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著名科学家谈科学精神与学术道德

●新闻中心记者 冬梅

科学精神和学术道德事关一名科学工作者的成败。科学精神是支持科学工作者成功进行科学探索的根基,它们究竟涵盖了哪些内容?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先生80寿辰之际,清华大学盛邀海内外著名科学家云集清华园,举行前沿科学国际研讨会。在此期间,笔者采访了中外一些科学家,请他们阐述了自己对科学精神和学术道德的理解。接受采访的中外科学家发表了如下见解。

热爱

杨乐(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数学家):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应该对科学事业有非常深的热爱,要有追求真理、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精神,而不是将科学看成是自己可以升级、可以获奖、可以为个人谋取私利的一种手段。现在有些人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这些方面有些问题,考虑自身利益的地方比较多,这是科学工作者的致命伤。

执著和兴趣

朱经武(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科技大学校长、著名超导专家):我认为科学工作者所要坚持的科学精神第一是执著。执著的基础是兴趣。一名优秀科学工作者的工作主要是朝自己的兴趣方向发展,一个人只有当他做自己有兴趣的东西时才不会感到厌烦。其实科学家做的工作是世界上最高兴的工作,人家给我们钱,养我们做自己的嗜好,这是不会有怨言的。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如果要想有大的发现,就要有执著的精神。在科学探索整个过程里边得到的满足感,很多时候比得到结果还要高一层。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对从事科学事业的人是最重要的。

李家明(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理学院教授):要保持对自然界的兴趣,这对科学工作者是最重要的。

乐观

朱经武: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一定要乐观。即使有失败,也还是学到了东西。在人生整个过程中总是会学到东西、得到东西,也就是人家说的“失败乃成功之母”。在失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教训。一下子就成功是我们所希望的,但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杨振宁先生本人也曾说过,不是每一次碰到什么就一定能成功的。

好奇心

邱成桐(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名誉教授、费尔兹奖获得者、著名数学家):最重要的是好奇,对基本的、大自然的现象有很重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才会去探索,去学习,慢慢就会成功;有了好奇心才会有创造力。创造力是我们这个国家的年轻人最需要的,没有创造力就不能在科学探索中找到深的方向,只有找到深的方向,科学才会发展起来,才不会去依赖其他国家。

创新

朱经武:我认为科学工作者所要坚持的科学精神还有创新。要日日新才行,不能跟着人家赶时髦,这是很重要的。

杨乐:科学研究本身来讲是一个创造性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的精神。在人家积累的基础上继续研究,有所创新。研究工作本身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造性的程度怎么样,越是水平高的东西创造性越强。

诚实

聂华桐(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主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荣休教授、友谊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我认为真正做出杰出工作的人的品质是诚实。有很多事情是你根本不知道的,要去探求不知道的事情,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其中只有一个是对的。要想真正找到事物的本源,就要对自己诚实。有些人容易骗自己,骗别人是不诚实,骗自己也是不诚实。不诚实的话,就很难找到真正的答案。对别人诚实,尤其是对自己诚实,这是所有做研究工作做得出色的人的共性。

徐立之(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教授、香港大学候任校长):作为科学工作者最主要的品格就是要诚实,即使自己的研究结果跟别人不一样,也要根据自己的结果进行分析。许多事实证明,很多很重要的发现,都是结果跟别人不一样。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需要跟别人交流,讨论,在这个过程中要信任别人,合作中要有诚恳的心态。

怀疑

聂华桐):有些人不喜欢研究科学的人,是因为他们对事物总是持有一个怀疑的态度,但这恰恰是科学工作者所需要的一种精神。要真正想做出杰出的工作,就不能碰运气。从科学的角度讲,真实是最重要的。

不断探索

李家明:科学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要有毅力去弄清楚,弄明白,而且是全面的。不能只是局部的、或者像鸵鸟一样的。

聂华桐: 作为一名教师,要使学生具备真正探求真实的基本的态度;使学生对一些事情能有一些理解。探求根源的这种态度是最重要的,这要有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投入。

不怕困难

徐立之:科学工作者应集中自己的思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在探索的过程中有时很遇到许多困难,应不怕困难。现在的技术也很多,研究科学应找不同的办法,跟不同领域的学者合作,才会达到自己想达到的结果。

严谨

杨乐:在科学上要有非常严谨的精神,这一点应该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培养。科学本身是非常严谨的,尤其是像我所从事的数学研究,就是一门非常严谨的科学,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要有非常严谨的学风,不能凭大概和想当然这样的态度进行科学研究。

关于学术道德

科学工作者是影响社会精神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净化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们的职责不仅仅是提供科学成果,更重要的是提供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知识,给社会以影响,提升社会道德水准。在社会大环境日趋浮躁的今天,如何使科学工作者能够坚守自己的职责,中外科学家们有自己的见解。

朱经武教授:科研的伦理对科学工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把这个伦理破坏了的话,那么这个世界对科学工作者就完全没有信心了,信心对一个人的成长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做了东西出来,实验有很多人去重复,来验证是不是对的,但有很多东西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和能力去重复,所以从事科学工作的人一定要有很高尚的品德,不能作假,不能抄袭。因为创新表示的是一个人最开始做出来的东西。科学家最主要的是希望到一个别人没有走过的地方,呼吸别人没有呼吸过的空气,看别人没有看过的东西。抄袭就破坏了这样的原则。

李家明:不论什么行当,只要本着它自身的道德伦理去做,就不会出现学术道德问题。没有搞清楚就是没有搞清楚,我们的祖先都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现在这个社会环境,由于种种问题和诱惑,使一些人无法坚持这个简单的常识。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各行各业的出路也很多,如果自己不适合从事对自然的探索工作,不能天天想着去弄清楚未知的自然奥秘,还有很多出路,为什么一定要从事这个行当呢?先要养成习惯,要自己做好准备,也喜欢从事科学研究,那将来就可以干这个行当。年轻人要明白这个道理,有兴趣,就有乐趣。每个行当都有每个行当的基本要求,有的行当如果从赚钱的角度讲,比教授赚得还多呢。

邱成桐:有些学问错了也还发表,这是基本的做学问的人不应当做的事。学校也好、国家领导也好,都很希望科学工作者能赶快出一些优秀的成果,但有些科研是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出来的。明知道有错,也拿出去发表,赶着发表;或者急于发表,抄袭也敢做。这种风气是不好的,学生会知道,慢慢会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他们会觉得,既然学问可以抄袭,他们在考试中也就可以作弊,也就没有兴趣认真读书了。我认为一些很出名的导师现在帮助本科生和研究生不够,学问做出名之后,他们花很多的时间在行政上,去参加种种不同的政治活动,很多时间是在外面跑,占去了许多指导学生的时间,我觉得没有这个必要。评议人可以从国际上找,不一定要自己做。有的通过通信的方式就够了,不用常常开会。总之,研究人员主要的时间还是要花在研究工作上,投入到教学工作中,这才是最重要的。本来已经在研究工作、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由于花一些时间在行政上,做学问的时间少了,学问就不大懂了,不大懂了以后又由于你的地位随便讲话,影响很大,应得到重视的人因为你不懂而否定了人家,会影响和挫伤这一部分人的积极性,而另一部分不应受到重视而仅仅因为你不懂就受到重视的人可能会很感激你,但实际上是助长了学术上的浮夸之风。因此,评阅人对评阅的学问要懂。有些专家曾经是内行,但因为很久没有在一线做研究了,或者在第一线做研究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就变得不是最好的了。做学问就是这样,如果有一段时间不做,就生疏了,就不可能是最好的了。因此,要找一直在一线工作的优秀者来担当评委,他们才是最有发言权的。

杨乐:学术道德现在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剽窃和弄虚作假最突出的例子确实是个别人,应该说普遍的学术道德标准比较过去严谨的情况总体有所下降。这同你搞科学研究的目的到底是为什么有关。如果你从事科学研究本身是你对科学有兴趣,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整个大的科学研究的一部分,是使得社会能够进步,科学能够发展的有意义的工作,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而不是从这个中间得到个人的某些利益,如果是这样一个比较好的愿望和理想的话,就不会出现学术腐败问题。学术道德建设当然也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作为导师来讲,在学生年轻的时候,就要对他们有比较深的训练和影响,比如说数学证明,用到了某一办法,这个办法是从前某些文献上已经有的,或者说有些基本思想是人家的,我们就必须要表明,而不能含含糊糊就写在那,使读者认为是你自己想出来的。你所引的参考材料必须要与你的工作有关,比你早的,或者你文章中任何一点受到人家启发的,都必须清清楚楚地标明出来。现在学术交流越来越多,我们要跟人家讨论,在讨论中得到益处,有些观点和思想是人家的,在文章中间都要标明出来,要养成严谨的治学风气,这对一名科学工作者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邵默 编辑)

2002年06月19日 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