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汇总第五弹——宋元文学

宋元文学


宋初三体

指白体、昆体、晚唐体。“白体”以李昉、徐铉等人为代表,以白居易为师,诗风平易浅俗,是当时的主流诗歌;“昆体”以杨亿、钱惟演等人为代表,以李商隐为师,辞藻华丽,讲究用典,是白体之后的诗坛主流;“晚唐体”以九僧、林逋等人为代表,以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隐逸的生活,诗风清苦。宋初三体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这种摸索过程为后来的诗文革新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白体”诗人

是指宋初效仿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人。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这种诗风仅仅是模仿了白居易诗风的一个方面,而且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白体”诗人的主要代表作有李昉与李至的《二李唱和集》、李昉等人的《禁林宴会集》、徐铉等人的《翰林酬唱集》等。


“晚唐体”诗人

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晚唐体”诗人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其中惠崇的成就比较突出。九僧作诗,继承了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特别重视五律,尤喜在五律的中间二联表现其雕琢字句的苦心孤诣。“晚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是魏野、林逋等隐逸之士,其中林逋最为有名。这一群诗人的作风异于九僧,他们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颇有白体诗平易流畅的倾向,而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也比“九僧”诗稍微充实一些。


《西昆酬唱集》

“西昆体”诗集,2 卷,宋初“西昆体”代表诗人杨亿编,集中缀辑杨亿与刘筠、钱惟演等 17 人唱和诗 248 首。其诗以五七律诗为主,主要是同题唱和,表现宫廷侍臣的悠闲生活,缺乏真情实感,少数作品有讽喻之意,讲究辞藻、堆砌典故,注重对仗,片面发展了李商隐的唯美主义倾向,形成内容空洞、形式雕琢华丽的浮靡诗风。对文坛产生了不利影响,遭到诗文革新运动者的反对。


西昆体

西昆体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以杨亿编辑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代表作家是杨亿、刘筠、钱惟演。此派诗作的内容大多是馆阁生涯的吟咏,以咏物、咏史、拟古为主要题材,是当时盛世雍容堂皇气象的点缀,虽也有托古讽今之作,但多数作品贫弱苍白,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生活。在艺术上,此派诗人师承李商隐,却缺乏李诗的深思挚情,追求用典精巧,属对精工,词采藻丽,音节谐婉。西昆体以华丽典雅的作风取代了白体、晚唐体的冲淡瘦硬,使宋初以来的诗风发生了显著变化而风靡一时,同时它的雕琢浮艳与模仿痕迹过重,也受到一些有识之士的抨击。


词牌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宋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一些词牌除了正名之外,还标有异名,或同名异调。


榜眼

榜眼是中国科举制度的一种称号,是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据《称谓录》记载,其名始于北宋初。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则称探花。榜眼这一名称跟状元、探花一样,其实都是社会上习惯使用的。在正式发放的金榜之上,只会称进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到南宋时期,将探花的称谓专属第三名,而榜眼也成为进士第二名的专用名称。



太学体

为了反对西昆体整饬、典丽、深密的诗风,宋仁宗在天圣至庆历年间曾三次下诏诫斥浮靡的文风,当时任国子监直讲的石介更是对西昆体视若寇仇,专门写了《怪说》三篇,猛烈攻击西昆体。石介的观点对太学生的影响很大,于是以太学生为主的青年士子随之而矫枉过正,竟弃西昆体华美密丽的文风,走上了险怪艰涩的道路,形成了风行一时的“太学体”。“太学体”虽然提倡古文反对骈俪,但其自身怪僻生涩,也不是健康的文风。后来,欧阳修利用主贡举的机会,对文风险怪的士子痛加排抑,经过几年的努力,“太学体”终于销声匿迹了。


王荆公体

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王安石进入老年后,特别是退出政治舞台后,心情渐趋平淡,诗风也随之趋于含蓄深沉。后期王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写景抒情的绝句,很少长篇古体,艺术上,讲究炼字、对仗,意境优美含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正是这些诗使王安石在当时诗坛上享有盛誉。后人将这一时期的诗风称为“王荆公体”。


《乐章集》

《乐章集》为柳永词集,9 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存 3 卷,依宫调、词牌序列,收词约一百九十首。《乐章集》在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都有新的开拓,标志着宋词的重大变化,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词音律谐婉,平易轻约,更善情景之融。今人论柳永之词则以为其词风婉约,其词作多蕴藉动人,所作慢词,繁辞展衍,已由小令而趋之长调,其发展词之形式之功,实不逊于东坡之扩大词之内容,加深词之境界。词中名篇有《雨霖铃》、《凤栖梧》、《八声甘州》、《望海潮》等。


《青琐高议》

宋代志怪、传奇小说集,刘斧编撰,刘斧大约生活于宋仁宗至哲宗时期。《青琐高议》现存前集 10 卷,后集 10 卷,别集 7 卷,共计 146 篇。署作者姓名的仅 13 篇,其余多系辑录前人著作,或经刘斧略加改写而成,如《李诞女》即抄自《搜神记》卷十九第一条。它基本按题材分类编辑,后集较前集更为明显。内容庞杂,除志怪、传奇外,还包括琐事、异闻、论议、纪传等,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其中影响较大、成就较高的是传奇一类作品,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所收的宋人创作,有 6 篇即选自此书。收人《青琐高议》中的传奇,以描写男女情爱、婚姻问题占多数。这些作品除一部分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对象,也有一部分写鬼狐神女与人相爱,而女主人公又大多是沦落婚门的妓女,或写她们有才有貌,或写她们乐于助人,如《温琬》、《书仙传》。


苏门四学士

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在苏轼的众多门生和崇拜者中,他最欣赏和重视这四个人。最先将他们的名字并提和加以宣传的就是苏轼本人。不过“苏门四学士”这一称号只是表明这四位作家得到过苏轼的垂青和指导,接受过他的文学影响,而并不意味着他们或他们与苏轼可以统称为一个文学流派。实际上四学士造诣各异,受苏轼影响的程度有差别,文学风格也大不相同。比如黄庭坚的诗自创流派,与苏轼并称苏黄;秦观的主要成就在词,但是他的词却不走苏轼的路子,作品内容多写抒情,亦有感伤身世之作,风调婉约清丽,辞情兼胜。


苏黄

苏黄指苏轼和黄庭坚。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当时许多青年作家围绕在苏轼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等人。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在苏轼周围的作家群中,黄庭坚的诗歌成就最为突出,并最终与苏轼齐名,二人并称“苏黄”。


山谷体

又称“黄庭坚体”,黄庭坚在诗歌创作方面追求求新求变的精神,创造了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黄诗不论长短,往往都包含多层次的意思,章法回旋曲折,绝不平铺直叙,而且运用修辞手段,善于出奇制胜,黄庭坚还重视炼字造句,务去陈言,力撰硬语。黄诗中还有声律奇峭的特点,一是句中音节打破常规;二是律诗中多用拗句,以避免平仄和谐以致圆熟的声调。黄诗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当时就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山谷体”典型地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征。与此同时,“山谷体”也具有奇险、生硬、不够自然等缺点。


黄陈

黄陈指黄庭坚和陈师道。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黄、陈二人都是苏轼门下的重要诗人,黄诗生新,陈诗朴拙,风格都不类苏轼。陈师道作诗的方式是“闭门觅句”式的苦吟,与苏轼挥洒自如的方式迥然不同。所以他写诗并不学苏,而以同样重视推敲锻炼的黄庭坚为师,自称:“仆于师,少好之,老而不厌,数以千计。及一见黄豫章,尽燹其稿而学焉。”陈师道的诗最终自成一体,但毕竟与黄诗有一层渊源关系,因此,他和黄庭坚并称为“黄陈”。


《清真词》

北宋词人周邦彦的词集,因周邦彦号“清真居士”,故名《清真词》,又名《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周邦彦被誉为是宋词的集大成者,他是当朝乐宫,高居领导地位,手订古今词调,自作亦典雅严整,极为时人推崇,历久不衰;另一方面他首重协乐用韵,为词立下严密法度,不管填旧词或自制曲,皆有定型,用字句韵,皆有定格。因此,不但在格律上使词与乐府合流,就是在风格、内容上,亦能融化诸家长处,使词雅俗共赏。故而《清真词》知音清韵,典雅深丽,音律精整,铺述瞻丽,刻划工致,字句锤炼,描摹物态,曲终其妙,词法讲究,结构曲折。后世对《清真词》评价颇高,朱祖谋评《清真词》说:“两宋词人,约可分为疏、密两派。清真介在疏、密之间,与东坡、梦窗分鼎三足。”从南宋的姜、史词派到清代,皆奉其为圭臬。


易安体

宋词婉约派大家李清照的词的总体特征之称。李清照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因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故名“易安体”。特定的历史条件促成了“易安体”神“愁”形“瘦”而以清新奇隽出之的艺术特征。“易安体”既保持了南唐以来抒情词的传统词风,又创造了以时代悲剧为背景的、表现作者个人的深沉感受和巨大不幸的艺术风格。“易安体”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善用浅俗语,明白如话而清新工巧,“化俗为雅”,同时又将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相融合,形成了“易安体”的特殊格调,令人凄怆欲绝;“易安体”还倜傥有丈夫气,如《渔家傲》,这就是“易安体”不同于一般婉约词的地方:温婉中透出刚健、洒脱,既文雅又浑成。后世著名词人辛弃疾等都从“易安体”中获得了风格上的启发。


《江西诗社宗派图》

又名《江西宗派图》,作者吕本中,约作于崇宁元年(1102),最早记载见于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八,成为“江西诗社”和“江西诗派”之滥觞。其尊黄庭坚为诗派之祖,并罗列了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饶节、僧祖可、徐俯、洪朋、林敏修、洪炎、汪革、李錚、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邁、夏倪、林敏功、潘大观、何凯、王直方、僧善权、高荷等二十五人。吕本中对“江西诗派”的弊端做了反思,将其归结到对“规矩”的认识局限上,即对前人做寸步不失的模仿,因而难以形成自己的风格,他提出“活法”、“悟人”欲救其弊,从而使江西诗论有所发展,以臻成熟。对“活法”、“悟人”的评价,后世学者众口一词,评价甚高,认为吕本中的“活法”理论堪称宋调转型的标志,它针对江西末流的诗弊而发,促进了江西诗派的发展,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苏、黄两派诗风融合的趋势。


江西诗派

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北宋后期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宋徽宗时,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下列陈师道等25 人,认为这些诗人与黄庭坚一脉相承。诗派中并不都是江西人,后被人归人江西诗派的还有吕本中、曾几、陈与义等。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脱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郡斋读书志》

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目录。《郡斋读书志》初成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终成于宋孝宗淳熙七年至十四年(1180~1187)。共著录晁公武实际收藏图书1468 部,基本包括了南宋以前中国古代的各类主要图书。该书前有总序,四部各有总论,各类小序在每类第一种书的提要中叙述学术源流。每书撰有提要,或介绍作者生平,或讨论书中要旨,或论学派渊源,或述篇章次第,较偏重于考订。在目录的体系和提要考订方面都有首创之处,对已出现的一些著名目录如《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经籍考》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郡斋读书志》把晁氏郡斋藏书记述得十分清楚,且集著录、介绍、校勘、考订于一书,故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和称赞,并为后来目录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中兴四大诗人

中兴四大诗人是指南宋前期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位诗人。中兴四大诗人代表了宋代诗歌的第二个高峰期。尤表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杨万里突破江西诗派的藩篱,开创了清新活泼的“诚斋体”,他著有《诚斋集》;范成大是一个诗、文、词兼善的作家,有《石湖集》传世。陆游的作品数量极多,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诗人,诗歌集有《剑南诗稿》。


《四时田园杂兴》

《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为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范成大在石湖养病时开始创作的,“野外即事,辄书一绝,终岁得六十篇”,并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各 12 首。60 首七言绝句分别描绘了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将农家的生活环境、季节气候、风土民俗、耕织、收获的痛苦与欢乐,真实生动地展示出来,超越了以往同类题材的诗作,对南宋以后的田园诗产生了很大影响。钱钟书《宋诗选注》评价这些田园诗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


诚斋体

南宋诗人杨万里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个性作家,他的诗歌风格独具艺术特色,被后人称为诚斋体。诚斋体可以用一个“活”字来概括,具体表现为:细腻小巧,机智敏锐,善于捕捉瞬间的景物、动作、心情感受,于他人忽略难得见处提炼诗情,且能使之富有情趣;想象奇特,立意新巧;层次曲折,深婉多致,变化无穷;善于调侃谐谑,使作品充满幽默风趣;诗风清新自然,语言平易通俗。


永嘉四灵

是南宋中叶生长于浙江永嘉(今浙江温州)的四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赵师秀(号灵秀)、翁卷(字灵舒),他们同出永嘉学派叶适之门,其字或号中又都带有“灵”字,故称永嘉四灵。他们继承了山水诗人、田园诗人的传统,满足于啸傲田园、寄情泉石的闲逸生活。诗风承袭晚唐贾岛、姚合,要求以清新刻露之词写野逸清瘦之趣。在艺术上,刻意求工,忌用典,尚白描,轻古体而重近体,尤重五律,甚至要求全诗字数不得超过 40 字。它改造江西诗派,去除其弊端,在较大程度上纠正了江西派诗人以学问为诗的习气,启动江湖诗派的创新、发展。因此,他们的成就虽有限,但在当时的诗坛却得到了广泛的反应。


江湖诗派

南宋后期,一些没能人仕的游士流转江湖,以献诗卖文维持生计,成为江湖谒客。以江湖谒客为主的这些诗人就被称为江湖诗派。江湖诗派是一个非常松散的作家群体,他们只是具有大致相似的创作倾向而已。江湖诗派成员众多,人品流杂,其中大多数人对于国事政治不甚关心,但也不甘于清贫寂寞的隐逸生活。他们热衷于交游、结社、互相标榜。有不少人甚至以诗歌作为干谒权贵、谋取钱财的工具,他们追求的是社会的承认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实际利益,并不在乎沾染庸俗风气,这种习气给江湖诗人的创作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江湖诗人生活在社会下层,接触的生活面很广,诗歌的题材来源也较为丰富,他们最擅长的题材是写景抒情,字句精丽,长于白描,而且境界较为开阔。江湖诗派的代表人物有刘克庄和戴复古。


国朝文派

金世宗、金章宗统治时期,随着金朝对汉文化的主动接受,生活在金国的各族人民在文化上互相吸收、融合,金诗也逐渐走向成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此期的主要诗人有蔡珪、王庭筠、党怀英、周昂等,他们被金末的元好问称为“国朝文派”。“国朝文派”中的人大多为金朝的文学侍从之臣,作品中已不再有对异族政权的拒斥倾向;艺术上虽然没有完全摆脱来诗的影响,例如王庭筠的诗风就颇有仿效苏、黄之处,但从总体上看,他们的诗篇已初步形成了雄豪粗犷的北方文学的特质,蔡珪的《野鹰来》,王庭筠的《韩陵道中》等诗,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山中白云词》

南宋最后一位重要词人张炎的词集,收词 300 首左右。张炎是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曾从事词学研究,著有《词源》,与宋末著名词人蒋捷、王沂孙、周密并称“宋末四大家”。《山中白云词》多写张炎的个人哀怨并长于咏物,常以清空之笔写沦落之悲,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因他精通音律,审音拈韵,细致人微,遣词造句,流丽清畅,时有精警之处。张炎为词主张“清空”、“骚雅”,倾慕周邦彦、姜夔而贬抑吴文英。但由于张炎过分追求局部的诗情画意,在整体构思上不免失之空疏,故境界开阔而又立意甚高者并不多见。主要代表词作有《南浦》、《高阳台》、《月下笛》、《解连环》、《甘州》等,表现了张炎的词作主张。《山中白云词》对后世影响较大,清代许多词人都尊崇张炎,把他和姜夔并称为“姜张”。


清空

清空是一种诗词的风格,即空灵神韵,谓摄取事物的神理而遗其外貌,特指词的境界。源出宋张炎《词源》推尊姜夔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野云孤飞”比喻白石词的清峭拔俗,“去留无迹”,则说白石词的空灵澹宕;而二者又不可分,从而构成了白石词意境风格完整性的特点。后世即以“清空”与“骚雅”标举白石词风。白石词的基本风格是“清空”,要“清空”,就要有一种冲冷的胸怀,不让七情六欲无节制地发展,从而达到一种超逸空灵的境界。对情词来说,就不能热情过度,因热情过度容易形成痴迷状态,要用冷笔处理。南宋后期词人大多“远祧清真,近师白石”,就是仰承与追随这种词风。


说话四家

“说话”的本义是口传故事,在唐代宫中已有“说话”活动。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说话”而来。又因城市经济的繁荣、瓦舍勾栏的设立、说话艺人的增多、市井听众的捧场,民间说话呈现出职业化与商业化的特点,当时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说经、讲史、合生。“小说”讲述脂粉灵怪、传奇公案故事;“说经”讲演佛禅道理;“讲史”讲述前代历史、兴废争战;“合生”可能属于即兴性的滑稽伎艺。可见,所谓说话的家数,是以故事题材作划分标准的。


话本

随着说话活动的日益兴盛,在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而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见其多,后世统称之为“话本”。“话本”的称谓,可能在唐代已经出现。传世的宋元话本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叙事粗略文字粗糙的说话艺人的底本,如《三国志平话》等;一是以说话艺人口述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记录整理本,文字通顺,描写细致,叙事周详,可能出自当时的读书人或书会先生之手,如《错斩崔宁》、《辗玉观音》等;一是文人依据史书、野史笔记、文言小说等改编而成的通俗故事读本,如《宣和遗事》。


平话

平话就是宋元的讲史话本,其含义是指以平常口语讲述而不加弹唱;作品间或穿插诗词,也只用于念诵,不施于歌唱。另外,称之为“平”,当是强调讲史话本虽脱胎于史书,而语言风格却摆脱艰深的文言而趋于平易。现存宋编元刊或元人新编的讲史话本,大多标明“平话”,如《三国志平话》、《武王伐纣平话》。


诸宫调

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所谓诸宫调,是相对于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唱篇故事。而每种宫调,则由若干曲牌联成短套,套曲少则一二首,多则十多首。这一说唱形式,在宋室南渡后,传至南方。南方的诸宫调主要以笛子伴奏,北方的诸宫调多以琵琶和筝伴奏。诸宫调又称“话本”,其作品中出现的代言体叙事,与小说话本对人物声口的模拟,有着密切的关系。诸宫调所写故事,或是风流情爱,或是铁骑刀兵,或是历史风云,可惜大都散佚无踪。


杂剧

杂剧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种类。以其发展衍变地域和时期的不同,又可分为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杂剧”的称呼最早见于唐代,泛指歌舞以外诸如杂技等各色节目。到了宋代,“杂剧”逐渐成为一种新表演形式的专称。这一新形式也确实称得上“杂”,包括有歌舞、音乐、调笑、杂技。北宋以后,杂剧既有随南宋南迁的,也有为金所继承的,金继承的宋杂剧也称院本,性质上与宋杂剧没有区别。杂剧的体裁,首先是一本四折的形式,这是受宋杂剧演出时分为四段的影响。四折之外又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杂剧有三个构成部分:宾白、唱词、科介。三者交相配合,推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性格。基本角色有四类:旦、末、净、杂,每类更有细致的区分。


元曲四大家

指元曲创作中成就较高的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以四人并称,却并未命以“四大家”之名,近代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中说:“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其年代及造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他们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各有其不朽的代表作,他们代表了元曲创作的最高成就。


《青楼集》

文学、戏曲史料。元代夏庭芝撰,成书于元至正乙未十五年(1355)。全书1卷,记述元大都、金陵、维扬、武昌以及山东、江浙、湖广等地的歌妓、艺人一百一十余人的事迹。《青楼集》记录了她们在杂剧、院本、嘌唱、说话、诸宫调、舞蹈、器乐方面的才能,尤其对某些杂剧演员的专长有较细的记载。同时还记录了她们与当时的一些达官显宦、文人才士、戏曲散曲作家的应酬和交往。涉及名公士大夫等五十余人、男演员三十余人,对研究戏曲沿革、演员行迹、时尚风俗等戏曲史问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南戏

南戏是指宋元时期用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它最早起源于浙江温州一带,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是明清传奇的前身。南戏的形式至元末基本定型,与杂剧相比,其体制比较自由灵活:南戏称一场为一出,没有固定的出数,长短自由;题目放在剧本的开端,一般先由副末开场,说明创作主旨或介绍剧情概况;南戏亦由唱、科、白组成,相对于杂剧的“科”而言,南戏的表演动作提示称“介”或“科介”;每出戏不限用同一宫调,可以换韵,而且不再限由一个主角主唱,各种角色都可以唱,也可以对唱、合唱。南戏用舒缓柔和的南曲,以管乐为主。南戏的角色行当主要分为七类:生(男主角)、旦(女主角)、净、外、贴、丑、末,比元杂剧的角色更为完备。元代后期出现的著名南戏有高明创作的《琵琶记》和《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四大传奇。


散曲

散曲,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散曲之名最早见之于文献,是明初朱有燉的《诚斋乐府》,但是该书所说的散曲专指小令,尚不包括套数。明代中叶以后,散曲的范围逐渐扩大,把套数也包括了进来。至 20 世纪初,吴梅、任讷等曲学家的一系列论著问世以后,散曲作为包容小令和套数的完整文体概念,最终被确定了下来。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散曲是金元之际民族大融合所带来的乐曲的变化;传统思想、观念的相对松弛;知识分子由于地位的下降更加接近民间,以及市民阶层的壮大,他们的欣赏趣味反馈于文学创作等一系列因素合力的产物。散曲以其散发着土气息、泥滋味的清新形象,迅速风靡了元代文坛,也使得中国文学的百花园里又增添了一朵艳丽的奇葩。


雅正

“雅正”是元代中期在诗坛上占主导地位的诗学观念,有两层内涵:一是诗风以温柔敦厚为皈依,二是题材以歌咏升平为主导。“雅正”的观念在当时得到许多诗人的认同,后代也有人把这看作元代中期诗歌兴盛的标志。但实际上,这种观念对诗歌创作的影响主要是负面的。正是在追求“雅正”的支配下,此期的诗歌消解了对社会、政治的批判功能,也削弱了抒发真情实感的抒情功能。诗坛上最流行的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和赠答酬唱、题咏书画的题材,仅有少数诗人偶尔能突破这种风气。


元诗四大家

元诗四大家是指虞集、杨载、范椁、揭溪斯四人。他们都是当时的馆阁文臣,因长于写朝廷典册和达官贵人的碑版而享有盛名。他们的诗歌典型地体现出当时流行的文学观念和风尚,所以备受时人称誉。但他们的创作成就并不高,不但不能与前代诗坛的大家相比,就是在元代诗坛上也不一定是最优秀的诗人。四人的诗歌创作,在题材内容上大致相同,艺术上也比较相近,明人胡应麟评此期诗风特征,“皆雄浑流丽,步骤中程。然格调音响,人人如一,大概多模往局,少创新规,视宋人藻绘有余,古淡不足。”道出了“四大家”的艺术共性。当然,“四大家”的艺术风格同中有异,个人也还有一些自己的特征,这是他们超过当时其他诗人的地方。


铁崖体

是由元末诗人杨维桢创造的,杨维桢个性狂狷,认为诗是个人情性的表现,强烈主张艺术创作个性化。他力图打破元代中期缺乏生气,面目雷同的诗风,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象的奇特不凡,从而创造了元代诗坛上独一无二的“铁崖体”。“铁崖体”以雄奇飞动、充满力度感的特征,与元代中期诗风背道而驰,所以特别引人注目。但从整个文学史的宏观角度看,杨维桢追求的这种风格基本上属于李白、李贺一路,独创性并不鲜明。此外,杨维桢有时一味求奇,不免有诡异晦涩的特点,这一点,也与李贺诗风一脉相承。

发布于 2021-12-12 13:27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