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哈罗格兰德大桥跨越奥福特峡湾,目前是北极圈跨径最大的悬索桥。陈风 摄
挪威纳尔维克,地球最北端的不冻港,世界上最北的港市。冬季,美丽的极光从北升起,在城市上空飘舞,吸引了众多追逐极光而来的旅客围观。
绿色极光陪衬下,一座大桥跨越奥福特峡湾,流光溢彩,在海面上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这是刚刚通车的哈罗格兰德大桥,北极圈目前跨径最大的跨海悬索桥,欧洲E6公路(连接挪威和瑞典西海岸的主要南北路)的重要捷径。
这座“与极光相伴的桥”,由万里之外的中国企业——四川铁投集团下属核心子公司四川路桥集团承建。北欧的基建标准,在全球极为严苛。哈罗格兰德大桥是中资企业突破坚冰,进入北欧高端市场的第一个大跨径桥梁修建项目,被交通运输部誉为中国企业实施“中国建造”走出去的典范。
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企业正在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中国建造”走向发达国家,“四川造”挪威桥有哪些故事值得分享?
通车当日,四川铁投集团旗下四川路桥集团项目部人员走上桥头合影留念。杨忠维 摄
“不参与就永远没有机会”
哈罗格兰德大桥项目由竞标而来,缘起极为偶然。
2012年,四川路桥集团总工卢伟参加一个国际桥梁会议,在与德国桥梁专家交流中,得知挪威哈罗格兰德大桥项目的标讯。这个大桥项目由北欧一家设计公司设计,业主方挪威北方公路局面向全球招标,建设这座长达1145米的大跨径悬索桥。招标公示一经发出,便引起了国际社会专业公司的关注。由于施工环境复杂,施工难度大,符合资质要求的欧洲企业少之又少,包括德国建筑公司都很犹豫,因为“北欧标准”太高。
要不要参与哈罗格兰德大桥项目竞标?一开始,四川铁投集团内部也有争议。虽然符合资质要求,但进军北欧,困难重重,首当其冲的是语言。按照挪威法律,所有招标文件全为挪威语,在中国挪威语翻译人才极为稀缺。若要克服招标文本这一关,且不说高昂的翻译成本,就是想找个既懂挪威语,又懂工程建设专业词汇的人才,都很难寻觅。还有挪威恶劣的施工环境、业主方对环保和职业健康的高要求、出了名严格的“北欧标准”……
“不参与就永远没有机会!”四川铁投集团主要领导态度坚定。集团党委反复研究后,调集集团最专业的成本核算、商务谈判等专家队伍,大量收集信息和数据,多方研判后决定参与竞标。当投标现场出现七八个中国人的时候,挪威业主和其他来自美国、德国、丹麦等国家的建筑商脸上写满了惊讶。
在竞标阶段,业主方挪威北方公路局悄悄考察了“陌生的中国企业”。得知浙江舟山西堠门大桥(在建时为中国第一大跨径、世界第二大跨径悬索桥)正是由这家企业所建后,他们被中国人精湛的造桥技艺打动。亮眼的成绩单成为敲门砖,2013年10月,四川铁投集团成功中标。
这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虽然是省属国企,但四川铁投集团较早地“走出去”开拓市场,特别是基建领域,在省外、国外留下了不少“四川造”作品,西堠门大桥更是奠定了其在桥梁建设领域的领先地位。闯劲+实力,变偶然为必然。
“你们都不睡觉吗?”
挪威当地时间12月6日,哈罗格兰德大桥开通进入“倒计时”,在四川路桥项目部,工程师们仍行色匆匆。“业主提了5条意见。”项目经理卢伟扬着手上的纸,这些意见多是某处有擦痕、某处需要补漆等小问题,北欧严苛的基建标准由此可见。
虽然严苛,四川人建设的哈罗格兰德大桥仍得到了高度认同。通车仪式上,挪威政要盛赞:“中国工人远道而来,建造出一座高质量桥梁。”
认同,来自于突破。哈罗格兰德大桥之所以向全世界招标,正是由于建设面临巨大挑战:桥梁主跨超过1公里,且采用了独特的空间主缆设计,需要突破世界上首次上千米大跨径空间缆斜索面悬索桥建设难题;桥址位于北极圈内,面临极寒、大风、极昼或极夜等极端气候影响,风速最高达130公里/小时,需要保证建设的进度和精度。
建桥,四川铁投人从来都是破难前行。项目一线,四川路桥抽调精兵强将组建项目部,参建人员建设悬索桥经验丰富,项目经理卢伟、项目常务副经理虞业强都曾参建西堠门大桥;国内,铁投集团组建指挥部,统一调度、协调,为前方建设提供支撑。结合经验,参建者和西南交大、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等携手技术攻关,成功完成桥梁建设。建设过程中,柔性带抗风体系整体式猫道、主缆横向顶推系统最终空间缆成型、大块钢箱梁节段浮吊整体拼装等工艺、工法,均为世界首创。
认同,来自于拼劲。受北欧标准的资质和法规要求所限,部分分包商只能在当地选择,一家欧洲分包商承担了钢箱梁焊接。但因为技术和能力所限,焊接出现严重拖延。如果不如期完成焊接,后续的沥青铺设就无法在极寒天气来临前完成,进而影响大桥的整体进度!
和业主协商后,项目部接手焊接的活,虞业强直管。他每天6点就上工地,带着现场工程师,紧盯焊接进度、质量,检查验收完成后,又开会计划第二天的生产。这让外籍工人十分惊讶:“你们不睡觉吗?”连轴转干了2个多月,终于把局面扭转过来。
中国团队的合作精神、中国人工作的高效率,赢得了业主的认可。也正是在当地官员的主动推动下,四川路桥又拿下了挪威另一个大桥项目——贝特斯塔德桑德大桥。
“中国人很灵活”
在极寒环境建桥,是种什么体验?工程师徐靖对这件事记忆犹新:2016年4月,项目正式进场施工。冬季来临,一晚大雪后,施工工具“不见”了!在一片白茫茫中,大家凭记忆找到工具堆放点,拂去半臂厚的积雪,才让施工工具重见天日。
大雪、风暴……这群四川人,在北极圈建桥期间,经历了人生的极致体验,也学会了用工具清除车道上的积雪,在零下20余摄氏度安全施工,在罕见风暴后快速清理现场、恢复作业面。
首次在欧洲发达国家建大跨径桥梁,建设者面临的不仅仅是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有与中国不同的文化、习俗、法律法规等。
要做,就做到最好!从合同签订之日起,中方项目负责人多次远赴欧洲,与业主举行现场合作会议及各种晤面,了解工地及当地社会信息,并评估合同履行情况、合作履行状态、HSE(安全、环保与职业健康)、分包商、质量计划、发票及经济监督、内部控制和工程进展等方方面面问题。
语言,是沟通的最大障碍。虽然项目上的工程师都有英语基础,但很多已经生疏。从国内出发的时候,不少人的行李里装着一本英语词典。不到半年,工程师们已经能非常流利地和业主、外籍员工用英语对话。
北欧国家对HSE要求极高。严格按照当地标准及工作需要,项目部为全体工作人员购置各类防护用品、安全设施和救援设备,在施工现场设置休息室、保暖用品,为员工购买保险和个人防护用品,开展安全培训教育……仅安全防护方面的投入,就超过800万元。这也让项目管理者极其自豪:“我们带来的所有人,都安安全全地完成了施工。”
辛勤付出,赢得丰厚回报。挪威公路局项目经理Hans Jack Arntzen赞赏地说,“挪威和中国的标准不同,但是中方人员已证明了他们十分灵活。他们善于学习新事物,并且和我们合作默契。”
走出国门建桥,“中国人”成为项目部人员的代名词。大桥建设之初,听说是中资企业承建,有的民众报以怀疑态度。三年多的现场建设后,现在走在纳尔维克街头,看见东方面孔,当地民众会友善地上前来,主动问候、打招呼。
哈罗格兰德大桥通车当天,纳尔维克市民冒着寒风来到桥上,见证他们心中“很重要的时刻”。现场,“感谢中国建设者”的赞扬不绝于口,手中的中国国旗、挪威国旗交相辉映。
挪威桥,四川造。跨海大桥已在北极圈建成,一座友谊之桥正在架设。(陈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