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林赐姓——始祖林坚

林坚,据史书记载,出自子姓。传至比干时,原是商朝王子,系商纣王之叔,时任少师之职,以忠正敢言而为名臣。纣王昏庸无道,他多次进言直谏,因此获罪,被剖心而死,其夫人陈氏有孕于身,为逃避追杀,隐蔽于长林石室,生子名泉。周武王灭纣,念及比干坚贞不屈,赐泉为林姓,改泉名坚,史称林坚。林坚也就是林姓人尊为始祖。

林姓的起源与演变 汉族林姓起源主要有四大来源,子姓、姬姓、曹姓和改姓。

第一支源出子姓。子姓林氏的远祖可以追溯到5000 年之前的黄帝,直系远祖是商的先祖契,商朝末贤人比干是林姓的始祖。相传黄帝与西陵氏之女生有三子,昌意、玄嚣、龙苗。昌意之孙为高阳氏颛顼,接黄帝之位;玄嚣之孙为高辛氏帝喾,继颛顼为帝;龙苗之后南移为南蛮之祖。高辛氏 帝喾与有娀氏之女简狄生契,契是商始祖,传说中乃发明了刻木记事的人,为尧舜的司徒。契,其实是中国最早的名氏族之一,称子氏族。据考证契氏族发源于北京西的古燕地,后南迁河北平山一带。契氏族以燕子为图腾,以玄鸟子为姓,也是中国最早的父系世袭部落酋长的氏族。夏朝时,契的后裔相土率领氏族南移进入河南北部安阳地区,进而越过黄河占据了舜之子商均的故地商丘,建立了商国。到了契的14 代孙成汤时向西扩进,约于公元前1600年灭夏,定都亳,建立了商朝。商朝末,朝纲混乱,商纣王昏庸无道,政权岌岌可危。商王武乙之子比干是商纣王之叔,官拜少师,一直忠诚于朝廷。比干因直谏获罪被杀,比干的子孙和族人纷纷避难外逃并改姓氏,改为王、孙等姓。比 干的 夫人陈氏怀着儿子出逃朝歌郊区的长林山中避难,朝歌地处今河南北部淇县,比干的儿子泉便出生于长林山中。周灭商后,周武王有感泉出生于林中,父亲比干坚贞不屈,于是赐姓林,名坚,食邑博陵,即今河北安平。这是林姓最重要的一支,子姓林的历史有3000多年。

第二支系自姬姓。姬姓林氏也是黄帝的后裔。姬姓林氏可分三分支:第一分支,东周初,周平王的庶子姬林开,姬林开的后裔以其名为姓。第二分支,周平王之子为周桓王姬林,庶子姬开以王父名为氏,遂称林开。第三分支,春秋时卫殇公之卿孙林父的子孙以字为氏。三分支姬姓林均出自周文王之后,其历史也有2700 多年。

第三支出自曹姓。曹姓林氏出自东夷。春秋时林为莒国之邑,莒大夫食采于林,子孙遂以邑为氏。这支林姓人寡势弱,以后一直无闻,可能淹没于姬姓林氏之中。

第四支出自外族和改姓。我国的林姓同其他姓氏一样,自南北朝开始,不断有其他民族基因的流人。主要事件有:北魏孝文帝改移民河南的匈奴族丘林氏族为林姓,唐朝福建建州地区的以蛇为图腾的畲族林姓先民与南下汉族混合,北宋金国女真族仆散氏族改姓林,清朝满州八旗布萨氏、林佳氏等氏族改姓林。这些少数民族长期与汉族混居后被同化为当地的汉民。

西河郡

这是林姓公认的始祖派,也是林姓第一个郡望。西周武王灭商后,即封赐林坚的土地在西河(古黄河西河),林姓后人便以此为郡望。

济南郡

林坚后裔林雍(23 世孙)的裔孙林放、林皋等人开基九门派(九门林)、清河派(清河林)之后,九门林裔辈有人迁居齐郡邹县(今山东邹城),到西汉初期的林挚,已成为当地有名的大族。齐郡分置济南郡,邹县属济南郡辖范,林挚裔孙以济南为郡望。

博陵郡

林坚子林载,赐爵博陵侯,任冀州牧,因之博陵也是林姓的发祥地。林姓后裔在博陵定居的,便以博陵为郡望。

九牧堂

九牧堂的来源也极具特色。相传,唐代时,闽林姓始祖林禄的十六代孙林披家于莆田(今属福建),在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公元752 年)明经擢第,被授以太子詹事一职。他先后娶妻3人,即郑氏、陈氏和朱氏。三夫人生子9人,分别为林苇、林藻、林著、林荐、林晔、林蕴、林、林迈、林蔇。9人后来也都明经及第,并且都做了州刺史。由于州刺史又称州牧或牧守,他们也被称为州牧。兄弟9人合在一起,正好是“九牧”。加以他们父子相继,世代贵显,家声广布,世泽绵远,在古代被称为“八闽”之地的福建一带独领风骚,因此被以“八闽世泽,九牧家声”相称,或者被称为“莆田九牧”、“九牧林家”等,以纪念这段颇为荣耀的历史。

忠孝堂

忠孝堂的来历是皇帝御赐的堂号,因这支林姓人的始祖林悦以忠孝见称而得名的。据林姓有关家谱记载,林悦是晋安林姓始祖林禄的二十四代孙,在北宋仁宗时任侍御史。有一天向仁宗请求回家扫墓,宋仁宗便让他呈上家谱观看,最后有感于比干为国尽忠,林悦为死去的双亲尽孝,一门之中忠孝两全,于是在家谱上题写了“忠孝”二字,交回林悦手中。后来这支林姓人因为有了御赐的题签,便以此作为荣耀,世代相传,自称“忠孝堂”林姓。

苍南林姓迁徙

林姓迁徙和演变 入迁苍南的林姓,与陈姓入迁苍南同属历史悠久的望族。基本上也分为五代、南宋、明末、清初等4个时期入迁定居,繁衍成族。但不同的是,陈姓系颍川郡分南朝派、龙湖派、太傅派等3派,林姓分西河郡、济南郡、博陵郡等3郡。林姓最早一支入迁的是,唐末中郎将林鲁直,号愚山,原籍福建莆田,因五代时,闽王王审知之子王曦、王延政兄弟为争夺王位而相互残杀,致闽疆大乱,林愚山即桂冠避居平阳金鸡山前(今苍南新安乡山北村),支分新安鉴桥等地。

西河郡林姓 入迁苍南分布有:项桥林家塔、大渔南山、莒溪田寮、南宋北山街、南水头坝头、灵溪河美庄、龙沙下宅、盘山庵、赤溪圆潭、赤溪塘头、南水头北山下、观美大坡、观美大宇(雨)、桥墩钱仔脚、枫树湖、大龙长潭、桥墩三十六新村、大龙小沿底、中贡昌基内、桥墩中贡、龙泉田、大观岩头、渔塘口、东河、沪山百丈、水门、东垟、龙船湖、渎浦汤家垟、凤池上方、凤池水月、藻溪樟浦岭、浦亭黎湾、屿山、小亭西山、汇底、古磉后厝、下厝、浦亭渔池、藻溪桥头湾、险口、灵峰渔池、盛陶横山、百叶江边、西埕港边、杨家浃、浦亭小玉苍渡湾、沪山徐家垟、桥墩龙井、毛徐丘、垟贡、凤岙、沪山小光、灵溪水门、西山下、南宋后垟、埔坪夏井、埔坪王梅坑、华阳瓦厝、南坪松柏林、澄海斗垟、南坪深湾、南坪小、南坪柳垅、南坪水门宫、南坪牛溷(运)、南坪蛟龙头、沿浦仙峰头、蒲城城内、岱岭、平等林官仑、魁里中魁、城门东岭脚、宜山黄图头、白沙陈家巷、鲸头石贡下、金乡、新安小云兠、管店石塘、金乡周家畲、湖前朱家站、凤江长连屋、云头垟、沈家东、白河刘店、路边村、新街林头、矾山街、后街、龙舌头、矾山西坑、矾山白严、灵溪古磉、炎亭东沙、西沙、钱库街、灵溪街等地。

济南郡林姓 入迁苍南分布有23个村。繁衍成族,享誉全县的如:金乡半浃连,中墩海滨、芦浦儒桥头、平等林官仓、新桥、沪山百丈、对务上村、浦亭南山、对务夏村、沪山山南、繁枝下村、昌禅、三大垟、老城半峡连、浃底、中墩、白沙第七河、五显殿后、白沙刘店、矾山贡子、信智乌岩、灵江四大、望里猪肝山、浦亭罗溪、浦亭坑垅桥、望里等地。

博陵郡林姓 入迁苍南分布有:新安山北、鉴桥、新城九刀莲、舥艚港边、舥艚林家庄、江南路边村、江南垟西、南道江边、望里东山头、新城马鞍桥、望里凤岙、林家堡北山等地。

苍南林姓人口

苍南林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县,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据民国《平阳县志·食货志》记载,林姓在历史上居平阳县大姓之一,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7)统计,平阳县总人口36772人,林姓约3230人;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统计,平阳县总人口61290人,林姓约5400人。元至元年间(1264—1294)统计,平阳县总户数53072户(没有统计人口)。明洪武年间(1368—1398)统计,平阳县总人口170358人,林姓约15000人;景泰三年(1452)设置泰顺县,从平阳县归仁乡析出38都、39都和40都划入泰顺县,是年统计,平阳县总人口减至85841人,林姓约7550人;嘉靖年间(1522—1566)统计,平阳县总人口86719人,林姓约7630人。清顺治十八年(1661)统计,因平阳沿海迁界,逃亡人数约43200人,实际居住人口43554人,林姓约3830人;宣统三年(1911)统计,平阳县总人口467960人,林姓约41180人。民国9年(1920)统计,平阳县总人口674765人,林姓约54000人。

根据 1990 年    1日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全县林氏在籍血缘人口为92469人,占全县总人口8.8%,名列全县第2位。分布全县72个乡镇,乡镇人口列表如下:

苍南县分乡镇林姓(1990 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3214

中墩乡

925

信智乡

891

埔坪乡

694

龙港镇

2819

金乡镇

5867

钱库镇

3166

宜山镇

1426

芦浦镇

2097

望里镇

2809

炎亭镇

1163

湖前镇

660

藻溪镇

796

灵江镇

820

桥墩镇

1444

莒溪镇

1571

矾山镇

1321

马站镇

972

霞关镇

653

赤溪镇

1158

沪山乡

1822

凤池乡

1042

渎浦乡

1292

浦亭乡

696

对务乡

1879

大观乡

740

渡龙乡

517

繁枝乡

546

挺南乡

734

沿江乡

201

龙江乡

526

白沙乡

1661

海城乡

797

铁龙乡

1057

平等乡

1125

凤江乡

1515

云岩乡

3005

江山乡

745

仙居乡

683

新安乡

3458

陈东乡

104

项桥乡

1047

夏口乡

759

括山乡

1564

艚乡

5440

大渔乡

2831

石砰乡

1152

新城乡

4581

观美乡

710

南水头乡

805

594

五凤乡

307

碗窑乡

376

腾垟乡

177

大龙乡

500

天井乡

269

华阳乡

702

昌禅乡

382

南宋乡

781

渔寮乡

1384

南堡乡

220

沿浦乡

1777

南坪乡

2129

蒲城乡

279

云亭乡

204

城门乡

653

魁里乡

1194

岱岭乡

659

澄海乡

866

龙沙乡

1215

半垟乡

215

凤阳乡

86

苍南县(2004 年)林姓人口

2004 年7 月1日 ,据县公安户口统计资料,全县林姓在籍血缘人口增至106208 人,占全县总人口8.75%,名列全县第2位。其中万人以上的有灵溪、龙港两镇,五千人以上的有舥艚、金乡、钱库3镇,二千人以上的有新安、霞关、云岩、宜山、望里、马站、桥墩、大渔、赤溪、矾山、凤池、沿浦、藻溪、芦浦14个乡镇。其乡镇以人口数为序列表如下:

苍南县林姓人口分布表

(2004 年统计资料)

乡镇名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15733

181.88

南水头坝头、北山下、大观岩头、渔塘口、东河、百丈、水门林、汤家垟、汇底、古磉后厝、下厝、灵峰渔池、西程巷、洞美庄、杨家浃、徐家垟、凤岙、小光、西山下、上林、下林、山南、仓桥四大、双垟、新浦、水尾垟、仓桥四大、灵峰徐江、山东、望鹤

13988

168.53

白沙黄头图、白沙陈家巷、朱家站、刘店、凤江长连屋、林官仓

9171

509.50

林家庄、浃底、新城马路下、新城北大垟、港边、新城九刀连

5863

134.63

周家畲、老城半峡莲、郊外林家硐、老城洪山岭下,湖里瓦窑、湖里桥头连、湖里梅岭脚、湖里干溪

5538

226.25

项桥林家塔、钱库街

4584

560.25

鉴桥、小云 、管店、山北、林家堡

3858

112.00

南坪松柏林、上林、下林、蛟龙头、水门宫、澄海斗垟、深湾、小 、柳垅、牛运、长沙、岙内、北宝、坝头、库下、路尾街、三星、蕉坑林厝、瑶洞、霞关

云岩乡

3275

251.92

鲸头石贡下、鲸头街、凤山、云头垟、金中、梁峰、三峰联友坑口、瑞岩

3112

241.24

林梁、宜一、宜二、黄头图、芙蓉、八岱、谢垟底、东跳、陈家寺

3046

94.01

北茶寮、凤岙、罗厝半港、溪头埠、猪肝山鞍内、东山头

3014

83.72

中魁、下魁、赤岭脚、大贡牛运、南垄瓠靴山、桥头牛眠山、马站街

2990

37.19

黄檀口、钱仔脚、枫树湖、长潭、三十六、新村、小沿底、龙井、三十七新厝林、横墙

2906

181.63

南山、大岙芦竹湾、大岙心

2366

47.32

官岙圆潭、大坝埕、塘头、流岐岙长岩、乌岩、后 、棕利头、过溪松柏林脚、园林贡后、半垟

2361

44.59

埔坪下井、王梅坑、盘山庵、矾山街、白岩、西坑、矾山贡子龙舌头、深白半山、埔坪、园盘后面厝

2122

151.58

水月、垟岙、徐桥头、渔池

2122

64.42

沿浦、仙峰头、二十亩、鼻头、大姑、新塘沿浦巷、七亩、下在园山尾、岭尾拱桥内、斗门头新厝

2106

27.82

蕉浦岭、桥头湾、盛陶横山、盛陶毛徐丘、繁枝下村、公婆石脚、下九堡、吴家园老虎坑、险口、东垟、毛徐林厝、汇江寮、东湖、横圳大坑

2091

348.50

芦浦儒桥头、林家院

1863

36.89

田寮、中贡昌基内、莒溪

1778

74.08

将军、周家城、新岙路头林、西括三迭石、东括内、顺岭

1579

37.15

大埔、溪边垟岙内、华阳顶垟瓦厝林、西古竹子寮、十字路宋阳隔、赤山岭头坑

1431

84.18

王梅岭、雾城城后壁、割草旦、蛤蟆头顶林、览瑞、罗家山、王孙、打石坑、荷包田

1411

42.76

岭头坪、石塘垟头、下宅、岭门山、玉溪盘山庵

1208

86.28

东沙、西沙、洪岭头

1151

115.10

坑南、北山、鸳鸯井、风水湾

1103

40.40

黎湾、渔池、小玉苍、罗溪、坑垅桥、北岙、锋底坑口、新同过溪、小玉巷渡湾、浦南山、丽湾

969

96.90

王家山下厝林、中贡、屿山、下厝、尖礁

857

38.95

后垟、北山街

688

86.00

岱岭乡

684

37.90

杨家边、朗腰

378

10.80

昌禅、大心垟、南山

315

10.87

蒲城乡

282

31.35

城北、甘溪岚下、西门外鸡松岩

150

7.50

大田后岭头

105

5.00

苍南林姓人物

在我县的历史上,林姓人才辈出,代不乏人。据《宋史翼》卷32 、《南宋书》卷62、《新元史》卷241、《宋诗钞》、明万历《温州府志》、明隆庆《平阳县志》、清乾隆《平阳县志》、民国《平阳县志》、《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人名大辞典》、《苍南县志》等史志记载,自南宋至明、清三朝,苍南籍林姓人物共有58人。其中,考中武科状元1人,进士36人(包括国学生、太学生),举人6人,贡生3人,地方官6人,将军4人,其他2人。

林倪,字仁乐,唐时,荪湖(今望里镇)人。仕吴城为虞侯、节度使。

林薿,字仲立,亲仁乡荪湖(今望里)人。18 岁随两兄入太学,北宋宣和七年(1125),与陈东等伏阙上书。南宋绍兴七年(1137)随驾到临安(杭州),南宋绍兴八年(1138)戊午科进士,官尤溪知县。乾道三年(1167)为随州(在湖南省)知州,被监司韩晓弹劾,罢官。

林清卿,字季仁。繁枝(今藻溪镇繁枝)人。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 )戊辰科进士,官福建沙县县丞、政和县令。

林湜(1132 —1202),字正甫,松山(今桥墩镇人),(原籍福建长溪)。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庚辰科进士,官富阳尉,以功改知晋江、司农丞。湖北转运副使,直龙图阁至仕。

林迈,字仲逸。荪湖(今望里镇)人。南宋乾道二年(1166 )丙戌科进士。

林仲懿,字绍孟。荪湖(今望里镇)人。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 )戊戌科进士,官宣教郎、山阴知县。

林仲彝,字清叟。夏口(今钱库镇夏口)人。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 )丁未科进士,官台州知州。在故乡筑乌屿、新潜、湖南三所陡门,开河道五十五万五千九百丈。灌溉四乡农田。

林管,林坳(今藻溪镇繁枝村)人。南宋绍熙四年(1193 )癸丑科武状元。(南宋临安府志·林管为榜首)。

林现,仲懿弟。荪湖(今望里镇)人。南宋绍熙四年(1193 )癸丑科进士。

林士逊,荪湖(今望里镇)人。南宋绍熙四年(1193 )癸丑科进士。

林有声,字大才。八丈(今灵溪镇沪山百丈村)人。南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 )戊辰科进士,官知高邮军。

林善补,字退思,下岭(炎亭)人。南宋嘉定元年(1208 )戊辰科登进士第,官无为军教授,干办四川茶马分司公事、潮阳宰等职。

林湘,字宪。八丈(今灵溪镇沪山百丈村)人。南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 )甲戌科进士,官真州教授、和州司户。

林自宪,字道章。荪湖(今望里镇)人。南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 )甲戌科武进士,官吏部员外郎。

林倜,荪湖(今望里镇)人。南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 )甲戌科武进士。

林济舟,字作楫,荪湖(今望里镇)人。南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 )甲戌武科进士,官融水县令。

林应周,字廷桂。八丈(今灵溪镇沪山百丈村)人。南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 )丁丑科武进士,官邕州知州。

林孟治,林湜孙,字叔良。松山(今桥墩镇)人。南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 )丙戌科进士。

林公度,字廷甫。林坳(原籍藻溪镇繁枝,徙居八丈)人。南宋端平二年(1235 )乙未科进士,官昌化主簿。

林明善,士逊子,字体仁。荪湖(今望里镇)人。南宋嘉熙二年(1238 )戊戌科进士。

林思学,居雅次子。字幼成。舥艚港边人。南宋嘉熙二年(1238 )戊戌科进士,官迪功郎。

林思齐,字齐贤,荪湖(今望里镇)。南宋淳祐四年(1244 )甲辰科进士。

林泳,字子浮,林坳(今藻溪镇繁枝)人。南宋淳祐十年(1250 )庚戌科进士,官镇原州判官。

林杰,字孟璘,荪湖(今望里镇)人。南宋宝祐四年(1256 )丙辰科进士。

林雍,字公雅、尧民、功雄。林坳(今藻溪繁枝,后徙平阳县梅溪)人。南宋景定三年(1262 )壬戌科武进士,后考中文进士,官国史实录院编修。

林则祖(一作测祖),字兴周。宝祐年间(1253 —1258)游太学,与同舍生陈宜中、刘黻、黄镛、陈宇、曾唯等联名上书,揭发、声讨佞臣丁大全、卢永升、董宋臣等罪行,被削籍发送边远州郡拘管。国子监祭酒、司业等闻讯,率领十二斋太学生整顿衣冠恭送6人出桥门。丁大全闻讯大怒,在太学中立碑,严禁太学生“妄议国政”。士大夫则翕然推许,称之为“六君子”。开庆元年(1259),丁大全被劾罢官,“六君子”才免解。林则祖参加南宋景定三年(1262)廷试,赐进士及第。

林弅,下岭(今炎亭镇下岭村)人。南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 )戌辰科武进士,官殿前正将。

林奖,字孟功,下岭(今炎亭镇下岭村)人。南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 )戊辰科进士。

林雄,八丈(今灵溪镇沪山百丈村)人。南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 )戊辰科进士。

林景熙(1242 —1310),(一作景曦),字德旸,号霁山,杰出爱国诗人。坳中(即在今藻溪镇繁枝)人。南宋咸淳七年(1271),太学上舍释褐进士,初 任泉州 教授,迁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德祐元年(1275)二月,贾似道兵败鲁港,13万宋军一时溃散。三月,元军进入建康,南宋王朝已呈土崩瓦解之势,而权臣还在勾心斗角,景熙不忍目睹故国沦亡,便弃官归隐于平阳县城白石巷。

林时中,八丈(原藻溪镇繁枝,后徙八丈村)人。南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 )辛未科武进士。

林雷振,八丈(原籍林坳,后徙百丈村)人。南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 )辛未科武进士,官中山知府。

林介,松山(今桥墩镇)人。林湜子,南宋官户部郎中、提举两浙两路常平茶盐、浙西提刑、太府卿兼删修敕令官又兼临安知府等职。

林居雅,号四川,金乡艾阳人。南宋嘉定初,太学生,官斋谕,平阳县令汪季良创筑阴均埭兼建徒门。居雅与同乡郑万全兄弟及陈子直等各倾家助之,历一年建成,不受水旱灾害浸袭。

林宜中,时中长兄,字中行,林坳(今藻溪镇繁枝村)人。南宋度宗咸淳武科进士,官知县。

林楶,林灵真祖父,林坳(今藻溪繁枝)人。南宋官武经郎。

林嗣孙,林灵真父,林坳(今藻溪繁枝)人。南宋官保义郎。夫人徐氏,为状元徐俨夫之妹夫。

林灵真(1239 —1302),本名伟夫,字君昭,林坳(在今繁枝乡)人。宋元间符箓派名道士,被称为“绍开东华之教,蔚为一代真师”。母徐氏,为状元徐俨夫之妹。

林焘,迁子,荪湖(今湖里镇)人。南宋官道州法曹。

林士裕,契子,字道足,原籍荪湖,后移居鳌江墨城。南宋历官歙县县丞、房州、永州、建州等知州。

林自中,时中次兄,字系孙,林坳移居沪山百丈(今灵溪镇百丈村)人。南宋度宗咸淳武科进士。

林迁,荪湖(今望里镇)人。南宋上舍释褐进士,官台州教授、南乐县令。

林翠,字元翌。荪湖(今望里镇)人。南宋靖平间授进士,官福州文学、广东经略司干办公事。

林嵩,字惟高。八丈(今灵溪镇沪山百丈村)人。明洪武六年(1373 )癸丑科举人,官庆符县丞。

林彦宽,字世大。东括(今括山乡东括村)人。明洪武十五年(1382 )壬戌科举人。

林彦范,字世正。东括(今括山乡东括村)人。明洪武十七年(1384 )甲子科举人,官宣城县丞。

林彦士,字高若,又字伯中,水心(今舥艚镇新城水心村)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 )授宁波税课大使、工部文思院副使等官。

林彦安,字世静。东括(今括山乡东括村)人。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 )丙子科举人,官兴化教授。

林继安,字尚荣,号定山,蒲门魁里(今马站镇魁里)人。明末太学生,以孙东明赠怀远将军。

林伯鹤(1588 —1646),继安子,字一昇,号栋华,蒲门魁里(今马站镇魁里)人。以子东明赠怀远将军。

林文梓,字震生,号晦庵,蒲门魁里(今马站镇魁里)人。明末官惠州参将、护理广州协守、副总兵。明亡后削发为僧。

林东明,字启生,一名文冕,号服周,魁里(今马站魁里)人。清初投军,官授千总,后升任定州守备迁都司。三藩之乱,东明奉旨领兵征剿,以战功升任南汝协镇、诰封定国将军。

林公彰(1664 —1723),东明子,魁里(今马站镇魁里)人。清初,官宁海同知。

林堂,字为登,号玉川,松山(今桥墩镇)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 )庚寅贡生。

林廷浙,字子瀚,汤家岭人。清乾隆四十年(1775 )乙未贡生,官会稽训导。

林朝栋,八丈(今灵溪镇沪山百丈村)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 )己酉科武举人。

林万青,南港汤家阳(今灵溪镇渎浦汤家垟村)人。清光绪元年(1875 )乙亥恩科武举人。

林舒锦,字燦三,南港人。清光绪六年(1880 )庚辰贡生。

一、林姓在历史上的分布和迁移

林姓是中国20 个大姓之一,尤盛于闽台地区。林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1.2%,即每1000个中国人中姓林的人至少有12个,总人口大约在1400多万。

先秦时林姓首先活动在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的地区,进入东周后,林姓已经散布到甘肃、陕西、山西等地。山东鲁国是林姓发祥的第一地,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林姓在鲁国得到最好的发展,形成了著名的济南林氏,在随后的秦汉时代,济南林氏一直占据了林姓群体的主导地位。两汉、两晋、三国和南北朝,北部战乱,中原板荡,五胡乱华,政权更迭,林姓随中原居民向四周迁移,经西南到四川,向东南抵江浙。西晋末林姓已经渡过长江,越过南岭和武夷山,进入了两广与福建。后来经过唐朝两次由河南出发的南下福建移民,大批林姓先民定居于闽南,林姓的中心开始在东南沿海形成。明末清初,林姓已经出现在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 —1279年),林姓大约有7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98%,排在第19位。福建为林姓的第1大省,约占全国林姓总人口的58%,约占福建总人口的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浙江、广东三省,这三省林姓占林姓总人口的85%;其次分布于河南、江苏、江西,这三省的林姓又集中了9%。以福建为中心的林姓聚集区已经形成。

明朝时期(公元1368 —1644年),林姓大约有7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85%,为明朝第20位姓氏。宋、元、明600年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林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慢,几乎没有增长,600年中林姓人口纯增加率为1%,净增加了3万。福建仍为林姓第1大省,约占总林姓人口的38%。在全国的分布仍集中于福建、广东(26%)、浙江(18%),这三省林姓大约占林姓总人口的82%;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苏、广西,这三省的林姓又集中了10%。从中可以看到宋、元、明期间,林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其人口主要由北向西南迁移,福建仍是林姓人口的聚集中心。

当代林姓的人口已达1416 万,排在第16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18%。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林姓人口由79万增到1400多万,人口增长达18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林姓人口的增加速度大大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000年林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广东两省,大约占林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台湾、浙江,这两省又集中了13%。福建居住了林姓总人口的33%,为林姓第1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4.8%。福建仍是林姓人口的聚集中心。在近600年间,林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些区别,林姓向华中、华北的回迁是主流。

二、当代林姓的分布

林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闽南粤东,每平方公里的林姓人口达到22 人以上,有的地区高达30多人。其次在福建北部、台湾、广东中部、浙江、江西东南、海南东南,每平方公里的林姓人口达到4.4—22人。林姓分布密度最高的(4.4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2%,林姓人口大约605万;不足4.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93.8%,林姓人口大约811万。

林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林姓在东南沿海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林姓在福建、广东大部、台湾、浙江、江西东南、海南、广西中部,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6% 以上,尤其在闽南和台湾,比例达到8%以上,这部分高比例的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7.6%,比例以福建莆田地区为中心向外逐步减少;其他广大地区,林姓比例不足1.6%,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92.4%,其中林姓频率不足1%的地区占了88%。

三、林姓历史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林姓历代名人289 名,占名人总数的0.64%,排在名人姓氏的第28位;林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85%,排在第23位;林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62%,排在第34位。

林姓发源于中原、发迹于山东、昌盛在闽台的林姓,3000 年历史中出现了无数的先贤和名人。主要人物有:春秋时鲁大夫林放、林雍、林楚,战国时赵国宰相林皋,西汉平棘侯林挚、学者林闾翁,东汉徐州刺史林邈、福建林姓开山祖晋安郡王林禄,北宋诗人林逋,南宋画家林椿、诗人林景熙,明朝诗人林鸿、画家林良,清朝史学家林春溥、文学家林昌彝、政治家林则徐、台湾农民起义军领袖林爽文、太平天国名将林凤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