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来源于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人类从诞生之日起,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并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看法。世界观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生观
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领悟人生真谛,首先要对“人是什么”或“人的本质是什么”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人的自我认识既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又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在中外思想史上,许多思想家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为科学揭示人的本质提供了大量的思想资料。马克思运用
辩证唯物主义
和
历史唯物主义
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开了人的本质之谜。他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而使人的本质问题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说明。
任何人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社会属性
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
自然属性
也深深打上了社会属性的烙印。每一个人从他来到人世的那天起,即从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同周围的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如
家庭关系
、
地缘关系
、
业缘关系
、
经济关系
、
政治关系
、
法律关系
、
道德关系
等。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人们正是在这种客观的、现实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塑造自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成为具有个性特征的自我。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不断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逐渐地认识和领悟人生。到了一定年龄,无论自觉与否,人都会形成与自己的生活阅历、实际体验密切相关的关于人生的根本看法、价值判断和生活态度,这就是一个人的人生观。
世界观和人生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正确的世界观是正确的人生观的基础,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需要建立在对世界发展客观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生观从属于世界观,有正确的世界观,才能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另一方面,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人的人生观发生变化,往往会导致世界观发生变化。现实生活说明,一个人即使曾经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在人生实践中,如果经不起
拜金主义
、
享乐主义
和
极端个人主义
等腐朽人生观的侵蚀,放弃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正确的世界观必然也会丧失。
世界观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逐渐形成的。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首先形成的是对于
现实世界
各种具体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久而久之,人们逐渐形成了关于世界的本质、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等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世界观。一般说来,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并以此来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在阶级社会里,世界观运用具有阶级性,不同阶级的人们会形成不同的甚至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各种世界观的对立和斗争,归根到底是
唯物主义
和
唯心主义
、
辩证法
和
形而上学
的斗争。不同的世界观会指导人们采取不同的行动,从而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
和
历史唯物主义
是唯一彻底的科学的世界观,它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当世界观与“游戏”“小说”“影视剧”等名词连用,形成诸如“游戏世界观”等词组的时候,其含义不再是某种看法或者观点,而接近于近“故事背景”或者“自然法则”,是游戏或所属其余文艺作品中假设成立的客观规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世界观”类似于
数学证明
中的“题设”或者公理化方法中的公理。例如俄罗斯方块的游戏世界观:“这是一个幻想的世界,天空中经常会出现四个一组的宝石,在和现实世界一样的重力作用下下落到一口井中。当宝石接触到井的上沿时,这个世界就将毁灭。如果宝石将井的一层全部填满,那这一层的宝石就会全部消失,堆在上面的宝石也将落下,填补空间。这时一位勇者出现了,他能用自己的念力控制空中的宝石旋转并改变位置,他的任务就是将宝石放到适当的地方来阻止世界的毁灭……”
1.世界观(以下略):自然界是客观的,独立的,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方法论(以下略):这要求我们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要以尊重自然界的
客观性
为前提。
2.
辩证唯物主义
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能动反映。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于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则阻碍事物的发展。这要求我们更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要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4.规律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规律有不可抗性,违反规律会受到惩罚),这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5.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以及唯一的检验标准。这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性的观点,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理论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促进作用,错误的则阻碍人们的实践。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认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7.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8.联系的普遍性:所谓联系,即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联 系,联系是普遍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
9.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B.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毫无能力,人们能够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10.联系的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1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又密不可分,要求我们应当树立
全局观念
,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终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来推动整体的发展。
12.
系统优化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有序性,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
要求我们用综合的
思维方式
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13.发展的:发展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无时不处在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发展的眼光,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和处理问题,反对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破除
思想僵化
,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14.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行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
曲折
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15.量变和
质变
是事物发展过程两种不同的状态。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的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
(1)我们做事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
16.矛盾: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矛盾具有客观性,矛盾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矛盾具有普遍性,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存在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坚持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
一分为二
,全面的观点,反对片面的观点。
17.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有其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矛盾着的双方各有其特点;矛盾的各个阶段各有其特点。要求我们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这要求我们要在
矛盾普遍性
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互相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
转化
。
做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个矛盾中,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不可忽视支流。
4.矛盾的观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两个方面,这两方面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具有斗争性和统一性的基本属性。
这要求我们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
此一名词指称对于世界作为人类实作以及人类存有的中介性,即一个综合意见的集合。世界观作为框架影响人类的知觉和经验,以及社会的许多层次:知识、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科学和道德。
举例来说,对于因果关系的理解的世界观有各式各样的面貌,它可能是单向的,或循环的,或是螺旋性的。这样一个认知结构便反映了对于世界的不同系统性理解,在中文中,我们指称这样的世界观为“世界史观”。一个单向的世界史观会认为世界历史只有一种方向,世界有究极的初始状态,并且将会在某个时间点结束,如同基督教所说“我是开始亦是终结”,回教亦有相同观点。而循环史观则认为世界的状态是系统性而不断循环的,如同四季不断更迭,例如祆教、波斯拜日教和印度教。
对于因果关系的世界观理解不只影响宗教传统,还有人类思想的其他层面,例如历史的目的、政治和经济理论、还有许多其他系统性思想:民主、独裁、
无政府主义
、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有了线型史观和非线型史观的不同理解,便会产生在科学思考上各具特征的
抽象
机构。举例来说,对于世俗普遍行动和事件的不同理解,便会产生决定论和
自由意志
的种种对立。自由意志的世界观认为,世界的原则是简单的法则,他们总是维持稳定不变,在科学上它们称作
经验主义
;相反地,决定论的世界观认为世界的原则是由动态的系统组成,在
科学方法
上称作理性主义。
某些形式的哲学自然主义和
唯物论
反对实体会因为本身的限度而无法从事自然科学的命题,其认为科学方法是最可信赖、建立模型以理解世界的最佳方法。
开始于各种不同世界观提供给我们的知识碎片:不同的科学原则、任何系统性的知识。它由世界上各式各样的文化给予的不同观点进行整合。这便是Center Leo Apostel for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的研究主题。
认知哲学
世界观是
认知哲学
和generative science中的重要概念。这个词表达的是人所拥有的广泛世界的认知,而这源于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独特经验,或者更狭义地说,是民族经过长久时间以来对于世界的诠释。人的语言即反映了他们的世界观,这个意义由一些语言学的层次上展开,语句上的结构、无法翻译的内涵和它的外延。
一个以世界观绘成的世界地图将会跨越政治领域的障碍,由于世界观除了是人类政治活动的产物之外,同时也是共同人类经验、
地理区域
、自然气候条件、可用的
经济资源
、社会文化系统和语言系族的产物。人口遗传学者路易吉·路卡·卡瓦利-斯福扎便指出了人类基于血缘和语言而开展出来的共同文明进化的理论。
一个世界观的地图将会更加接近世界的语族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