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个回答
答案是肯定的,边缘性人格障碍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精神疾病。总的来说, 边缘性人格障碍存在发病早、持续时间长、和其他精神疾病共病率高、死亡率高、预后较差、康复时间长/成本高、对社会功能损伤大等特点 。但是也有好消息,针对边缘性人格障碍, 我们存在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特别是“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ur Therapy),这是治疗边缘性人格障碍的“黄金标准”,有大量研究数据支持 。
所以虽然边缘性人格障碍是比较“严重”的精神疾病,但是并不“可怕”,因为我们有一定的应对措施。
到底边缘性人格障碍是怎样严重的精神疾病?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解释。
-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死亡率
-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自杀率
- 边缘性人格障碍造成的经济损失
-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致残率(也就是劳动能力丧失)
-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康复率
第一: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死亡率
Temes et al. (2019) [1] 在波士顿的McLean Hospital对290位被诊断为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患者以及72位被诊断为其他人格障碍的患者进行了长达26年的追踪研究,在此期间,研究者对患者每两年进行一次数据收集。和其他人格障碍相比,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死亡率是怎样的呢?我们先来看一张非常直接的图表:
从上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和其他人格障碍相比,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死亡率要高得多。
具体结果是这样的:
- 在26年间,有5.9%的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自杀死亡,对于其他人格障碍患者来说,这个数字是1.4%。
- 在26年间,还有14%的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因其他原因而过早死亡(非自杀,比如心脏病发作、物质滥用、癌症等),对于其他人格障碍患者来说,这个数字是5.5%。
- 绝大多数因为自杀或其他原因过早死亡的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比率高达88%),在死亡前仍然满足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也就是说,他们未曾康复。
第二: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自杀率
Pompili et al. (2005) [2] 抽选了来自8个不同研究项目一共1179位被诊断为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患者,对患者的自杀率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将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自杀率和一般人群的自杀率进行了对比。结果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来看一张很直观的图表:
一些细节不需要太在意,总的来说,图表上方的菱形曲线代表着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自杀率,图表下方的正方形曲线代表着一般人群的自杀率。 可以看到,这两条曲线存在非常大的差距,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自杀率可能是一般人群自杀率的100倍甚至以上。
作者是这样计算自杀率的:在每10万人中,每年有多少人死于自杀。具体结果是这样的:
- 在1179名患者中,有94位死于自杀。
-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自杀死亡率的范围在:363-6915/每10万人,相对应一般人群的自杀死亡率的范围在:11-130/每10万人。
更多信息参考下图:
第三:边缘性人格障碍造成的经济损失
van Asselt et al. (2007) [3] 在荷兰对88位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进行了统计研究,计算了他们的医疗费用、药物费用、护理费用、生产力的损失、以及现金支出。然后根据边缘性人格障碍在荷兰的发病率(大概是1.1%)以及荷兰在2000年的成年人口(大概是一千二百万),作者计算出了边缘性人格障碍每年给荷兰造成的经济费用。具体结果如下:
- 在2000年,边缘性人格障碍给荷兰带来的费用是22亿欧元(这是每年的费用)。
- 在这22亿欧元中,只有22%是医疗和医药的费用。
- 在2000年,每个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给荷兰产生的费用是16,852欧元
关于这个费用的构成,可以参考下面的图表:
其中头三高的是:劳动能力丧失(work disability)、非正式的看护(informal care)、精神科医院费用(psychiatric hospital)。
第四: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致残率(也就是劳动能力丧失)
Zanarini et al. (2009) [4] 在波士顿的McLean Hospital对290位被诊断为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患者以及72位被诊断为其他人格障碍的患者进行了长达10年的追踪研究,在此期间,研究者对患者每两年进行一次数据收集。作者重点调查了患者的残疾状态(disability status)以及有没有接受来自美国政府的残疾福利金(social security disability income)。具体结果是这样的:
- 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接受政府的残疾福利金的比率大概是40-50%,而在其他人格障碍患者中,这个数字是8-18%,相比之下,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致残率大概是其他人格障碍的致残率的三倍左右。
- 在10年间,大约有40%的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不再接受残疾福利金,意味着他们不再属于“残疾状态”,但是这些患者中有43%最终还是回到了残疾福利金上来。
- 在10年间,大约有39%的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从不接受残疾福利金,变成了接受残疾福利金。
详细数据可以参考下图:
这里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流逝,有更多的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不再需要残疾福利金,但是也有更多的患者回到了残疾福利金上来,同时更多的患者第一次申请残疾福利金。
第五: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康复率
这个话题可能有些老生常谈了,根据Winsper(2021)的数据 [5]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 根据现有的元分析(meta-analysis),当我们追踪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5-15年时,患者的康复率大概在60%左右(即不再满足诊断标准)。
- 对于儿童和青春期的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来说,当我们追踪这些患者2-20年时,患者的康复率大概在60-80%左右(即不再满足诊断标准)。
- 但是如果我们把“康复”的标准提高,这个“康复率”就不是那么高了。如果我们希望达到的是“极好的康复”,包括:不再满足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有较好的社会功能性并可以全职工作、没有其他的精神疾病,那么在20年的追踪研究中,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可以实现“极好的康复“比率是39%,而在对比的其他人格障碍患者中,这个数字可以达到73%。
总的来说: 边缘性人格障碍可以有不错的康复率,但是如果想要达到“极好的康复”,困难相对更大,而且耗时也更长。
总结:
- 在26年间,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死亡率(过早死亡)达到20%,这是相当高的。
-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自杀死亡率可以是一般人群的自杀死亡率的一百倍甚至更高。
- 在2000年,每一位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给荷兰带来的经济费用是16,852欧元。
- 大概40-50%的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属于“残疾状态”,需要依赖政府提供残疾福利金,这也是相当高的。
-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康复率在60%,但是可以达到“极好的康复”的比率只有39%,而且耗时很长。
对DBT技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和 @壹心理 合作的情绪训练营,课程中我会通过音频方式讲解核心的DBT技能,并会提供工作表:
我对边缘性人格障碍在知乎上有做过一个live课,也欢迎大家关注:
参考
- ^ Deaths by Suicide and Other Causes Among Patients With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Personality-Disordered Comparison Subjects Over 24 Years of Prospective Follow-Up https://www-psychiatrist-com.proxy.lib.uwaterloo.ca/jcp/depression/suicide/deaths-in-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patients/
- ^ Suicide in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A meta-analysis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6757458/
- ^ The cost of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Societal cost of illness in BPD-patients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7544636/
- ^ THE 10-YEAR COURSE OF SOCIAL SECURITY DISABILITY INCOME REPORTED BY PATIENTS WITH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AXIS II COMPARISON SUBJECTS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9663655/
- ^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course and outcomes across the lifespan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77/070674371506000702
心理咨询领域有句顺口溜:边缘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意思是其实边缘性人格是一种人格特点,只有到了某种程度才会成为边缘人格障碍,大多数我们称是有边缘性人格的特质,或边缘型人格结构,不一定达到了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程度。下面我们来谈谈边缘型人格结构的特点:
边缘型人格的结构的特点: 他们的自我是飘忽不定的——在共生性依恋和敌对性孤立之间左右摇摆,他们摇摆在两种状态中忐忑不安,前者预示自己将成为他人的附庸,后者则意味着被遗弃。 一般来说,边缘型人格结构最大的特点是,无法和人建立稳定的关系。
边缘型人格的成长经历: 他们常常被迫接受矛盾的信息,即表现非分时反被纵容,而表现成熟时烦躁忽略,人们可以对他们随心所欲,他们也可以对别人肆意妄为。
边缘型人格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是对原始防御机制的运用。 下面举例几种比较常见的原始防御机制:
1)极端理想化和贬低:
我们可以看到,婴儿确实强烈需要相信自己的父母能够保护他们远离生活中的所有危险。这样,成年后我们就很难回忆起当年的恐惧、疾病和上海袭来时的脆弱,甚至面对死亡威胁时的恐惧。帮助我们抵挡这些恐惧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相信父母作为无比仁慈且能力超群的权威正在掌控大局。
每个人都有理想化倾向,但过度理想化当属异常,正常的理想化是成熟爱恋的必备条件。边缘型人格的个体似乎不愿意改变婴儿时期研习的理想化倾向,这说明个体用原始的心理结构孤注一掷地对抗内在的空去,不断确认自己依恋的客体是全知全能的,并通过自己与客体的心灵和一来确保安全。
而理想化防御将不可避免的导致原始性贬低,因为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理想化注定带来失望感。有些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段又一段的亲密关系,不断希望又不断失望。一旦发现伴侣失去光环,便迅速另觅新欢。
2)极端退缩:
婴儿遭受刺激或痛苦时,只要睡着就可以解脱,因此,退缩至另一种意识状态是人类最基本的自我保护方式。
退缩的明显弊端在于,它组织个体去积极寻求解决人际问题的方法。与这一的伴侣相处时,人们常常很难激起他们的情绪反应,尝试与长期退缩于内心世界的人进行情感交流时对伴侣的忍耐的挑战。
3)全能控制
在新生儿眼中,自己与世界融为一体,认为外部世界与自己的内心世界是等同的。例如,当他们感到寒冷,父母给予了他们温暖,他们就会认为自己具备控制外界的力量,能够随心所欲地得到温暖。
承认心中多少会保留一丝婴儿期的全能感,以唤发我们的胜任感和效能感。而有些人无时无刻不在渴望体验全能控制的感受,愿意将所有的经历都归功于自己无限强大的力量,就会对身边的一切人和事都加以控制,如果不能控制的人和事变会被抛弃。
4)投射
投射主要是指将自己的东西归结在别人身上。良性的、成熟的投射可以构成共情的基础。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而无法完全了解他人时,我们都倾向于通过投射自己的体验来理解别人的主管世界。正面的投射将带来积极的沟通,例如当我们恋爱时很擅长用自己也无法解释的方法洞察伴侣的内心。但是投射的负面效应是导致可怕的人际冲突和误解。如果投射的内容与客观事实严重不符,被投射对象会因为被误解恼怒不已,感觉到自己被批判、嫉妒和虐待。
5)自我的分裂
我们观察到,一个2岁左右的儿童,很难容忍一个客体有“好”有“坏”,他们对某一客体要么保持友好,要么保持敌意。边缘型人格通常很难发展出对一个客体的统一性认知,既认识到一个人有“好”有“坏”,这种分裂的防御机制可以暂时减轻焦虑和维持自尊。例如一个边缘型人格的来访者可能认为自己的治疗师是无懈可击的好人,与她生命中的其他人截然相反,也有可能治疗师突然变成她发泄愤怒的靶子,只因为来访者将他们是做邪恶、无能的化身,而一个周前,来访者还认为治疗师完美无缺。
6)性欲化(色情化)
人们可能会经由潜意识,将恐惧、痛苦或其他难以节搜狐的感受随时转换为性兴奋,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为性欲化。性冲动是感受自身存在的可靠依据。儿童从被抛弃、虐待或其他灾难中体会到死亡的恐惧,而将创伤体验转化为充满力量的感受,可使儿童活动心理上的掌控感,因此,许多儿童会通过手淫来降低自己的焦虑。
边缘型人格的改善(疗愈):
最好的方式是,和一个人建立稳定的、亲密的、安全的关系。但一般来说边缘型人格特质的人都很难做到这一点,所以一般建议和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有力量的咨询师建立这样的稳定关系,这是最好、最安全、最有效的方式。
你可能会疑惑,和咨询师的关系与和朋友、家的关系有何不同?
首先,咨询师将随时坚守“保密”和“中立”的原则, 咨询师通过常年的个人体验和学习,已经修通了自身的大部分问题,他可以用他自己作为工具帮助你处理情绪,也通过和你的关系将你习惯的行为模式展示给你,所以和咨询师的关系本身是咨询发生作用的关键,这是任何其他关系都无法做到的。
同时,咨询师将是一位忠诚的陪伴者,他会陪你在人生路上冒险,你不离,他便不弃。 他会在绝境拉住你,但不会在每次你遇到困难时都替你解难;他是你冒险之旅的向导,但不会居高临下,试图以他的想法强加与你。
重要的是,和咨询师的谈话不会停留在琐碎的事实层面,他会和你在真诚的、深层次的层面对话。 他不仅能听到你的语言,还能听到你内心的渴望、隐藏的情绪、改变的动力;他不仅能够承受你的赞美和依赖,也可以忍受你的愤怒和攻击。和咨询师的每次一次互动,他都在试图唤起你的力量,使你有能力自我守护、自我治愈、自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