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结构
-
中古汉语研究 :包含《切韵》音系性质论争考辨,论证该韵书反映洛阳旧音与金陵新音的综合体系;建立中古声母完整系统,重点解析重组现象与三等介音[-j-]的语音实质 [4]
-
上古汉语研究 :提出上古音节类型三分法(复杂辅音、复辅音、半音节),构建包含收舌/收唇韵尾细分的30部韵部系统,阐释元音长短对立与咽化音理论 [4]
核心学术贡献
-
复辅音体系 :将上古复辅音分为*Cl-、*Cr-、*Cs-三类,揭示其与中古声母演变规律,如*Cl->来母、*Cr->二等字 [4-5]
-
声调起源假说 :论证去声源于[-s]尾脱落,入声[-q/-ʔ]尾分化形成平仄对立,结合汉藏比较验证形态标记功能 [4]
-
谐声分析法 :建立"主谐字与被谐字声母发音部位相同"原则,破解"各""格""洛"等形声字声母演变谜题 [5]
学术争议与研究
-
收录高本汉与周祖谟关于《切韵》性质的争论,呈现陆法言"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的编纂思想多重解读
-
批判性继承雅洪托夫二等字-r-介音理论,结合西夏语对音材料论证其在中古后期的演变轨迹 [5]
-
对蒲立本上古音节构拟提出修正,通过《诗经》押韵统计验证四等韵的独立音位地位 [4]
学术影响与评价
-
与郑张尚芳《上古音系》共同构成国际认可的构拟体系,相关内容被译为英文发表于国际期刊,引发与白一平—沙加尔学派的学术对话 [4]
-
豆瓣读者评价集中赞誉其"系统性突破传统教材框架""提供音韵学实证研究范式",评分高达9.5分(106人评价)
-
2022年腾讯网《汉语音韵学研究70年》专题将其列为方法论革新代表作,肯定其对汉藏比较研究的理论奠基作用 [4]
关联学术成果
-
2024年出版的《汉语音韵史》(沈钟伟著)多处引用本书成果,尤其在咽化音理论方面形成方法论传承 [2]
-
2025年《汉语历史音韵学手册》在构建知识体系时,沿用本书确立的上古音研究框架与术语系统 [1]
-
温州市图书馆"瓯越记忆"数据库将本书列为地方学者代表作,索书号h11/3291提供实体文献检索依据 [3]
©2025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