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 发微
马谡在街亭所违何令?(假·下):杂牌军与中央军

马谡在街亭所违何令?(假·下):杂牌军与中央军

前一篇文章,我们探讨了一下街亭所在位置透露出的第一次北伐时期的战略布局信息。其中一个有趣的想法就是:如果街亭在陇山一带,那么有可能是张郃在阻击马谡(诸葛亮)军跨过陇山进入安定郡,而不是马谡军在街亭阻击张郃军进入陇右。

这第三篇文章准备分析一下马谡军和张郃军的构成,并且讲一下曹魏方面在第一次北伐期间的战略思想。此文章以街亭在陇山口为前提,如果街亭所在地在另一个地方,那么战场逻辑完全不同,文中暂不探讨。

首先看马谡军:

马谡此时的身份是诸葛丞相府中的参军,无其他官职、军衔或爵位在身。同一时期在诸葛丞相府中任参军的有6到8位,蒋琬(统留府事)、杨仪(署府事)、费祎(原侍中,加昭信校尉)、廖化等人皆在其列。若论地位,马谡作为诸葛丞相府的参军,只能排位第4。而参军之上还有向朗、张裔2位长史,再之上才是以“凉州刺史、督前部、镇北将军、都亭侯”的身份挂名在丞相府中领丞相司马的魏延。

以马谡的资历地位,即便是“违众提拔”,也绝不会统属比他地位高太多的将军及其部队。目前已知在马谡军中的将军有王平、张休、李盛、黄袭等4人,王平当时身份为牙门将、裨将军,地位低于曾担任太守、现为丞相参军的马谡。虽然张休、李盛、黄袭身份皆不可考,但从《王平传》中所称“平连规谏谡”来看,王平在马谡军中是排的上号说得上话的,那么马谡军中其他将领的层级应该与王平差不太多。

从战后的处置来看,王平“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被普遍认为是接替了马谡原来的位置。所谓“统五部”,指的是五部无当军,王平后来也被称为无当监;所谓“兼当营事”是指兼管(诸葛亮北伐军)营中的(日常)事务,王平就此一跃而成为蜀汉军中举重轻重的人物。

在清朝乾隆时的周广业所著《季汉官爵考》中,直接把马谡所任的参军单列出来,定义为“统五部,兼掌营事。马谡诛后,王平代之。”但没有其他更确切的材料佐证这一说法是正确的。我们暂且采纳这一传统说法,认为“统五部”就是马谡所谓的“统大众”,那么马谡的军队构成就有迹可查了。

所谓无当军,见于《华阳国志》: 建兴3年秋,遂平四郡……移南中劲卒青羌万馀家於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置五部都尉,号「五子」。

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将“万余家”青羌虏掠回蜀地,从这里面挑选精锐组成“五部”,经过两三年的训练后,投入到第一次北伐作战中。这支队伍属于新军,没有宿将统领,正好可以用来空降后备干部, 并且马谡曾任越嶲太守,有管辖这些青羌的经验 ,一切显得那么完美。

“万余家”规模的青羌大概能够组建起一支多大的军队呢?晋武帝灭吴之战全国总动员时,对士家(也就是兵户)的动员比例为“今调诸士家,有二丁三丁取一人,四丁取二人,六丁以上三人,限年十七以上五十以还,先取有妻息者。”大概在1家出1-2人,个别家庭不出人或者出3人。以此推算,“五部”无当军的规模可以达到1万以上,甚至2万人。

同时,无当军不可能全是青羌,甚至马谡手下的也可能不止无当军。比如王平,在 @黄粱 《从王平的板楯蛮身份开论魏延案》 一文中提出了王平是板楯蛮兼五斗米教徒的身份,本文赞同并且引用该观点——王平带领的“千人”部队,就是巴西郡的板楯蛮兼五斗米教徒组成的部队。

换言之,马谡所统的“大众”在当时看来,有别于蜀汉军队的精锐正规军(原从、荆州、东州、蜀郡),是由掳掠来的青羌、原汉中以及三巴一带的五斗米教板楯蛮组成的杂牌军。

也许是诸葛亮对自己的治军、训练很有自信,也许是精锐正规军(如魏延代表的荆州军、吴懿代表的东州军)都有更重要的任务,也许是诸葛亮正想拿北伐战场来检验这支军队,他任命马谡为先锋,带领这支军队踏上了街亭。

另一方面,我们看看曹魏的军事布局。当时魏军的构成是魏明帝曹睿亲帅5万中央军从洛阳赶到长安坐镇指挥;大将军曹真督关中军在斜谷郿县阻击赵云;以郭淮为首的陇右地方军在陇右各地拼死抵抗蜀汉北伐军。

(魏明)帝曰:“亮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旣合兵书致人之术;且亮贪三郡,知进而不知退,今因此时,破亮必也。”乃部勒兵马步骑五万拒亮。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合击亮于街亭,大破之。
(魏明) 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安定民杨条等略吏民保月支城,真进军围之。条谓其众曰:"大将军自来,吾愿早降耳。"遂自缚出。三郡皆平。
(魏明帝) 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於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南安、天水、安定郡反应亮,郃皆破平之。

上述材料中值得注意以下几点:

1.曹真、张郃的进军方向都是直接受魏明帝指派,而并非按军衔职权,由曹真指派张郃任务。换言之,张郃所率领的军队,并非由曹真麾下的关中军分出的支队,而是由曹睿从洛阳带来的5万中央军分出来的支队。5万中央军至少有一半要留下作为天子禁卫军和总预备队,而且就在半年后 “诸葛亮复出,急攻陈仓,帝驿马召郃到京都。帝自幸河南城,置酒送郃,遣南北军士三万及分遣武卫、虎贲使卫郃。” 张郃统帅的军队数目为3万,此时特殊情况是关中军已被抽调一空,所以曹睿特别着急,可能加派了人手。估计街亭之战是张郃所统帅军队大约在2万多人比较合理。

2.安定是被曹真包围逼降了月支城而平定,但张郃传中也加上了一笔“安定郡……郃皆破平之”。似乎2支部队都开往了安定郡。

3.安定民杨条投降曹真是在诸葛亮退兵前还是退兵后?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答案,从距离和时间上去推算,应该是街亭之战后,杨条得知外援无望,就顺坡下驴,赶紧拍曹真马屁投降了。

如此,我们用一张图来表示下当时曹魏军的进军情况:

①:当赵云的疑兵出斜谷攻击郿县的时候,关中军在第一时间就动员起来,由曹真都统,一闷棍把赵云打了回去。

②:魏明帝的5万中央军也在很短的时间内整备完毕出发,来到长安。此时曹魏决策层应该已经得知诸葛亮出岐山攻击陇右,而且“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亮”的消息。

③:魏明帝派出张郃带领中央军赶赴街亭,阻击企图翻越陇山进入安定郡的蜀军前锋。

④:曹真扔下跑得没影的赵云,转身北上平定安定之乱。街亭之战大概在同时发生。

⑤: 在街亭之战后,张郃没有追击马谡败军,而是脱离战场,转身进入安定。 张郃、曹真部先后(也可能同时)进入安定,围困月支城,降服了杨条,平定安定。

⑥:在大后方安定后,张郃军重新进入陇右,曹真军也许没有跟随进入陇右。

⑦:张郃进入陇右,协助郭淮等陇右地方军收复天水、南安等郡。诸葛亮已退兵,只剩和月支城的杨条一样“略吏民自保”的地方武装叛乱势力。张郃一一破平。

综合以上,本文认为,曹魏的战略优先级是:1.阻止蜀汉军队进入关中(在斜谷阻击赵云);2.阻止蜀汉军队进入陇山以东,把安定郡抓在手中;3.在后方安全(关中、安定郡)的情况下,越过陇山进入陇右驱赶蜀军。

换句话说,街亭之战的发生,对于曹魏军、张郃军而言,不是他们要急急忙忙进入陇右的遭遇战,而是他们要阻止企图进入安定的蜀汉军的遭遇战。所以曹魏一方用词有时是用“拒”字。这场战斗的双方,一方是率领2万左右的曹魏中央军的宿将·右将军张郃,另一方是率领1万5左右新锐杂牌军的丞相府参军·天才中年马谡。

街亭之战的地点不是发生在陇山中,也不是发生在陇山东侧,而是发生在陇山西侧的街亭,因此传统认为是张郃军主动越过了陇山,马谡军予以阻击。但我认为,这也可以用前文所讲第一次北伐期间诸葛亮整体战略的犹豫来解释——什么都想要,又什么都很谨慎,所以先锋军马谡的战略战术都很犹豫:1.进军很慢,从西县街亭比张郃的中央军从洛阳到街亭要近的多,却是同时到达;2.街亭遭遇后,马谡军以避战为目标,所以“舍水上山,不下据城”,3.但马谡军又不肯直接退兵。

反观张郃军却很果决:1.进兵神速;2.翻过陇山主动攻击马谡军;3.在马谡军占据制高点的情况下仍然寻机主动进攻,最终击溃马谡军;4.打完之后立刻撤退,翻身攻击安定,不追击王平。

马谡到底在犹豫什么?这里要说明的3点是:1.马谡上山后没有被包围,张郃只是占住了水源,断绝了从山下打水的路而已。2.王平不可能按小说中说的,脱离马谡军独自去大道上扎营,因为这不仅违反了军令,而且王平1千人的队伍单独扎营就是往张郃口中送鸡;3.诸葛亮不可能给马谡下达“据城”还是“上山”这么具体的战术命令,马谡“违命”只可能是战略层面的违命。

好吧,“下”写不完了,内容安排有点问题,没控制住。下次再补一篇吧……

编辑于 2019-08-17 17:38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

    发微

    在历史记载的白纸黑字之间,探幽发微的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