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仪侧投对画质影响有多大?
44 个回答
先回答问题:此回答想表达想表达的观点是, 只要在一定角度内,侧投画质影响并不大,而侧投带来的便利性与观影体验会更大。
下班后为数不多的爱好就是研究各类新潮的电子产品,也在这条路上踩过很多坑,所以才想要把踩过的坑,用自己积累的经验、收集的资料去铺平这些坑。
从刚毕业那阵子开始用投影仪,我住过10平米不到的套五隔间,住过33平的酒店式公寓,到现在独自住着套二,基本上涵盖了主要的家用使用场景,都用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侧投——基于梯形校正来实现适配各种场景大屏正常使用的实用技巧。当投影的画面出现一边高一边低,或者图像一边宽一边窄的情况时,这项功能就能派上用场。
这项功能在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投影上都有实现,但是有一部分投影仪只支持垂直梯形校正,比如说小米生态链的产品,米家青春版投影一代,并不支持水平梯形校正,所以只能接受上下方向的角度偏差,而不能侧投,所以极大程度上限制了投影的使用场景。
关于这项功能也存在着一些争议,接下来就带入场景分析一下侧投的优劣点,再结合目前市面上实现这项功能的技术方法来判断孰优孰劣。
打破空间限制,实现更大屏方案
假如你身处一个宽度只有2.4m的狭长房间,而一台投射比在1.2:1的投影仪理论上需要2.7-2.8m的距离才能投射出100寸的画面。在这个房间内,如果采用正投的方式,至多大概只能投射80寸左右。但是只要在水平方向上改变一些投影的角度,就能增加镜头到投射位置的距离,增大投影面积,通过梯形校正来修正就能够获得更大的画面了。曾经我住在公寓时就是这样的户型,小空间内通过这样的小技巧来实现更大屏幕的观感,并不增加实际成本,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方案。
降低安装成本,实现场景无忧切换
安装投影时,师傅都会告诉你投影正投、镜头对准投射位置画面中心的效果最佳,不损失画质,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由于各种安装条件的限制,支架打孔、幕布开槽、电源改线需要提前考虑的因素过多,对于租房、精装房或者只是考虑轻度使用的用户来说并不是很友好。作为一个只是在下班空闲之余用来刷剧,周末偶尔用来和朋友一起打游戏的租房党来说,我是愿意牺牲一部分吊装正投形式带来的无损画质,换来通过侧投实现的即放即投的。只需要一面空白的墙,我可以把它放在客厅的茶几上、卧室的床头柜上,稍微调试就可以得到方正画面了。
侧投原理分类与优劣点
在梯形校正的原理上,可以分为光学梯形校正和数码梯形校正,而数码梯形校正又分为软解和硬解两种。通俗地说,软解侧投是通过投影仪GPU对输出的视频画面进行梯形角度计算再输出给光机显示,这种实现方式对于厂家来说节省了成本,但弊端也很明显:校正速度慢、可校正角度小、画质损失大,梯形边缘有明显锯齿等。同时带来的另一个缺陷是:侧投时不支持3D播放和运动补偿,这是之前使用坚果G9时踩过的坑,我连接XBOX玩游戏时出现的掉帧卡顿给我带来了较差的体验,后来仔细研究过后才知道是因为没有采用独立的梯形校正芯片。
而硬解梯形校正,顾名思义,则是搭载了一颗专门的梯形校正芯片,一般是日本的i-Chips C788或赛灵思的FPGA芯片,也是通过裁切画面来实现梯形校正。它对画质的影响体现在暗光环境下观看时,边缘会出现一圈梯形阴影,看起来像是漏光,其实就是一定程度上损失了画面的像素。根据i-Chips官网描述,该芯片除了提供最大45°的几何校正,还提供画质校正、调整等功能,3D与侧投也不冲突。
市面上目前采用硬解梯形较正较好方案的,比如极米H3是行业首个搭载的全自动梯形校正系统,是通过ToF激光+镜头模组+传感器+图像处理芯片的整合方案来实现的。说起来这么多专业名词云里雾里,其实就是运用上述设备感知识别你的空间信息,计算各种距离,最后再通过算法实现画面裁切。
另外一种光学梯形校正,其实就是通过移动镜头的位置来实现的,就好比一部数码相机,通过镜头的伸缩,来实现拍摄画面的放大缩小,同理这样实现的投影梯形校正是画面无损的。但是国内市面上90%的投影仪都是使用数码梯形校正,因为实现光学梯形校正需要的体积、成本要求过高,多用于工程机领域,搜索了一下价格直接把我劝退……动辄三四万的价格,只是为了实现侧投画面无损,我觉得还是太过于奢侈了。
讲到这里,光学梯形校正成本过高,软解与硬解实现的数码梯形校正都存在画面损失的情况,而也就是大家都有提到过的“灰边”,侧投的角度越大,“灰边”也就越明显,这也曾经是让我这个轻微强迫症患者抓狂的一件事。在研究过后,虽然市面上支持水平梯形校正的投影仪标注的角度支持40度或45度,但是角度过大实际效果会 很糟糕,无论是损失的像素还是大面积的“阴影灰边”都会很大程度上降低我的观影体验。
如果从交互的角度上来说,市面上的侧投又有手动和自动之分。顾名思义,手动就是使用遥控器在设置中调整画面四个点的位置,修正画面的形状达到符合比例的矩形形状来正常观看。调整时间一般来说在一到两分钟之内,视具体的环境和操作难度而定,优点是精确度高,并且可以根据你想要的效果来调整画面;而自动的侧投则是只要移动了投影的位置或者改变了角度,传感器就会自动感知变化,通过算法分析之后自动帮你调整画面,整个过程一般只需要几秒钟就可以完成,甚至不需要用到遥控器就可以实现,非常方便,如果给自动梯形校正打分80分,是因为自动调整过后的画面有时候存在不太精确的情况,还是稍微需要手动来修正一下才完美。
还有一点遗憾的是,目前市面上投影的梯形校正并没有识别障碍物的功能,我在房间使用投影时,想要投射的墙上有一个插座开关,自动梯形校正的时候无法避开,画面会投到开关上,对于我这种轻微强迫症来说还是稍微有些影响观感的,所以还是需要手动调整去避开,希望未来会有厂商看到这项技术痛点。
总结以上的观点,单纯从效果的角度上来讲:吊装的光学梯形校正>硬解梯形校正>软解梯形校正。但如果结合实际的情况,对于我这样一个苦逼金融打工人来说,我对于投影侧投的需求点是:预算有限,保证使用空间的灵活性与便利性,尽可能上减少像素点的损失与画面的裁剪,满足这些前提的情况下去追求画质,这应该也是大部分普通家庭的情况。符合我需求的选择是:硬解梯形校正>光学梯形校正>软解梯形校正。
硬解梯形校正的解决方案,虽无法做到光学的画质无损,但是减少了安装布线、场景限制、价格成本,这才是我在使用过程中实实在在需要考虑的问题。因为独立梯形校正芯片的存在,我在侧投的时候也可以使用运动补偿,还能保留画面的明亮细节,外接设备时也不会产生较高延迟,已经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软解侧投的副作用。关于侧投角度与画面实际使用面积的问题已经有人回答过了, 只要使用时侧投角度在5度到20度,实际的使用面积还是能保持在95.50%到73.19%的,留下的阴影黑边完全是可以接受的范围。而日常使用的过程中我一般也不需要把角度倾斜到太大去使用,只要微调一下就能够得到合适的画面了。
在目前的情况下来说,拥有独立梯形校正芯片的硬解侧投,是一部水准之上的家用投影应有的配置,在一定的预算范围内解决了大部分的场景问题,要是能结合智能识别障碍物、自动缩放这些问题的话,我觉得这就是绝佳的选择了。
很多答主说得很学术,我试着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跟你聊聊。不光是侧投,包括梯形校正,数码变焦,他们的原理都比较相似,对画面都是有影响的。
这张图来自于网络,是一个典型的被校正过后的画面。
我们假设这个机器是1080的分辨率,那么实际上被我用红线框住的部分,才是机器的原始输出画面。而屏幕显示的部分,实际上是被裁切后得到的画面!
再对比看这张图,是不是明白了?裁剪后的画面,直接导致分辨率的下降,你脑补一下把第一张图的画面移到左下角,看看灰色区域有多大?分辨率虽然没有降到720p这么夸张,但损失也是比较大的!这是其一。
其二,光源的利用率降低了!投影的光源功率是恒定的,投射出来的画面越大,亮度越低!正头的100寸画面,是实打实的100寸。而侧投出来的100寸画面,投影的实际投射尺寸是大大超过100寸的(因为要加上被裁剪的部分)。那么很明显,侧投会让画面的亮度变低。
第三,还是以最上面那张图为例,因为这是屏摄,实际观看时侧投的灰色区域会更加的明显,你不觉得这样投出来的效果很丑吗?
结合这三点,就算我不是个完美主义者,也不能接受这种残缺的画面,所以我是坚定的正头吊装党,接受不了侧投,梯形校正和数码变焦。