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这是一本向西方介绍中国哲学史的著作。史书的优点,在于时间脉络清晰,在于提供更宏观的视角,让人了解中国历史上各种学说的源起、发展与归宿。
哲学作为一种思想体系,还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要依赖于思维的客体与社会实践,因此诸子百家之后,由于中国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人类认识的物质世界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故虽然佛家思想的进入导致了禅宗、新道家、新儒家的产生,但中国哲学还是局限在儒家、道家、佛家的框框里,局限在时代的框框里。想想现在,我们又何尝不局限在今天的框子里呢?
读完本书,有几点印象比较深刻。
一是儒家也好,道家也好,佛家也好,法家也好,每一种哲学都有其道理,有其产生的社会和经济背景,都是人的思想和生活某一方面的反应,都有其各自的适用范围,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各种学说应该是互相支撑、互相补充,从而构成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整体性、系统性的认识体系。新学说也好,旧学说也好,彼此不同是由于它们的时代不同。它们各自适合各自时代的需要,所以彼此并无优劣可言。而各种哲学,从最开始的逻辑起点到最终的逻辑归宿而言,都有种殊途同归的感觉。可能因为他们都是对现实世界的解释,而现实世界遵循的基本规律是不变的。
二是儒家乐天知命的学说其实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人要认识世界存在的必然性,这就是“知命”,就是个人对外在的成败利钝在所不计。如果这样行事为人,在某种意义上说,就可以永不失败。这是说,如果人做所当做的,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义务在道德上便已完成,而不在于从外表看,它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做自己应当做的,对于能否成功不必太过于计较。做了自己能做的,就是完成了自己的义务,则可以无悔矣。能够这样做,人就不必拳拳于个人得失,也不怕失败,就能保持快乐。这就是孔子说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三是哲学是爱智慧,是对于人生的系统性的反省和总结。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每个人通过生活都可能感悟到零星片羽的人生道理,但只有人类中最善于精思的那群人才能把这些感悟做系统性的阐述。所以个人逐渐悟出一些道理与系统的学习哲学、集中地学习前人的智慧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它的用处不是增加实际的知识,而是提高精神的境界,提高境界可以让我们在遭遇人生困境时变得更从容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