要玩花样了呀。”这既代表了道家对儒家的看法,也体现了鲁迅自己对于儒家的观点。老子明白了孔子和自己“道不同”后,选择了出关躲避。(这倒是与之前《采薇》里的伯夷叔齐出走有异曲同工之妙)。出关的过程可谓是四处碰壁,老子刚到函谷关前便遇到了没办法爬出城的困难,由于鲁班和墨翟都没有出世,并没有人发明起重机将牛搬出城。以至于“他用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这也表达了鲁迅对道家只会讲大道理,并没有太多实际用途的讽刺。但老子还是很受人尊敬的,他随后被关官发现并被“请”去讲学,并留下“讲义”。通过老子讲学时官员们的态度和之后人们对于讲义的态度可以看出大家对道家学说和老子思想并不感冒:书记去听课是因为猜测老子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人们在老子讲完课后“大惊大喜,仿佛遇到了大赦”,而对于老子的讲义账房先生也只是认为字写得不错,拿到集市上卖会有人买而已。文章的最后关官提到老子还会回来,这也为故事留下悬念。在这篇文章中鲁迅虽然对儒家和道家都进行了批判,不过还是提到了他们的一些有意义的观点,例如“我自己久不投在变化里了,这怎么能够变化别人呢”,这或许可以看出鲁迅虽然由于当时的尊孔复古逆流要对道家和儒家进行批判,但是并没有完全否定儒道两家思想学说的价值。

《非攻》:

和《铸剑》相似,这是又一篇与原文相似度极高的文章,主要讲述了墨子出使楚国,发挥才智游说公输盘和楚王,最终使楚王放弃攻打宋国的故事。故事以公孙高来求见墨子拉开序幕,开篇墨子便提出了自己“非攻”的主张并讽刺了儒家,“说话称着尧舜,做事却要学猪狗”,我想这也是对当时军阀割据,战乱不断的一种批判,揭露了那些满嘴仁义道德却为一己私利发起战争的军人政客们。之后墨子得知了楚国要攻打宋国,而宋国过于弱小,经不住攻,因此墨子决计出访。墨子首先到了宋国,看到了宋国的破败,他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两位为宋国准备防御的学生。这两位学生一个在情绪高昂地高喊口号,一个在汗流浃背地做工事,墨子对其做出了“不要只望着口舌上的成功”的论断,这或许也是鲁迅想要告诉我们的,救宋国(中国)不能只喊口号、说空话,必须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行动。随后墨子来到了楚国,这里的现状与宋国大为不同,街道整齐,人民也精神充沛。经过一番寻找后终于见到了公输班,通过巧妙的辩论使公输班自觉不敌,“先生说的很对”,之后见到了楚王,随后又通过模拟演习让楚王放弃了进攻的想法,这里也印证了上文所说的“不要只望着口舌上的成功”,只有让楚王看到了自己取胜的希望不大,才能放弃进攻。此后墨子又向公输班介绍起了“兼爱”来,“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介绍墨子的这一理念也显示了鲁迅对于墨家学说的认同。故事的最后写了墨子归来的情形,行文幽默轻松,也为文章增添了些许趣味。

《起死》:《起死》是《故事新编》中的最后一篇,大约也是鲁迅先生一生的最后一部小说,引用的是《庄子至楚,见空髑髅》的典故。而这篇文章的体裁在《故事新编》,甚至是鲁迅的所有小说中都是很少见的,采用了戏剧的表现手法,让人感到耳目一新。故事主要讲了庄子将一个骷髅复活,然而骷髅却不愿意,认为死了比活着舒服的故事。庄子在前往楚国的路上遇到了骷髅,随后对其一连串的发问表达了对骷髅死因的不解,所以决定请司命大神来复活他。司命未到小鬼先来,庄子与小鬼的对话表明了他对“因为做鬼更清闲所以就放弃生命”这种作法的不认同,也正是怀揣着这样的想法庄子请来了司命大神。在随后庄子与司命大神的对话中庄子提到“做人要圆滑,做神也不必迂腐的”,从文中可以看出庄子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圆滑的人,此时提到是为了救人,这或许也表达了鲁迅对“油滑”的看法:为了能够让中国人民群众觉醒,救国救民,即使采用油滑的方式也并非不可。汉子醒来之后并没有感恩戴德,也没有对复活惊讶,因为他根本不相信自己是起死回生的。只是看见自己身上没穿衣服而焦急万分,便缠住庄子让庄子,而庄子对其境遇也感到无能为力,无奈之下之后找来警卫才得以脱身。而汉子没有衣服和钱财,自然也只能再缠住警卫,最终故事在警卫与汉子的“战斗”中落下帷幕,《故事新编》也到此结束。庄子也许代表了试图救国救民的知识分子们,为了唤醒中国和中国人民而努力,重获新生的汉子或许也代表了中国和中国人民,社会正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新思想和新理念正在传入,国家一穷二白,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不过总算是“活过来了”,未来还有希望,而开放式的结局也留给人们思考的空间。

小结:《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以远古神话传说为题材所写的一部短篇小说集。鲁迅先生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重新构建人物经历和思想感情,将古人和古时候发生的事用现代手法表现出来,拉近了我们和他们之间的距离,仿佛这就是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我在初读《故事新编》的时候略微感到有些难以理解,可是后来我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事,就是找出每个故事背后的历史传说,并且将那些历史传说与《故事新编》中的内容进行比较,这样一来不仅便于理解,同时也会感到趣味横生。这几篇文章中也同样表达了鲁迅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如群众们的顽固和愚昧、官员们的迂腐和不作为。虽然鲁迅先生自己认为《故事新编》中“不免油滑之处”,可以现在的角度来看这依旧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荒诞的故事之外还有鲁迅先生对于历史的独特见解。

编辑于 2022-05-10 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