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处于
普遍联系
和永恒运动之中,事物普遍联系的最本质的形式和运动发展的最深刻的原因是矛盾着的对立方面的统一。因此,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是错误的,而
矛盾分析法
是最重要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实践是主观和客观对立统一的基础,脱离实践必然会导致主客观的背离,产生
主观主义
,所以必须坚持实践以保持主观和客观的一致性。在认识过程中,要用
实践检验
人们的认识,要善于正确地运用多种多样的科学实验和典型试验的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客观
物质世界
以及其中的每一个事物、现象都是多样性的统一。各自都有自身的结构,包含有不同的层次、要素,组成一个个系统;各个事物、现象、系统都有自身的个性;同时,它们之间又有着某种共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多样性与统一性、
共性与个性
都是对立的统一。由此产生了认识中的归纳法和演绎法、
分析法
和综合法、由
感性具体
到思维抽象和由思维抽象到
思维具体
的方法等等。这些不同的方法也都是对立的统一,因而不能片面地抬高其中一种方法而贬低另一种方法,而要把它们各自放在适当的地位。既要反对片面强调归纳法的经验论,又要反对片面强调演绎法的
唯理论
、
独断论
和教条主义,而应当把归纳和演绎辩证地结合起来。世界中每个事物、现象都有其自身产生、发展、灭亡的
历史规律
,在认识中还必须贯彻
历史方法
和
逻辑方法
的统一。列宁曾对认识事物的基本逻辑方法作了概括:①力求
全面性
,必须把握、研究事物的一切方面、联系和中介;②从事物的发展、运动、变化中观察事物;③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包括到事物的完满的“定义”中去;④必须注意
真理的具体性
。随着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也将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
方法论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它不仅是
理论认识
的工具,而且是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伟大革命实践的工具。它是理论认识方法和革命实践方法统一的、完整的、科学的方法论,它在社会实践中和精神生活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为指导,提出了具体革命实践的
领导方法
和
工作方法
的理论。他说:“我们共产党人无论进行何项工作,有两个方法是必须采用的,一是
一般和个别相结合
,二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在集中和坚持过程中,必须采取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这是前一个方法的组成部分”(《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52、855页)。
方法论
现方法论
自19世纪末 20世纪初
物理学革命
以后,各门科学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方法论在科学知识中的比重日益提高,方法论对科学发展的作用也日益显著。这是和科学发展的时代特点密不可分的。具体表现在:①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使
科学研究
中
直观性
的程度减少,抽象化的程度提高,产生了
逻辑思维
方法高度发展的必要性。②科学的进一步分化和综合产生了一些
新兴学科
和
边缘学科
,促使科学研究的
整体性
和综合性增强,产生了
系统理论
等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新学科。③
现代科学
发现了一系列原有科学
理论体系
不能解释和说明的新的事实,出现了一些
佯谬
,破坏了科学体系原有的原则和思维前后一贯的逻辑严密性,产生了现代科学
范畴体系
的许多根本性的变化,同时也促使逻辑方法向前发展。④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随之而来的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日益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由此产生了科学研究课题的各个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必要,从而也产生了协调科学研究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的方法论。
科学发展的特点给
哲学方法论
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观察和实验的关系、
科学事实
和
因果性
解释的关系、归纳和演绎的关系、类推和概括的关系、假说和理论的关系、
确定性
和
不确定性
的关系、想象和科学发现的关系、系统和结构的关系、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控制和信息的关系、规律和预测的关系,以及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等等;科学的发展对方法论的形式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例如科学语言的分析、
科学理论
的形式结构的分析、科学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它们的逻辑
有效性
的条件等等。
逻辑经验主义
哲学十分重视对方法论形式方面的研究,而且做出了一些有益的贡献。但是,逻辑经验主义哲学否认关于世界观科学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把一切关于哲学世界观的问题统统斥之为“形而上学”的虚妄问题。逻辑
经验主义者
片面夸大方法论的形式方面,往往局限于对科学理论进行静态的
逻辑分析
,忽视和贬低经验的客观内容,抹杀科学知识发展中的革命变革问题。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大多数科学哲学家都把自己的纲领建立在“任何自然科学的知识内容都具有确定的逻辑结构,可以用一个形式命题系统来表示”这样一个设想的基础之上,这种形式化的方法和公理化的方法,在科学的发展中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如果忽略有关事物的客观本质和真实内容,把对事物的研究仅仅归结为关系的方法和追溯到某种设定的公理的方法则是错误的。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
科学哲学
出现了一个新的
发展趋势
,主要表现在冲破了对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逻辑分析,而把对方法论的研究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了起来。如英国的K.R.波普尔、美国的T.S.库恩及以后的
拉卡托斯
和P.K.费耶尔阿本德等都试图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明科学理论的革命和发展。波普尔把科学的发展看成是一系列的证伪过程。他强调演绎,否定归纳,推崇证伪,贬低证实。他甚至说:“我们并不能认识,我们只能猜测。”库恩提出科学发展是通过
常规科学
和
科学革命
的交替发展来实现的。科学革命则是“范式”(paradigm)的取代。他认为,“
新理论
如果没有关于自然界的信念的破坏性的变化是很难兴起的”。他所说的“破坏性的变化”是一种非理性活动的产物。他否认科学革命变革中的继承性。拉卡托斯在吸收波普尔和库恩思想的长处,克服波普尔
朴素证伪主义
的基础上,提出只有在
科学研究纲领
的一定秩序的提出和实现的基础上才能发展科学。
费耶尔阿本德
则认为,一切方法论都有自己的限度。他通过对科学历史实例的分析,力图说明在某种理论统治下的科学是停滞不前的,并提出了推翻一个既定理论的方法,这就是“什么都行”,即科学家可以自由地尝试他所喜欢的任何一种程序。他们都批判逻辑经验主义把科学发展看作单纯
知识积累
过程的观点。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片面夸大知识的
相对性
,而否认知识中的绝对的客观内容,从而走向怀疑论。
哲学方法论是适用于一切具体科学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论。
现代自然科学
的发展不仅发展了各门具体科学自身的特殊的方法论,而且孕育产生了一些只是反映世界某个侧面但带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论,如
数学方法
。
从历史上看
,数学几乎同哲学一样古老,数学一开始就具有科学方法论的意义。虽然,数学最初仅仅在如天象、历法、
土地测量
、机械等少数几门科学中起着方法论的作用,但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量又规定着质,
质量互变规律
是普遍的辩证规律。因此,数学及其方法应该普遍适用于任何一门科学。马克思认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现代科学的发展日益表明了这一点。数学方法已日益成为包括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
思维科学
等一切科学部门不可缺少的方法。但是,数学方法仅仅涉及事物的量的侧面,因此仅靠数学的方法不能揭示事物的一切方面,达到对事物的全面的、完整的认识。同时数学方法的正确运用和数学方法本身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正确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因而数学方法不能取代哲学方法论。
方法论
认知方法论
关于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
的方法的理论。方法论在不同层次上有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之分。科学方法论,包括培根阐述的实验方法与
归纳逻辑
、
笛卡儿
论述的数学方法与
演绎逻辑
,以及贝塔郎菲的一般系统论方法与中国
曾邦哲
的系统逻辑《结构论》。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探索实现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
相一致的最一般的方法理论是哲学方法论;研究各门具体学科,带有一定普遍意义,适用于许多有关领域的方法理论是一般科学方法论;研究某一具体学科,涉及某一具体领域的方法理论是具体科学方法论。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补充的对立统一关系;而哲学方法论在一定意义上说带有决定性作用,它是各门科学方法论的概括和总结,是最一般的方法论,对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有着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一种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它不仅是认识客观世界的武器,也是改造现实的武器。我们教科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哲学内容,并不全是马克思的首创,而大部分是马克思同意的观点,比如
辩证法
理论。马克思的重要贡献是
历史唯物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