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若干
社会群体
或
社会组织
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
社会有机体
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
社会学家
给社区下出的定义有140多种。社区是具有某种互动关系的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在一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区域。社区是老百姓赖以栖居的家园,需要环境优美、邻里和谐、管理规范。
尽管
社会学家
对社区下的定义各不相同,在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上认识还是基本一致的,普遍认为一个社区应该包括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范围的地域、一定规模的设施、一定特征的文化、一定类型的组织。社区就是这样一个“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
社会生活
共同体”。
社区的特点:
有一定的
地理区域
;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有着较密切的
社会交往
。
而英文community一词含有公社、团体、社会、公众,以及共同体、共同性等多种含义。因此有的社会学者有时又在团体或非地域共同体这种意义上使用community一词。而中文“社区”一词是
中国社会
学者在20世纪30年代自英文意译而来,因与区域相联系,所以社区有了地域的含义,意在强调这种社会群体生活是建立在一定地理区域之内的。这一术语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社会学者
研究角度
的差异,
社会学界
对于社区这个概念尚无统一的定义。但许多学者认为,社区概念是以一定的地理区域为前提的。1955年美国学者G.A.希莱里对已有的94个关于社区定义的表述作了
比较研究
。他发现,其中69个有关定义的表述都包括地域、共同的纽带以及社会交往三方面的含义,并认为这三者是构成社区必不可少的共同要素。因此,人们至少可以从
地理要素
(区域)、
经济要素
(经济生活)、
社会要素
(社会交往)以及社会
心理要素
(共同纽带中的认同意识和相同价值观念)的结合上来把握社区这一概念,即把社区视为生活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具有共同意识和共同利益的社会群体。
早在社会学者形成社区这一概念之前,社区这种人类
社会生活
的 重要现象就已存在。
人类总是合群而居的。人类
社会群体
的活动离不开一定的地理区域,具有一定地域的社区就是社会群体聚居、活动的场所。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是农业发展的产物。在远古游牧社会中,居民逐水草而居,并无固定的住地。严格说来,那时的游牧氏族部落只是具有生活共同体性质的一种社会群体,不是今天所说的社区。其后,随着农业的兴起,从事
农业生产
的人口需要定居于某个地区,于是出现了村庄这样一种社区。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在广大
乡村社区
之间又出现了城镇社区。自
工业革命
以来,人类社区进入了
都市化
的过程,不但城市社区的数量日益增多,而且城市社区的
经济基础
与
结构功能
都不同于以往的社区,其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许多大城市、
大都会社区
。
社区在类型和规模上的发展,使社区的
结构与功能
发生了种种变化。以往无论是一个村庄或一个
小城镇
,还是一个城市,其地域范围都具有比较确定的疆界。例如,一个完整的
农村社区
的地域范围通常是以其村民的聚居点为中心,并将由这个中心辐射到附近的各种服务功能的射线极限点联结起来,构成这个农村社区的地理区域。而一个完全的城市社区的地域范围,通常则是由其市区和包括若干小城镇及乡村的郊区构成的。每个社区都有一定的制度、机构和设施,为整个区域服务,以满足其成员的各种需要。每个社区的
社区中心
都设有服务性的商店、学校、工厂、政府机关、医疗单位、
群众团体
等,以整个社区的地域范围为其有效的“服务地区”。社区这种社会统一体正是通过它的各种机构和设施的服务活动来推动各种制度的运行,使社区成员在本社区疆界内得以维持其全部日常生活。同时,社区机构设施的有效“服务地区”又是形成和保持该社区疆界的决定性因素。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作为地方社会的社区,其地方性的差异逐渐减少。
社会大众传播如广播、电视的普及,国家
义务教育
的推行,以及各地居民
人口流动
的增加,各社区之间在规范、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模式上的差异程度已显著降低。社区的许多地方性功能已为“
大社会
”的普遍统一的功能所取代。在同一个大社会里,此处社区居民与他处社区居民之间,其相似之点多于相异之点。随着大城市、大都会的发展,社区地域范围的疆界也不如以往那么分明了。一个大城市往往包含着若干个原先相对独立的社区,但在市政府的
机构设置
和
行政区划
上则又可能与原先各社区的地域分界不一致。长期以来,满足成员日常谋生的需要,是社区的
基本功能
之一,社区居民一般都是在本社区内就地劳动谋生。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现代社区的许多居民每天都到本社区以外的地方去上班。因此,社区成员之间除了具有当地居民的共同利益,还分别具有各自从社区以外谋取生计的种种不同利益。这种情况就从社会纽带和
社会交往
上削弱了社区地域疆界的
确定性
。由于全国性的企事业组织和政治、
文化团体
的出现,
地方社区
里的工厂、商店、社会团体等等,有不少就是这些全国性
组织系统
中的下属单位和分支机构,其决策主要是听命于本系统的上级组织而不是
当地社区
。因而,作为地方社会的社区,其
自主性
也有所削弱。
②这里的人口或多或少扎根于它所占用的土地上;
③这里的人口的各个分子生活于相互依存的关系之中。帕克关于社区本质特征的观点,对社区的研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在同一时期,美国学者R.S.林德和
H.M.
林德夫妇又开创了社区研究中以小镇为对象的全貌研究,即描述社区的各个不同部分并解释这些不同部分的相互关系。林德夫妇研究了当时美国
印第安纳州
的一个市镇,1929年出版的《中镇》一书反映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他们在书中比较全面地描述和解释了这个大约有3.5万居民的小镇的状况,包括居民的谋生、安家、利用闲暇、参加
宗教活动
等方面的内容。从50年代以来,在美国的社区研究中,又发展了关于社区权力的研究,目的是要了解社区里的
权力分配
状况,并据以辨认哪些人是真正左右着社区决策的。1953年出版的美国学者F.韩特的《
社区权力结构
》一书,是对亚特兰大市的权力分配进行研究的成果。他认为,如果辨认出这些“真正”的领导人物,同他们进行恰当的沟通或对他们施加压力,就可能促进当地社区的重大
社会变迁
。自韩特之后,社区权力的研究已经成为社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无论是对于一个社区本身或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社区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整个社会是由一个个或大或小的社区所组成的。任何一个社区就是一个规模不等的具体的小社会,是整个大社会的不同程度的缩影。从一定意义上说,社区研究是研究整个社会的起点。同整个大社会相比,社区则显得具体可感,易于把握。一般地说,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个个具体的社区里进行的。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必然会在各个社区里有所表现。社区研究是社会研究的具体化。人们通过社区研究对社会进行
典型调查
,从微知著,研究和探讨
社会发展
的普遍规律及同类社区的共同特点。通过社区研究,人们还可以了解某一社区的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革和建设。
作为地方社会,社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
社会问题
,例如住房紧张、
贫困户
较多、
教育资源
缺乏、
犯罪率
较高、
交通拥挤
,以及老年人问题等等。社区研究要揭示这些问题与该社区其他方面生活的相互联系,并提出解决的建议,帮助社区依靠自身的力量尽可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一个社区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往往不是某一社区单独存在的,而是更大社会范围内的问题的具体表现。因而社区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和解决更为广泛的社会问题。如
社区养老
服务。
美国威廉斯堡社区
“社区”一词源于
拉丁语
,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
伙伴关系
。20世纪30年代初,费孝通先生在翻译德国
社会学家
滕尼斯
的一本著作《Community and Society》(社区与社会 著于1887年)时,从
英文单词
“Community”翻译过来的,后来被许多学者开始引用,并逐渐的流传下来。“社区”一词最初是由德国的社会学家滕尼斯应用到社会学的研究中。
近些年,我国的很多社会学家开始对“社区”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而且对“社区”的理解和认识诸不相同。例如
范国睿
认为:“社区是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个人或家庭,出于对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等目的而形成的特定范围,不同社区间的文化、生活方式也因此区别开来”。
不过无论所指侧重哪边,社区一词都是强调人群内部成员之间的文化维系力和内部
归属感
。20世纪后期,无论台湾,还是中国大陆,有感于过去过度重视宏观经济发展忽略社区需求的情势,都分别将“
社区建设
”或“
社区营造
”提升到
国家政策
的层面。在地方组织方面,都开始在小型地缘组织中引入“社区”两字。如台湾的“社区理事会”,大陆则有意将原来的“
居民委员会
”改称为“社区居民委员会”,不过此举尚有很多法律问题没有理清。
现今大陆地区的社区,绝大部分是由城镇的居民委员会改名而来,少部分由并入城镇的村委会改名而来。大陆的社区是党和政府传递、落实政策和了解民情的最基层。
社区没有
行政级别
,
社区工作人员
既不属于
行政编制
也不是
事业编制
,社区工作人员的主体是社区干部,由三年一次的
换届选举
产生
。因此,大部分社区的工作
人员流动
非常大。社区的工作人数根据管辖居民多少而异,大的社区可能管辖5000户,小的社区则有不到1500户,一般社区工作人员在8~20之间,只设一个社区主任兼党支部书记,不设副职。
社区是指一定区域内能有序进行人流、物流、
信息流
、
能量流
、资本流等优化配置,提升居民
生活质量
的时空平台,是由若干个个体、群体和组织及资源等构成的生产、生活生态体系。
社区
社区含义
1、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那里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交往。
2、社区是一个特定地区内的人口集团。
3、社区成员之间的联系纽带是
共同语言
、风俗和文化,由此产生共同的结合感和归属感。
4、每一社区都有共同的活动场所和活动中心。
5、每一社区都有自己的组织和制度。
什么是社区?“社”是指相互有联系、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群,“区”是指一定的地域范围。所以,“社区”可以说是相互有联系、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群共同居住的一定的区域。
德国社会学家F·
滕尼斯
于1881年首先使用“社区”这一名词(一般译为“共同体”“团体”“集体”“公社”等),当时是指“由具有共同的习俗和
价值观
念的同质
人口组成
的,关系密切的
社会团体
或共同体”。
第一次给“社区”定义的是美国
芝加哥大学
的社会学家
罗伯特·E·帕克
(Robert Ezra Park)。他认为,社区是“占据在一块被或多或少明确地限定了的地域上的人群汇集”,“一个社区不仅仅是人的汇集,也是
组织制度
的汇集”。
从滕尼斯开始,人们对它的理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关于社区的定义和解释也就多种多样。众多的定义有两大类:一类强调——精神层面(人群的共同体——如成员必须具有共同的传统价值等),一类强调——地域的共同体(即具有共同的居住地,即“在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的人群”)。
在汉语里,“社区”其实是个
外来语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学家在翻译英文学术著作时,把
英语单词
community
翻译成“社区”,从此汉语里有了这个词语。
社区
横向角度
法定的社区,即地方行政区。
自然的社区,即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聚落。
专能的社区,如大学、军营、矿区等。
其他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
于1974年集合
社区卫生
护理界的专家,共同界定适用于社区卫生作用的社区(community)定义:“社区是指一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团体,其成员有着共同的兴趣,彼此认识且互相来往,行使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形成特有的
价值体系
和
社会福利事业
。每个成员均经由家庭、近邻、社区而融入更大的社区。”由此可见,形成社区的四个要素包括:
1、人民:
社区由人所组成。不论何种类型之社区,因人聚集与互动,方能满足彼此的需求。但人数多少才能形成一个社区,并无定论。社区太大、人数过多,将使彼此互动困难;但人数太少就一定不可能形成利益互惠与生活维持的团体。
2、地方或地理疆界:
以地理的范围来界定社区的大小疆界是一般人最能接受对社区的定义。但是,并非所有的社区都有明确的地理划分。如果界的区域不合适,将会对社区资料的收集造成一定的困难。
3、社会
互动
:
社区内居民由于生活所需彼此产生互动,特别是互赖与竞争关系。如社居民的食、衣、住、行、育、乐皆需与他人共同完成。因此,相关的经济、交通、娱乐等系统即因此而形成。社区经由不同的
社会系统
发挥功能,满足居民生活必需,建立社区规范。
4、
社区认同
:社区居民习惯以社区的名义与其他社区的居民沟通,并在自己的社区内互动。同时社区居民形成一种社区防卫系统,居民产生明确“归属感”及“社区情结”。
社区
网上社区
网上社区
,又称为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的缩写)、论坛。1978年在
芝加哥
地区的计算机交流会上,克里森(Krison)和罗斯(Russ Lane)一见如故,因此两人经常在各方面进行合作。但两个人并不住在一起,电话只能进行语言的交流,有些问题语言是很难表达清楚的。
芝加哥冬季的暴风雨又使他们不能每天都见面,因此,他们就借助于当时刚上市的
调制解调器
(
Modem
)将他们家里的两台
苹果
Ⅱ通过
电话线
连接在一起,实现了世界上的第一个BBS。这就是原始的BBS的雏形。在
互联网技术
的飞速发展之下,BBS在功能得到不断扩展,并迅速成为全世界计算机用户的交流信息的园地——网上社区。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是指由网民在电子
网络空间
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形成的具有
文化认同
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社区
社区特征
一个社区至少包括以下特征:
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着较密切的
社会交往
。一个村落、一条街道、一个县、一个市,都是规模不等的社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提及的社区往往是与个人的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有直接关系的较小型的社区,如农村的村或乡、城市的
住宅小区
。
社区无论大小,都有居民居住,通常还饮食若干个社会组织或单位。
在我国农村,设有村委会等组织,有的村还兴办若干个乡镇企业。在城市,一条街道上往往就分布着党政机关、企业、学校、商店等各种社会组织或单位。一个乡、县或较大的城市包括的社会组织和单位就更多了。
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是集中在社区里进行的。社区里的人们通过共同生活、共同劳动而相互熟悉,形成共同的
社区意识
。社区意识就是人们对所在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参与感。在小型居住社区里,人们还会形成相互帮助、相互照应的亲密情感联系。
我们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主要都是在我们所在的社区中。
社区是多种多样的。社区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类型。根据社区的生产力水平高低,可以划分为发达社区、不发达社区;根据社区所发挥的主要社会功能,可以划分为居住社区、商业社区、
工业社区
、政治社区等;根据社区的
地理环境
,又可以分成平原社区、山区社区、岛屿社区等类型。尽管社区分类多样,但最基本的
划分方法
,就是把社区分为
乡村社区
和城市社区。
乡村社区中,人们从事的
经济活动
主要是农业。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乡村社区也开展了
工业生产
和商业活动,成为新型的“城市化”的乡村社区。
和乡村社区相比,城市
社区经济
、政治活动集中,以工业、商业、服务业为主。人们的居住和
工作场所
非常集中,
人口密度
往往比乡村社区大得多。
较大的城市社区通常有着明显的功能特征,
社会结构
非常复杂,往往弄成不同的
功能分区
。比如居住区、商业区、旅游区、港口区、自然保护区、
科技园区
等等。
一个成熟的社区具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服务等多方面的功能,能够满足社区成员的多种需求。
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状况,应当
重点培育和完善
的
社区功能
有以下几种:
1、
管理功能
:管理生活在社区的人群的社会生活事务。
2、服务功能:为社区居民和单位提供社会化服务。
为了维持社区的政党动作,社区设有各种层次的管理和服务机构。这些机构管理社区的各种事务,发展和稳定,为社区成员提供相关服务。各级政府部门、基层
管理服务
组织都是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机构。
2015年之前,社区的重点工作为:
1、计生(对口单位为
计生局
,负责计划生育、实住人口登记);
2、民政(对口单位为
民政局
,负责高龄补助、低保、残疾人救助、
留守儿童
、伤残退役军人等);
3、卫生(对口单位为爱卫办,主要负责管区内无物业管理的
居民区
卫生);
5、医保(对口单位为医保局,社保局,主要负责办理病退、
医疗救助
和社区医保的缴费);
6、党建宣传(对口单位为组织部、宣传部,主要负责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优秀居民入党、管理退休党员并积极宣传党的政策方针);
7、综治(对口单位为
安监局
、
消防队
、信访局,负责排查管区内居民安全隐患和
安全生产隐患
,有居民上访需配合信访部门摸底,了解情况);
8、统计(对口单位为统计局,负责摸底社区内各类
统计工作
如商铺、华侨、健身场所、教育机构等);
9、武装(对口单位为
武装部
,主要负责招募民兵预备队及每年的征兵工作)。
10、教育;
12、住建;
13、城管;
14、环保;
15、地方税收。
除上述的工作外,社区工作还包括团委、
妇联
、关工委、文化、老年
体协
、司法普查等大大小小最多120个项目。然而,一个社区工作人员仅有4-8人,
工作压力
非常大,疲于奔命应付政府工作,而丧失了社区的服务功能,为了回归社区本质,有些省市如
内蒙古自治区
在2015年出台了社区工作减负政策,删除了很多社区职责,如各类生存证明、大部分的统计工作、上访摸底、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等。
社区的工作人员成份多样,一般有以下几类:
1、街道正式招募的社区干部,每5年接受一次
换届选举
,由居民投票选举,占
社区工作人员
的大部分人数,由街道财政所负责工资上报并打款;
2、信息员(
劳保员
)、医保员,这两类业务较重要,一般由就业局和医保局招募,培训合格后分配到各个
社区工作
,由所派科局负责工资上报,由
财政局
打款;
3、社区民生人员,是由省一级人社厅统一招考的
大学毕业生
,服务期限2年,属于基层锻炼岗位,由街道财政所负责上报工资,省一级
财政部门
拨款,县一级财政打款;
4、
公益性岗位
,一般由各地级市批准,县一级招募并培训分配,属于基层服务岗位,服务期限3年,由街道财政所上报工资,县一级财政打款。
1、以社区为依托,不断发展和完善敬老养老功能,进一步发展社区医疗服务和加强老人福利设施建设,让老人居家或在社区就可得到更多的照料和帮助,从而提高他们晚年的生活质量。
3、尽快巩固和完善现有的养老机构,包括各类
老年公寓
、
老年活动中心
等,并使养老机构适度发展、布局合理、种类齐全、档次分明,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4、在完善
家庭养老
、社区养老和政府养老的基础上,建立多元化敬老养老体系。鼓励社区、街道、
企事业单位
、宗教团体、民政机构、公民个人等积极创办各类符合老年人特点的福利机构,以形成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相互补充、
共同发展
的社会敬老养老机制。
6、建立“老年人
医疗救助
基金”。在大力发展城市
社区卫生服务
中,各社区或街道可试行建立“老年人医疗救助基金”。资金可通过民政资助(列入区
财政计划
)、地区和社会捐助等渠道进行统筹,用于支付生活特别困难的老年人的
医疗补助
。(文章摘自《
应用写作
》2004年第2期)
SNS社区
社区是指聚集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
社会生活
共同体,是
社情民意
、社会基层各种矛盾和问题反映比较集中的地方,它是城市的“细胞”。社区文化则是一种特殊
社会文化
,是在社区这一特定的
社会组织
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城市社区
文化是指城市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在长期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
群体意识
、
价值观
念、
行为模式
、生活方式等
文化现象
的总和。具体来说,社区文化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物质方面,即该社区内的文化活动、场所、设施;精神方面,即通过
社区文化
活动培养起来的社区居民对社区认同感、
归属感
、新的信仰、价值观、
人生观
、审美情趣、人生乐趣和生活方式等;制度方面,即为保障社区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而建立的一系列规章、发布的一系列政策所构成的规范结构。
2012年4月17日,民政部正式公布“中国社区”标识,标识由图案与文字组合而成,作品以汉字“区”、挽手的人和中国结作为基本造型元素,整体色彩以中国红为主色调,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