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运动

华夏文化复兴运动之一
收藏
0 有用+1
0
汉服运动(The Han Culture movement)是“ 汉服文化 复兴运动”的简称,属于 华夏文化 复兴运动中积极的一部分。
汉服运动在 清朝 灭亡后的一段时期就有过,但更多的是本世纪初,随着中国国力上升,一部分国人大国意识觉醒的背景下,以广大 汉文化 爱好者为主体、青少年族群,商业化群体,知识分子为主力,以互联网为主要舆论平台,以汉服回归为出发点,以复兴华夏文化为目标的一场文化复兴民间运动。
汉服运动是汉民族借由复兴传统服饰的方式进而推广中华传统文化的运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 综合国力 大幅提高,国际地位大幅提升。中华文化又重新得到世界的关注与重视。与此同时,国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觉醒,国人开始反思我国之优秀文化,并举力保护继承。当是时,汉服从沉睡中惊醒,各地汉服组织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建立,以复兴中华五千年文明,扬华夏华裳,而汉服运动也随之开展而来。 [1]
中文名
汉服运动
外文名
The Han Culture movement
别    名
汉服复兴运动
终极目标
复兴、推广汉族优秀 传统文化
运动组织
东莞汉服社 延陵汉魂 、汉服天下
相关贴吧
汉服吧 、汉服运动吧、 明朝吧
运动核心
汉族传统文化【礼仪、衣冠等】
全国活动
江阴祭祀抗清三公、公祭黄帝

历史背景

播报
编辑
汉服祭孔大典
汉服 ,即中国汉族传统服饰,曾称汉衣冠、汉装、衣冠、中国衣冠、华服、华夏衣冠、 汉家衣裳 等,是发展、传承了四千多年(清代因 剃发易服 而边缘化,21世纪初开始复兴),区别于其他非华夏民族,体现汉族礼仪风俗、审美品格、思想哲学等文化内涵,并彰显民族认同精神的服饰体系。
公元1645年8月29日( 清顺治二年七月初九 ),满清政权颁布 剃发令 易服令 ,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经过一番血的反抗失败后,最终延续了三千多年的汉家衣冠几近消失。男子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汉族女装则保留汉族女性传统的“ 上衣下裳 ”制。在1912年清朝灭亡之后,汉族男子改穿西装、 中山装
不过,中国大陆出现恢复汉服传统的新趋势,汉服又开始进入现实社会,各地的汉服活动层出不穷。有汉服复兴者建立网站,昭示天下,加入者很快超过数万人;也有人在网上流传汉服设计,并建议教育部统一使用汉服做 学位服 。有人将此称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复兴”现象。

复兴过程

播报
编辑

背景起源

汉服运动的参与者认为汉服运动是公元 21世纪 初,在中国国力上升、经济全球化、一部分汉族人大国思想觉醒的背景下,以青少年族群为主体,以重现清政府统治前中国传统服饰——汉服——为出发点,借此复兴华夏传统文化为目标的一场文化运动。 [1]
语文改革活动家、文字音韵学家、中国 新文化运动 的倡导者之一、著名思想家 钱玄同 ,在出任浙江军政府教育司科员时,亲自穿上自制的“深衣”、“玄冠”,腰系“大带”前去上班;大收藏家 王季迁 身着汉服游遍美国,宣传汉文化;儒学家 夏震武 束发着深衣。
1968年至1969年,台湾当局参照 宋史 大明集礼 南雍志 三礼图 等制定台湾省祭孔冠服。

运动开端

2002年左右,针对当时人们普遍认为 唐装 (即满式服装旗袍、 马褂 )是汉族服装的状况,不少有识之士,力求正本清源,致力于努力恢复满清之前的汉族传统服饰的运动。同年2月14日陕西网友华夏血脉在新浪舰船知识网络版军事历史论坛发表了“失落的文明-汉族民族服饰”一帖,两年内点击量达到三十多万并被转贴到海内外多家网站,唤醒了一大批有识之士投身于民间汉服复兴,这标志着现代汉服运动的开始。
王乐天
2003年11月22日,民间人士 王乐天 先生把汉民族的传统服装穿上了街头。“王乐天事件”再次引起大陆各界人士和整个华人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和 汉民族服饰 的关注,影响深远。王乐天穿的这件汉服是由薄绒 深衣 和茧绸外衣两部分组成,不同于 长袍马褂 的是,汉服不用纽扣,以系带固定。这件汉服虽然简陋,甚至有点不合身,却是由王乐天和他的朋友们一针一线缝制的,这帮志同道合的大男人甚至组建了一个工作室,他们查文献,找规制,甚至手脚笨拙地拿起了缝衣针,有人因此刺破了手指,却乐在其中。
尽管有人嘲笑,有人不解,王乐天还是坦然地穿过人群,走在郑州最繁华的街道上。这一行,愈加坚定了他推广汉服的决心,他希望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去影响他人。很快,网络上出现了很多王乐天身着汉服的照片,那天风很大,他的头发有些乱,但飘逸得充满汉韵古风。新加坡《 联合早报 》的记者张从兴偶然看到了这些照片,并据此写成了一篇报道,这篇文章也成为第一篇报道汉服的文章,并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王乐天的举动因此广为流传,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响应,并在全国掀起了汉服复兴的浪潮。

参与人群

汉服运动是由民间发起的爱国复兴运动,主体参与人群以70后、80后和90后居多(80后、90后占主体),中心力量是年轻白领和在校大学、初中、高中学生。00后也逐步参与进来,成为汉服运动的新力量,同时,也有不少受周围亲友影响的 少不更事 的儿童及成熟、稳重的中老年人加入。确切的说,汉服运动是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兴趣的传统文化支持及复兴者,以复兴汉民族传统服饰为切入点来影响大众,进而发扬传统文化的举动。
参与者认为,汉服运动是当前时期的华夏文化复兴和中华民族复兴运动在文化领域的形式之一。
汉服运动的当前重要网上基地主要还是一些汉服论坛和汉系贴吧等。

相关事记

2002年
2002年2月14日,“华夏血脉”在新浪舰船知识网络版军事历史论坛发表《失落的文明-汉族民族服饰》帖子,这是中国现代汉服复兴运动的第一篇重要文献,对汉服运动起到了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
2003年
中国汉族姑娘穿汉服在英国伦敦宣传汉服
2003年7月21日,澳大利亚 华裔 青年“青松白雪”(王育良)上传自制汉服照。
2003年11月22日,“壮志凌云”(王乐天)身穿汉服上街,成为第一个被报道身穿汉服公开走上街头的人。
2003年12月22日,“信而好古”(李宗伟)在山东束发着汉服为学生上课,并且他是当代第一个自制深衣,穿深衣出门,束发着汉服的人,也是第一个着汉服为学生讲课的人。
2004年
2004年4月,“ 天涯在小楼 ”(方哲萱)做了一期《汉服会兴起吗》的专题节目,在天津电台播出。
2004年8月22日,“轩辕慕雪”穿汉服参加黑龙江省第二届武术传统项目比赛,为汉服进入大众视野寻求了一个新的通道。
2004年10月5日,来自 北京 天津 上海 河南 黑龙江 河北 汉网 网友共33人,在北京首次举行了全国范围内网友参加的、着汉服祭祀明朝民族英雄 袁崇焕 将军的活动。
2004年11月12日,“天涯在小楼”着汉服独身参加祀孔大典,并撰写《一个人的祭礼》,影响颇广。2004年12
月7日大雪,“寒门仕族”和“晨澍”夫妇共三人将篡改“汉服”成“ 寿衣 ”一词的某电子公司告上法庭,为汉服诉讼第一案。
2005年
2005年2月8日,深圳汉流莲一家迎接新年的到来,为着汉服迎新年第一家。
2005年3月13日, 汉服同袍 “ufe”与“ 华夏复兴 论坛”的儒生一共七人在济南举行了 释菜礼 ,为儒学实践派的首次礼仪活动。
2005年4月17日,十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儒生在山东曲阜孔庙,首次践行明代 释奠礼 ,也是第一次统一着装的祭礼。
2005年10月1日至10月7日,首届汉网汉服知识竞赛暨十一北京聚会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位汉网网友,参加了这次活动。
2006年
汉服在日常生活中
2006年1月8日,上海松江夏完淳墓汉服祭礼,首次身着“祭服”,行“古礼”,祭祀先烈。
2006年2月19日,苑夫人在安徽合肥公开宣传汉服,是首次使用条幅,宣传单的方式公开介绍汉服。
2006年4月7日,上海、杭州、北京的一些同袍盛装云集,追怀 上巳节 这个美丽浪漫的传统节日。这是汉服与传统节日相结合的第一次实践活动。
2006年4月9日, 中国人民大学 的“诸子百家园”里,十几名学生身着汉服,手持弓箭,这是360年来中国大陆第一次举行 射礼
2006年5月6日, 明德学堂 举行依正式古礼进行的成人仪式,吴飞为 周天晗 行加冠礼,或为第一次正式的传统成人礼。
2006年5月16日,来自武汉市的516名18至20岁的男女学生,在东湖 磨山楚城 广场举行首届汉服成人仪式,这也是官方首次参与的大型汉服礼仪。
2006年6月9日,马来西亚 华裔 赵里昱 作为第一个穿着汉服回家的海外华人,从美国来到上海。
2006年7月18日,《 重回汉唐 》最终版创作录制完成,这是写给汉服复兴史的第一首歌曲,也引起了众多汉 服复兴者 的共鸣。
2006年7月21日,在“天涯在小楼”的倡议下, 中国政府网 为汉族更正图片为“汉服”图片,新华网不久之后也更正了图片。这明确地表示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终于正式认可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装,这是自汉服消失360年以来的一个真正回归的里程碑。
2006年11月12日,“共工滔天”与“摽有梅”在上海举办周制士婚礼,为当代依古礼举办婚礼的第一对新人,他们的婚礼更是成为了后来很多汉式婚礼的模板。
2006年11月19日,全国汉友聚集 江阴 文庙祭祀在 江阴八十一日 中为抵抗清朝剃发易服令,以 抗清三公 —— 应元 陈明遇 冯厚敦 为代表的江阴殉国同胞。这是自此以后每年 江阴祭祀抗清三公 的开端,也展开了全国各地祭祀活动的序幕。
2006年12月17日,全国第一家品牌汉服实体店“重回汉唐”成立。实体店位于 成都文殊坊 金马巷,经营各种款式汉服。
2007年
水边玩乐
2007年3月11日,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即提议,确立“汉服”为“国服”;全国人大代表刘明华则建议,应在中国的博士、硕士、学士三大学位授予时,穿着汉服式样的 中国式学位服 。这是汉服第一次进入全国两会议案。
2007年3月24日,国内首家汉文化餐厅“汉风食邑”在北京开张,店内的顾客都是身穿汉服就餐。
2007年4月5日清明, 天涯社区 汉网 、秋雁文学社区等20余家知名网站联合发布倡议书,建议2008年奥运会采用我国传统的服饰礼仪——“ 深衣 ”作为北京奥运会礼仪服饰,并将 汉族传统服饰 汉服作为中国代表团汉族成员的参会服饰。
2007年4月19日,北京的小丰是首位见诸于报章的,穿汉服过日常生活的人。
2007年5月,福建汉服天下经文化局批准成立,民政局正式核准登记。成为全国首个官方认可的 汉服文化 协会。
2007年10月28日, 汉服吧 吧主“溪山琴况”(天风环佩)因心疾去世,享年三十岁。溪山琴况一生为汉服做出无数贡献。
2007年12月2日, 江阴祭
2008年
庄严肃穆的汉服祭祀仪式
2008年1月23日,第一本反映汉服运动的书籍——《汉服》正式出版。
2008年2月20日,首部汉服图片电影《三世书》隆重登场。
2008年4月27日,在韩国汉城,同袍 陈小末 穿汉服守护奥运 圣火 ,掀起了海内外同袍穿汉民族传统服装迎奥运圣火的序幕。
2008年5月4日,马来西亚第一届华夏文化生活营圆满落幕, 宋豫人 前往指导。枫中之人等汉人着汉服行汉礼,学华夏文明。
2008年6月13日,广汉会歌舞兴趣小组网络召集,是首个把汉服与 汉舞 融洽结合起来推广的社团。
2008年9月21日,来自我国各省以及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缅甸、汶莱、加拿大、法国等海内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名刘氏宗亲代表汇集古都长安参加世界第六届刘氏联谊大会,着汉服共祭汉高祖刘邦,同时举行纪念汉长安城建城2210周年大典。
2008年12月,在原上海团队的基础上成立了 华夏复社 ,以“大汉之风”为负责人。华夏复社是历史最久,最有战斗力,最不畏强暴,也最有开拓力和创新力的团队。
2008年12月22日,全国首部汉服题材电视短剧《谁是你的梦》在 成都电视台 都市生活频道《成都情事》栏目播出。
2009年
2009年3月7日,英国同袍聚会,以巡游方式宣传汉服。是第一次被报道的海外汉服宣传事件,也拉开了全球汉服运动的序幕。
2009年3月25日, 明华堂 新品发布。提出汉族民族礼服的新概念,将传统与考究的礼服融合于时尚,并且每一处制作都真实的来自历史。
2009年5月28日,四川成都民间举办的端午节,签到人数达195人,活动超过240人,观礼人数超过400。是汉服活动规模最大的一次。
2009年6月1日, 浙江理工大学 学生自制汉服学士服,为首次媒体报道实践汉服毕业照。
2009年8月10日,2009年首届56个民族之花选拔大赛上,兴汉届集体为汉服选手投票,“兰芷芳兮”、“咪小咪”、“美泪”分别取得网络票数第一名、第三名、第四名的战绩,由“兰芷芳兮”代言汉族之花参加第十一届 亚洲艺术节
2009年8月12日, 西南大学 学生制作了片长43分7秒的汉服短片《汉家衣裳》,这也是首部汉服运动宣传短片。
2009年10月28日,“中国装束复原小组”花费两年时间,复原汉、唐、东晋三套衣裳。
2009年12月8日,江阴祭。
2010年
2010年4月10日, 云南汉服 向国内旱区大量捐水,使汉服也走进了慈善行列。
2010年6月16日,南京汉服端午祭祀,接受了 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 (CCTV-NEWS)采访,汉服活动再次被国家媒体所关注。
2010年6月21日夏至, 百度网站 的汉服贴吧会员突破2万人,标志着汉服宣传进入一个新纪元。
2010年12月1日,著名词人 方文山 发表关于汉服的微博投票。
2010年12月5日,江阴祭。
2011年
2011年1月21日,百度网站的汉服贴吧会员突破3万人。
2011年2月3日,首届 汉服春晚 发布。
2011年8月31日,百度 汉服吧 会员突破4万人。
2011年10月6日,汉服吧会员突破5万人。
2011年11月27日,江阴祭。
2011年12月22日冬至,汉服吧会员突破6万人。
2012年
2012年1月22日,壬辰年汉服春晚发布。
2012年2月19日,唐迪穿汉服参加的江苏卫视《 非诚勿扰 》英国专场节目得到播出,这是涉及汉服的最有影响力的电视节目之一。 [2]
2012年2月20日,汉服吧会员突破7万人。
2012年4月17日,汉服吧会员突破8万人。
2012年6月15日,汉服吧会员突破9万人。
2012年6月20日上午, 江苏师范大学 徐州 泉山校区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典礼,学生和校领导身穿汉服,行汉礼,台上台下宽袍大袖,校乐队奏起汉乐,宛如“穿越”到了汉唐盛世。
典礼上演奏的音乐、穿着的礼服也是在忠实于史料基础上有所改良,用汉朝礼仪形式举行毕业典礼,这在全国还是首次。江苏师范大学校长任平说:“长期以来我们的研究生学位服以及学位毕业典礼,都是按照西方的礼制来做的,中国有自己本土化的文化根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弘扬我们国家的大学礼制,弘扬我们的汉魂,徐州正好是两汉文化重镇。”当天的典礼进行了一个半小时左右,这次别具特色的毕业典礼让不少学感动的热泪盈眶。
2012年7月23日,汉服吧会员突破10万人。
2012年9月4日,汉服吧会员突破11万人。
2012年11月8日,百度贴吧“汉服吧”会员人数突破12万人
2012年12月11日,百度贴吧“汉服吧”会员人数突破13万人
2012年12月23日,江阴祭。
2013年
2013年1月28日,百度贴吧“汉服吧”会员人数突破14万人
2013年2月9日,癸巳年汉服春晚发布。
2013年03月06日,百度贴吧“汉服吧”会员人数突破15万人。
2013年04月08日,经过众多汉服同袍的努力,开创了新浪 汉服微吧 ,为汉服运动又增加了一个较大的舆论平台,其中担任吧主的有晴空、叶慕雪、朱森森、希文、东晋上虞、米易。
2013年04月30日,首届海峡两岸汉服文化节在福州举行。
2013年8月7日,百度汉服吧会员突破20万人。
2013年11月1日,由著名词作家方文山组织的 西塘汉服文化周 召开,与此次活动相关的作品有:影视作品《 听见下雨的声音 》、歌曲《 汉服青史 》。
2013年11月9日,首届 中华礼乐大会 于横店召开。
2013年11月22日小雪,汉服运动十周年纪念日。
2013年11月30日, 江阴祭 [1]
2014年
放许愿灯
2014年1月30日,甲午年汉服春晚发布。
2014年4月17日,百度汉服吧会员突破30万人。
2014年4月28日,四川绵竹汉服吧(社)吧主“子溪”(dtaja华可)因疾离世,年仅21岁。其生前也为汉服复兴作出了诸多贡献。
2014年6月中旬,加拿大多伦多地区第一个由联邦政府承认的非营利性汉服组织The Hanfu Society of Art and Music成立,由创建者朱森森,彦之,雨堂,荼蘼长安,绾月,小吉等多伦多当地汉服同袍组成,中文名多伦多礼乐汉服。这标志着全球汉服运动的海外汉服推广及宣传进入了正轨。
2014年6月30日,百度贴吧“汉服吧”会员人数突破324,835人。
2014年8月2日,新疆乌鲁木齐汉服爱好者在乌鲁木齐 红光山 进行“及笄礼暨七夕主题活动”,三十余名同袍身穿汉服参加活动。
2014年8月5日,CCTV-9频道22:00汉服纪录片《 矢志青春 》播出。
2014年09月07日,湖南衡阳 南华大学 汉文化爱好者们着汉服在衡阳湘江边上的亲水平台放河灯迎接中秋月圆。中秋节的前夜,南华大学的汉文化爱好者们来到衡阳市湘江边上的清水平台开展迎接中秋月,欢度中秋节的活动,他们身着汉服在这里放河灯,用这种汉文化的传统形式,表达了同学们对远方亲人的祝福。
2014年11月1日 [3] 由著名词作家方文山组织的第二届西塘汉服文化周召开,朝代方阵,与此次活动相关的作品有,歌曲MV《天涯过客》。
2014年11月9日,江阴公祭。
2014年11月28日,第二届·中华礼乐大会在厦门鼓浪屿召开。
2014年11月29日,百度汉服吧会员突破40万人。
2015年
2015年1月25日,“第一届中华传统文化晚会”在北京大观园梨香苑上演。
2015年2月18日,乙未年汉服春晚发布。
2015年4月25日, 中国汉服博物馆 在青岛开馆。汉服复兴越来越被国人所接受和认可。
2015年6月5日,第三届海峡汉服文化节暨福建汉服天下成立十周年庆祝活动将在福建福州拉开帷幕
2015年6月16日上午,河北美术学院659名毕业学子及全体校领导身着传统汉服齐聚学校文庙大成殿,隆重举行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仪式,现场古风汉韵,仿佛穿再现了“大汉盛世”时期。
2015年6月18日,百度汉服吧会员人数超过50万人。
2015年9月22日,南航“砚湖书院”,学生身穿汉服手捧茶杯行拜师礼开学。
2015年9月28日, 兰州汉服雅集会 举办中秋祭月,接受了 中国新闻网 的采访,并且官媒 人民网 也转载了本条新闻,汉服运动再次被官方媒体所关注。 [4]
农历八月十五,南京,着汉服,过中秋。中秋节,许多年轻人身着汉服在 玄武湖 边的情侣园里开展各类传统游艺活动,有吟诗作对,射箭投壶,画扇点灯,在傍晚还举行了传统的拜月仪式。据了解,他们的目的是用民族传统的方式过中秋节。
2015年9月28日, 云南工商学院 一场别开生面的新生开学典礼上,6000名身穿汉服的师生集体在孔子像前行鞠躬礼。
2015年10月16日,百度汉服吧会员人数超过55万人。
2015年10月31日,第三届汉服文化周开幕,方文山领衔再约西塘。
2015年11月8日,江阴公祭。
2015年12月26日, 兰州汉服雅集会 举办甘肃省内近代第一次的明制祭礼。 [5]
2016年
兰州汉服雅集会
2016年2月7日,丙申年汉服春晚发布。
2016年2月21日,百度汉服吧会员突破60万人。
2016年5月10日,百度汉服吧会员突破65万人。农历八月十五,河南:百名汉服爱好者展示传统文化度中秋。
9月15日(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当天,来自河南省全省各地的近百名汉服爱好者,在郑州市商城遗址公园,开展了以“穿汉家衣裳,过汉家节日”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活动。 [6]
农历八月十五,甘肃 张掖 汉服爱好者上演汉服秀,表演了传统“中秋祭月”的祭祀仪式。期间,国学爱好者还诵读国学经典片段,表演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木偶戏 等,现场吸引近万人观看。 [7]
汉服
农历八月十五,昆明 黑龙潭公园 庆中秋,云南汉服同袍拜月神。上百名男女身着各式华美汉服,进行祭月仪式、文艺表演等活动,并和游客一起吃月饼、品水果、参与篝火晚会,让人们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欢度中秋佳节。
农历八月十五,南京建设工地上演汉服中秋嘉年华。南京市栖霞区水一方万亩荷塘的水面露台上,荷香阵阵,一片韶音雅乐,衣香鬓影,南京公路处为赶工期不能回家团圆的公路建设者,以及当地的村民庆祝中秋佳节。 [8]
2016年10月29日,千年汉服与千年古镇再次相遇,第四届西塘汉服节开启文化盛宴。
2017年
2017年,1月27日,丁酉鸡年汉服春晚发布。
2017年,3月24日,汉服纪录片《汉服-预支五百年新衣》腾讯、爱奇艺等网站发布。
2017年,4月15日,汉服纪录片《汉韵华裳-Glamour of Chinese Hanfu》哔哩哔哩网站发布。
2017年,5月16日,纪录片《 了不起的匠人 第二季 》05-16期汉服纪录片《香港仔的汉服梦》优酷独家发布。
2017年,6月13日,汉服亮相于2017 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 暨第21届 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 。发扬传统文化“丝路华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展示项目亮相丝博会。 [9]
2018年
2018年,2月15日,戊戌年汉服春晚发布。
2018年,4月18日,农历三月初三,由 共青团和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等平台 联合发起首届“中国华服日”,并将每年的 三月初三 定为“ 中国华服日 ”。 [10]
2019年
2019年,1月29日,己亥年汉服春晚发布。
2019年,8月8日,百度汉服吧会员突破100万人。

运动内涵

播报
编辑
汉服同袍在洛阳的定鼎门
汉服运动是民间发起的文化运动,主体参与人群以80后与90后居多,中坚力量是年轻白领和在校大学生。也有不少受周围亲友影响的儿童及中老年人加入。汉服运动是当前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运动在文化领域的一种形式。而穿着 汉族传统服装 乃宪法赋予的自由权利,不应被某些势力企图冠以政治名号而加以利用和破坏。
汉服运动倡导者宣传,汉服运动是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兴趣的。支持者以复兴汉民族传统服饰为切入点来影响大众进而发扬传统文化的举动。其活动场域除组织及讨论活动计划的互联网外,多为大中城市所在的高等院校、具传统意义的事业单位、景点、公园等。
汉服运动的重要网上基地是汉网、百度 汉服吧 等网上论坛。由于不少城市实体汉服店或与汉文化相关的文化机构、商业场所的应运而生,汉服运动也开始从网络上的热议更近一步地迈向公众的日常生活。

多方争议

播报
编辑
汉服运动也引起一些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一些问题:

恢复汉服

正方 :各民族的民族传统服装都是从古代发展过来的。这正是民族性与传统性的体现。民族服装存在的必要性并不能从功利的“穿了又能怎样”的角度去定夺。汉服是汉族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的代表。汉族服装又是汉族的文化的载体,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推行汉服,有利于汉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在现代恢复汉服十分必要。
反方: 汉服的消失虽然是历史原因,是一个非正常消亡的过程。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发展变化。传统文化与汉服并无必然联系,事实上汉服复兴运动也不仅仅包含汉服传统服饰这一个要素。不能把恢复汉服与复兴传统文化捆绑,也不能对传统文化中必要的取精华去糟粕不闻不问,如果仅仅只是将恢复汉服作为恢复发扬传统文化的结果,那么就偏离了汉服复兴运动的实质。

全面恢复

汉服祭祀礼服
正方 :汉服既有可以用于重大仪式和节日穿着的宽袍大袖的礼服,也有紧身窄袖的居家便服。作为民族服装,它的使用场合有着一样的弹性空间,汉服运动完全可以追求汉服全面日常化,而是不仅仅在节日、婚礼、重大仪式、太极和武术、射箭 射礼 等场合穿着,运动、居家等场合也完全有必要。这一点许多民族都是一样的,所以日常工作出行完全可以与上述国家一样穿着自己本民族的服饰。
反方 :可在有民族特色的节日、盛大庆典、 婚礼 寿辰 丧礼 以及休闲时穿着汉服的礼服和常服。而平时穿着传统汉服不方便。而且一部分汉服复兴支持者抵制对汉服样式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改变的创新,这又加大了推广汉服的困难。即使其他国家也没有在日常工作出行中大规模的长期的使用民族服饰的报道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