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成为节日食品的历史,最早不是在
除夕夜
,而是在
冬至日
。宋代
金盈之
《
醉翁谈录
·卷四·十一月》:「都城以
寒食
、冬至、
元旦
为三大节。自寒食至冬至久无
节叙
,故民间多相
问遗
。至
岁除
或财力不及,不复讲此俗。谚有『肥冬瘦年』之语。盖谓冬至人多
馈遗
,除夜则不然也。人家是日多食馄饨,故有『冬馄饨年
馎饦
』之语。
开封
俗语『新节已过,皮鞋底破。大捏馄饨,一口一个』」,这是文献中记载的对
冬至
吃馄饨的解释。后来因为饺子和馄饨经常被混淆,所以有些地区改吃馄饨为饺子。俗语中有了「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
张仲景
的传说也与冬至吃馄饨的习俗相关,但这传说在文献中不得考证。
饺子
春节
饺子成为除夕吃的食品,始于明朝。据明代
刘若愚
的《
酌中志
》和《
明宫史
》记载了当时宫廷中过年期间常吃的一些美食:
正月初一日正旦节。自年前腊月廿四日祭灶之后,宫眷内臣,即穿葫芦景补子及蟒衣。各家皆蒸点心储肉,将为一二十日之费。三十日,岁暮,即互相拜祝,名曰「辞旧岁」也。大饮大嚼,鼓乐喧阗,为庆贺焉。门旁植桃符板、将军炭,贴门神。室内悬挂福神、鬼判、钟馗等画。床上悬挂金银八宝、西番经轮,或编结黄钱如龙。檐楹插芝麻秸,院中焚柏枝柴,名曰「㷒岁」。正月初一五更起,焚香放纸炮,将门闩或木杠于院地上抛掷三度,名曰「跌千金」。饮椒柏酒,吃水点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年之吉。是日亦互相拜祝,名曰「贺新年」也。所食之物,如曰「百事大吉盒儿」者,柿饼、荔枝、圆眼、栗子、熟枣共装盛之。又驴头肉,亦以小盒盛之,名曰「嚼鬼」,以俗称驴为鬼也。立春之前一日,
顺天府
于东直门外「迎春」,凡勋戚、内臣、达官、武士,赴春场跑马,以较优劣。
「除夕吃水点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水点心」即当时说的「扁食」,即水饺。可见饺子当时已经作为大年初一的约定美食,而且也已有了饺子里包银钱的习俗。
岁时元旦拜年:晨起当家者,率
妻孥
,罗拜天地,拜
祖祢
,作匾食,奉长上为寿。
到了满清时期,《
燕京岁时记
》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作角饺而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
1。饺子内有馅。馅儿和馒头馅相似,可以是鱼肉、蔬菜、糖馅等。这一点与馄饨有所区别,馄饨一般不用糖馅。
3.饺子包馅后要紧合口。这一点和馄饨同。明代宋诩《
竹屿山房杂部
》卷下,指出,馄饨要「薄切方小片,内之以馅,斜折为兜,抵其尖而缄,有露缘则剪齐」,「方小片」说这与现在的馄饨皮形状很相近。此外,汤角要「内馅,以缘缄密」,酥皮角儿要「缄其缘」。
饺子的烹饪方法多样,有煮、蒸、煎、烤等。馄饨的做法只有水煮一种。明代宋诩《
竹屿山房杂部
》卷下列举了饺子的水煮、油煎、蒸三种方法;同时,还介绍了馄饨的两种做法:一是水煮,二是水煮后加油润,再蒸。这可能是明代烹饪馄饨的方法,但主要方法还是水煮。元佚名《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
·居家必用事类庚集》提到饺子入炉
煿
熟的方法。馄饨一直被看作是饺子的别称,关于二者的渊源和区别以上已作说明。饺子是从馄饨中分化出来的,之后有了很多变化和发展,逐渐拉大了与馄饨的区别。
《酌中志卷二十·飲食好尚紀略》:正月初一日正旦節。自年前臘月廿四日祭灶之後,宮眷內臣,即穿葫蘆景補子及蟒衣。各家皆蒸點心儲肉,將為一二十日之費。三十日,歲暮,即互相拜祝,名曰"辭舊歲"也。大飲大嚼,鼓樂喧闐,為慶賀焉。門旁植桃符板、將軍炭,貼門神。室內懸挂福神、鬼判、鐘馗等畫。床上懸掛金銀八寶、西番經輪,或編結黃錢如龍。簷楹插芝麻秸,院中焚柏枝柴,名曰"㷒歲"。正月初一五更起,焚香放紙炮,將門閂或木杠於院地上拋擲三度,名曰"跌千金"。飲椒柏酒,吃水點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銀錢一二於內,得之者以卜一年之吉。是日亦互相拜祝,名曰"賀新年"也。所食之物,如曰"百事大吉盒兒"者,柿餅、荔枝、圓眼、栗子、熟棗共裝盛之。又驢頭肉,亦以小盒盛之,名曰"嚼鬼",以俗稱驢為鬼也。立春之前一日,順天府於東直門外"迎春",凡勛戚、內臣、達官、武士,赴春場跑馬,以較優劣。
《[萬曆]新修崇明縣志卷一》:六月六日食餃餌
《宛署雜記·民風》:歲時元旦拜年:晨起當家者,率妻孥,羅拜天地,拜祖禰,作匾食,奉長上為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