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陈楸帆的科幻小说?
8 个回答
我只看过陈楸帆的两三篇短篇和长篇《荒潮》,感觉《丽江的鱼儿们》和《鼠年》都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而《荒潮》在华语科幻长篇中绝对是排得进前十的存在。非常可惜的是陈楸帆不够高产,如果似母猪韩松般疯狂出新书的话,估计他的话题性会远比现在大得多,甚至有望同韩松和郝景芳一起撑起中国科幻的后三体时代。
陈楸帆的魅力我觉得有这么几点:
1,能驾驭更广泛的情感光谱以及相对更鲜活的角色。
国内科幻作家经常有的问题就是仿佛只会写工具人,脸谱人,以及只擅长写一类人。这个既有国内科幻作家多为中年工科专业男性导致不会写女性等角色的客观原因,也有刘慈欣这种不屑于在人物上浪费太多精力的主观原因。然而如果你看陈楸帆的小说,他笔下的人物虽不一定能比得上纯文学的人物,或者国外软科幻作家的人物,但绝对相比国内同行是出类拔萃的。
另一个就是情感光谱,既有《丽江的鱼儿们》这种比较柔情和生活化的,也有《鼠年》这种宏大和震撼心灵的。虽然陈楸帆的宏大叙事肯定比不过刘慈欣,但他能同时驾驭好宏大叙事和日常情感两个极端,无论是在国内科幻界还是和比较沉溺于写日常的日本科幻作家相比,都是难能可贵的。也因此,陈楸帆有着非常广大的成长空间,如果继续进步下去也许他也能写出雨果奖星云奖级别的中篇。
2,作为IT从业者的优势与创新能力。
陈楸帆本身就出生在广东,参与IT行业至今,在幻想的点子上不至于落后于时代。实际上,由于传统工科没有飞跃性进步,再加上黄金时代的作家太高产,科幻小说没啥新点子可写了已经是一个普遍性现象了。在这个现象面前,IT行业的科幻作者还算有些优势,毕竟计算机行业还在疯狂进步,日本现在最有影响力的科幻作家圆城塔也搞过IT。
另外在2018年11期的科幻世界上,陈楸帆还尝试了用程序参与小说写作,虽然我对《恐惧机器》这部小说整体的评价没有那么高,但这种尝试还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科幻小说现在面临全球性的低迷,大家都在考虑如何发展新的形式,有韩松和格鲁科夫斯基这种往魔幻现实主义上发展的,也有陈楸帆圆城塔这种结合计算机技术重新设计小说的。但愿《恐惧机器》不仅仅只是一篇自娱自乐的小作品,而是陈楸帆尝试新方向的一个引子。
3,在国外的高知名度。
个人感觉陈楸帆在国外的人气仅次于刘慈欣和郝景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陈楸帆所擅长的赛博朋克风格对于外国同好来说接收上并没有难度,当然作品质量本身也很重要。然而国外的知名度意味着什么呢?靠在国外卖那几本书也赚不了多少钱,但是,我们国内的科幻爱好者向非科幻爱好者安利国内的作品往往是没有成果的,若是在国外先火了,拿了国外的奖,那么国内的非科幻爱好者才会爱去看,算是曲线救国吧。
还有一点是个人的私货:
陈楸帆的作品在“意识形态”上非常符合我的胃口。比如《荒潮》里,陈楸帆对于阶级斗争,对于他所生长的文化等等,都毫不掩饰地露骨地写了出来,这真的是非常难得的。受村上春树等国外作家和国内大环境变化的影响,国内作家与文学爱好者的小资产阶级趣味是愈加强烈的。你们喜欢小布尔乔亚的“要爱情不要革命”没什么的,我也不会特意批判或者怎么着的。但这毕竟不合我的胃口。
再就是中国作家,大概除了鲁迅最爱干的事情就是没完没了地抒发对自己故乡和故乡文化的深情。若是古典文学倒也罢了,都已经到了现代了还要给封建文化涂脂抹粉未免有些让人作呕。陈楸帆这种不加滤镜,让现代的观众主动用现代的价值观去批判广州地区的宗族与压迫,我是非常喜欢的。
当然陈楸帆也有他的问题:
1,对于长篇小说的驾驭能力还是有些不足。
我对《荒潮》的评价是4/5,小说整体还是很不错的。然而若要说有什么问题,那就是每次像是要高潮,感情要爆发的时刻,都会出现些回忆呀插叙呀之类的,打断节奏。还有就是小说中有很多非常具有煽动力的片段,然而都有些短小和分散,显得全书的情感浓度密度有些低。我感觉《荒潮》像是几个主角的视角出发所写成的中篇编织而成的,若是写成短篇集,也许会更适合陈楸帆吧。这也是为什么我刚才说他有望拿国外的中篇奖项的原因。
2,对于科幻点子仍有蒙混过关之感。
陈楸帆的小说不会有类似地球大炮或者水星播种之类的非常强烈而新颖的点子,大多数点子都是作为服务于故事的道具植入其中。然而这些点子总是感觉没有被认真对待,就这么三言两语蒙混过去了。其实不想详细解释也不要紧,但不应该让读者留下点子没有被认真解释的印象。
陈楸帆、
杨庆祥、夏笳、江波、宝树:科幻的魅力在于信息冲击
主题:时间之网,未来之门——青·科幻丛书新书分享会
时间: 06月24日 周日 19:00-21:00
地点: 北京爱琴海购物中心3层 3025室
主办方: 单向空间(原单向街·图书馆)
嘉宾介绍
杨庆祥
评论家、学者、诗人。现供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兼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首批客座研究员、特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宝树
科幻作家。2010年开始科幻创作,出版有《三体X:观想之宙》《时间之墟》等数部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集。
夏笳
本名王瑶,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从事当代中国科幻研究。从2004年开始发表科幻与奇幻小说,作品七次获银河奖,四次入围“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
陈楸帆
毕业于北大中文系及艺术系,科幻作家,编剧,翻译。世界科幻作家协会(SFWA)成员,全球华人科幻作家协会(CSFA)会长,Xprize基金会科幻顾问委员会(SFAC)成员。曾多次获得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银河奖、世界奇幻科幻翻译奖等国内外奖项。
张冉
科幻作者,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发起人。1981年12月出生,2012年开始创作科幻小说,是继王晋康之后第二位以出道作品获得银河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高奖项的科幻作家。已发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先后四获银河奖、五获星云奖。出版小说集《起风之城》等。
江波
中国“硬科幻”代表作者之一。生于1970年代末,2003年开始发表科幻小说,迄今已发表中短篇小说四十余篇,代表作品包括《时空追缉》《湿婆之舞》《移魂有术》《机器之道》等,另有长篇代表作《银河之心》三部曲。多次荣获中国科幻银河奖和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等荣誉。
李宏伟
诗人,小说家,作家出版社当代文学编辑室主任。
筛选内容
杨庆祥
1.以前我没把科幻列入阅读谱系。
2.我一直以来都觉得科幻可以开辟一个新的方向。
3.科幻一定是未来的东西?也不是。科幻和历史也有很多相关的东西。
4.奇幻和穿越我们就会认为是假的,我们会享受这种假。但科幻所提供的认知我们认为会变成我们的日常生活。我觉得这是特别大的区别,因为需要完整的世界观和因果链,这也是
科幻写作高于奇幻写作和穿越写作
的原因。
5.真正的纯文学,比如博尔赫斯,都在探索边界。
6.科幻所思考的问题和最高智慧和宗教、和形而上所讨论的问题是一样的。我更看重科幻所思考的形而上的层面。
7.日本人认为中国的科幻宋元就开始了。“天”在指导中国人,“梵”在指导印度人,但是现在这些东西都没有了。“马太效应”变成了庸俗的成功学。施特劳斯曾说:“我们今天面对的是现代的野蛮化。为了抵抗现代的野蛮化,所以我们要回到哲学这种古老的技艺,去思考什么是真,什么是善。”我们只有通过未来哲学才能稍微规范一下现在的生活。而
科幻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未来哲学。
8.未来的大师,一定是在未来哲学的范畴里出现的大师。
夏笳
1.我们几个已经是中年科幻作家了。下一步是真正的90后的写作了。
2.这些丛书是给后人看的,后人看到以后会对我们现在的状况有所了解。
3.我们对于历史多样性的理解逐渐变得单向了,我们对于历史只有一种认知,对未来的想象也只有一种。
4.科幻的目的不是为了娱乐,而是用另外一种方式描述一种未来。
5.用编码解码理论解读了一遍科幻,(编码解码理论自己百度,很多嘉宾都喜欢用。)
江波
1.我写科幻是因为喜欢这种文学类型。小时候读了很多科普类的文章,后来尝试科幻写作有幸在《科幻世界》发表了一篇,后来才继续写下去。
2.我本人是一个科学主义者,这也是我的基本世界观。
3.科幻小说用貌似科学的角度把小说里的世界解释得清清楚楚。这样的东西就是科幻小说。
4.科幻小说所表现得比传统文学更广阔一些。你脱离了人类社会用上帝视角看待世界。所以科幻小说表现出了一种不太一样的面貌。
5.《宇宙尽头的书店》提出了一个假设,就是我们不用学习,只用通过一个插件获得知识。大家已经不需要书店了,但这个书店的创始人坚持原始的学习方式。这个书店流浪到了宇宙尽头,人类有一天发现还是需要这个书店。发现完全依靠快捷方式获得知识会导致社会失去创新性,所以又去把书店找回来了。我之所以喜欢这个故事是因为它像个寓言一样,人必须保存住自己的价值。
陈楸帆
1.我是广东人所以从小能接触到很多科幻B级片。后来发表了一篇文章给我了很大的鼓励,所以走上科幻之路。
2.虽然我对科技感兴趣,但我在大学里读的都是纯文学和理论。大学里的阅读促使我对科幻有更深的理论。
3.你没法想象把一些现实元素放在传统文学里去讨论。但纯文学的很多议题可以看看能不能在科幻里讨论。
4.我觉得科幻是高密度的现实主义。
5.科幻现在面临的是一个美学上的挑战。我们以前用得是56k调制器。以前看视频都是普清,然后高清,然后超清。人需要这种信息上的冲击,这种冲击就是科幻独有的魅力。
6.中国是比较好的科幻文学实验的场地,我们很少用政策来规范科技,比如隐私,有什么技术大家都先用着。(大概是这个意思,断网没听清。)
张冉
1.我能创作出《三体》那种伟大的作品吗?不可能。
2.我们这代人受到国外互联网的影响,所以我们通过互联网看到了知识看到了哲学,很多90后就是被包裹在互联网里长大的。他们会觉得知识的获取太轻松了。他们才是更年轻的科幻。
3.我的《炸弹女孩》在淘宝上是搜不到的,炸弹是关键词。
4.一位参加过《三体》审编的女士得了癌症要去世的时候,她跟自己的女儿说不想自己就这样被火化了。她想保存自己灵魂。所以最后
她保存了头颅,成为了第一个冷冻的中国人。
她女儿为了她这个想法把房子卖了。我以这个故事为原型写了这部小说(《炸弹女孩》)。后来那位女士的女婿加了我微信说这篇文章已经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影响。所以就取消了在《南方周末》上的电子版。
宝树
1.科幻是文学的边缘、科技的边缘、文化的边缘,边缘的边缘就是中心。
2.像《兰亭集序》里感叹时光流逝一样,时间流逝是一个基本的人生体验。我的小说就是把这些感受阐释出来。
3.无限的时间使人产生“崇高”的美学感触。
4.我不太喜欢“穿越”这个概念。太轻率了。我希望用时间表达人与人之间复杂纠结的关系。
来源:文化讲座(wenhuajiangzuo) 文化报道,讲座信息,偶尔赠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