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Dumpling),初名馄饨,又有角子、角儿、 匾食 扁食 牢丸 粉角 饺饵 、水饺饵、水点心、水饺子、饺儿等多种称呼。饺子的烹饪方法多样,有煮、蒸、煎、烤等。自宋代开始,有了 冬至日 吃饺子的习俗,自明朝以来有了正月初一吃饺子的习俗。 [1-4 ]
唐墓出土的饺子(位于中央碗中) 从文物角度来看,饺子源于中国有2600多年历史。 1972年 在新疆吐鲁番地区 阿斯塔那古墓群 的唐代墓中发掘出了一些完整的饺子。此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就以为那是发现的最早的饺子。
1978年,山东 滕州 春秋时代的 薛国 故城墓葬中的 青铜簠 中发现了几个饺子
而在文献上,饺子亦可追溯到先秦。儒家经典之一《 礼记 》:「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似是煎饺。
西汉 时期 扬雄 方言 》:「饼谓之 ,或谓之 餦馄 。」这 餦馄 就是后来馄饨的转音。唐代 段公路 《北户集》卷二所载「 颜之推 云:『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这种 偃月 形的馄饨即是饺子的形状,后世学者据此而认为馄饨即饺子。 [3-4 ] 而今馄饨亦在不同方言区有多种叫法。按《 通雅 》, 方以智 曰:「京饨,今之馄饨,亦曰 饺饵 。」古时便有将馄饨称为「饺饵」的称法。 张自烈 正字通 》:「饨,今馄饨,即饺饵别名,俗屑米面为末,空中裹馅,类弹丸形,大小不一。」 黄宗羲 《古歙乡音集证》:「饺儿,饺音娇,屑米麪裹肉菜饴饀为之大小不一,或笼烝油煎 名曰饺饵,今俗讹为饺儿,又曰馄饨者,水饺饵也,即叚成式食品,汤中 牢丸 耳。」据史料,「饺子」应是由馄饨发展而来,颜之推曾言:「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而如今可知,「形如 偃月 」的馄饨分明就是饺子。从古至今,馄饨与饺子概念不明的情况从未断过,至今仍有许多方言将两者混淆。总体看来,现今元宝形有汤者为馄饨,半月形无汤者为饺子。
饺子又称 牢丸 。《 初学记 》卷二十六引晋代 束皙 饼赋 》:「四时从用,无所不宜,唯牢丸乎?」 段成式 酉阳杂俎 》:「笼上牢丸,汤中牢丸。」形制与今日水饺、蒸饺相同。 是彰示 三牲 之礼最高级别的特指,祭礼所用的三牲,牛、羊、猪各为一牢。牢亦称 飨礼 所用的 三牲 等。这样的称谓,既彰示以饺子所包蕴的馅料,又指出所谓饺子实为古祭礼与 飨礼 之余绪。
宋朝 时期,饺子被称为角子、角儿。《 东京梦华录 》追述北宋首都 开封府 也出现了「滴酥水晶脍煎角子」的记载。吴自牧的《 梦粱录 》记载南宋都城 临安府 :「宰执亲王南班右官入内上寿赐宴」,「凡御至第二盏,方进下酒酤豉,双下驼峰 角子 」《 武林旧事 ·卷六·蒸作从事》中有「诸色包子」「 诸色 角儿」,可见饺子种类很多。
古代药学著作中常用「皂角子」或「角子」比药丸。如唐代 孙思邈 银海精微 ·卷下》:「右为末,搜匀为丸,如皂角子大。」宋代 刘昉 幼幼新书 ·卷十八》:「末蜜一两,酒半盏,入紫草煎数沸,和药丸,皂角子大。」也有用「馄饨」形容药丸的,如唐代 王焘 外台秘要 ·卷二十》:「取肉细切,和葱、椒、姜等,绝小作馄饨子。」《外台秘要·卷三十七》:「右一味以面如作馄饨法,其面勿着盐。」宋代吴自牧《 梦粱录 ·卷十八》:「菱初生嫩者名沙角,硬者名馄饨。」可见宋代的馄饨形貌与植物的角儿相近,而饺子是从馄饨中分化出来的,二者本来形貌就相近,因此将蒸食的馄饨形食品称为「角儿」。 张从正 儒门事亲 ·卷十五·下痢泄泻第十六》:「右为细末,每服三五钱,细切羊肝拌之,作面角儿烧服之,后用白汤送下,食前。」面角儿是烧熟的,非煮熟。医药学的记载理明了从馄饨分化出角儿的过程:唐宋时期,因馄饨与皂角、菱角等角儿形状或大小的相近,于是将蒸食的馄饨叫做「角儿」,成为了最早的饺子。
「角儿」演变成「饺饵」或「饺儿」。「饺」是一个后起字,最早出现在宋代的文献中。宋代 司马光 类篇 ·卷十五》:「饺,居效切。 也。」宋代 丁度 集韵 ·卷八》:「饺, 也。」直到明代 张自烈 正字通 ·卷十一》:「饺,旧注古孝切,音教。饴也。或曰今俗饺饵,屑米面和饴为之,干湿小大不一。水饺饵即叚成式食品『汤中牢凡』。或谓之粉角,北人读角如矫,因呼饺饵,讹为饺儿。饺非饴属,教非饺音。」 「角」是个 入声字 ,蒙元时期时北方地区 入声 逐渐消失,改读为 上声 的「矫」,因而命名为「饺饵」,「饵」又转写作「儿」。明 方以智 《通雅·饮食》影:「汤中牢丸,乃今元宵汤元或水饺饵之类。」他也认为本作「粉角」,北方人改称「饺饵」。「饺」,《 辞源 》《 王力古汉语字典 》另立一个义项,即「饴」,依据《集韵》「饺,饴也」。此义可商榷。《汉语大字典》在引《集韵》释「饴」的同时,又引《 类篇 ·食部》作「 」。《 玉篇 零卷·食部》:「 ,字书『饼也』。」饵、饺、饼,都是米面类食品,性质较为接近,而「饴」为 饴饧 ,属于不同的类别。推测起来《集韵》的「 」有可能因与「 」字形体相近而致误。故《 正字通 ·饺》有「饺非饴属,教非饺音」之语。
此外,还有此外,还有将饺子称为「扁食」的情况,此种叫法大多出现在北方的方言及 闽南方言 当中。按《 通雅 》,方以智认为「扁食」与「饺饵」亦有所关联。据《汉语方言大词典》,现今国内同时存在将馄饨称为扁食和将饺子称作扁食两种情况。「扁食」的称呼由来已久,最早于唐代已见端倪,只是由于各地方言迥异,究竟所指为「馄饨」还是「饺子」亦或是某种介于二者之间的面食,至今未有统一的说法。如《 明宫史 》:「饮 椒柏酒 水点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馄饨与饺子皆是以水烹饪,故由「水点心」一词无从推断,但见包银钱于内的习俗,此处的「扁食」或与水饺意近。另又有明确指代馄饨的情况,如1916年《交河县志》刻本等。由此可知,从古至今,「扁食」一词广泛分布在不同方言区中,北至 北方方言 区,南至 闽南方言 区,所指含义虽有差别,但从语音着眼,可见各大方言区彼此联系的历史渊源。

饺子 冬至

饺子成为节日食品的历史,最早不是在 除夕夜 ,而是在 冬至日 。宋代 金盈之 醉翁谈录 ·卷四·十一月》:「都城以 寒食 、冬至、 元旦 为三大节。自寒食至冬至久无 节叙 ,故民间多相 问遗 。至 岁除 或财力不及,不复讲此俗。谚有『肥冬瘦年』之语。盖谓冬至人多 馈遗 ,除夜则不然也。人家是日多食馄饨,故有『冬馄饨年 馎饦 』之语。 开封 俗语『新节已过,皮鞋底破。大捏馄饨,一口一个』」,这是文献中记载的对 冬至 吃馄饨的解释。后来因为饺子和馄饨经常被混淆,所以有些地区改吃馄饨为饺子。俗语中有了「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 张仲景 的传说也与冬至吃馄饨的习俗相关,但这传说在文献中不得考证。

饺子 春节

饺子成为除夕吃的食品,始于明朝。据明代 刘若愚 的《 酌中志 》和《 明宫史 》记载了当时宫廷中过年期间常吃的一些美食:
正月初一日正旦节。自年前腊月廿四日祭灶之后,宫眷内臣,即穿葫芦景补子及蟒衣。各家皆蒸点心储肉,将为一二十日之费。三十日,岁暮,即互相拜祝,名曰「辞旧岁」也。大饮大嚼,鼓乐喧阗,为庆贺焉。门旁植桃符板、将军炭,贴门神。室内悬挂福神、鬼判、钟馗等画。床上悬挂金银八宝、西番经轮,或编结黄钱如龙。檐楹插芝麻秸,院中焚柏枝柴,名曰「㷒岁」。正月初一五更起,焚香放纸炮,将门闩或木杠于院地上抛掷三度,名曰「跌千金」。饮椒柏酒,吃水点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年之吉。是日亦互相拜祝,名曰「贺新年」也。所食之物,如曰「百事大吉盒儿」者,柿饼、荔枝、圆眼、栗子、熟枣共装盛之。又驴头肉,亦以小盒盛之,名曰「嚼鬼」,以俗称驴为鬼也。立春之前一日, 顺天府 于东直门外「迎春」,凡勋戚、内臣、达官、武士,赴春场跑马,以较优劣。
「除夕吃水点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水点心」即当时说的「扁食」,即水饺。可见饺子当时已经作为大年初一的约定美食,而且也已有了饺子里包银钱的习俗。
晚明 宛平 知县 沈榜 的《 宛署杂记 ·民风》记载:
岁时元旦拜年:晨起当家者,率 妻孥 ,罗拜天地,拜 祖祢 ,作匾食,奉长上为寿。
到了满清时期,《 燕京岁时记 》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作角饺而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
1。饺子内有馅。馅儿和馒头馅相似,可以是鱼肉、蔬菜、糖馅等。这一点与馄饨有所区别,馄饨一般不用糖馅。
2.饺子皮通常用面和其他谷物粉混合而成,而馄饨皮多是只用面粉,或用很少的豆粉。明代 高濂 撰《 遵生八笺 ·卷十三·饮馔服食笺下》中水明角儿法用面粉和豆粉对配,馄饨主要用面粉。元 忽思慧 饮膳正要 》卷一中水晶角儿用豆粉做皮,撇列角儿和时萝角儿用面粉做皮。
3.饺子包馅后要紧合口。这一点和馄饨同。明代宋诩《 竹屿山房杂部 》卷下,指出,馄饨要「薄切方小片,内之以馅,斜折为兜,抵其尖而缄,有露缘则剪齐」,「方小片」说这与现在的馄饨皮形状很相近。此外,汤角要「内馅,以缘缄密」,酥皮角儿要「缄其缘」。
饺子的烹饪方法多样,有煮、蒸、煎、烤等。馄饨的做法只有水煮一种。明代宋诩《 竹屿山房杂部 》卷下列举了饺子的水煮、油煎、蒸三种方法;同时,还介绍了馄饨的两种做法:一是水煮,二是水煮后加油润,再蒸。这可能是明代烹饪馄饨的方法,但主要方法还是水煮。元佚名《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 ·居家必用事类庚集》提到饺子入炉 熟的方法。馄饨一直被看作是饺子的别称,关于二者的渊源和区别以上已作说明。饺子是从馄饨中分化出来的,之后有了很多变化和发展,逐渐拉大了与馄饨的区别。 《酌中志卷二十·飲食好尚紀略》:正月初一日正旦節。自年前臘月廿四日祭灶之後,宮眷內臣,即穿葫蘆景補子及蟒衣。各家皆蒸點心儲肉,將為一二十日之費。三十日,歲暮,即互相拜祝,名曰"辭舊歲"也。大飲大嚼,鼓樂喧闐,為慶賀焉。門旁植桃符板、將軍炭,貼門神。室內懸挂福神、鬼判、鐘馗等畫。床上懸掛金銀八寶、西番經輪,或編結黃錢如龍。簷楹插芝麻秸,院中焚柏枝柴,名曰"㷒歲"。正月初一五更起,焚香放紙炮,將門閂或木杠於院地上拋擲三度,名曰"跌千金"。飲椒柏酒,吃水點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銀錢一二於內,得之者以卜一年之吉。是日亦互相拜祝,名曰"賀新年"也。所食之物,如曰"百事大吉盒兒"者,柿餅、荔枝、圓眼、栗子、熟棗共裝盛之。又驢頭肉,亦以小盒盛之,名曰"嚼鬼",以俗稱驢為鬼也。立春之前一日,順天府於東直門外"迎春",凡勛戚、內臣、達官、武士,赴春場跑馬,以較優劣。 《[萬曆]新修崇明縣志卷一》:六月六日食餃餌 《宛署雜記·民風》:歲時元旦拜年:晨起當家者,率妻孥,羅拜天地,拜祖禰,作匾食,奉長上為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