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与材料学院前身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3年,根据学校定位和学科、专业发展需要,于2020年正式更名,2022年7月光伏产业技术研究院并入。目前,学院有教职工135人,专任教师93人,教授32人(博导11人)、副教授36人,具有海外留学访学经历教师46人,其中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教育部霍英东基金会青年教师奖及基金获得者2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3人,德国洪堡学者2人、日本JSPS邀请学者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四川省特聘专家17人,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入选者1人,四川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含培育)获得者5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2人,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人等。

学院建有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2个、四川省天府创新团队1个、四川省省属高校创新研究团队2个;拥有四川省页岩气高效开采先进材料制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开发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能量转换与储存先进材料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天然气开发及利用新材料重点实验室、四川省不锈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焊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碳基储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石墨烯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管工程”重点研究室、“油气田材料”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新能源材料及技术研究中心、能源高分子材料研究中心和先进固井材料研究中心;为国家能源新材料技术研发中心、国家新型储能电池与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石墨烯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单位、四川省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理事长单位。

图1.德国洪堡学者周莹教授证书

学院拥有博士、硕士及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现有“材料化学工程”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含“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化学工程”、“能源材料与工程”5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授权点;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招收国际留学生)、“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四川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四川省特色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储能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焊接技术与工程”8个本科专业。建有“能源材料四川省教学示范中心”和“材料科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校级示范中心(培育)”,实验中心总面积6000余平米。《材料分析方法》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

图2.学生实验装置扫描电子显微镜

图3.国家百千万人才林元华教授指导学生实验

成都校区专业介绍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简介

专业名称: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专业荣誉: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招生类别: 理工类

招生方式: 按专业招生

学制: 4年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专业特色: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我校2010年获教育部该专业首批建设资格并在全国范围首批招生,2014年纳入本科第一批次招生,2019年获批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深造率保持在40%以上。主要围绕光伏太阳能、氢能、储能电池等能量转换与储存领域,精准培育国家迫切需求的“高精尖缺”人才。

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国家能源战略发展需要,培养具备新能源产生、转换、储存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知识,能在新能源材料及其器件领域从事开发、研究、设计,生产和技术管理等工作,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并具有较强科学素养的创新型高素质复合人才。

图4.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学生实验

核心课程: 材料物理化学、材料分析方法、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应用电化学、能量转换材料与器件、储能材料与器件

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 学生毕业后,可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及其相关专业的领域中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工艺和设备设计、技术改造及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毕业去向为国内知名新能源公司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

毕业生主要深造院校: 优秀学生可以保研,深造率超过40%。出国深造国家有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国外知名大学;国内升学有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简介

专业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荣誉: 招收国内学生(复合班)和国际学生(国际班)、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招生类别: 理工类

招生方式: 按专业招生

学制: 4年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专业特色: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设有材料学硕士、材料化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和材料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本着“宽专业、厚基础、高素质、国际化”的原则,同时立足学校油气特色,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夯实工程基础,强化实践能力,坚持“学历+工程资格认证”双证培养体系,着力于重点基础材料、战略性先进材料、新型纳米功能材料、先进结构与复合材料、新型功能与智能材料等,建设具有创新意识与工程能力的人才培养工科专业。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符合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求,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具有较强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协作沟通和组织管理能力,能在通用行业以及油气能源领域的科研院所或企业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研究,新材料、工艺和技术开发,企业管理,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 无机及分析化学、材料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I-1、材料科学基础I-2、材料物理性能(双语)、材料力学性能、材料分析方法、材料工程基础

图5.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堂教学

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 集中在石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哈利伯顿、斯伦贝谢等)、化工、城市燃气、机械、船舶、航空、航天、兵器、中铁、冶金、电子电器、汽车等行业从事材料技术开发、工艺指导和管理工作,毕业生就业率96%以上。

毕业生主要深造院校: 海外高校包括德国、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日本等知名大学;国内高校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双一流”高校。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简介

专业名称: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专业荣誉: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四川省特色专业、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

招生类别: 理工类

招生方式: 按专业招生

学制: 4年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专业特色: 本专业于2002年建成并开始招生,依托学校石油天然气特色和优势,广泛开展高分子材料应用研究,以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为重要支撑,通过第二课堂、开放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融合创新创业思想进行新工科建设,形成了油气田应用高分子材料的专业特色和优势,已成为我校“双一流”建设学科的关键支撑专业之一。本专业2010年获批四川省特色专业,2019年获批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从事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表征、加工及应用的能力,能在石化、能源、电子电气、交通运输等领域从事高分子材料的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 材料物理化学、化学工程基础、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高分子基础综合实验、高分子合成工艺学、聚合物成型加工基础等课程。

图6.学生竞赛获奖证书

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石化、能源、电子电气、交通运输等领域从事高分子材料的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以及科学研究,就业单位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航、京东、阿里巴巴、富士康、巴德富等知名企业。

毕业生主要深造院校: 本专业毕业生深造院校包括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等国外大学,以及清华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简介

专业名称: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专业荣誉: 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四川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全国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联盟“新工科”改造示范专业、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招生类别: 理工类

招生方式: 按专业招生

学制: 4年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专业特色: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2013年获批四川省“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2018年入围全国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联盟“新工科”改造示范专业、2020年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同时入选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专业培养对象为全日制大学本科,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夯实专业基础、加深智能制造与信息化加工的学科融合,践行“学历+执业资格”双证式培养模式,既服务于地方经济,又以能源重大装备制造与智能制造为特色服务于能源化工行业的思想过硬、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和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与重大装备制造领域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掌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际交流能力,拓展智能制造与信息化加工新方向,以油气装备制造为特色,能在机械、能源、材料加工,尤其是能源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 材料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成型理论基础、材料成型数值模拟、材料成型传输原理、材料力学性能、智能制造新技术、智能制造工程、焊接机器人、智能制造实践、石油化工设备及制造工艺等。

图7.智能制造系统

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 学生毕业后,可在机械、能源、车辆工程、航空航天、电子电器、军工等系统的科研(设计)院所、企业,从事材料相关研究、设计、生产、制造、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亦可到石油天然气、新型能源部门从事重大装备制造与智能制造方面技术开发及管理工作。国内知名能源公司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

毕业生主要深造院校: 优秀学生可以保研,考研录取率超过40%。出国深造国家有美国、瑞士、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外知名大学。国内升学有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简介

专业名称: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专业荣誉: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四川省特色专业、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招生类别: 理工类

招生方式: 按专业招生

学制: 4年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专业特色: 本专业是为适应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能源战略需要,服务学校“一体两翼”能源布局,2016年获批一本招生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2019年设置“创新班”,培养新能源行业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专业依托于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新能源与材料学院、光伏新能源现代产业学院和光伏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重要科教平台,通过创新基金、开放实验、课外实践、学科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经过五年的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光伏技术的专业特色和优势。专业与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多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并与通威太阳能有限公司等国内多家知名新能源企业开展产教融合合作,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在光伏(太阳能)、风能、储能等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相关领域的企业与研究院所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

图8.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课外实验平台

培养目标: 培养系统掌握新能源工程基础知识和原理,能够有效承担新能源工程的研发、设计、运行管理、生产技术管理和企业管理等工作,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工程实现能力强,具备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竞争力的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 新能源发电并网技术、新能源发电系统检测与控制、光伏发电系统、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太阳电池技术、储能原理与技术、氢能开发与利用、半导体物理、工程力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智慧能源及其应用。

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通威集团有限公司、协鑫集团有限公司、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爱旭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等。

毕业生主要深造院校: 优秀学生可以保研,四届毕业生平均深造率超过50%。深造院校有新南威尔士大学、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德国亚琛工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西湖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等。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简介

专业名称: 储能科学与工程

专业荣誉: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

招生类别: 理工类

招生方式: 按专业招生

学制: 4年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专业特色: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西南石油大学2021年获教育部批准批建设该专业,并于2021年实现首届招生。储能产业和储能技术是新能源发展的核心支撑,是国家能源革命和能源互联网发展的关键,是“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实现的驱动。本专业精准培养覆盖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居民侧以及社会化功能性储能设施等多方面国家迫切需求的“高精尖缺”人才。

图9.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软包电池装配与分析测试线

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国家能源战略发展需要,培养系统掌握数学、物理、化学、材料、能源动力、电子电力等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解决电能、氢能、化学能等在存储和转换过程的复杂工程问题,具备从事储能材料、器件与系统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和管理的技术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的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 现代电子技术、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能源化学、储能原理与技术、自动控制原理、氢能及新型能源动力系统、电化学储能电池及应用。

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 从事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居民侧等储能的高新技术企业,如国家电网、三大石油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等。

毕业生主要深造院校: 优秀学生可以保研。国内深造院校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外深造院校包括美国、德国等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

南充校区专业介绍

材料化学专业简介

专业名称:材料化学

招生类别: 理工类

招生方式: 按专业招生

学制: 4年

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

专业特色: 得益于我校石油天然气开采、加工方面的技术优势,本专业基于石油天然气开采中的腐蚀控制与防护向其它行业(如电力、航空、航天等)的材料腐蚀与控制发展;基于石油天然气加工得到的常见材料的改进向新材料的研发、生产拓展,就业范围广,发展前景好,为“2025中国制造”铸造优良的基石。

本专业重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也鼓励学生创新,为学生将一点灵光变为现实提供理论指导、实验条件支持,是有志于材料开发,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当代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摇篮。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化学及材料科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具有科学思维、应用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具备材料设计、生产、产品检验和研发等基本技能,既能在材料科学其相关领域从事新材料研发、涂料研发与生产、材料腐蚀与防护等科技工作,也可承担相关专业领域的经营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在材料相关领域工作五年后,可以独立承担新材料或涂料研究开发工作、材料腐蚀防护技术研究工作、材料生产运营管理工作等。

核心课程: 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材料物理化学、材料化学、材料合成与制备、现代材料分析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化工原理

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 四川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绵阳东材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美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苏州亨利通信材料有限公司、成都三环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中航飞机股份有限公司、西安石油大油气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等企业,及一些教育机构或公务机关、事业单位。

毕业生主要深造院校: 中国科学院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西南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以及新南威尔士大学、纽约州立宾哈姆顿分校等一些国外高校。

图10. 材料化学 专业 学生参加材料设计大赛

图11. 材料化学专业学生参加“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简介

专业名称:焊接技术与工程

招生类别: 理工类

招生方式: 按专业招生

学制: 4年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专业特色: 本专业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更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本专业与国际授权的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国际焊接工程师(IWE)”培训,毕业生在获得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的同时,还可获得由国际焊接协会(IIW)颁发的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在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同时还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本专业还注重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专业学科竞赛、开放性实验等丰富的二课活动来提升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经济和社会需求,具备扎实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焊接结构生产与设计、焊接工艺与生产管理基本方法,具有工程开发、工艺设计、生产和管理能力,具备国际焊接工程师(IWE)资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 材料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焊接冶金及材料焊接性、焊接方法与设备、焊接结构学、焊接检验原理、弧焊电源

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 中国核工业二三建设有限公司、中国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局集团有限公司、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等,以及一些政府部门、教育机构、事业单位等。

毕业生主要深造院校: 西南石油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四川大学、上海大学、吉林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

图12.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金相大赛

图13.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XRD物相分析

上一条: 经济管理学院 下一条: 化学化工学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