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理论概念体系的反思与重构——从语言逻辑分析出发
Introsp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Concept System of Marx's Value Theory:Based on Language Logic Analysis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5, 17(6): 13-21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 2015, 17(6): 13-2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最有影响价值的理论之一,其合理性无可怀疑,但也一直面临着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挑战,后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解释力是有目共睹的。因此,胡义成
①
、许有伦
②
、白暴力、张栋
③
等都想将二者统一综合起来,但一直不成功。究其原因还是人们缺乏对价值理论概念体系的语言逻辑分析,由此对双方优缺点的认知就不是很清晰。通过语言逻辑分析和对价值理论内容的研究,我们发现:劳动价值论和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内容都是正确的,但存在视角差异,二者互补可以合并成一个完整的价值理论体系。如想实现此目标,就需要澄清“价值”概念的各种含义及使用语境,重新界定价值概念体系。
① 胡义成:《“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互补——马恩有关论述的本义》,《攀枝花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
② 许有伦:《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辩证关系——与卫兴华、晏智杰教授交流》,《经济评论》 2006年第3期。
③ 白暴力、张栋:《边际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统一——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100年的弯路》,《财经科学》2006年第8期。
一、劳动价值论研究中“价值”使用乱象
邹升平
④
指出,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研究中存在的误区之一就是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混淆。人们除了用价值表示凝结在商品上的无差别劳动(以下简称为“劳动价值”)外,还表示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商品、资源、财富等,且都没有做任何交待,由此使整个价值研究陷入全面混乱的局面,具体表现为:
④ 邹升平:《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认识的八大误区》,《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1.把劳动价值误用为使用价值和商品。比如,人们说“劳动创造价值”时所说的价值是指劳动价值,但实际上不是。因为,这个“价值”本身是劳动时间,怎么还可能被劳动所创造?它只能指使用价值或商品。
2.把使用价值混同为商品或物。马克思将使用价值作为商品二重性之一,按正常语言逻辑,“使用价值”就是商品的一种属性,而不是商品本身。但马克思却明确把使用价值定义为物或商品,他说:“商品体本身,例如铁、小麦、金刚石等等,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
①
。就语言逻辑而言,物的有用性和物本身肯定不是一个概念,且物的概念等级高于有用性,物是实体性概念,有用性是属性类概念,物的有用性是说明物的。
②
这并不是偶然失误,就在上述引言前面,马克思还说“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这就明确地把使用价值与物的有用性当作两个东西。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版,第48页。
②这种混乱在下面这句话中充分体现出来:“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由自己产品是使用价值来表示自己的有用性劳动,我们简称为有用劳动”(同上,55页)。他将“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与“自己产品是使用价值”这两种说法完全等同起来。
3.把交换价值误用为劳动价值。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一直面临超额价值问题和艺术品价值问题两大挑战,认为二者导致劳动价值论危机。超额价值理论要解释的是在自动化程度很高的企业,劳动投入很少,企业却获得巨额的交换价值(货币)。边际效用价值论没有这个问题,因为该企业为社会提供了巨额的使用价值或效用。它是劳动价值论的问题:(1)商品的新增价值是由活劳动时间决定的,如果每件商品所花费的活劳动时间很少,其新增价值就很低,几乎为零。(2)如果一个商品的新增劳动价值几乎为零,那么它的价值就接近转移价值。但实际上,它们的价格远超转移价值。人们就把此种情况下交换价值与新增劳动价值之间的差额称为超额价值或超额剩余价值。人们认为如果这个差额不能从劳动时间的角度得到合理解释,劳动价值论就会崩溃,因为其中存在“价值决定悖论”。即如果承认那个巨大的差额是劳动创造的,很明显不合理;如果不是劳动创造的,那就说明价值还有其他来源,说明劳动价值论是有问题的。
③
同样,一个艺术品比如一幅画卖出上亿美元的天价,人们就说该艺术品具有极高的价值,远远超过其创作时付出的劳动量。人们就问:其巨额的价值从何而来?这不是说明劳动价值论是错误的吗?
③崔战利:《我为劳动价值论辩护》,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版,第23页。
对于超额价值的获得,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释,其中代表性观点有两类:一类以卫兴华为代表,受马克思本人的误导,将超额价值的获得归功于复杂劳动
④
。因为马克思是这样谈论这一现象的:“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
⑤
。但如果在这里所说的是劳动时间凝结的那个价值,问题就出来了。因为在这段引文的前面,马克思也明确指出:在生产力更高的企业,相同时间所创造的价值是不变的,只是单个商品所包含的价值减少了,因为它所凝结的劳动减少了
⑥
。这就是劳动生产率与价值成反比规律。所以,当马克思说生产力特别高的企业“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更多”时其中的价值是交换价值。在上述引文前面一段,他说:“如果采用新方法的资本家按1先令这个社会价值(即社会平均劳动时间,1先令是其货币表现。笔者注)出售自己的商品,那么他的商品的售价就超出它的个别价值3便士,这样,他就实现了3便士的超额剩余价值”
⑦
。所以,超额价值来源于交换价值与个别价值的货币表现之间的差额,这个超额价值就是交换价值。所以,当人们试图用劳动时间来解释这个超额价值的获得时,就是把交换价值误读为劳动价值了。但这并不是说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中的价值都是交换价值,而只是说在所谓的超额价值或超额剩余价值问题中所说的价值是交换价值。崔战利(2006)所说的超额价值中的价值才是劳动价值。
④卫兴华:《马克思关于劳动生产力同价值关系的三个原理和社会主义经济实践》,《教学与研究》1983年第2期。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0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8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9页。
第二类以崔战利为代表,认为超额价值来自低生产力企业的超额劳动的转移。即低生产力企业单个商品的劳动时间要多于高生产力企业单个商品的劳动时间,其中的差额崔战利称之为超额劳动时间,这个超额劳动时间就会转移到高生产力企业的商品身上
①
。这个解释坚持了马克思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和“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决定的”理论,但却不符合马克思在此处的原意。
①崔战利:《我为劳动价值论辩护》,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8-55页。
所谓的艺术品价值问题也是如此,这个价值也是指交换价值。马克思认为价格还受供需关系影响。如果竞争充分、资金供给充足,自动化企业产品的价格也会有一天降低到与其转移价值相近甚至更低的水平。因此,全自动化企业获得高额利润根本没有违反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规律,只是其价格向上波动的范围更大一些而已。在艺术品交易中,人们只看到那些名家的作品被卖到极高的价格,而看不到还有无数艺术工作者的作品根本卖不掉,连成本都收不回的现象。艺术品市场的价格波动之所以远大于一般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是因为人们对所谓的名家作品需求量极大而供给极小造成的。如果那些被卖到极高价格的作品也能得到充足的市场供应,其价格也将回归到其劳动价值的水平。所以,艺术品交易也没有违背劳动价值论,只是价格波动范围更大罢了。
因此,所谓的劳动价值论危机实际上是由于将交换价值混同为劳动价值所致。之所以会出现此种现象,首要原因是交换价值与价值都是量的概念,马克思都用货币来表示,所以,稍不小心就会混淆;其次,马克思对价值理论诸概念的界定存在问题也为混淆提供了机会。
二、价值概念体系的逻辑分析
语言逻辑对一个学术概念的基本要求就是含义明确、边界清晰。所谓含义明确就是其内涵和外延都是确定的,没有模糊的地方。所谓边界清晰就是指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是清晰的,不存在被混用、误用的可能。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之所以经常会与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商品或财富等混淆,原因主要有:
1.不合构词逻辑,违反了同一律。价值(德文wert,英文value)是使用价值(德文verwenden wert,英文use value)和交换价值(德文tauschwert,英文exchange value)的词根和中心词,使用和交换都是修饰价值的,价值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母概念。但当价值被定义为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时,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中“使用”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交换价值就是“交换”劳动。这不太合理。因为,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中的价值绝非劳动。所以,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价值中的“价值”不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中的“价值”,价值概念没有维持同一性,违反了同一律。
2.不合日常语言习惯。在日常语言中,“价值”与“劳动时间”之间的关系也很远。wert、value和价值都有评价之义,而劳动时间却无评价之义。在日常用语中,“价值”要么指价格,要么指用处,都不包含劳动时间在内。如果一个理论研究一个社会现象,所使用的概念是人们常用的,但所赋予的含义却与日常用法差异甚大,甚至没有关系,就必然会引发一系列混乱。这就违背了学术研究的初衷,是非常不可取的。
3.与其他学派的用法不一致。马克思主义之外的其他经济学派基本上都把价值理解为价格或效用。当马克思主义在与其他学派进行对话时,如果自己所说的价值与别人的理解完全不同,对话就失去了意义。
4.日常用法和其他经济学中价值概念的使用也很混乱。日常用法和其他经济学派的用法也存在很大问题。因为他们所说的价值也都包括用处、价格和边际效用,且这些含义之间的差异极大,用处和价格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意思。用处是指某物对一个人的影响力。只有当一个物能够影响到人们的生存状态、体验时,我们才说它是有用的,因此用处与物的功能相关,涉及物的特性和物与人的关系。而价格是指人们在交换中就某物的交换媒介物的值所达成的协议,比如1杯水的价格是3元人民币,就是指买卖双方所达成的一个交换协议:交换媒介物是人民币,交换值是3元。所以,价格与用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这两个东西用同一个概念表达且没有说明,就会在使用中造成极大混乱。比如,一杯水对一个饥渴的人用处极大,我们说它价值极大;但其价格可能很低,甚至没有价格,我们就说它价值极低。这就使我们面对同一杯水做出在形式上完全相反的两个价值判断。边际效用与用处有关,但也不相同,边际效用更强调人们在购买和消费某物时所获得的身心满足程度。当人们把这三个互不相同的概念用同一个“价值”来表示且没有作交待时,其引发思维混乱的潜在能力就可想而知了。如果一个学科的基本概念使用都各自为政,对话必然流于形式,从而引发严重混乱,不利于学术问题的解决。
三、价值概念的自然含义
“价值”这个词之所以含义多、使用乱,是因为人们在不同语境都使用了这个词汇,在对各种含义和语境之间的关系做出明确界定前,混乱必然发生。为了解决此问题,我们尝试理清自然语言价值概念的含义及其语境,同时理清其在学术研究中的不同含义及其语境。
1.价值在自然语言中的原生含义。在自然思维和语言中,当人们面对一个事物时,会很自然地进行价值判断,首先判断它有什么用,其次判断用处有多大。这两个判断合在一起就是价值判断的最初内容,即价值的原生含义。价值实际上是价值判断的简称。
2.价值在自然语言中的次生含义。当交换和交换媒介物出现后,就出现了对物品的价格或价钱的判断问题,即对交换双方所获得的交换媒介物的值的判断。交换媒介物就是介,介与价通用,价格或价钱就是交换媒介物的数量。所以,价格也是一种判断,也是一种认识结果,是价值判断的另一种形态,但与价值判断的原生含义没有直接关系,当它也被称为价值时,就是价值的次生含义。斯密把价格称为交换价值,把用处称为使用价值。
3.自然思维下的价值的本质。所以,在自然的价值思维中,人们对某物的价值判断有三种形态:有何用、有多大用和值多少钱(价格)。这三种判断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评价活动(价值判断活动)的结果,都含有“评价”之义。这就表明价值的理论属性是一个认识论概念,而不是本体论概念。所谓认识论概念是指那些记录认识结果的概念,比如,经验、属性、善、美、对、价值等,它不同于那些标识存在者的本体论概念,比如事物、食物、床等,因为后者都指向现实中的某种或某类实际事物
①
。以往人们在寻找价值的定义时所犯的最大错误是方向性错误,把价值视为一种存在、实体,认为在价值判断之外或价值这个概念之外有一个叫价值的东西存在着,而人们不知道价值实际上是价值判断的简称。马克思将价值定义为“凝结在商品上的无差别人类劳动”时,也是将价值视为一个实体性概念。
①孙志海:《价值哲学体系的重构——从价值判断出发》,《现代哲学》2015年第1期。
四、价值研究思维路径的延伸与价值学术含义的演变
1.价值研究的最初问题和核心问题是价格决定问题。价值现象作为一个客观的社会现象进入学术研究范围的首要原因是市场经济的形成,因为人们想知道一个商品在市场上的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这有利于找到提高商品价格的方法。此时人们所说的价值都是指价格。比如,当魁耐说“在爱尔兰,一片土地的价值仅仅相当于其6-7年的地租,然而在海洋彼岸的英格兰,一片土地的价值却相当于其20年的地租。在没有想到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以前,让爱尔兰人知道价格存在差异的原因还是有好处的”
①
,其所说的价值就是价格,其研究价格问题的目的就是为了研究不同地方土地地租价格差异的原因。斯密说得更明白:“为要探讨支配商品交换价值的原则,我将努力阐明以下三点:第一,……构成一切商品真实价格的,究竟是什么?第二,构成真实价格的各部分,究竟是什么?第三,……使商品市场价格或实际价格,有时不能与其自然价格恰相一致的原因何在?”
②
因此,价值研究最初问题就是价格决定问题。这个问题也一直是价值研究的核心问题,劳动价值论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确定劳动时间是商品价格的决定因素。所以,整个价值研究的起点和核心都是价格决定问题,这就决定了在价值研究中价值的最基本含义、首要的含义就是价格。这与自然状态下价值的首要含义是不一致的。
①[法]魁耐:《赋税论》,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4页。
②[英]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5页。
2.价值研究思维路径的延伸。当人们开始思考商品的价格决定问题时,真正的价值研究开始了。
(1)从价格决定问题出发人们首先找到的是商品的用处,用处就被称为价值。
(2)然后很快就找到了劳动,把劳动也称为价值,认为劳动量决定商品价格。这里有两条思维延伸路径。一条是从价格直接过渡到劳动。魁耐就直接将劳动量的大小作为商品价格高低的决定因素。他说:假定铸币制造者制造的白银为二十盎司,谷物种植者种植的谷物为二十蒲式耳,那么一蒲式耳谷物的价格就等于一盎司白银
③
。其中的价格就与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价值的含义很相近了。斯密明确提出:“任何一个物品的真实价格,即要取得这物品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乃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
④
。其中的辛苦和麻烦就是指劳动,真实价格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价值。第二条是李嘉图通过使用价值概念将价格决定因素推到劳动。他说:“如果一种商品毫无用处——或者说,如果它无法对我们的需求满足有所贡献——那么不管它怎么稀缺,或者获取时所需要多少劳动的,这种商品都不具有交换价值”
⑤
。而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是劳动创造的。
③[法]魁耐:《赋税论》,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46页。
④[英]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6页。
⑤[英]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3)从使用价值过渡到劳动的思维线索依然是不完整的,因为使用价值是依附于物品或商品的。也许是为了弥补这个缺陷环节,马克思将商品本身称为使用价值。
(4)随着对价格决定问题研究的深入,边际效用价值论者将“效用”概念升级为“边际效用”。魁耐、斯密等都使用了“效用”一词,与用处相同,指使用价值,即实际用处,指某物对人们生活发生的实际影响。那时的经济发展还没有使人们充分认识到消费者的心理感受对商品价格判断的强大影响力。当商品供给极其丰富,或某人的实用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后,消费开始超越实用阶段进入心理消费、符号消费、象征消费阶段,此时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对价格判断的独特含义凸显出来。相对于用处或效用,边际效用强调的是人们在消费(包括购买,购买本身成为消费的一种形式)一种商品时所获得的心理体验或感受。
在消费活动中,人们的体验感受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由商品本身的实际用处带来的,我们称之为商品消费体验;二是占有和消费活动本身带来的,我们称之为纯粹消费体验。纯粹消费体验是使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中没有的内容,是边际效用价值高于使用价值这个概念的地方。边际效用价值全称应该是边际效用价值判断。人们是根据边际效用价值判断决定愿意付出的价格。影响纯粹消费体验的重要因素是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一个商品的稀缺程度、得到时的困难程度与人们购买时和消费时所得到的快乐成正比,所以,纯粹消费体验是依赖于特定消费情境的,也可称为情境消费体验。比如,一件漂亮的衣服给人们的身体和心理能够带来的实际感受就是商品消费体验。而同一件衣服如果被商家称为绝版的或限量版的或被自己崇拜的名人穿过,人们所获得的叠加在商品消费体验之上的体验就是情境消费感受,因为这与衣服本身没有关系。如果一个商品(包括名人用过的)供给充足,边际效用消失,即为零,价格将完全由商品消费体验和生产成本决定。
因此,从商品价格波动的全程来看,一个商品的价格是由边际效用和劳动时间共同决定的,边际效用由商品消费体验和情境消费体验决定,而商品消费体验由使用价值决定,情境消费体验由供需关系决定的。情境消费体验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符号消费中,也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各种消费活动中,只是在一般消费中其表现不是非常明显。所以,边际效用价值论更准确地反映了消费体验对价格变动的影响,是消费社会、体验经济的价值理论。
所以,边际效用是用处的升级版,边际效用价值判断是使用价值判断的升级版。如果说建立在使用价值判断基础上的价值理论是使用(效用)价值理论,那么建立在边际效用价值判断基础上的价值理论就是边际效用价值理论。哲学上所谓的效用价值理论根据其对效用的理解不同,有的属于使用价值理论,有的属于边际效用价值理论。从认识论上看,使用价值理论是从客体出发的,站在商品一边,强调商品对人的影响;边际效用价值理论则是从主体出发的,站在主体一边,强调人的感受对商品价值判断的影响。使用价值理论是一个静态的价值理论,在静态的立场上判断某物对主体的影响关系,认为商品对主体的影响是不变的,人们对商品的使用价值判断是不变的。而边际效用价值理论则是一种动态的价值理论,认为商品的供给、主体的需要、商品对主体的影响、主体对商品的感受和判断都是变动的,人们对商品的边际效用价值判断是不断变动的。
边际效用价值论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价格决定问题的理解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一致的地方是:(1)当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平衡时,边际效用为零,价格由劳动价值决定。即劳动价值论是边际效用价值论的一个解。(2)二者都承认市场供求关系对价格具有重要影响。不一致的地方是:二者所突出和遮蔽的要素不同。在马克思这里,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情境消费体验对价格的影响力被遮蔽了;而在边际效用价值论那里,劳动时间对价格的影响力被遮蔽了。这是由观察、描述角度不同所造成的,与我们从不同的侧面看同一个人其形象不一样是同样的道理,二者之间是不冲突的,都是对事物的片面反映,真相应该是二者的合体。
3.价值使用混乱的用词习惯原因。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有占用“好词”的习惯。一个概念一旦被认为是好的,就很容易被滥用。人们占用好词的动机一般是为分享该词的荣耀,借助该词尽快获得认同。比如,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是个好词,所以,各种文化产品都想把自己称为科学。学术界最先研究的价值(value)是指价格(price),人们发现一个商品一旦获得了一定价格,就会给所有者带来货币,通过货币又能买来商品或服务,所以,人们就很自然地将货币也称为价值,把得到货币称为价值实现,随之又把商品也称为价值(value)。由于人们认识到某物之所以能够获得一个价格(price),是因为它有用,所以,物的有用性也被称为价值。再后来,人们就把创造商品的劳动也称为价值。但当人们将货币、商品、劳动都称为价值时,距离价值的原生含义和次生含义都很远了。但为了占有价值这个好词,占据价值研究的制高点,便于人们接受,也就奈何不了。这种用法的意义是让人们知道这些概念都属于价值现象的一部分。
五、价值理论概念体系的整改建议
为了给价值研究提供一个确定、清晰的概念体系,建议重新界定相关概念。重新界定的原则有两条。首先,尊重日常使用习惯的原则。这样便于使理论与人们的生活实际相一致。其次,便于相互区分的原则。鉴于日常生活中的价值概念的含义具有多样性,我们应该根据学术研究的需要将其区分开来,分别给予不同的词语形式来表达。为此,我们建议:
1.将价值判断确定为价值理论的第一级概念。因为所有的价值现象和价值研究都是从人类能够不断做出价值判断开始的,将价值判断作为价值理论的起点是非常合理的。当人们将价值判断简称为价值时,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因为它把中心词“判断”简化掉了。概念简化的基本原则是不能将中心词简化掉。正是这个错误简化使整个价值研究陷入混乱,为此,建议不要再简化价值判断。将价值判断作为整个价值研究的起始概念,确认价值判断就是人们过去所说的价值,将是整个价值理论概念体系的关键,也是解析整个价值现象的关键。
价值判断包括使用价值判断和交换价值判断两种形态。这两个概念就将人们自然思维中所表达的价值判断的基本含义都包括进来了。将使用价值判断简化为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判断简化为交换价值,也是不得当的,中心词也都被简化掉了。
在我们确定了价值判断的含义、类型和理论性质之后,剩下的所有价值理论都是在探讨价值判断是如何形成的这一理论问题了,为此我们就要研究影响价值判断的因素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价值判断的这一问题
①
。即整个价值研究分为两个大的层面:第一层面确定什么是价值判断;第二层面确定价值判断的决定因素。下面的研究都属于第二大层次,又分为四个小层次。
①孙志海:《价值哲学体系的重构——从价值判断出发》,《现代哲学》2015年第1期。
2.将价值追求确定为价值理论的第二级概念。价值追求是指人们在进行价值判断时所包含的意向,即人们常说的需要、欲望、理想、志趣等。价值判断就是人们对某物与自己的价值追求的关系的判断,能够帮助人们实现价值追求的,就会被判断为有用、有价值,否则就会被判断为无用、无价值。由价值追求出发,我们就找到了价值判断的主体和价值判断的客体。
3.价值理论的第三级概念是价值判断的客体和价值判断的主体。价值判断的客体是商品。过去人们将价值判断的客体也简称为价值,犯了双重简化错误,因为它将判断和客体这两个中心词都简化掉了,从而严重误导了人们的思维。价值判断的主体是人,只有人才能形成价值追求、做出价值判断。
4.价值研究的第四级概念是价值判断客体的创造活动——劳动。市场经济社会就是创造商品的劳动,劳动力属特殊商品。创造商品的活动包括人的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两种形式。所有商品都是人类劳动的成果,具体劳动生产出商品,劳动时间(抽象劳动)是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价格的决定因素之一。
在供需平衡条件下,边际效用价值为零,商品价值由商品消费体验和劳动时间决定。一个商品如果不能给人们带来积极的消费体验就无法获得价格,即价格为零。如果商品消费体验相同,劳动时间就成为价格的唯一决定因素,此时商品价格(记为P
0
)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时间(活劳动+死劳动)决定,即由劳动价值决定。因此,(1)商品的劳动价值体现为供需平衡时商品的价格P
0
。(2)P
0
是商品价格的一个固定值,由劳动时间决定,不增不减。因为,商品一旦完成,花费在其身上的劳动时间即已确定,不会改变。
由此,马克思的价值规律可以表述为:一个商品的生产成本价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劳动量,记为P
0
,商品的价格围绕P
0
随供需变化上下波动。商品的供给越小于需求,边际效用价值越大,价格就越高于P
0
;商品供给等于需要,边际效用价值为零,价格等于P
0
;当价格低于P
0
时,减少供给直至退市,因此P
0
为商品的底线价格。
所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边际效用价值理论都是价格决定理论,但前者除关注到供需关系对价格的决定作用外,还关注到劳动时间对价格的决定作用,关注到底线价格P
0
的存在,而后者却完全忽视了劳动时间和P
0
的存在,因此,前者高于后者。
5.价值研究的第五级概念是边际效用价值判断。这个概念反映了市场供需关系和消费体验对价格判断的影响力。边际效用价值判断这个概念蕴含了价值判断、价值追求、价值判断主体、价值判断客体这四个层面的内容,但却将创造价值客体的劳动这一极端重要的要素遮蔽了,而这就成为劳动价值论统合边际效用价值论的资本。如果这样,我们该如何处理被马克思所忽视的消费体验呢?我认为这可以通过深入阐释“供需关系”这个概念来解决。
六、结 论
1.无论是经济学还是哲学的价值研究,之所以长期陷入混乱和停滞,首要原因是概念命名、界定和使用的混乱。除占用好词的语言习惯外,造成混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对价值理论的概念体系进行严密系统的语言逻辑分析,没有梳理价值思维的延伸路径,从而没有阐明同一“价值”名相下实际含义的差异。论文根据对价值概念的语言逻辑分析、含义的延伸和不同语境下真实含义的确定,根据基本的语言逻辑规则和学术思路路径,重新规划和界定了价值理论的概念体系。我们确认了价值是价值判断的简称,明确了价值概念的理论属性是认识论概念而不是本体论概念,所表达的是一种认识结果。由此彻底否定了寻找所谓价值“本体”行为的合理性。价值判断包括使用价值判断和交换价值判断两种形态。价值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价值判断的形成根据或影响价值判断的因素。根据对价值判断形成根据的研究,提出价值理论的概念体系包括:价值判断、价值追求、价值判断主体、价值判断客体、创造价值判断客体的活动(劳动)、边际效用价值判断、商品消费体验、纯粹消费体验等。
2.通过对价值概念体系的重新界定,确认劳动价值论和边际效用价值论都是价格决定理论,劳动价值决定商品的成本价格或底线价格是供需平衡时的价格P
0
,为一个固定值,不增不减。边际效用价值论突出纯粹消费体验对价格决定的影响,但没有看到底线价格P
0
的存在,忽视了劳动时间对价格的决定性影响。劳动价值论可以通过对供需关系的进一步阐释,阐明纯粹消费体验对价格判断的影响,实现对边际效用价值论的统合。由此,我们构建了一个新的价值理论或价格决定理论。
3.新的价格决定理论的内容是:(1)商品的价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消费体验共同决定。(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劳动价值决定商品的成本价格或底线价格P
0
,是一个固定值。(3)消费体验是商品消费体验和纯粹消费体验之和。商品消费体验由使用价值决定,一个商品一旦完成即已形成且不会改变。纯粹消费体验由供需关系决定。纯粹消费体验决定边际效用价值判断。(4)在商品消费体验一定的情况下,商品价格由P
0
和边际效用判断共同决定,围绕P
0
(劳动价值)上下波动;供给越小于需求,边际效用越大,价格越高于P
0
;供给等于需求时,边际效用为零,价格等于P
0
;当价格低于P
0
时,供给减少直至退市。
4.新价值理论是劳动价值理论和边际效用价值理论的共同升级版。它在确认劳动时间对价格决定作用的基础上,完整地吸纳了边际效用价值理论的成果,并把双方都忽视了的使用价值及其商品消费体验在价格判断中的影响补充了进来。
主要参考文献
Introsp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Concept System of Marx's Value Theory:Based on Language Logic Analysis
Abstract
:The first cause of value theory in a state of confusion and stagnation lies in the confusion of naming, defining and using "value". And the main reasons include no language logic analysis of value, no review of the extension path of value thinking, and no definition of actual meaning of value in different contex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value is the simplification of value judgment including two forms: judgment of use value and judgment of exchange value. Value is the epistemological concept rather than the ontological concept, which is an expression about the result of knowledge; all efforts to find value ontology proceed from misidentification. The core issue of value theory is factors and rules affecting value judgment, such as value pursuit, subject of value judgment, object of value judgment, creation activities of object of value judgment, market supply & demand, experience consump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se factors. It believes that marginal utility theory of value can be incorporated into labor theory of value by re-expla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Key words
:
value
value theory
labor theory of value
marginal utility theory of va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