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历来强调戒除欲望的重要性。孔子说:“无欲则刚”,去除多余的欲望,才能刚正不阿。但这些道理说来容易,做起来比啥都难,比如“嗜好”、“欲望”都是很难一时更改的,若真施行起来,需要深刻理解后,依靠强大的意志来执行,方可更改。
4、夫志,心独行之术。长没长于博谋,安没安于忍辱,先没先于修德。
译文:欲始志向坚定,笃实力行: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深思多谋;最安全的方式,莫过于安于忍辱;最优先的要务,莫过于进德修业。
人能志心笃行,乃立身成名之本。立志的重要性无需多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自古以来,胸有大志的人总是孤独的,黄石公谓之曰:“心独行”。要立大志,行大事,离不开安心养德,勇于忍辱,精心谋划。
就像《大学》中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5、以明示下者暗
译文:在部下面前显示高明,一定会遭到愚弄。
领导本来就所处位势较高,再加上聪明绝顶,那就更吓人了。因为自认为聪明的领导,一般犯两个毛病,一是听不进不同意见,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刚愎自用;二是不相信别人,在工作上事必躬亲。
作为一个领导者,要对全局洞若观火、明察秋毫,心中了若指掌,面上却应该不动声色,在给予下属适当的信任之余,更应该把握分寸,不把自己全部真正的意图全部显现出来。
6、福在积善,祸在积恶。
译文:幸福在于积善累德;灾难在于多行不义。
民谚有云:‘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只要行善积德,自然福寿平安,所以根本不必担心前程的凶吉。修百善自能邀百福。多做好事对心理素质会渐渐造成一种良好的影响,那就是无时无刻不处在一种宁静坦荡的心境中。这当然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了。
7、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俗语有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何为“有道”?《素书》的这句话就是揭示其奥秘的。当目标已是你囊中之物,一切都水到渠成之际,你千万不要得意忘形,到处夸耀,喜极失常。只有稳住阵脚,不露声色,到手了的便宜才不会不翼而飞。生意场中是如此,政治斗争,军事外交又何尝不是这样子呢?
做事,坚定不移,正直刚强,这样才能建功立业;
做人,勤勉惕励,心地善良,这样才能善始善终。
8、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
译文:对自己马虎,对别人求全责备的,无法处理事务。对自己宽厚,对别人刻薄的,一定被众人遗弃。
对己宽容,对人严厉,对自己的缺点过失千方百计找理由辩解,而对别人的失误却不加体谅,一味责备求全,这样的人违背了一条重要的原则:“宽则得众”,所以什么事情也不会办好的。另一类人则是享受在前,吃苦在后,恨不能得到所有的好处,而对别人的切身利益却百般阻挠、限制,一定要远离这样的人。
9、
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
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
译文:小的功劳不奖赏,便不会建立大功劳;小的怨恨不宽赦,大的怨恨便会产生。
曾国藩曾言:“赏罚之任,视乎权位,有得行,有不得行。”细细品来,非常有内涵。赏与罚是个问题,如何赏罚,更是个问题。如果赏罚不分,则是不明是非。如果小功劳不赏,也就失去了大功的动力;若小错不罚,则很可能下次酿成大错。因此,要根据下属的权位而去考量赏与罚的尺度。
另外,做人要有肚量,以礼宽恕于人。如张飞心急性燥,人有小过,却处以重罚,后被帐下所刺,便是小怨不舍,则大怨必生之患。
10、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
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译文: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
《易经》有云,“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跟这句话讲得是同一个意思。这里的时不是准时的意思,而是把握时机、机遇。世间万事皆绕不开天时、地利、人和。机缘未到之前,等待是必经之路。
也许这个等待会很漫长,也许你会耗尽耐心,但请不要放弃不断提升自己,坚持前行。当你有了足够的积淀,才能在机遇来临时把握住。时光不会辜负任何人的努力。
11、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
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
译文:自己怀疑自己,则不会信任别人;自己相信自己,则不会怀疑别人。邪恶之士决无正直的朋友;邪僻的上司必没有公正刚直的部下。
猜疑的心理大多源于缺少自信。换言之,假如我们深信自己的才干能力和品行都没有什么可以被人趁机暗算的弱点和漏洞,自然而然就不会去疑心别人怎样看待自己。
12、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
译文:把自己放在一边,单纯去教育别人,别人就不接受他的大道理;如果严格要求自己,进而去感化别人,别人就会顺服。
诸葛亮在《将苑・厉士》有言:“先之以身,后之以人,则士无不勇矣。”对自己放纵而假惺惺的去教育别人,别人就不会接受他的道理;只有严格要求自己,进而去感化别人,别人才会信服。
正人先正己,自己都做不到,却教别人如何去做,又如何能让人信服?老子讲:“行不言之教”才是教人育人的正法。也就是说,真正的君子和圣贤是以自己良好的言行来示范和感化周围的人,用无声和无形的方法来影响环境的。
13、慢其所敬者凶。
译文:怠慢、轻侮应该受到尊敬的人,一定会招致凶险之祸。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意思是人要敬畏上天,顺应天命,同时也要有敬畏的人。在封建时代,畏天命,畏圣人,对于保持社会公序良俗的运行,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至于君子须有所畏的人,就是品德端重,能用直言指出自己错误的长辈或朋友。
一个社会提倡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风气。一个人没有敬畏心,就会失去做人的底线,什么坏事都做的出来。在家里不孝亲,在单位不服从领导,在社会上不懂尊贤,这样的人必然会遭凶险之祸,这样的社会必不文明,这样的国家和民族也必然会落后。
14、
务善策者,无恶事;
无远虑者,有近忧。
译文:善于谋划的人没有险恶的事发生;没有深谋远虑的人,眼前必将出现忧患。
一个善于谋划的人必定是心思缜密的,善于谋划使自己处于主动,遇事也可化险为夷。
俗语说:“放长线钓大鱼。”做事如此,做人亦如此。人不能被眼前的成败得失遮住眼睛,要有耐心,做长远的谋虑,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否则只能因小失大。
为什么成功者只有少数,是因为他们目光长远,做任何事情都善于谋划。一个懂得适当放弃眼前利益的人才能收获更大的利益。懂得取舍之人必定收获更大的利益。
15、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译文:见到已发生的事情,应警惕还将发生类似的事情;预见险恶的人事,应事先回避。害怕危险,常能得安全;害怕灭亡,反而能生存。
《周易·坤》中说:“履霜,坚冰至。”见到霜就要预见到将有坚冰紧随而来。这就是“见几而作”,防患于未然的思想。知道惧怕危险的人,就能适当约束自己,时时保持警惕,确保自己不履险地。同理,知道畏惧死亡的人,就能活得更长久。人只有居安思危,见几而作,才能永保平安而不败。
※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
免费关注孔子学堂 获取更多精彩文章
※欢迎在评论区和学堂君一起留言互动喔~※
你若喜欢,点个 好看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