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于语言与反讽的感伤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钱钟书的《围城》将这一人生譬喻经典化,从而广为流传。正如知名学者温儒敏所说的那样:“《围城》是意蕴丰富的长篇小说。其所表现的生活内涵,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索及其独特构筑的艺术世界,并不是读者所能一目了然的,需要反复琢磨,深入体味。”

钱钟书用 辛辣 的笔法、趣味而令人深省的情节共同铸就了这本名作。他写出了民国时代知识分子的种种人生面向, 对于这一群体的批判反思 更是超越时代。《围城》既见证了一代人的命运,又为文化发展的思考提供了一种答案。

钱钟书(1910-1998),中国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获文学学士,赴上海,到光华大学任教。后考取第三届(1935年)庚子赔款公费留学资格,名列榜首,留学英国牛津大学 埃克塞特学院。大学毕业后任教于多所高校。新中国成立后被评为一级教授。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像。

《围城》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市井百态图,人生的酸甜苦辣千般滋味均在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钱钟书先生将自己的语言天才并入极其渊博的知识,再添加上一些讽刺主义的幽默调料,以一书而定江山。《围城》显示给我们一个真正的聪明人是怎样看人生,又怎样用所有作家都必得使用的文字来表述自己的“观”和“感”的。

该书刻画了一批经典人物形象,如方鸿渐、苏文纨等等。叙述风格机警而辛辣,对于世情与人物心理有着细致入微的描绘,融 批判与反讽 为一体,不乏名言警句。“围城”这一隐喻更是广为流传,深刻地揭示了基于物质的婚姻,但《围城》并不仅限于此,它有着更深的 文化反省与人生思考 ,深刻地揭示了基于物质的婚姻,但《围城》并不仅限于此,它有着更深的文化反省与人生思考,不仅有超越时代的哲理思索,也具有宽广的解读空间,可以对照不同的个人经验。

重点人物介绍

方鸿渐( 主人公)

虚荣、胆小、优柔寡断、冲动、不知自己想要什么。靠已去世未婚妻的娘家出国,拿假文凭回来,回国船上与鲍小姐发生一夜情;事业上靠岳父、靠朋友混日子;感情上不敢于追求自己真爱的人,又冲动地草草结婚,婚姻争吵、是非不断。

父亲与赵辛楣相识;而孙赵两人都要去三闾大学教书,孙父将她托给赵照顾。途中认识了方鸿渐,明里暗里想方设法嫁给方鸿渐。结婚后两人发现性情不合,由温柔、涉世不深的小姐转变为敏感多心、得理不饶人的房太太,婚后与方鸿渐的矛盾越来越多。

苏文纳( 喜欢过方鸿渐)

回国路上认识了方鸿渐,后来喜欢了他。赵辛楣喜欢了他十几年。是那时的大龄女青年,思想开放,很喜欢立大家闺秀的人设,做作,最后追求方遭拒,享受获得优越感,下嫁给了又胖又丑的曹元朗。

赵辛楣 (情敌变为朋友)

从小暗恋苏文纨,不料苏在他和方鸿渐之间玩着恋爱游戏。苏嫁人后,他同方去了三闾大学,被汪太太吸引。后又辗转去了重庆开始了他的仕途,与方一直保持朋友间的书信。

人生的感伤与反讽

小说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分别对应主角方鸿渐回国留学后的几次旅程,由上海奔赴内地,再回上海再到内地。方鸿渐曾任职副教授,难以容忍三阁大学的官场化倾向。之后,他又发觉在上海任杂志编辑,就业环境茫然无出路,至于情爱与婚姻更是不顺。方鸿渐内心 一次次的搏斗与屈服 构成了 人生无尽的围城 ,冲进去又想出来,逃出去又想回来, 不安分不满足却永远无法摆脱困境 。这一切融于作者笔下机锋之中,作者饶有兴味地写着:“在小乡镇时,他怕人家倾轧,到了大都市,他又恨人家冷淡,倒觉得倾轧还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示。”《围城》从寓意主旨到人物的经历、再到细节描写,都将 思索与反讽 结合起来,行文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

《围城》不仅勾勒了主角的人生困境,还刻画了 民国时代知识分子群像 ,他们或多或少面临着无奈的生活困境,彷徨落寞,让人啼笑皆非。其中有行为软弱的 方鸿渐 、贪财好色的 李梅亭 、矫情才女 苏文纨 ,表面柔顺实则极有主见的 孙柔嘉 ,他们构成了一组漫画式的图景,细究则发现每个人文明外衣下的庸俗与不堪。正如钱钟书在序言所说的: “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作者用 嘲讽 的笔法描绘 人性固有的弊疾 ,用 尖锐 的笔触刺透了 落后的世态世相 。生活的沉滞与可笑的坚持让人啼笑皆非,然而反思之下,却发现每个普通人的人生选择都无法摆脱围城的象征性,每个人都在走投无路。这寄寓了作者对现代社会深刻的思考,也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遭遇的精神彷徨。他们受到西学的影响,却仍然无法彻底脱离对古旧官僚传统的延续;既追求文化理想,又无法摆脱世俗的牵绊,最终成了特定时期的夹层人群。

我们能发现,这些人寻求的所谓世俗功名,理想爱情都无法使他们真正幸福,甚至永远处于困顿的下坡路中。无论是冲进去还是逃出来都是无意义的行为,像是人生的一场幻梦。这一层哲理思索,涉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本质思考——人的存在基于无法控制的现实,而生活则充斥着无法排解的无价值感。面对世间宇宙与人生际遇充满了莫名的感伤与孤独,这便是《围城》用反讽的手法所揭示的人生困境。

《围城》 的艺术特色

1.绝妙的讽刺和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

《围城》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讽刺杰作。 钱钟书的 讽刺 是一种智者 的讽刺,机智幽默、无拘无束、贯穿经传、驰聘古今、融汇中西。

2.幽默隽永,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

杨继兴的《钱钟书的小说讽刺语言三题》一文,论述了《围城》 和《人兽鬼》中,怎样使语言“机智诙谐,充满讽刺意味”。

一是利用 “移置” 的方法,即故意混淆语言的感情色彩、文体色彩、时代色彩。

二是利用 语义转换 ,即利用语言的谐音异义,同形异义或一词多义现象;或者利用语言的多义性,有意曲解词语,特别是成语、流行语的定俗成的含义。

三是利用 滑稽类比 ,不协调并列是滑稽类比的常见形态之一。还善于围绕同一叙述对象,博依繁喻。文中指出,钱钟书讽刺性的语言,还可以拈出许多形式,如夸张、折绕、借代、起跌、抑扬、戏拟等。

作者以其渊博的知识储备和卓越的联想能力,对中外风习、典故. 名人轶事和诸多学科的学问,随手拈来,涉笔成趣,既切合人物的身份、口吻、脾性,又能于重要关节处透人一层,使世相洞然。

寒假放假通知

1、我们年轻的时候,总是把创作的冲动误以为是创作的才华; 总是把对孤独的恐惧误以为是对爱情的向往。

2、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站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欲望大都如此。

3、 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4 、婚姻是一座城,城里的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5、长期认识并不会日积月累地成为恋爱,好比冬季每天的气候罢,你没法把今天的温度加在昨天的上面,好等明天积成个和暖的春日。

6、天下只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

7、话是空的,人是活的;不是人照着话做,是话跟着人变。

8、似乎我们总是很容易忽略当下的生活,忽略许多美好的时光。

9、这就是生离死别比百团聚好的地方,它能使人不老。不但鬼不会长大,不见了好久的朋友,在我们心目里,还是当年的风采,尽管我们自己已经老了。

10、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

11、天生人是教他们孤独的,一个个该各归各,老死不相往来。身体里容不下的东西,或消化,或排泄,是个人的事;为什么心里容不下的情感,要找同伴来分摊?聚在一起,动不动自己冒犯人,或者人开罪自己,好像一只只刺猬,只好保持着彼此间的距离,要亲密团结,不是你刺痛我的肉,就是我擦破你的皮。

关注我们,收获更多语文知识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 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整理 丨 抛 抛

编辑 丨 抛 抛

校对 丨 末 言

— 快速提分,贴心陪伴—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