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了解高校编制、员额制、人事代理等区别
简要了解高校编制、员额制、人事代理等区别
1、高校编制/事业编制
高校事业编制就是编制到人,进入高校后和你个人绑定,这就意味着无论你之后去到其他地方工作都是有编制的,其任免人事权,高校招聘时将你纳入编制后并无权解雇你。通俗点来说就是:“人在编在”,不管以后怎么改革,对你自身的工作稳定性并无任何影响。
其最大优势在于稳定。比如你工作所在高校被合并了、或者裁撤了,国家有义务再给你换个事业单位的岗位(当然薪酬待遇会重新制定,以新的岗位为准)
2、员额制
员额制各个地区说法不一,又称:报备员额制、事业单位备案制、事业单位员额制、事业单位岗位总量控制管理。
员额制通俗点来说就是:“岗在编在”。一旦你离开这个岗位就是没有编制的了。是各省份将人事任免权下放到学校后,实行包干制,即每年按高校的岗位数量进行拨款,但是高校需要的那个岗位要招聘谁或者解雇谁,各省份不再负责。
员额制是:学校和劳动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如果考核不达标,学校有权力解雇和重新聘用劳动人员。员额制和事业编最大的区别是,打破了铁饭碗,实行聘期考核!通常每三年或五年重新签订一次合同。如果你的考核不达标的话,学校则有权解雇你。
举个例子:河南大学发布的员额制管理办法,实际上应该是属于与编制内同工同酬的高级编外合同工。具体可以看一下河南大学《关于开展员额制管理工作的通知》的官方表述。
一、总体要求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员额制实行总量调控、实名统计、分类管理、同工同酬的管理模式。对纳入员额管理的人员,工资待遇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执行,在岗位聘用、收入分配、职称评聘、管理使用、人员交流、社会保险及职业年金等方面与在编人员同等对待。
二、实施范围
1.在学校员额总量内,根据事业发展、学科专业建设和队伍建设需要,参照事业单位招聘有关规定, 公开招聘的编外人员 ,经学校考核,纳入员额管理。
2.根据上级文件规定,学校工勤人员、劳务派遣人员、兼职人员不纳入员额管理。(即员额制是对新一轮公开招聘的教辅人员而言,之前以人事代理、劳务派遣身份进入高校的人员无法参照此方法实行。)
人事代理,是一种人力资源外包形式,高校根据需求将一项或多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或职能外包出去,由第三方机构公司代理运行。即不接收你的档案或者档案托管在当地的人才服务中心,户口也挂在人才服务中心。
可能工资相对正式工较少,因为高校要为工作人员购买五险一金,为了减少开支,相应工资减少,工资由高校发放。招录方式是高校的人事部门委托人才服务机构,或受单位或个人委托,运用社会化服务方式和现代科技手段,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和政策规定,进入单位工作。
通过人事代理进入高校后虽然理论上同工同酬同发展,但具体落实却很难得到保障,与正式编制的福利待遇相比仍然有着很大的区别。
4、结论
事业编制>员额制>人事代理、劳务派遣
有的省份已下发了政策文件要求教辅人员纳入编制管理,但是目前各大高校具体的政策解读不一,高校根据各自对政策的解读不同实行公开招聘员额制、人事代理、劳务派遣等招聘公告。有点“摸着石头过河“的意思,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弄。
有的高校编制有空余的话,进入后就还是事业编制。有的高校编制没有空余的或者高校不愿流出编制名额的,则基本就是“按照事业单位管理”等模棱两可的话发布招聘公告,其实就是给你一样的待遇,但是并非是真编制,将来是否入编仍然还是未知数。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因为解除一个事业单位编制人员的流程繁琐,费力不讨好,不仅需要上报高校校长办公室、党委会,还要上报教育厅以及人社厅。要有正当解除理由。理论上来说,只有你不提出辞职或者严重违反党纪党规,就可顺顺利利干到退休。而相比之下开除员额制、人事代理等工作人员流程则相当简单,一切解释权归高校所有即可。所以说,大家在应聘高校时,要注意编制!尽管招聘公告上的是“按照”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但玩文字游戏、模棱两可的大忽悠单位特别多,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招聘(特别是浙江地区)的部分教师、教辅人员招聘流程已经开始实行员额制招聘,一定要学会判断其中的区别。国家此举应该也是注意到之前事业编制”只进不出“、入编后工作人员懒政、不作为、排资论辈、拉帮结派排挤新人教师、官僚风气严重等弊端。以此提升高校工作效率。疫情影响下时代变化难以预测,诸君且走且看。
祝:顺利上岸!
↓ 长按识别二维码获取更多资讯 ↓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来自网络
排版:吴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